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一步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禽呼肠孤病毒(ARV)在人工感染SPF雏鸡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结果3日龄感染ARVS1133毒株后,12h就可以从关节、肝、脾等组织中检出病毒的RNA,感染后3—7天为检出的高峰期,至感染后27天还可从附关节组织检测到:在11种不同绀织中.均不同程度地检测到病原的核酸,其中以关节组织检出率最高(80.9%),其次为肝(67.6%)、脾(55.9%)、肾(50.0%),肛门棉拭子的检出率最低(13.2%),显示了ARV在感染机体内的动态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
探讨番鸭呼肠孤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在番鸭免疫器官中的分布和排毒的差异。结果显示强毒株在感染后1d就可在脾脏、法氏囊、胸腺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直到感染后35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接种强毒株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4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雏鸭免疫弱毒疫苗后3d,即可在脾、胸腺、法氏囊中检出病毒RNA;高峰期为攻毒后7~14d,免疫后21d免疫器官中的检测逐渐降低,直到感染后28d,在免疫器官中不能检测到病毒RNA。表明番鸭接种活疫苗后7d开始向外界排毒,而11d后停止向外界排毒。  相似文献   

3.
番鸭呼肠孤病毒弱毒株在免疫番鸭体内的分布及排毒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鸭呼肠孤病毒(Muscovy duck reovirus,DRV)B37弱毒株经肌内免疫1日龄雏鸭,应用RT-PCR检测病毒核酸,以阐明病毒在体内分布及排毒规律。结果表明,B37株免疫雏鸭后4h,即可在血液、心、肝、脾组织中检出DRV RNA;接种后8h,血液、心、肝、脾、肺、肾、胰腺均可检测到DRV RNA;接种后3d,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可检出DRV RNA;接种后14d,喉头和泄殖腔棉拭子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28d,肺、肾和胰腺均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42d,血和心脏已不能检出DRV RNA;接种后49d,所有组织均已不能检出DRV RNA。因此,DRV弱毒在血液、心脏中分布时间为接种后4h~35d,在肝、脾组织中分布时间为4h~42d;肺、肾和胰腺的分布时间为8h~25d;向外界排毒时间为3~14d。  相似文献   

4.
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的细胞凋亡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番鸭呼肠孤病毒人工感染10日龄健康番鸭,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后番鸭多种组织的细胞凋亡进行检测,对死亡因子FasL的表达进行研究。原位末端标记检测显示,多种组织器官中出现大量阳性细胞,表明番鸭呼肠孤感染可引起肝脏、脾脏、肾脏、肺脏、胸腺、盲肠和法氏囊发生不同程度的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肝脏、肾脏、肺脏、胸腺、盲肠和法氏囊等多种组织中可观察到FasL表达,且各种组织FasL表达的强弱与原位末端标记检测的细胞凋亡指数高低相一致。结果表明番鸭呼肠孤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与FasL的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具有免疫荧光特性的抗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单克隆抗体(MDRV 237-11)建立了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Mab-IFA)方法。结果显示人工感染MDRVMW9710株病毒后发病和死亡番鸭组织切片均可检出阳性病灶;且组织匀浆经尿囊腔途径接种12日龄番鸭胚,取死亡胚心制作冰冻切片进行IFA鉴定呈阳性结果。表明该方法特异性好、可用于快速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病。  相似文献   

6.
番鸭呼肠孤病毒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用纯化的抗番鸭呼肠孤病毒(DRV)抗体致敏乳胶检测DRV抗原的方法。通过试验,确定抗体致敏乳胶的最佳浓度为1:10(IgG蛋白浓度为0.4242mg/ml)。最佳致敏温度为37℃。最佳致敏时间为120min。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人工感染的1日龄雏番鸭30只进行粪便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第3d粪便中即可检测到病毒.直至人工感染鸭全部死亡都可从粪便中检出病毒抗原;对同样人工感染的30只1日龄雏番鸭的心、肝、脾病料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第4d,2/3番鸭脾病料检出阳性;感染后第5d,2只死亡鸭中有1只肝病料检出阳性,脾病料2只都呈阳性;此后的病死鸭脾和肝病料均为阳性,而心则未检出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番鸭Viperin蛋白在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其是否具有抗MDRV作用,采用RT-PCR方法检测番鸭Viperin基因在感染MDRV不同时间点293T细胞、番鸭鸭胚成纤维细胞(MDEF)和雏番鸭脾脏中的表达情况;并采用RT-PCR方法从番鸭脾脏中扩增出Viperin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 Flag-CMV-5a中,测序验证后转染入293T细胞,运用Western-Blot技术鉴定蛋白表达情况;最后用MDRV感染过表达番鸭Viperin的293T细胞,通过RT-PCR和qRT-PCR检测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Viperin基因在感染MDRV的293T细胞、MDEF细胞和雏番鸭脾脏中表达量均升高;MDRV P10基因在过表达番鸭Viperin基因的293T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证实番鸭Viperin蛋白具有抑制MDRV增殖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免疫组化法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0日龄健康番鸭84只,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于攻毒后6、12、24、48、60、72、84、108、144、204、312、384 h取材,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病毒在番鸭体内的分布进行检测,从而探索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细胞及发病机理。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6、12 h时各脏器均呈阴性反应;感染后24 h,从肝脏、肠道、大脑中最先检测到阳性细胞;感染后144 h,各脏器均呈强阳性;感染后204 h,脾脏、肺脏及胸腺的阳性反应强度仍持续,其他脏器的阳性反应强度都有所下降。番鸭呼肠孤病毒对肝脏、脾脏、盲肠的组织嗜性最强,表明这3种组织为该病毒的主要靶器官。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的细胞如下:各组织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肝脏的肝细胞、枯否氏细胞;脾脏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肾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足细胞;心脏的心肌细胞;肺脏的肺泡上皮细胞、尘细胞;胸腺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法氏囊的淋巴细胞;肠道的上皮细胞、杯状细胞、淋巴细胞;大脑和小脑内的少突胶质细胞。在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组织内可见炎性浸润的淋巴细胞呈阳性。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β-内啡肽(β-EP)的水平变化,探讨TNF-α和β-EP在番鸭感染MDRV过程中的作用。试验结果显示:番鸭感染MDRV后TNF-α的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第6天达到高峰,此时正是病变明显期,提示TNF-α在MDRV感染过程中,对机体病理损伤和炎症反应起重要作用;β-EP的含量在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后第6天显著上升,提示β-EP可能与机体的应激反应和病理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组织切片采用HE染色,测量并比较番鸭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的数量,为番鸭感染呼肠孤病毒后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提供相关论证。试验中正常番鸭在生长过程中,其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较为恒定;感染呼肠孤病毒后,其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先急剧降低,后维持在较低水平。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13.78%、23.73%、33.07%、32.02%、33.68%、30.76%,差异均极显著(P0.01)。试验结果表明,感染呼肠孤病毒后番鸭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导致番鸭十二指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不易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蜂胶佐剂灭活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番鸭病毒性传染病。自在我国发生以来,给番鸭养殖业造成了严重损失。为防制本病,我们用分离毒NH9908株作为种毒,研制成一种蜂胶佐剂灭活疫苗。试验表明该疫苗抗原性良好、使用安全和免疫保护效果确实。实验室试验结果表明,用本疫苗免疫7d、14d、49d后攻毒保护指数分别为77.8、100、100。中试试验结果表明,保护率达95%。  相似文献   

12.
番鸭呼肠病毒活疫苗免疫途径及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日龄雏番鸭经肌肉注射、口服、点眼 和喷雾等途径免疫番鸭呼肠病毒活疫苗, 7d后攻毒。结果表明,肌肉注射免疫组保护 率为100%,口服免疫组保护率为85.7%,点 眼组保护率为0%,喷雾组保护率为0%;血液 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测定结果显示肌肉注射免 疫组淋巴细胞活性最高,口服免疫组次之,点 眼组、喷雾组最差。与对照组相比,35d后无 显著差异,与攻毒保护结果类似。番鸭呼肠病 毒活疫苗以肌肉注射免疫效果最好,口服免疫 也能提供有效保护,但点眼和喷雾途径不能提 供有效保护;口服免疫有望成为比肌肉免疫更 安全、方便、快捷的免疫途径。  相似文献   

13.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雏番鸭实质器官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发病雏番鸭的心、肝、肺、肾、脾脏、胸腺、法氏囊等7种实质器官的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电镜下发现:心、肝、肺、肾等实质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细胞变性、水肿以及局灶性溶解坏死;各器官血管内皮细胞脂滴增多、水肿以至坏死脱落.通透性增加;浆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呈散在或灶性浸润于坏死区和实质细胞间。免疫器官脾脏、胸腺和法氏囊中的部分淋巴细胞、浆细胞坏死和不同程度凋亡,且细胞溶解坏死形成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并被大量增生的吞噬细胞所吞噬,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上述结果提示,番鸭呼肠孤病毒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  相似文献   

14.
8日龄番鸭人工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和/或H9亚型禽流感病毒(H9AIV),探讨病毒感染对番鸭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H9AIV感染组番鸭发病率低(10%),无死亡;显著抑制番鸭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抑制法氏囊和胸腺的发育,脾脏肿大,但不影响生长。MDRV单独感染番鸭发病率75%,病死率45%,对番鸭淋巴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建立检测(番鸭)呼肠孤病毒(DRV)感染的方法,本研究根据DRV的σNS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及TaqMan探针,经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该病毒的TaqMan探针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方法.用已知浓度的重组质粒为标准品,构建的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达到99%.试验表明,该方法的重复性、稳定性、特异性良好,且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1.0×10~2拷贝/μL的标准品,比普通PCR至少高100倍.该检测方法对DRV人工感染番鸭肝脏组织检出率达到100%.本实验所建立的TaqMan探针荧光RT-PCR为的快速检测以及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6.
番鸭呼肠病毒的分离与RT-PCR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发病番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用该病毒接种番鸭胚,至第2代可引起鸭胚死亡,胚体出血,部分鸭胚肝脾有少量白点。分离毒经用RT-PCR方法进行检测,可与番鸭呼肠病毒标准株扩增出大小一致的特异条带,证实该分离毒为番鸭呼肠病毒。  相似文献   

17.
不同感染剂量MDRV对番鸭免疫反应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不同剂量番鸭呼肠孤病毒(MDRV MW9710株)感染8日龄番鸭后,通过检测血液中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反应和NK细胞、细胞毒T细胞(CTL)的细胞毒性作用,探讨MDRV感染对番鸭免疫细胞功能和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感染剂量MDRV均会抑制番鸭血液淋巴细胞对ConA、LPS的增殖反应,降低NK细胞和CTL细胞的杀伤活性,且影响程度与剂量相关;同时感染番鸭生长缓慢,脾脏肿大,胸腺和法氏囊缩小。上述结果表明,MDRV感染能导致番鸭免疫抑制,且细胞免疫抑制程度与感染病毒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番鸭呼肠病毒病是由番鸭呼肠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40日龄内的番鸭,临床上以软脚为主要症状,并伴有腹泻,发病率高,病情严重时可致全群死亡,给番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其病原为呼肠病毒科正呼肠病毒属番鸭呼肠病毒。文章综合了国内外对该病的病原学研究成果,从病毒的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基因组与编码蛋白、病原分布及流行特性、检测与防控等方面对该病的病原学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以期对该病的深入研究和防控提供有用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