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以江苏省姜堰市为例,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姜堰市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提出了建设循环型农业的对策,这对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营造良好的农村生态系统环境,走出一条“优质、安全、高效、生态”的循环型农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循环型农业的发展进行评价不仅能反映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效果,也能为进一步完善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在循环经济"3R原则"基础上,引入"可控制化"因素,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资源环境安全和农业生态可控化5大维度24个单项指标的评价体系,基于投影寻踪模型对黑龙江省2010—2012年的循环型农业发展进行评价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并且农业生态可控化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从省内13个行政区域来看,哈尔滨、齐齐哈尔和大庆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而鸡西、鹤岗、双鸭山和七台河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有一定的提升,但相对缓慢。  相似文献   

3.
4.
王鸿  尚杰  杨果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6):13112-13115,13126
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利用C2R模型,建立循环型农业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将黑龙江省14个地区分别作为一个决策单元,根据《黑龙江经济统计年鉴》数据,对黑龙江省各地区循环型农业的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进行量化分析,评价其产出的效率,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业生产系统氮磷环境影响分析——以安徽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农业生产过程中氮、磷营养物质流动造成的环境影响,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以农业生产系统中种植和养殖过程中的氮、磷物质流动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了安徽省2014年农业生产系统氮、磷在不同作物和畜禽生产中造成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酸化和富营养化等环境影响。结果表明:生产1 t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和油菜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35、0.34、0.50、0.63和0.40,生产单位数量猪、牛、羊和家禽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分别为0.29、1.21、0.14和0.01。由此,水稻、小麦、羊和家禽的综合环境影响指数较小;从各类农产品总量造成的环境影响来看,水稻、小麦、猪和家禽对整个系统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酸化和富营养化的贡献比较突出,4种农产品之和占各种影响类型的78.45%、70.97%、81.21%和79.79%;再对比种植和养殖两个子系统,种植和养殖分别对能耗和富营养化影响突出,分别占78.53%和72.83%,而二者对全球变暖和酸化的影响大致相同。研究提出改善饮食结构、优化施肥和资源化畜禽粪便等是减轻农业生产氮、磷环境影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水土流失是最主要的、最直接的污染源,而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结合思茅河盆地流域建设的实际,从生态用地与生产用地划分、"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构筑、流域"五大"生态系统建设、流域社会主义生态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清洁型流域监测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云南思茅河盆地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的技术措施体系,以期指导思茅河盆地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清洁型流域建设。  相似文献   

7.
以Iowa磷指数模型为基础,根据中国高原特征并参考其他磷指数模型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简化和修正,建立了中国高原农业流域磷指数评价体系,并以洱海源头典型小流域凤羽河流域为例,分别对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面源流失风险进行了评价及关键源区的识别。结果表明,两种形态的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均分布于河流两侧100 m的范围内。溶解态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主要为河流中下游的农田区,而颗粒态磷流失较高和最高风险区在河流上游草地和河流中下游的农田区均有分布;溶解态磷流失关键源区为中下游河流两侧100m范围的农田区,颗粒态磷流失关键源区为上中下游河流两侧100 m范围的草地和农田。研究结果为实现流域面源磷流失高效防控奠定了基础,同时表明新建立的磷指数评价体系适用于高原流域开展磷流失风险评价及关键源区识别。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宣城市实施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的必要性,从资金来源方式、资金分配方式、生态补偿模式、项目申报类型、资金和项目监督管理、争取省政府政策支持等6个方面对宣城市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进行了探讨,为市级层面开展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宜溧河流域是太湖上游的主要集水流域,该流域的污染物排放是太湖污染负荷的重要来源。重点针对种植业、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三种农业污染源,基于统计年鉴、遥感解译、野外监测和调研等多种手段,对种植业、水产养殖业和禽畜养殖业分行业进行了氮污染负荷核算。结果表明,2013年宜溧河流域主要农业源氮污染负荷总量为6861 t,单位排放强度为22.2 kg·hm-2;种植业和禽畜养殖业是宜溧河流域氮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种植业源TN排放量最大,为3832 t,占总负荷的55.9%,种植业中蔬菜地对氮污染的贡献较大,TN排放量占总农业源负荷的18.7%;禽畜养殖业源TN排放量次之,占总负荷的34.4%;水产养殖业源TN排放量最小,占总负荷的9.8%.因此,针对宜溧河流域农业源氮污染的治理,在考虑禽畜养殖和水产养殖的同时,应以种植业污染尤其是菜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以白洋淀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重要依据。以白洋淀流域为例,建立包括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要素、共16个指标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提出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的指标权重确定方法以及基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的评价方法,对近20年水环境承载力进行计算与评价。结果表明:1998—2017年白洋淀流域水环境承载力的综合特征值由1.84增加到3.16,水环境承载力呈上升趋势,1998—2012年属较低承载区间,2013—2017年属中等承载区间;从各要素看,水资源和水环境要素的特征值由1.18、1.92分别增加为2.72、3.36,均呈增加趋势,水生态要素的特征值由3.44下降为2.31,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在推进水污染控制、水资源节约利用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水生态的保护、修复。  相似文献   

11.
农业循环经济与生物质能源开发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质能源化是生物质资源化的重要形式,是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生物质能源的特点与现状,生物质能源开发与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在联系,结合农业循环经济理论,提出生物质能源开发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学视角对水稻主产区湖南农业生产外部性环境价值进行评估,有助于重新审视类似区域现代农业全面价值。运用揭示偏好法和陈述偏好法等环境经济学价值评估方法,对2014年湖南农业(狭义种植业)生产产生的正外部性间接价值进行评估,探讨农田生态系统正外部性环境价值及其提升策略。结果表明,农业生产正外部性价值(间接价值)包括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净化大气与土壤保持等5项功能。2014年湖南农业生产正外部性价值共计271.57亿元,占当年种植业GDP(直接价值)的13.44%。其中固碳释氧、涵养水源、维持营养物质循环、净化大气与土壤保持等5项功能正外部性价值分别为79.62、63.86、62.82、5.03和60.24亿元。研究结果深化了人们对农业全面价值的认识,从宏观视阈为国家农业政策和补贴提供依据。因此,提升农业外部性价值要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为新型农户提供信息与现代技术,为传统循环农业模式现代化改造提供政策支持,开辟多功能农业经营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USLE的黑河流域非点源污染定量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有效控制黑河流域因土壤侵蚀而产生的氮、磷非点源污染,改善黑河水库水质,以流域的行政单元作为估算非点源污染的响应单元,利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并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了参数选取和率定,在 GIS软件辅助下,估算了各单元的土壤侵蚀量,计算了流域吸附态氮磷的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文中所用估算方法较为合理,全流域的平均侵蚀模数为315.06 t/(km2·年);(2)流域每年由土壤流失所引起的吸附态氮磷总负荷量分别达到15.702和3.866 t,对流域水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3)马召乡、甘浴湾乡、板房子乡、安家岐乡、厚畛子乡以及小王涧乡对流域氮磷污染负荷贡献较高,是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主要源区;(4)退耕还林还草, 增加植被覆盖度,减少农事活动是削减和控制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明确农业面源污染的来源与总量,制定相应控制措施,基于输出系数模型,以总氮和总磷的排放作为评价对象,研究安徽怀远县2014-2018年农业面源污染情况并分析面源污染来源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14-2018年该区域的总氮排放量分别为309.8、293.6,300.6、305.2、310.5 t,呈现先减少后增加...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和特征,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防控措施,对流域内农业面源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评价。通过对该典型小流域内陶庙镇、王集镇、代桥镇、泉阳镇4个乡镇的11个行政村的农田污染源、养殖污染源及人居生活污染源进行实地走访,调查数据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内4个乡镇的农业面源污染排放源中,农田污染源的污染物总量和污染负荷率分别是17.44 t和4.68%;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污染源负荷分别是99.31 t和26.63%;生活源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污染负荷率最大,分别达到256.19 t和68.69%;在COD、TN、TP 3个主要评价因子中,污染负荷率最高的是COD,达80.22%,TN污染负荷率为9.22%,TP的污染负荷率为10.56%;养殖业污染和人居生活污染源是界首市泉河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也是该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在治理该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时,应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严格控制畜禽养殖污染,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政府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中的统筹引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与农业保险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丰富和完善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同步推进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农业现代化规划和农业保险政策支持,构建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发展特征,探讨其协调发展关系。结果表明,2001—2016年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提升,但农业保险发展水平大部分时间滞后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且波动相对较大;耦合度维持在0.4~0.5之间,波动幅度较小;协调度由2001年的0.337 1上升至2016年的0.667 8,改善明显,耦合协调等级经历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共4个发展阶段,整体协调程度依然较低,离优质协调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为进一步促进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协调发展,提出利用绿色理念和先进技术指导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政府、企业和农户形成合力,改善农险市场发展现状,增加农险有效需求;重视相关政策的配套,实现新疆农业现代化和农业保险的协调推进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当前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依旧是水污染控制与水环境改善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对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可行性分析,结合国内外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实践以及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提出了发展环水有机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政策建议,包括:制订环水有机农业发展国家行动计划;建立环水有机农业试点;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提高公众参与度和培育国内有机产品市场等。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丘陵小流域氮平衡及调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位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两个亚热带丘陵小流域(约50 km2)为目标区域,综合2012—2014连续3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入户调查及统计数据资料,建立氮素收支框架模型,定量分析了农区和森林-农区小流域氮素的输入、输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区小流域氮素的输入、输出以及盈余强度平均分别为312.0、165.1、146.9 kg·hm~(-2)·a~(-1);森林-农区小流域氮素的输入、输出以及盈余强度平均分别为160.2、83.3、76.9 kg·hm~(-2)·a~(-1)。两个小流域具有较为类似的输入输出结构:饲料与肥料是亚热带小流域N输入的主要来源,合计占73.4%(农区)和63.9%(森林-农区);氨挥发与反硝化等N的气态损失是流域N输出的主要形式,平均占50%以上,而产品输出仅占N输出的1/4~1/3。减少化肥投入与适当控制畜禽养殖规模是控制小流域氮输入的主要途径,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减少N气态损失及增强N的流域内循环是提高小流域N利用效率和防控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