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山东省花生研究所1981年在莱西县水集镇谭彪庄村基点试用塑料地膜覆盖地面种植花生三分地,试验结果覆膜亩产806斤,比不覆膜露地栽培亩产660斤,增产206斤,增产31.2%。1982年地膜覆盖花生扩大到17.7亩,其中15.7亩平均亩产达到1262.9斤,创山东省15亩以上产量最高记录。这一年覆膜比不覆膜增产154.4斤,增产13.9%。1983年全村205亩花生,全部覆膜种植,经省、市、县、社以及广东、广西参观同志验收,平均亩产1277.7斤,比不覆膜亩产1144斤,增产133.7斤,增产11.7%,又创全省面积最大、亩产量最高的新纪录。三年平均覆膜亩产1155.5斤,比不覆膜亩产970.8斤,增产144.7斤,增产14.9%。  相似文献   

2.
一、生产性能: “119”是我所用红410×湘矮早9号选育而成的中熟早籼良种。1982年本所品比试验,亩产794.7斤,比对照种红410亩产789.3斤增产0.68%,地区农校引种0.15亩,亩产943斤,比红410亩增44.1斤,增产4.9%,名列第一。1983年参加地区中熟组区试,据15个点统计平均亩产812.6斤,居中熟组首位,比对照种7944亩产799.04斤亩增13.12斤,增产1.64%;比胜红16亩产786.62斤亩增  相似文献   

3.
1982年,我市杂交稻推广面积253.54万亩,占水稻面积的76.6%,水稻亩产933斤,比历史最高的1976年中稻亩产598斤增加335斤,增产56%。1977—1982年杂交稻累计推广面积达723万亩,平均亩产911斤,同时期累计种植常规中稻992万亩,平均亩产654斤,杂交稻比常规稻每亩多收257斤,增产39.3%。六年来杂交稻比常规稻共增产18.5亿斤,相当于1976年全市稻谷产量的总和。1986年,杂交稻进一步扩大到292.62万亩,占水稻面积的94.4%,水稻亩产已达1010斤,又比1982年提高8.25%。由于杂交稻的大力推广,全市出现了乐至、简阳、内江、安岳、资中、威远六个千斤县和1516斤…  相似文献   

4.
我们徐家集公社,地处丘岭,三十七个大队,六千七百户,三万人口,耕地面积五万五千亩,其中粮田三万六干亩,花生一万五千亩。一九七六年,迂到旱、涝低温等自然灾害,花生亩产二百八十七斤。一九七七年,经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和虫害,花生亩产三百四十斤,比上一年增产五十三斤。向国家交售花生米二百一十万斤,比上一年多贡献五十万斤。粮食亩产八百四十二斤,总产比上一年增加二十六万斤,创造了历史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我省是全国主要麻纺工业原料基地之一。建国以来,黄麻、红麻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是单产不断提高。1949年,全省植麻8.8万亩,亩产只有217斤。五十年代,平均每年种植55.53万亩,亩产364斤;六十年代,每年种植46.27万亩,亩产513.9斤,比五十年代增长40.9%;七十年代每年种植42.73万亩,平均亩产635.6斤,比五十年代增长74.4%,比六十年代增长23.8%。三十年来,单产平均每年递增10斤以上。特别是1978年,单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总任务精神鼓舞下,一九七八年我省棉花获得新丰收。全省平均亩产皮棉一百十四斤,比一九七七年增产四成多。并涌现了一大批亩产双百斤皮棉的高产单位和亩产二百五十斤以上的田块。为了总结推广亩产双百斤皮棉先进经验,促进棉花增产,  相似文献   

7.
我市棉花地膜覆盖栽培始于1981年。1982年试种了43亩,平均皮棉亩产142斤,比对照增产37.3%。1983年全市一跃上升到6366亩,平均皮棉亩产152.9斤,比对照亩产106.5斤增产46.4斤,增产43.6%。尽管近两年连遇洪涝灾害,地膜棉仍能较大幅度地增产。  相似文献   

8.
吉首市马颈坳公社阳田大队,在大队技术开发领导小组的帮助下,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开展中低产田的改良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3年承包的546.36亩中低产田,总产干谷482,202.2斤,平均亩产达882.6斤,比上年平均亩产541.7斤增产340.9斤,增产62.9%,比历史上最高的1979年(亩产725.4斤)每亩增产157.2斤,增产21.7%。  相似文献   

9.
《茶叶》1960,(1)
杭州西湖人民公社十月生产队(梅家塢)以盛产龙井茶聞名国內外。在公社化的第一年就出現了茶滿山、猪滿欄、茶山季季香,产量季季增的跃进面貌。1959年全队投入生产的700多亩茶园,平均亩产达到320斤,比大跃进的1958年亩产236斤增加了35.12%,总产量230777斤。增加49.7%,还有26亩多的丰产茶园,平均亩产467斤,其中有9.165亩茶园亩产达507斤。另有黄阳山0.928亩試驗田,亩产高达1143斤。秋茶总产量达136880斤,比去年同期84375斤增  相似文献   

10.
安徽金寨县苏口茶場共有茶园321亩,现有采叶茶园61亩,去年春茶期,从4月16日至6月10日止共采制各类干毛茶10,140斤,总产值10,818元,平均亩产166斤8两,比1958年亩产64斤增产160%。同时出现大面积丰产茶园12.5亩,平均亩产367斤;高额丰产茶园2亩,平均亩产达到488斤;不仅产量跃进,质量也比1958年上升22.3%,总产值增长25.5%(即增加  相似文献   

11.
珍优1号     
珍优1号是采用珍木85为母本与四优2号为父本杂交,经连续六代选育,于1981年育成的优质、丰产晚籼中熟品种。1982年早季参加本室品比。亩产911.1斤比对照种四优2号亩产833.3斤增产9.4%;同年晚季参加本室品比,亩产955斤与对照种四优30亩产988.9斤接近,比矮脚墉竹亩增27.8%,并在福州郊区、南安官桥、厦门郊区等地试种,一般亩产800~900斤。1983~1983年该种在本省试种,据不完全统计达2500多亩,其中面积最大的是福清港头公社,平均亩产916  相似文献   

12.
基本情况 我区甜菜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自1980年试验以来,发展较快。赤峰试验结果,覆膜比未覆膜的亩增产1400斤,增长32.3%,含糖率亦有所提高。1982年巴盟在六个旗县对甜菜进行膜栽试验,面积17.93亩,平均单产9085.8斤,比对照亩增产4071.8斤。1982年赤峰五三公社18亩甜菜试验田,覆膜的亩产5517.4斤,比对照增产33.5%。在各点小面积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1983年发展到七盟二市扩大示范,面积达4000多亩,除少数未按栽培技术要求操作者外,都显示了增产、增收效益,并涌现了一批高产典型。如巴盟地区1983年甜菜地膜覆盖面积达2903亩,平均亩产达8500斤,含糖率比对照高0.5—0.9%,其中有323.5亩试验田平均亩产9444.7斤,比对照5625斤增产3464斤;临河县乌兰乡立新六社典型户乔玉玺覆膜甜菜9.1亩,平均亩产10249.6斤。赤峰五三公社覆膜甜菜520亩,在大旱之年平均亩产5071斤,比对照亩增产41.5%;呼市白庙子公社39亩示范田覆膜甜菜,平均亩产8721.6斤,比对照增产36.7%,含糖增0.4%。  相似文献   

13.
《中国麻业》1979,(4):45-46
我场岂孟生产队,1971年冬试种24.6亩“东一号”剑麻丰产试验田,经过培育管理,纤维产量不断提高,由1973年亩产124斤上升到1978年的1157.3斤(历年产量见下表),成为我场剑麻纤维亩产突破1100斤的生产队。78年亩产纤维比大田平  相似文献   

14.
双青810系我所用科青3号与温选青杂交经八代选育而成的早稻新品种。通过三年稻瘟病鉴定与示范试种,表现丰产性好,抗瘟性强。株型前松后适中,叶短色淡绿,分蘖力中等,后期转色好。 84年参加本所品种比较试验,亩产938.3斤,居十二个新品种之冠,比对照种(1)“77-175”增产11.82%达显著,比对照种(2)“7944”增产18.52%达极显著,日产量7.45斤。85年早季大田示范1.134亩,亩产949.8斤,仍居首。大区对比0.19亩亩产896.3斤,也居十五个对比品种之冠,比对照种“78130”亩产876.8斤增产3.3%;参加闽东稻区区试(小区面积2厘,4重复)亩产898.3斤也居十个品种之首,比对照种“红410”亩产833.8斤增产12.6%达极显著;参加宁德地区区试(二厘三次重复),亩产898.3斤,比对照种“红410”亩  相似文献   

15.
双红9号系我所以红云33×光红杂交的后代。于1984年晚季定型的早籼新品种。1985年早季参加本所三次重复品比试验,平均亩产718.8斤,比78130减产2.2%,不显著,单本凡殖1.0亩,亩产干谷825.5斤。85年晚季在尤溪,永安、将乐等地倒种80多亩,除少部分受寒流影响外,其余均获得成功,一般亩产700~800斤,据永安贡川镇35亩统计,平均亩产706.6斤,其中农户姜文胜0.35亩,折亩产908.4斤;刘庆老0.957亩,折亩产877.7斤;杨天佑0.309亩,折亩产869.2斤;尤溪县倒种35亩,平均亩产600斤,尤溪县良种场杨祝堂、种植4.18亩,平均亩产512斤。将乐白莲乡种植9亩,一般亩产700多斤。  相似文献   

16.
我社地处山区。一九七○年开始种棉。前五年,除风调雨顺的七二年亩产皮棉过百斤外,其他四年都只有七,八十斤。一九七五年以后,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努力大搞了治水改土的棉田基本建设,逐渐学习科学植棉技术,皮棉亩产连续五年超百斤。一九七五年亩产皮棉一百零四斤,一九七六年达一百零八斤,一九七七年达一百一十斤,一九七八年战胜连续一百三十天的大旱和极为严重的虫灾,亩产皮棉达一百三十五斤;一九七九年亩产皮棉一百五十斤。八个大队(场、所)、四十六个生产队,队队过百斤,队队超历史。全社总收入比历史最高年一九七八年的一百八十万元增加四十多万元,全社人平纯收入达一百五十元,每个劳动力平均达五百多元,比去年纯增65元。在自然条件不利的山区,棉花之所以连年高产稳产,我们做了如下几项工作:  相似文献   

17.
米脂县无定河川道有水地24000多亩,以黄绵土为主,土质疏松,年雨量451.6毫米,大于10℃的积温为3349℃,大于15℃的积温为2676℃,年总辐射138.15千卡/平方厘米。群众习惯以种植玉米为主。1981年以前,花生种植面积很小,一般亩产仅有百斤左右,属全国花生的低产区之一。1982年省试验站试种地膜花生1.1亩,亩产760.4斤,比对照增产41.51%,1983年有2.42亩地膜花生,平均亩产1078斤。1984年全县种水地覆膜花生246.3亩,平均亩产681.4斤,比对照亩产391斤增产74.3%。城郊乡镇子湾村农  相似文献   

18.
我所一九七九年开始引用日本生产的“米可多”农用薄膜对花生进行了复盖栽培试验。试验结果,复盖的花生荚果亩产626.7~726.7斤,比未复盖的增产39.7~62.6%。全市9个点试验,复膜的荚果亩产460.2~844.9斤,增产率44.0~48.7%。1980年全市31个单位复膜403.3亩,平均荚果亩产542.1斤,增产41.2%。据全省76个单位统计,复膜面积882.5亩,平均荚果亩产560.2斤,比未复膜增产51.3%。  相似文献   

19.
星子县蓼南公社在大灾的1983年,棉花大丰收。全社植棉4300亩,除因灾120亩无收外,收获面积4280亩,总产皮棉5590担,平均亩产皮棉130.6斤。比去年总产增长13%,单产提高13.6%,并涌现出了一大批高产典型。亩产皮棉150斤以上的大队2个,面积1104亩,亩产200斤以上的生产队3个,面积250亩;亩产250斤以上的户7户,面积19.49亩。光辉大队九队社员万水平4.47亩棉花,总产皮棉1200斤,平均亩产268.5斤,他的一块试验地,亩产达300斤。蓼南公社位于我县南部滨湖黄壤丘陵地带,全社4300亩棉地,都是黄壤丘陵坡地。植棉30多年来,去年第一次闯过了亩产皮棉百斤关。比历史最高的1972年,总产、单产均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新技术,探索新径途,是发展黄红麻生产的重要课题。我省自1972年“南种北植”以来,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的提高。1972—1978年,每年种植黄,红麻42.84万亩,平均亩产646.3斤,比1965—1971年,平均亩产557.8斤提高88.5斤,增长15.87%。其中1978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亩产达832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