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4 毫秒
1.
江西省余江县潢溪镇地处信江和白塔河交汇处的河谷平原区,针对潢溪镇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布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最近邻点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关联度、地形起伏度等方法,揭示潢溪镇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为江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优化提供了科学参考。结果表明,潢溪镇景观类型以耕地为主,其次为农村居民点和水域,3种土地利用类型占镇域总面积的82.13%;潢溪镇农村居民点分布于整个镇域,各行政村农村居民点都属于集聚分布,且农村居民点形状趋于简单;农村居民点核密度高集聚中心处于拥有农村居民点面积较大的渡口村、逢叶村、弋桥村3个村的交界处,可以重点发展;潢溪镇处于河谷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受地形起伏度、河流、道路、城镇等条件的影响;地形起伏度优势区和道路便捷区对农村居民点有较强的吸引力;为防止洪涝灾害,农村居民点集聚区距离江河有一定距离;随着距潢溪镇城镇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形状复杂性呈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巩义市为例,用重心迁移和分形理论,对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重心向西南方偏移,主要是受到人口、GDP和收入水平等因素牵引;农村居民点平均海拔有所升高,说明农村居民点向矿产资源丰富的山地丘陵区迁移;巩义市整体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有所降低,稳定性指数有所提高,但有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演变趋势相反;经分维数变化"热点"分析,鲁庄镇和夹津口镇一带形成一个高值"热点",北山口镇、大峪沟镇和街道办事处一带形成一个低值"热点".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最近邻分析、Ripley"s K函数、Voronoi图、景观格局指数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桐乡市2013到2018年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及演化特征,还进一步探索了水系、交通和城镇这些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桐乡市农村居民点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均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分布特征,而且集聚程度随着年份和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大。尽管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均属于集聚分布,但乡镇间农村居民点的总面积和斑块数量差异较大,而且斑块数量、密度和破碎化程度随年份呈下降趋势,这些变化与近年来积极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有关。农村居民点分布与河流、道路和城镇距离呈负相关,但河流对农居点的影响逐步降低,道路和城镇对农居点的影响逐步提高,这些变化与货运通道从水运转移到陆运以及城镇生活水平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1990和2008年巩义市农村居民点景现格局特点与时空演变.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点变化表现出了面积增加、密度增大、形状更加规则等特点.进而研究了地貌类型、经济发展水平、道路距离和人口密度对农村居民点增长率、形状指数变化率、密度变化率三类指标的影响.中低山区农村居民点规模增长率最快,...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中部低山丘陵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运用核密度分析、多环缓冲区分析、平均最近邻指数法、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对"低山丘陵为主兼有山地和冲积平原"复杂地形的湖北省随县进行典型研究。结果表明,随县主要以小规模农村居民点形式存在,大规模的农村居民点数量较少;平均分离度=18.53,最大分离度=157.04,是凤凰山林场,最小分离度=1.31,是古均街居委会;平均最近邻指数为0.68,表明随县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集聚特征;核密度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聚在县域中南部和西北角地区;自然因素中地形因素影响明显,社会经济因素中建制镇辐射影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水源充足、道路通达度高、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复杂区农村居民点整治和乡村振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湖南省湘乡市18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调查统计数据,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核密度估计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等识别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一步挖掘关键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从规模特征来看,平均每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规模为32.14 hm2,总体上湘乡市南部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的规模大于北部;从景观形态特征来看,各个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的平均景观形状指数为1.582,图斑较为规整;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湘乡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平均核密度为1.38个/km2,南部的核密度值总体上高于北部;从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市域尺度上农村居民点用地需求具有显著的集聚特征,HH型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HL型和LH型区域只在潭市镇、毛田镇、泉塘镇等零星分布,LL型区域主要集中于中北部区域;4种影响因素中农村居民点到道路的最近距离的影响程度最高,与道路的距离直接影响着村民们的出行,是村民们建房选址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7.
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及未利用土地共7类,通过ENVI、GIS、Fragstats等软件对研究区1998年、2008年和2018年3个年份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乡村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结合研究区相关历史资料探究其动态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过去20年间,农村居民点发展用地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化而来,耕地和林地转化农村居民点面积占比共计其增长总面积90%以上,是农村居民点土地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高值核密度区域所占比重不断升高,且有相互连接的趋势,其他区间核密度区域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环巢湖地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及斑块密度整体处于增加趋势,平均最邻近距离不断缩小,聚集度指数近些年呈现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指数近些年处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理统计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以峰丛洼地形为主的极贫乡镇——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营镇农村居民点呈现出"西密东疏"的空间分布特点,具有显著的聚类空间结构特征。大营镇农村居民点的分布随着坡向、坡度、道路延伸方向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大营镇居民点在坡度较低、坡向为阳坡的地区分布较为集中,并且受道路因素影响呈条带状分布;居民点在坡度较大、距离公路较远的山区也有分布,但其分布受到社会和自然等多种因素的限制。  相似文献   

9.
许倍慎  徐理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26-4831
为了分析湖北省耕地中主要水田和旱地的空间特征和分布成因,采用半变异函数和克吕格插值的方法分析水田旱地的空间分布特点,采用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省内各县级行政单位的水田旱地具有明显的东西方向梯度分布特征;水田旱地结构指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鄂东北低山丘陵区、鄂东南低山丘陵区、江汉平原区、鄂西高山区;多元对数线性回归模型显示,温度年较差、年均温、平均年降水、地形起伏度和人口密度是水田旱地梯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其中温度年较差、年均温、平均年降水和人口密度发挥正向作用,地形起伏度发挥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科学辨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是研究城乡建设用地合理利用、农村居民点优化布局和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选取赣东北低山丘陵区——贵溪市为研究区,综合运用空间自相关、标准距离、标准差椭圆及核密度分析等空间统计方法,全面分析了贵溪市2005—2015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和空间分布的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5年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模式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集聚态势;近10年来,农村居民点主要以东南-西北轴为扩展方向,东南、中部、西北3个方向为2005—2015年重点发展方向,西北方向最为突出,新增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区域;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5年农村居民点核密度分布情况,两个时期贵溪市农村居民点有集中收缩的趋势,均呈现"东南-西北密,西南-东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形态表现为"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2005—2015年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海拔低、坡度缓、近河流、沿交通道路、距城镇近、无土壤侵蚀和地质灾害的区域。分析表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是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灾害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农村居民点受到高程、坡度、河流、地质灾害、水土流失、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等因素的显著影响,交通道路、城镇、政策与规划导向是影响贵溪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以北碚区2009年和2014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数据,利用GIS技术、景观格局分析、Voronoi图Cv值,对丘陵区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影响因子及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区位适宜性,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整治类型.结果表明:6年来北碚区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及占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斑块破碎化加剧,土地整治有较大需求;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有向地势平坦,道路、水源便利,以及靠近中心城区的地区聚集的趋势,且环境因子在不同地形位地区对居民点布局的影响程度不同.地形位指数在3以下,距道路800 m以内,距水源1 000m以内,距中心城区2 500m以内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影响较大;根据北碚区实际情况,提出包入式发展型、集聚式发展型、控制式发展型和迁弃式发展型4种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2.
数量化赣南低山丘陵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通过数量化分析掌握赣南低山丘陵区龙南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规律,以龙南县2013年农村居民点和DEM矢量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分析法、Voronoi图Cv值与核密度函数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龙南县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龙南县整体Cv值达到了147.81%,各乡、镇、垦殖场除了安基山垦殖场之外,其余14个乡级单位的Cv值都大于64%,居民点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呈现出大集聚,小分散特征;基于核密度分析发现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北密南疏"的格局,平均密度为1.66个/km2;同时龙南县居民点空间布局受海拔、坡度、坡向、公路与河流水源因素影响较强,表现出明显的地形和交通指向。  相似文献   

13.
碎散的农村居民点分布是丘陵区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的重大问题之一,以典型丘陵区——四川雁江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为例,运用Fragstats3.3以及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从景观指数、海拔高度、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等方面定量分析了浅丘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找出了其存在的关系,并从改善居住条件和土地整理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为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建设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唐文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210-7212
以农村宅基地确权为着眼点,在分析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居民点的数量和空间布局结构特点以及规划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土地管理、土地规划中的相关理论,进而对巴南区界石镇武新村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研究。认为我国西南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布局应采用沿交通沿线、靠近集镇的大致模式。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集中连片贫困区——忻州市的耕地安全性,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的生态足迹和承载力,进而计算生态盈余/赤字、生态压力指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三个耕地安全性指数,采用权重赋值后的综合安全指数对忻州市及14个县(市、区)2009-2018年的耕地安全性进行分析,并选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2009-2018年忻州市综合安全指数呈现出时间差异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在空间尺度上,忻州市14个县(市、区)综合安全性表现为空间上的不平衡性和区域差异性,综合安全等级趋向于不安全,不安全县(市、区)增多,东、西部综合安全性低于中部,向不可持续方向发展;人口、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投入与产出、资源禀赋对忻州市耕地安全均有影响,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影响忻州市耕地安全的因素是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和农业机械总动力。忻州市耕地安全性发展趋势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基于核密度的余江县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综合分析影响农村居民点布局的各项因素,以余江县农村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对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进行评价,结合核密度分析得出农村居民点的集聚性,并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的4种优化方案,最后引入加权Voronoi图,以确定农村居民点的搬迁方向。研究表明:余江县综合影响力一级、二级和三级农村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472.54、3 173.01和977.26hm~2,面积占比依次为37.33%、47.91%和14.76%,高级别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余江县综合条件优越的中部区域,低级别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北部丘陵区域;核密度分析结果直观显示了高集聚区的农村居民点主要分布在中部平原区域,可优先发展;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中,就近城镇化型农村居民点共1 116.99hm~2,重点发展型农村居民点共2 839.37hm~2,内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共2 126.93hm~2,迁移归并型农村居民点共539.52hm~2,综合条件较差的南北丘陵地带设置的迁移安置点较少。研究结果可为对低丘岗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科学规划与布局优化提供参考,并可运用到土地整治规划、村镇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  相似文献   

17.
科学认识乡村地域结构是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基础。本文以扶余市第二次土地调查调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软件,运用规模分析、核密度估算、缓冲区分析,从用地规模、分布格局与土地利用条件方面探讨扶余市农村居民点地域分异特征。研究表明:扶余市以微、小型居民点居多,居民点数量随着规模的增大逐渐减少,居民点之间的距离差异较大,总体呈现大散居、小聚居,不均匀分散分布;农村居民点的平均核密度为0.4个/km2,空间布局呈东南部高密度集聚成片,向西逐渐密度降低,西部零散错落分布;居民点分布呈现较强的城镇指向性,交通用地对居民点有集聚的作用,河流对微型居民点和大型居民点有集聚吸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8.
在实地调研四川省5县(市、区)20村基础上,从宅基地和劳动力两方面对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聚落空心化现状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在宅基地方面,房屋老化、闲置和废弃现象很普遍;在劳动力方面,农村聚落大量劳动力外流,聚落人口空心化严重.通过对当地村民访谈和调查数据分析可知,四川省山丘区农村聚落空心化是受到地形、经济、人口、交通和政府政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形成的,并据此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缩小城乡差距、规范农村聚落规划、加强闲置废弃宅基地管理和运用新技术加强聚落土地利用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从煤炭资源开采对农户生计影响的角度出发,以晋城市长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建立黄土丘陵山区农户生计分析框架,分析农户生计的影响因素.在收集农户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多值选择mlogit模型对黄土丘陵山区农户生计策略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得出了限制黄土丘陵山区农户生计发展的因素,并整合限制因素,指明了相应的调整方向,提出当地政府应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提供培训、就业指导,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类型形成特色产业等相关政策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农业政策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