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玉米双斑萤叶甲是玉米生产中的一种次要害虫,2010年在会泽县金钟、者海、五星等乡镇开始零星发生。随着近几年产业结构的调整,玉米耕作方式的改变等因素为玉米双斑萤叶甲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使之由玉米害虫的次要害虫逐年上升为主要害虫:特别是2012年在者海镇石河村为害严重,60%玉米花丝全部被取食完,使玉米无法授粉,给玉米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王昌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3):147-147,131
本文简要介绍了双斑萤叶甲在新湖垦区的分布的形态特征,2年来其发生危害特点、生活习性与消长规律.从而提出了棉田双斑萤叶甲的综合防治方法,为垦区综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玉米田双斑萤叶甲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及为害特点的调查研究,初步分析了该虫趋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长跗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总科叶甲科萤叶甲亚科。长附双斑萤叶甲是北疆棉田的一种新害虫,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棉田危害亦逐年加重。一、形态特征成虫体长3.6~4.8毫米,体宽1.8~2.5毫米,长卵形,棕黄色。复眼较大,卵圆形。触角11节,长约为体  相似文献   

5.
近年渭南市玉米生产中双斑萤叶甲已经成为主要害虫之一,并且危害逐年加重。作者经过几年实际调查,研究了该虫在当地玉米上的危害状况,生活习性,分布、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管理水平、土壤属性及耕作制度等环境因素关系,并结合渭南市玉米生产的特点及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提出综合防控该虫害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双斑萤叶甲是北疆滴灌棉田的一种新害虫,成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马铃薯、苜蓿、豆类等。常在棉株中上叶片(背面)啃食棉叶、叶肉,只留表皮,两天后叶片干枯形成黄斑,影响棉花正常生理发育,严重时造成减产。  相似文献   

7.
玉米双斑莹叶甲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害虫,主要在玉米的开花、灌浆期为害花器和叶片,影响玉米的灌浆、结实,一般年份减产5%左右,严重时可减产20%以上。研究双斑叶甲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对减轻和控制其为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疆双斑萤叶甲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棉花栽培措施与环境条件的改变,棉田有害生物呈现多样化,双斑萤叶甲就是危害棉花正常生长的又一有害生物种群。该虫1998年在车排子垦区首次发生,我团于2001年首次发现,种群数量逐年增长,棉田危害逐年加重,并且已由早期的次要害虫发展为当今垦区的主要害虫,其中以2004年发生最重,为摸清其生活习性及消长规律,我站加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玉米害虫的发生种类及程度也在不断增加,许多次要害虫逐渐发展为主要害虫,双斑萤叶甲便是其中发展较快的害虫,所以探究其发生、危害规律,建立有效的防治方法,对保证玉米安全生产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2005年6月上旬,首次在我团棉田发现双斑萤叶甲危害,属零星发生,面积6.7公顷。2006年我团双斑萤叶甲发生面积达到533公顷,是2005年的80倍。经调查,2005年平均百株虫口低于20头,危害时间短,程度轻;2006年平均百株虫口密度为32头,根据6月26日调查,受害最重的10连十斗棉田,点片的虫口密度达到了百株68头,在棉田外可以看见成片枯黄的棉花。  相似文献   

11.
一、形态特征 双斑萤叶甲又叫双斑长跗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卵形,棕黄色,具有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的2/3;复眼大,呈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部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有1个接近圆形的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它的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位有1根长刺;腹管外露。  相似文献   

12.
介绍拜泉县新害虫大豆双斑萤叶甲的分布与发生危害情况、形态特征、发生规律,并提出防治策略,以为该虫的科学防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程玉新 《农村科技》2007,(10):29-29
双斑萤叶甲是我场棉田的一种新型害虫,我场2005年首次发现这种害虫危害棉花,2006年种群数量迅速在粘土地连队扩大,并且较往年发生时间早,面积大。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以来,玉米双斑萤叶甲在宝鸡市陈仓区连年偏重发生,已从次要害虫逐步上升为主要害虫.对该区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笔者在调查分析玉米双斑萤叶甲发生规律和偏重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以化学防治为主,辅助以农业、物理防治措施的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底新疆农八师121团个别地块发现双斑萤叶甲,发生量不大,集中危害。6月中旬该虫发生数量有所下降。在发生期间用艾美乐1:5000倍液进行防治.比较不同用量的防治效果,并观察持效期。  相似文献   

16.
采用4种药剂防治玉米双斑萤叶甲,试验结果表明:2.5%瑞华乳油300mL/hm2防效显著,且成本较低,可在大田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成虫长卵圆形,体长3.5~4.0毫米。头、胸红褐色,触角灰褐色。鞘翅基半部黑色,上有2个淡黄色斑,斑前方缺刻较小,鞘翅端半部黄色。胸部腹面黑色,腹部腹面黄褐色,体毛灰白色。幼虫体长6~9毫米,黄白色,前胸背板骨化色深,腹面末端有铲形骨化板。  相似文献   

18.
辽宁玉米害虫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发生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年,双斑长跗萤叶甲在辽宁省部分玉米产区发生危害严重,对玉米产量造成一定的损失,成为危害玉米生产的一种新害虫.针对其生物学特性、危害特点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该害虫发生危害趋于严重的原因,并据此提出了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双斑萤叶甲是危害玉米的一种新型害虫,成虫能飞善跳,具有突发性,群聚危害玉米嫩叶、花丝、雄蕊、雌穗和籽粒。该虫还危害棉花、豆类、蔬菜等作物。2012年,在昌吉市六工镇玉米田首次发现,由于对其危害与防治都缺乏了解,致使该虫在部分田块发生危害较重。2013年,在发生较重的田块组织统一防治,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一、形态特征双斑萤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成虫体型长卵圆形,体长3.6~4.8毫米,宽2.0~2.5毫米,棕褐色,具光  相似文献   

20.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kica(Motschulsky)],属鞘翅目,叶甲科,又名双斑萤叶甲。该虫在北疆奎屯地区棉花上的发生基数逐年增加。2010年6月下旬在玛纳斯县平原林场一块玉米田发现双斑长跗萤叶甲的成虫,发生较重,平均百株有虫5头.单株最高14头,危害株率8%。近年来.双斑萤叶甲在玛纳斯县玉米病虫害调查中并未发现.如果不被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