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制了一种以氟唑菌酰羟胺和噁霉灵复配为原药,30%有效成分含量的悬浮剂。试验通过对不同表面活性剂(润湿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成膜剂、防冻剂等的筛选,得到较优配方:氟唑菌酰羟氨10%、噁霉灵20%、500LQ 2%、D305 2%、T80 1%、黄原胶0.2%、硅酸镁铝1.2%、液体硅酸钠3%、丙二醇4%、消泡剂0.4%,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产品悬浮率90%以上,热储[(54±2)℃]分解率5%,产品其他各项指标符合悬浮剂要求。  相似文献   

2.
研制了一种以氟吡菌酰胺、氟烯线砜为原药,10%有效成分含量的灌根剂。试验通过对不同润湿分散剂、乳化剂、增稠剂、防冻剂、消泡剂等的筛选,得到最佳配方:氟吡菌酰胺10%、氟烯线砜10%、DS-528 3%、DS-606 2%、黄原胶0.2%、硅酸镁铝2%、聚乙烯醇1%、丙二醇5%、消泡剂0.5%,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产品悬浮率>90%,热储[(54±2)℃]分解率<5%,产品其他各项指标均符合悬浮剂要求。此制剂用于灌根可以为防治根结线虫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对40%氟唑菌酰胺·丙硫菌唑悬浮剂的助剂进行筛选,确定了40%氟唑菌酰胺·丙硫菌唑悬浮剂的最佳配方。组成为氟唑菌酰胺20%、丙硫菌唑20%、7227-A 3%、25001%,EH-6 1%、甘油3%、黄原胶0.12%、硅酸镁铝0.5%、有机硅消泡剂SAG6300.5%、防腐剂0.2%,去离子水补足100%。对该配方进行5批次重复验证试验显示,通过该配方制备的产品批次稳定性好,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菌核病(sclerotinia stem rot)是一种破坏性严重的病害,多发于油菜和许多其他阔叶作物,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采用杀菌剂进行化学防治。氯氟联苯吡菌胺作为一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s),对核盘菌的菌丝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建立河南省核盘菌对氯氟联苯吡菌胺的敏感性基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2015年和2016年从河南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的119株核盘菌对氯氟联苯吡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氯氟联苯吡菌胺对核盘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值范围为0.0417~0.4732μg/mL,平均EC50值为(0.1968±0.1053)μg/mL。EC50值频率分布范围窄且呈单峰曲线,平均EC50值可以作为河南省核盘菌对氯氟联苯吡菌胺的敏感性基线。为明确氯氟联苯吡菌胺是否能与其他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复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核盘菌对氯氟联苯吡菌胺、多菌灵、咯菌腈、丙硫菌唑、菌核净、叶菌唑及其混合物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氯氟联...  相似文献   

5.
为验证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本文选择25%咪鲜胺EC 50 mL/667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m2、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25%咪鲜胺EC 40+50 mL/667m2共3种药剂配方来研究对油菜菌核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 50 mL/667m2在油菜盛花期一次施药,病株率为0.67%、病情指数0.38,发病最轻,防效达到88.74%,防效最好;且施药后无药害,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防治葡萄白粉病的绿色高效新型药剂和适宜的增效剂,以达到减量增效防病的目的,本研究选用10种杀菌剂对葡萄白粉病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同时评价5种增效剂对杀菌剂的减量增效作用。结果表明,20%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效果最好,对葡萄白粉病的防效分别为75.75%、63. 80%。在推荐剂量下Silwet 636、Silwet 806、Y-20079、杰效利等4种增效剂对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当减少30%药剂使用量或减少30%药液量时添加这4种增效剂的处理防效均优于单一药剂处理,其中Silwet 636表现最佳。推荐施用20%氟唑菌酰羟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1 500倍液和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2 000倍液田间防治葡萄白粉病。在减30%药剂量或药液量条件下,在29%吡萘·嘧菌酯悬浮剂中添加Silwet 636、Silwet 806、Y-20079、杰效利等增效剂也可达到同等或更优防效。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防治小麦赤霉病高效药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本试验采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480 g/L氰烯·戊唑醇悬浮剂、30%肟菌·戊唑醇悬浮剂、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44%戊唑·咪鲜胺水乳剂共6种药剂处理对小麦赤霉病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75 mL/hm2+250 g/L丙环唑乳油600 mL/hm2处理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750 mL/hm2处理的防效和增产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其它药剂处理,值得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研制15%噁唑酰草胺·五氟磺草胺可分散油悬浮剂配方。采用砂磨工艺,对助剂的种类和用量进行对比和筛选,最后对可行性样品进行常温和热贮稳定性检测验证。确定最佳配方为:噁唑酰草胺:12%,五氟磺草胺:3%,WN:20%,3498D:3%,XL-03:5%,JLP-006:1%,油酸甲酯补足至100%。该配方生产的可分散油悬浮剂配制性能稳定,符合可分散油悬浮剂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通过润湿分散剂、防冻剂、增稠剂等助剂的筛选,以及加工工艺的改变,最终完成了氟环唑60%悬浮剂的配方筛选。氟环唑60%悬浮剂最佳配方为:氟环唑60%,润湿分散剂5%,防冻剂2%,黄原酸胶0.05%,防腐剂0.1%,消泡剂0.5%,水补足100%。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能有效抑制烟草叶斑病新病原Stagonosporopsis vannaccii的药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啶酰菌胺等8种杀菌剂对广西贺州分离菌株GHZS80、GHZS21、GHFC63、GHFC54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选择毒力较高的4种杀菌剂开展田间试验,验证其实际防病效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啶酰菌胺和氟吡菌酰胺的毒力最高,对4株供试菌的平均EC50分别为0.017、0.099 mg/L,其次是咪鲜胺(0.349 mg/L)和苯醚甲环唑(0.978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以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55 g(每公顷有效成分用量)或41.7%氟吡菌酰胺悬浮剂65 g喷施3次对该病的田间防效较高,末次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71.11%、68.67%,显著高于其他田间施药处理。本研究结果可为防控由S. vannaccii引起的烟草叶斑病提供用药参考。  相似文献   

11.
4种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咯菌腈、氟啶胺、啶酰菌胺和苯醚甲环唑4种杀菌剂及其两元复配剂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毒力。结果显示,咯菌腈、氟啶胺、啶酰菌胺和苯醚甲环唑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18 0、0.018 1、1.896 8和2.087 4μg/mL。复配剂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5、1∶3和1∶1,咯菌腈∶苯醚甲环唑1∶5增效作用最明显;复配剂咯菌腈∶苯醚甲环唑1∶3,咯菌腈∶氟啶胺1∶3,啶酰菌胺∶咯菌腈5∶1,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3∶1具有增效作用,SR值范围为1.5~4.05,其中以复配剂啶酰菌胺∶苯醚甲环唑1∶5增效作用最好,其SR值为4.05;其余不同配比的各组合复配剂具有相加作用,其SR值范围为0.5~1.46。表明咯菌腈、氟啶胺、啶酰菌胺和苯醚甲环唑4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交替或复配使用,以阻止或延缓灰霉病菌抗药性的进一步加剧,为灰霉病的综合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对辣椒炭疽病具有较好防效的杀菌剂,选用10种不同杀菌剂于2021年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3次药后7 d, 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和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防效分别为85.1%、82.7%和81.9%;25%吡唑醚菌酯乳油、24%烯肟菌胺·苯醚甲环唑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三者的防效在75.8%~77.8%之间;80%甲基硫菌灵水分散粒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和25%溴菌腈乳油等处理的防效在69.2%~74.6%之间;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的防效相对较差。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及43%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可作为福建地区防治辣椒炭疽病的较优选择。  相似文献   

13.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叶菌唑分别与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的几种不同配比复配剂对禾谷镰孢菌的室内联合毒力,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叶菌唑、咪鲜胺、戊唑醇、丙硫菌唑和氟啶胺对禾谷镰孢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_(50))分别为0.016 3~0.038 3、0.014 7、0.280 7、0.094 5、0.230 0μg/mL,复配剂叶菌唑∶咪鲜胺1∶2和叶菌唑∶戊唑醇1∶1具有增效作用,SR值分别为1.540 5和1.515 3。按此比例制备了30%叶菌唑·咪鲜胺水乳剂和20%叶菌唑·戊唑醇悬浮剂用以进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显示,这2个复配剂的田间防效均与用量呈正相关性,且一次防效均在65%以上,并且对小麦安全,这一结果表明叶菌唑与咪鲜胺、戊唑醇这2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可以复配使用,大大延缓了小麦赤霉病菌抗药性的进一步加剧,为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和抗药性治理提供依据,具有良好的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筛选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fluopicolide·pyraclostrobin)水分散粒剂的配方并明确其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本文在选定氟吡菌胺与吡唑醚菌酯的最佳混配比例的基础上,通过“干法”加工工艺筛选出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的优化配方,并制备了达到应用标准的试验样品,开展了该样品田间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效试验.结果表明,以Terwet1004、Tersperse 2700、Morwet D425、尿素、超细煅烧高岭土等为配方助剂,加工出的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样品崩解迅速,悬浮率高于90%,热贮稳定性合格;在喷施剂量(按有效成分)为480、360、288 g/hm2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效分别为93.96%、92.31%、89.04%.25%氟吡菌胺·吡唑醚菌酯水分散粒剂可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对芋疫病菌菌丝毒力都很高,EC_(50)值分别为0. 296 8μg/m L、0. 252 3μg/m L;配方筛选试验结果表明,二者在试验配比范围内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在供试比例中,3∶5、4∶5时,增效系数SR值较高,综合考虑最终确定氟醚菌酰胺和烯酰吗啉比例为15∶25。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氟醚·烯酰悬浮剂30mL/667m2对芋疫病的预防及治疗田间防效均达到85%以上,高于对照药剂防效。  相似文献   

16.
以马铃薯晚疫病感病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每667m2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75mL+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50g组合、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40g+18.7%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5g组合、70%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00g+18.7%吡唑醚菌酯·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75g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田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68.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75mL+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150g组合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葡萄霜霉病的抗药性较为严重,为筛选能有效防治该病的低毒农药,选择了4种药剂: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68.75%噁酮·锰锌水分散粒剂、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悬浮剂、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在北京通州开展了田间施药防病试验.结果表明,氟噻唑吡乙酮对葡萄霜霉病的防效较高、持效期长、效益好,推荐在生产中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润湿分散剂、增稠剂和防冻剂等助剂的筛选,确定了氟虫脲5%悬浮剂的优化配方:氟虫脲5%原药,2.0%润湿分散剂GY-D08:W10(2:1),2.5%增稠剂(自制),5.0%尿素,0.05%消泡剂,去离子水补足至100%。试验结果表明:该配方制备的悬浮剂其悬浮率在90%以上,热贮分解率5%,其他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次药后7d,68. 75%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和50%氟啶胺悬浮剂防效最好,分别达到81. 02%和80. 24%;其次为60%霜脲·嘧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效达75. 26%;防效在60%~70%之间的有60%锰锌·氟吗啉可湿性粉剂、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10%氰霜唑悬浮剂; 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防效相对最低。上述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均有一定防效,建议在生产上轮换使用,其中代森锰锌为保护性杀菌剂,应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其他药剂兼具保护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本文区别于常规制备方式,采用霜霉威盐酸盐水剂进行样品配制,使用流点法、正交实验确定687.5 g/L霜霉·氟吡悬浮剂的最优配方,配方组成为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6%,氟吡菌胺5.5%,THB1 2%,THB2 4%,硅酸镁铝0.5%,白炭黑1%,黄原胶0.15%,AF-9903 0.3%,乙二醇补至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