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铃薯氧化淀粉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用次氯酸钠作氧化剂制备了氧化淀粉,研究了氧化剂用量、pH值、反应时间和温度对产品羧基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制备氧化淀粉最佳工艺条件为:氧化剂6%,pH7,反应时间4 h,温度35℃;以滴加方式加入次氯酸钠氧化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淀粉深加工研究——氧化淀粉的制备与性质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是马铃薯主要产区,年产量近200万吨,其淀粉是我省一大资源,在我省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多年来,马铃薯只能用作蔬菜,代替部分粮食以及三粉等低度加工,经济效益较低。如果把马铃薯淀粉进行深加工,作为轻工业、食品工业原料,经济效益将大幅度增加。本研究是利用次氯酸钠做氧化剂,马铃薯淀粉为原淀粉,在不同条件下加工生产氧化淀粉,对产品性质进行测定。通过试验,确定了较佳的生产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3.
对次氯酸钠氧化马铃薯淀粉的主要理化特性和形态特征研究表明,马铃蒋淀粉结构不定形区较其它淀粉大,其粘度下降快而低,深度氧化后,粘度稳定性较好.氧化后的淀粉颗粒形态较其它淀粉蔫扁而破碎,产率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淀粉糊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显华  党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512-6514
[目的]优化马铃薯淀粉糊化工艺条件。[方法]以青海省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低温糊化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其糊化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马铃薯淀粉糊化的最佳工艺条件: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1∶18,糊化温度55℃,40%的NaOH添加量1.0ml,糊化时间30min;在此条件下,所制得的淀粉糊黏稠、透明、糊化度达到96%。各单因素中,糊化温度对淀粉糊化度的影响最大,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g∶g)、NaOH添加量次之,糊化时间对糊化度的影响最小,糊化温度和马铃薯淀粉与水的比例是影响马铃薯淀粉糊化度的关键因子。[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淀粉糊化工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氧化淀粉对速冻汤圆食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选用马铃薯氧化淀粉对速冻汤圆的面团进行改良,探索了氧化淀粉的氧化度和添加量对速冻汤圆食用品质的影响,同时还研究了氧化淀粉对速冻汤圆干耗和降温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氧化度2.73%、2.37%、1.40%、0.359%的氧化淀粉分别在添加量5%、5%、3%、5%时速冻汤圆的感官品质较好.当马铃薯氧化淀粉添加量为3%,氧化度为1.40%,风速为(6±0.5)m/s时速冻汤圆的食用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以双氧水为主体漂白剂的丝瓜络漂白工艺。在漂白液中加入硅酸钠和硫酸镁;可以增大双氧水的漂白活性,提高丝瓜络的白度,经EDTA溶液浸泡过的作品不易返黄。在正交试验的基础上,优化了工艺参数,最佳工艺条件为:漂白液组成1%H2O2+5%Na2SiO3+0.1%MgSO4,氢离子浓度10pmol·L-1,漂白温度约60℃,漂白时间约1h。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氧化淀粉胶粘剂制备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607-8608,8611
[目的]研究制备马铃薯氧化淀粉胶粘剂最合适的氧化剂。[方法]选用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以高锰酸钾、双氧水、次氯酸钠为氧化剂,先对马铃薯淀粉进行氧化,然后制备马铃薯氧化淀粉胶粘剂。对不同氧化剂制备的马铃薯氧化淀粉的羰基含量、羧基含量进行测定,并对马铃薯氧化淀粉胶粘剂的粘度、失水率、初粘性、流动性、贮存期等性能进行测试。[结果]在相同条件下,用双氧水制备的马铃薯淀粉胶粘剂的各个性能都明显优于其他氧化剂制备的胶粘剂。[结论]双氧水是制备马铃薯氧化淀粉胶粘剂最合适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8.
对马铃薯淀粉发酵制酒工艺进行研究,在工艺流程中使用不同的淀粉酶,在不同的发酵温度下,连续测量发酵液糖度和酒度,分析最大出酒率下的最佳发酵温度和时间。结果表明,马铃薯淀粉发酵制取酒精最佳温度为30.5℃,最佳时间为加入酵母后的6~7d,高温环境下的发酵时间比中温提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催化剂(硫酸铜、硫酸亚铁)对氧化淀粉羧基质量分数及结构方面的影响,采用淀粉糊滴定法测定了两种氧化淀粉的羧基质量分数,并比较了其X射线衍射图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试验结果为:硫酸铜氧化淀粉的羧基质量分数为0.048%,结晶度为33.76%;硫酸亚铁氧化淀粉的羧基质量分数为0.001 7%,结晶度为34.12%。试验表明:硫酸铜对双氧水的催化效果缘于硫酸亚铁;双氧水不能打破淀粉结晶结构,氧化反应主要是在非结晶区进行。  相似文献   

10.
11.
马铃薯羧甲基淀粉的研究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顾了马铃薯加工业的发展概况,阐述并分析了国内外马铃薯淀粉,特别是马铃薯变性淀粉的研究现状。根据马铃薯淀粉的特性和羧甲基淀粉的研究状况,提出了关于研究和开发马铃薯甲基淀粉的建议,其中重点是从马铃薯甲基淀粉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选育出适合食品工业加工的优良品种,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利用快速黏度测定仪、粒度仪等测定4个马铃薯品种的淀粉性质。结果表明:4个马铃薯品种淀粉的粒径均呈双峰状分布;云薯606的透明度最好,黏度和热糊稳定性较好,其透明度、黏度和破损值分别为61.37%、(1 630±21.13)cP和(94±6.51)cP;紫云1号的淀粉糊冻融稳定性最好,其析水率最大,为12.88%,不易发生凝沉,72h后,上清液体积为7.25mL,其黏度最大,为(3 956±27.78)cP,冷糊稳定性最好,其回生值为(87±6.11)cP,且易糊化,糊化温度73℃。紫云1号和云薯606适合应用于食品工业。  相似文献   

13.
试验选用8个特色高淀粉马铃薯和当地的云薯201、米拉为试验材料,于2007—2008年在宣威市通过同纬度2个不同海拔(2 000 m和2 600 m)试点进行试验。研究表明:①淀粉含量、淀粉产量均表现为高海拔东山点极显著高于低海拔板桥点,可以认为在云南立体气候条件下,同纬度地区淀粉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②马铃薯淀粉含量品种间的差异大于地点间的差异;③初步认为:S03-2619、S03-2611品系在东山点和板桥点不仅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而且其淀粉产量也较高,具有广泛适应性,这2个品系可以考虑作为该地区的淀粉加工品种,并且由于这2个品系皮色和肉色均为彩色,也可以做为特色品系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淀粉粘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6个品种分别种植在6个不同地点,对各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淀粉粘度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克新12和中大1号的淀粉粘度较高,且稳定性好;早熟品种东农303和尤金淀粉粘度较低,且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应用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马铃薯淀粉的可行性以及准确性,利用瑞士Perten公司DA7200型近红外品质分析仪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马铃薯资源圃400份马铃薯淀粉进行分析定标,建立曲线,进而进行回测验证。结果表明,应用近红外品质分析仪测定马铃薯淀粉具有可行性,且采集马铃薯品种数越多,最终定标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马铃薯生长中期以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溶液进行叶面喷施,研究多效唑对马铃薯农艺性状、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喷施多效唑能矮化植株,抑制地上茎杆生长,使植株叶色浓绿,增强光合作用,增加营养积累,促进薯块膨大,从而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淀粉含量,其中以喷施400 mg/L的15%多效唑溶液600 kg/hm2的处理效果最好,产量为16 572.22 kg/hm2,比对照增产3 516.66 kg/hm2,增幅为26.94%,淀粉含量最高达19.48%,比对照增长12.54%。  相似文献   

17.
甘薯在我国分布广,产量高,其淀粉是很好的生产焦糖色的原料。本文就是对采用甘薯淀粉生产焦糖色素的工艺进行研究,用正交实验法确定了在高温液化、低温糖化和硫酸铵氨化的条件下生产出的焦糖色素色率好、收率高。  相似文献   

18.
王振强  申森  樊欣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0):2085-2088
对马铃薯抗性淀粉(RS)压热制备工艺及性质进行了研究.选择淀粉乳浓度、压热温度、压热时间和淀粉乳pH进行单因素试验,确定条件范围,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淀粉乳浓度200 g/L,压热温度120℃,压热时间75 min,淀粉乳pH7,按最佳工艺条件进行试验,马铃薯RS产率为4.66%.并研究了马铃薯RS抗酶解性、吸水性和DSC图谱,结果表明,马铃薯RS具有较强的抗酶解性;吸水率高于马铃薯精淀粉;DSC图谱显示马铃薯RS形成了多种结构更紧密的直链淀粉晶体,有较强的热稳定性和抗酶解性.  相似文献   

19.
高淀粉甘薯新品系临薯2号选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自然变异选择育种方法,选育出高淀粉甘薯新品系临薯2号。临薯2号具有综合农艺性状好、高产、稳产、抗旱性强、抗病虫害和高淀粉等特点。经多年多点品比鉴定试验,一般单产达54588 kg/hm2,比徐薯18(CK)增产7%~38%,最高单产达59100 kg/hm2。经测定分析,临薯2号淀粉含量达25.98%,比对照高34.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