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三种不同处理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处理1:韧皮部幼虫裸虫,处理2:木质部幼虫裸虫;处理3:幼虫诱木保存)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寄主随着保存时间的增长,寄主保存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等数据,研究不同保存方式的双条杉天牛幼虫繁蜂效果,找出双条杉天牛幼虫最佳剥取时期和存放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三个处理寄主保存率逐渐下降,其中木质部幼虫裸虫下降速率最慢,330天时天牛幼虫存活率仍为66.33%;同时综合对比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木质部裸虫的保存方式270-330天对管氏肿腿蜂繁育的总体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3种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表皮层幼虫裸虫,木质部幼虫裸虫及诱木中保存幼虫)为试验材料,通过对比不同处理寄主保存率、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研究不同保存方式下的双条杉天牛幼虫对管氏肿腿蜂的繁育效果,找出双条杉天牛幼虫最佳剥取时期和存放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3个处理寄主保存率逐渐下降,其中木质部幼虫裸虫下降速率最慢,330 d时天牛幼虫存活率仍为66.33%;同时综合对比寄生成功率、单管平均雌蜂量,木质部裸虫保存270~330 d对管氏肿腿蜂繁育的总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危害松饵木的松褐天牛幼虫空间格局与垂直分布规律,为利用饵木进行松褐天牛虫情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指导.[方法]选择9个样地设置不同胸径的饵木对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数量进行系统调查,应用6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模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测定松褐天牛幼虫及其种群的空间分布型;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系统调查松褐天牛幼虫在不同胸径和树高马尾松饵木上的分布规律.[结果]松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的平均拥挤度m*>1,丛生指标I>0,聚块指数m*/m>1,Cassie指标Ca>0,扩散系数C>1,负二项分布指标K>0,表明松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聚集是由成虫的产卵习性与松饵木形成的特殊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松褐天牛幼虫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松褐天牛幼虫种群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度依赖于密度(lga>0,b>1).[结论]饵木内松褐天牛幼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其聚集原因是成虫的产卵习性与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双条杉天牛是我国重要蛀干害虫,1996年1月被我国列为森林植物检疫对象,严重威胁着一些地区的古柏和侧柏纯林。截止2001年底,该虫在山东已造成近30万株侧柏死亡。双条杉天牛寄主主要有圆柏属、扁柏属、侧柏属等柏类树种和杉木等重要园林绿化和石灰岩质山地造林树种。双条杉天牛主要以幼虫在侧柏树皮下串食危害,由于其虫粪堆积在虫道内,不排在树干外,幼虫隐蔽,难以发现;成虫羽化不集中,防治难度大,柏树被害后,轻者树势衰弱,针叶枯黄,重者把木质部蛀食一圈,导致侧柏死亡。此虫喜欢在被压木、风折枝等处活动,交尾产卵。幼虫蛀入林木的韧皮部及木质部为害,切断或破坏疏导组织而影响水分养分运输,轻者影响生长势,重者整株枯死。  相似文献   

5.
<正>双条杉天牛又名双条天牛,蛀木虫,属鞘翅目天牛科。1分布及危害我国华北、西北、东北、华中、华南、华东等地均有发生,主要分布在辽宁、甘肃、陕西、内蒙古、山西、北京、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北、重庆、贵州、四川等地。条杉天牛是一种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侧柏等柏科植物,初孵幼虫蛀道穿过韧皮部造成粒状流脂;以后幼虫在韧皮部与边材之间为害,蛀成扁圆形不规则的虫道,虫道内充满粪屑,流脂  相似文献   

6.
张剑 《河北农业》2007,(7):30-30
双条杉天牛又名蛀木虫,属鞘翅目、天牛科,危害侧柏等柏科植物,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为我国确定的森林检疫对象之一。主要以幼虫在树皮下串食危害,把木质部表面蛀成弯曲不规则的蛀道,寄主被害后树势衰弱,针叶渐枯,危害枝干皮层一圈后,整株死亡,成虫期(侵入期)在每年4—5月,防治比较困难。国内主要分布在北京市和河北  相似文献   

7.
松墨天牛幼虫繁育肿腿蜂适宜蜂虫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体长为2.0~3.0cm的松墨天牛幼虫繁育管氏肿腿蜂和川硬皮肿腿蜂,分别按蜂虫比2:1.3:1和4:1接蜂.测定感染率、寄主干瘪率、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和出蜂量等指标.结果表明:蜂虫比3:1处理组在繁育2种肿腿蜂时各项指标均最好,2种肿腿蜂在3个处理组的繁蜂效益产出比分别为1.00:1.98:1.36和1.00:2.79:1.49,故3:1的蜂虫比是比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杨十斑吉丁虫(Melanophila picta Fabricius)幼虫为替代寄主,繁殖落叶松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sp.)、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及管氏肿腿蜂(Schlerodrmus guani)3种寄生蜂,3种寄生蜂均成功繁殖出成蜂。人工繁蜂条件为温度26℃,相对湿度70%。杨十斑吉丁虫不同龄期幼虫对3种肿腿蜂的繁蜂效果存在差异,1龄幼虫的寄生率和平均出蜂量均低于2、3龄幼虫,龄期大的幼虫繁蜂效果好,子代雌性率无明显差异,均能达到90%以上;不同比例接蜂的寄生率、平均出蜂量和子代雌性率差异不明显,但接蜂比例大的繁蜂效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9.
双条杉天牛是柏科树木的毁灭性蛀干害虫,该虫在山西省吕梁市1 a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2 m以下边材内做虫道越冬;以幼虫在侧柏树韧皮部与木质部蛀食,受害处流出树胶,受害部位常明显突隆起,多有萌条丛生,重者常造成风折,整株枯死。为了掌握吕梁双条杉天牛发生期、发生量,从而探索有效的防治途径,利用植物源引诱剂对双条杉天牛发生期进行预测预报及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在吕梁始发期为4月1日,高峰期为4月8—15日,末期在4月底;最佳防治期宜在4月10—20日进行;最有效的防治办法就是采用植物源引诱杀死成虫。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白蜡吉丁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对杨十斑吉丁虫的防治技术.[方法]利用参试肿腿蜂引种地区与释放地区的自然条件、气侯条件、植被区系、白蜡吉丁肿腿蜂生物生态学特性、与寄主的吻合性等方面进行适应性分析.在室内24℃恒温、RH70;条件下,测定白蜡吉丁肿腿蜂、管氏肿腿蜂对杨十斑吉丁1~3龄幼虫的室内控制作用,研究不同龄期的寄主、不同虫蜂比例对2种肿腿蜂的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引种区和释放区的肿腿蜂生存生境相似,符合天敌昆虫引种的标准.在室内一定温湿度条件下,两种肿腿蜂在对不同龄期寄主的寄生试验中均表现为2龄、3龄的幼虫寄主较1龄幼虫寄主的寄生率、单管产卵量、单管出蜂数有显著性差异,而仔蜂雌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种肿腿蜂在不同虫蜂比例试验中均表现为3种虫蜂比例的寄生率、单管产卵量、单管出蜂数有显著性差异,仔蜂雌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在室内24℃恒温、RH70;条件下,用杨十斑吉丁虫的2龄、3龄幼虫、虫蜂比例为1:3时寄生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双条杉天牛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条杉天牛是柏类树种的重要害虫之一。该虫在安徽1a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枝干蛹室内蛰伏越冬。翌年2月中旬后,越冬成虫陆续咬破树皮爬出羽化孔相继交尾、产卵。3月中、下旬为幼虫孵化盛期,幼虫于9月中旬后化蛹,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成虫陆续羽化,就此蛰伏越冬,该虫不需补充营养,可多次交尾,平均每雌产卵(68.84±32.75)粒,幼虫在寄主皮下取食韧皮部及边材,从而切断寄主输导组织,引起死亡。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0-2011年连续2 a木毒蛾取食选择性试验和不同木麻黄无性系饲养幼虫的发育和排粪量的调查,选育抗木毒蛾的木麻黄优良种质材料。结果表明,湛江3、惠76、惠83、广东A8-2为抗木毒蛾的木麻黄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4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小于0.03,其饲养的木毒蛾幼虫平均化蛹率在55%以内,最低的仅有20%,平均蛹重在0.6 g以下,排粪量少;东山2号、广东501、抗风属于感虫无性系,木毒蛾幼虫对这3个无性系的取食相对频数超过0.08,其饲养的木毒蛾平均化蛹率在70%以上,平均蛹重大于0.66 g。  相似文献   

13.
红脂大小蠹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立木磷化铝熏蒸、树干喷药、药剂涂环、打孔注药、饵木诱杀等方法,对红脂大小蠹进行了化学防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立木磷化铝熏蒸、打孔注药、树干喷药等方法防治效果平均在80以上,林内设置饵木可降低虫口数量28.3,药剂涂环防治效果较差.利用树虫一针净、40久效磷、40氧化乐果打孔注药后第10 d的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尤其利用一针净不仅携带方便、药效持久,而且无药液的挥发和流失,在成虫或幼虫盛发期使用每厘米胸径2.5 mL的注入量可有效杀死侵入立木树干及根部的幼虫或成虫.  相似文献   

14.
枯叶蛾平腹小蜂是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的优势种类。在林内一年可发生2—4代,室内可繁殖六代,以预蛹在寄主卵内越冬,次年四月中、下旬开始羽化。在寄主卵内发育历期为18—22天,各虫态历期为;卵2—3天,幼虫(包括预蛹)7—8天,蛹9—11天。每一寄主卵内只可发育出一头蜂。雌蜂寿命在给食时平均为47.3天。野外调查雌雄性比为1.27:1;室内繁蜂以柞蚕卵作为寄主则雌性有增高的现象。室内小群体繁蜂的平均产卵量为:越冬代36.5粒,第一代67.9粒,第二代52.3粒。以柞蚕作寄主雌蜂产卵量较高,繁蜂群体增大时,产卵量和日产卵量均有下降趋势。经测算,在卵内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分别为14.7℃和242.5日度。  相似文献   

15.
金纹细蛾跳小蜂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1986年观察了苹果金纹细蛾(Lithocolletis ringoniella Matsumura)的主要天敌金纹细蛾跳水蜂[Holcthorax testaceipes(Ratz.)]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并进行小面积放蜂试验.该蜂每年发生5代,一般仅寄生一、二龄幼虫.被寄生的幼虫第五龄后停止取食并死亡.放蜂园4亩,经4年放蜂试验,平均每叶着虫量由11头降至0.74头.1937年停止放蜂,平均每叶着虫量仍低于1头.  相似文献   

16.
利用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物测定筛选出对松褐天牛毒力较高的菌株Bb202,用该菌株生产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和高孢粉用于野外防治松褐天牛,结果表明,防治后松褐天牛的虫株率下降了0.9%,下降幅度达31.1%;无纺布菌条处理区解剖木中的幼虫死亡率为61.8%,高孢粉处理区为52.5%,对照区为45.6%.挂笼试验中,无纺布菌条处理区解剖木的幼虫死亡率为41.9%,高孢粉处理区为62.0%,对照区为32.3%,说明用白僵菌防治松褐天牛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双条杉天牛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 (Matsch)是柏类植物的主要蛀干害虫,也是杉木主要蛀干害虫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森林植物检疫对象.通过研究结果表明:此虫在皖西大别山林区1年发生1代(或2年发生1代),以成虫(或幼虫)在树干内越冬,越冬成虫在树干内停留173~189 d.翌年3月下旬后,成虫咬破树皮爬出羽化孔活动34~47 d,其自然成化率平均为12.20%~14.98%.成虫出孔52 h后开始交尾,交配雌虫18 h后陆续产卵,经历16~20 d后孵化,孵化率高低受4月月候气温的影响,候日均温以18.6~20.6℃为宜,孵化率可达74.74%~82.35%.4月中下旬出现幼虫,幼虫在7、8月份取食量最大,平均每天为1.2~1.6 cm2,幼虫期132~144 d,保存率为14.71%~44.44%.9月中旬后化蛹,蛹期12~15 d.9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羽化,成虫寿命207~236 d.  相似文献   

18.
为保障充足的烟蚜量以繁殖烟蚜茧蜂,通过对易购买到的8种蔬菜类植物与烟苗进行繁蚜情况比较。结果表明:油菜、白萝卜、小白菜在植株生长速度上优于烟苗;接蚜后平均单株繁蚜量、接蜂后平均单位个数僵蚜重量可以达到烟蚜茧蜂繁殖技术指标要求,平均单株繁蚜量在5%水平上,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与烟苗繁殖差异显著。因此,油菜、白萝卜、小白菜可以作为辅助繁蚜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9.
纳曼干脊虎天牛 Xylotrechusnamanganensis Heydel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一年发生一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内越冬。各虫态发育不整齐 ,在每年 4月中旬~ 7月中下旬都可同时见到成虫、卵和幼虫。各龄幼虫终年可见有三种寄生蜂。其中脊虎天牛莱洛茧蜂 L eluthia(Euhe-cobalodes) sp为新种 ,红腹盾长茧蜂 Aspidocolpus erythrogaster Tobias为国内新记录 ;酱色齿足茧蜂 Zombrus Sjosledti(Fahringer)为新疆新纪录。发现幼虫、蛹和成虫的寄生 3种 ,即球孢白僵菌 [Beauveria bassiana(Bala) Vuill]、茄病镰孢菌 [Fusarium Solani(Mart) Sacc]、白曲霉菌 (Aspergillus Candidus)。  相似文献   

20.
调查了双条杉天牛的发生规律,并选用40%氧乐果乳油、40%乙酰甲胺磷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2.5%溴氰菊酯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共5种药剂采用废柴油和化学农药的混合液(油药比例为3∶1)喷涂树干的方法,对其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双条杉天牛1年发生1代,以成虫在树干木质部的蛹室内越冬;幼虫4—6月多在木质部表层危害,是防治的最佳时期。5种药剂中以2.5%溴氰菊酯乳油、20%甲氰菊酯乳油的防效最好,为喷涂树干法防治天牛小幼虫的首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