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为了探究从鲫鱼中分离菌株SY4的基本特征,采用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16SrDNA基因扩增及药敏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Y4菌株在硝酸盐还原、丙二酸盐试验中显示为阳性,葡萄糖、甘露醇、枸橼酸盐等试验为阴性,即SY4菌株理化特性与恶臭假单胞菌基本一致。得到16SrDNA序列1424bp(序列登录号为:MH142393),与恶臭假单胞菌序列相似性为99%,系统进化树中亲缘关系最近,从而判定SY4菌株为恶臭假单胞菌。药敏试验:SY4菌株对米诺环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诺氟沙星等4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多粘霉素B、头孢曲松等2种抗生素中度敏感;对磺胺甲基异恶唑、氨苄西林、甲氧苄定、复方新诺明、舒巴坦等5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浙江省象山港养殖黑鲷暴发了严重的肠炎病情,病鱼肠道肿胀,充满黄色黏液。以ZoBell2216E平板自病鱼肠道黏液分离到4株菌BB01、BB02、BB03和BB04。通过人工感染试验验证了前3株为病原菌,其中BB01菌株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D50为4.61×104CFU/g鱼体重。3株分离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短杆状,氧化酶试验阳性,氧化葡萄糖,不产气,4℃生长,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利用麦芽糖、柠檬酸盐,硝酸盐降解阳性,DNA酶、乙酰胺酶阴性;与已发表的恶臭假单胞菌16SrRNA序列的同源性达99%以上;经形态和理化特性鉴定及16SrDNA序列测定,此3株菌同属于恶臭假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BB01对头孢类等多数抗生素种类敏感,而对氧氟沙星耐药。 相似文献
3.
黄鳝产碱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 ,我们在黄鳝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过程中 ,出现黄鳝苗种大批发病死亡 ,主要表现为口腔充血 ,腹部肿胀 ,鳝苗在水中侧身作间隙窜游 ,最后无力游动而下沉死亡。为了给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我们对该病的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生理生化反应测定、人工感染试验及药敏试验 ,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来源发病黄鳝苗种来源于杭州某黄鳝养殖场 ,体长 4~ 7cm。昆明种小白鼠购自浙江中医学院动物中心 ,体重 2 0g左右。细菌生化反应微量鉴定管、成套药物敏感试纸等购自浙江省军区后勤部卫生防疫检验所。1 2 … 相似文献
4.
对从发病锦鲤分离出的病原菌主要形态与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及耐药特性等进行了研究,旨在为锦鲤疾病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发病锦鲤体长37~42 cm,体重1.5~2.0kg,眼球脓肿凸出,鳃丝被轻微腐蚀,其上可见附着物,肛门红肿并伴有黄色粘液流出。健康锦鲤体长7~10cm,体重(25±3)g。分离到的1株形态一致优势生长菌株(记为HL2)呈现圆形光滑、边缘整齐、中央隆起、略透明、乳白色,直径约1.4mm。分离菌经革兰氏染色镜检,均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肌肉注射感染后,供试健康锦鲤14d内全部死亡,并在试验后期注射部位轻微出血,眼球周边有白浊及化脓的现象。HL2有运动性,精氨酸脱羧酶、鸟氨酸脱羧酶、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苯丙氨酸脱羧酶阴性,发酵麦芽糖、甘露醇、蔗糖、半乳糖等,不发酵侧金盏花醇与阿拉伯糖等。分离株HL2的序列长度为1461bp(GenBank登录号为KF413420),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铜绿假单胞菌(KC959478)聚为一支。头孢曲松、卡那霉素、四环素等35种药物有效抑制HL2,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头孢拉定等5种药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青霉素G、氨苄西林、头孢唑林等15种药物无效。使用抗生素时必须更加科学、合理、有效;从药物选择、使用剂量、用药疗程等方面着手,以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5.
恶臭假单胞菌引起的欧洲鳗鲡烂鳃病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从患烂鳃病的病鳗分离到多株细菌,其中三株经人工感染证实为病原菌、经重理、生化等测试鉴定为恶臭假单胞菌。其主要特征为革兰氏阴性、具动力的短杆菌;氧化酶、过氧化氢酶、枸橼酸盐利用、精氨酸双水解酶阳性;硝酸盐还原,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明胶酶、尿素酶、V-P反应、吲哚反应阴性。对氟哌酸、妥布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敏感。 相似文献
6.
网箱养殖大黄鱼假单胞菌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宁波、台州等地相继发生网箱养殖大黄鱼的大量死亡,主要症状为脾脏、肾脏有许多白色结节,大小为0.1~1mm。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极强的菌株GYCWS,人工感染试验证实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其半数致死量(LD50)为8.5×104CFU/ml。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ID32GN)及16S rRNA分子鉴定。经PCR扩增获得了大小约1.5Kb的16S rR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确认阳性重组质粒,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ST同源序列比对,与恶臭假单胞菌的16S rRNA基因(DQ201403、AY785244)具有较高的同源性(99%),该序列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DQ648602。结合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GYCWS菌株属于恶臭假单胞菌(Pseudo monas puti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GYCWS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氟派酸、四环素、链霉素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7.
福州地区大黄鱼变形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2013年春夏之际罗源湾海区网箱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内脏出现白点症状的病原,从具有临床症状的大黄鱼内脏中分离到优势菌,经回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为病原菌;分析该病原菌的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类地位及药物敏感性等特性,结合16S r DNA序列构建的进化树与假单胞菌属恶臭群中的变形假单胞菌同源性最高,在99%以上,并通过看家基因gyr B序列分析进一步验证该菌为变形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lecoglossicida);该菌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恩诺沙星3种抗生素敏感,对奥氟沙星、左氟沙星、四环素3种抗生素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临沂市某草鱼养殖场发生病害的原因,从患病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肝脏和肾脏混合组织中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致病菌G-13,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基因测序,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等完成菌株鉴定,并测定其耐药特性。形态特征显示G-13是一种短杆状的革兰氏阴性菌,在LB固体平板上形成乳白色、圆形、整体呈隆起状、边缘较为整齐、表面光滑湿润的菌落;16S rRNA系统发育进化分析发现G-13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聚在一支,序列同源性高达100%;生理生化试验显示葡萄糖、精氨酸双水解酶、鸟氨酸脱羧酶、赖氨酸脱羧酶、氧化酶、无盐和3%NaCl胰胨水等7项指标为阳性,与假单胞菌属特征相近,确定分离株G-13为P.fluorescens。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G-13对丁胺卡那、多西环素、四环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13种抗生素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拉定、克林霉素、呋喃唑酮等7种抗生素耐药。 相似文献
9.
对从患病血鹦鹉(Cichlasoma var.)肝、眼部脓肿处分离到2株细菌,对该分离菌进行人工感染实验、鉴定和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证明其对血鹦鹉有较强的致病性。分离菌革兰氏阴性杆状,氧化酶阳性、接触酶阳性、甲基红阴性,能够利用枸橼酸盐、丙二酸盐,发酵葡萄糖。综合分离菌的表型特征及分子生物学结果,鉴定分离菌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壮观霉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氨噻酸单胺菌素和阿洛西林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腐败假单胞菌人工感染河蟹的毒性试验及药物敏感性实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从不同的养殖区内,采集河蟹病蟹样品。在濒死的蟹体内分离检出的菌株,经系统生化鉴定有12株菌,被鉴定为假单胞菌属;腐败假单胞菌。为研究证明腐败假单胞菌对河蟹的致病性及其毒力的强度,用人工注射的方法进行试验观察。 相似文献
11.
为调查山东某水蛭养殖场病情暴发原因,从该场患病水蛭中分离得到优势菌株SZ-1,对其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生物学分析。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显示,菌株SZ-1为革兰氏阴性菌,杆状,两端钝圆,有鞭毛;Biolog GenIII分析表明,该菌株生长代谢利用情况与假单胞菌属吻合,与荧光假单胞菌B特征相似。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同源性,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相聚类,聚合置信度可达99%。综合生物学及分子特征,判定SZ-1为荧光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环保型的噬菌蛭弧菌宿主菌菌种,本文用红假单胞菌作为宿主菌进行了培养噬菌蛭弧菌的研究,系统地探索了pH值、缓冲系及温度等环境因子对培养效果的影响。实验表明用红假单胞菌培养噬菌蛭弧菌,其环境影响因子、出斑时间、出斑数量、培养收获浓度等方面均与大肠杆菌无差异,最佳培养条件为25℃~30℃、pH值7.0~8.0、PBS缓冲系、并添加一定量的钙、镁离子,光合细菌中红假单胞菌可完全取代污染菌大肠杆菌培养噬菌蛭弧菌,生产环保型的蛭弧菌制剂,并简化了生产程序。并建立了蛭弧菌的培养采收标准,同时初步提出了一种简易的蛭弧菌浓度的计算方法——裂解系数计算法。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测定吸附条件对吸附率及吸附菌量的影响,研究了蒙脱石对水相中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当蒙脱石重量为0.5g时,吸附菌量和吸附百分率均达到较恒定的状态,且受到菌液起始浓度和体积的影响。不同pH条件下,蒙脱石对菌的吸附率随着pH值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pH=9时,有效吸附率为72.67%。蒙脱石对菌的吸附率与离子强度成反比。不同温度条件下,蒙脱石对菌的吸附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温度30℃时吸附率最高,为86.55%。表明蒙脱石对水相中菌的吸附不仅依赖于生物体的化学属性和表面属性,也受到环境温度等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浓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例,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不同浓度梯度的致病菌在特定波长的吸收峰值(OD值),发现两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可用OD值来表示水产养殖常见致病菌的菌量,以简化致病菌菌量的测定方法和操作时的工作量,并有利于药敏试验的简化。 相似文献
16.
17.
地下防空洞内大鲵饲养与烂尾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转入地下防空洞进行人工饲养,能较快地适应防空洞内恒温无光的环境。注重疾病防治,投放大鲵前应进行消毒,发现病鲵应及时隔离治疗。对大鲵发生“烂尾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对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可选用的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有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 相似文献
18.
宽吻海豚急性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豚终生生活于海洋中 ,当人为转入人工饲养环境时 ,由于生活空间、食物、水质等因素的改变 ,使之极易患上各种疾病[1,2 ] 。Kinne[3 ] 记载 ,1 95 8年香港海洋公园中有 2 4头宽吻海豚 (Tursiopstruncatus)同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Pesu domonasaeruginosa)而死亡 ,日本和台湾也先后有过海豚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不治而亡的报道。有关治愈宽吻海豚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病方面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 1头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北太平洋宽吻海豚的诊断、治疗及治愈 ,初步摸索了该病的治疗方法1 材料与方法1 .1… 相似文献
19.
20.
五种中草药对河蟹腐败假单胞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分别采用钢环法和试管法研制了大黄、乌梅、五倍子等五种中草药对河蟹腐败假单胞菌的抑菌和杀菌效果。结果表明,乌梅对该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五种中草药在供试浓度范围内对该菌均均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