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业有害生物对生态建设具有一定威胁,为在重点生态区位更好地防御林业有害生物,有必要结合实际情况构建重点生态区位林业有害生物防御长效机制。本文在概述重点生态区位林业有害生物防御长效机制构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构建重点生态区位林业有害生物防御长效机制的重点,包括注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成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加强森林防护。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中,注重构建长效机制,开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胡宗洪 《农业考古》2005,(6):111-113
新农村建设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化解“三农“难题的战略思维转换和理念创新,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坚持以农民为本.与以往“三农“工作中的制度安排相比较,它的显著特点是:在继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构建;在千方百计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在不断完善村民自治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政治参与新秩序的建立;在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的同时,更加注重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工作是发展学生党员工作的基础和关键,各高校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然而对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考察和监督、培养工作仍存在形式化、程序化的现象,甚至分高校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注重前期的党课培训以及大学生上交的书面材料,并没有构建教育长效机制。基于此,本文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选拔、培训以及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存在的问题,并剖析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由全面推进转入到更加注重脱贫质量的新阶段,在当前脱贫攻坚集中总攻的关键节点上,要确保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方略的要求,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严格脱贫标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构建脱贫长效机制,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健全脱贫攻坚监管机制,确保脱贫效果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正>为构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和监管长效机制,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障猪肉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经国务院同意,选择在部分省份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工作。通过在部分大中城市、养殖密集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以及重点水域周边开展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长效机制试点,探索经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廉洁文化创建活动是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廉洁文化创建活动中,廉洁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廉洁文化活动效果有待增强,廉洁校园氛围日益遭受消极因素挑战。高校应当通过创新教育形式、进行分类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和凝聚教育整体合力等方式构建大学生廉洁文化教育长效机制,注重拓展实践载体、打造廉洁文化品牌项目,创新大学生廉洁文化活动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8.
梁君思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19174-19177
在阐述国内贫困地区生态环境状况和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生态治理的视角,构建了我国农村可持续减贫的长效机制。①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思想前提——生态文化,包括2个方面: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传承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树立生态意识;二是借鉴西方现代生态伦理思想,注重生态批评,加强生态教育。②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物质保障——生态经济,包括2个方面:一是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发展生态产业;二是树立生态消费观,确立生态化取向的生活方式。③我国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的根本保障——生态制度,包括3个方面:一是落实生态政策,制定生态规划;二是健全完善生态立法和生态制度,并注重其贯穿落实;三是加强可持续减贫过程中的生态管理。通过上述机制的构建,以期在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既要在可持续减贫中注重经济开发和扶贫效果的可持续性,又要注重贫困地区的生态治理。  相似文献   

9.
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3所农业高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成效进行简要的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推广模式注重公益性的推广服务;四川农业大学的推广模式则立足于与地方政府的全方位合作;湖南农业大学的推广模式更偏重于校地、校企合作,注重农业科研成果经济效益的开发。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明确农业高校科技推广的主体地位、建立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入长效机制、完善配套保障措施、构建信息网络渠道、推进农业高校科技推广协同创新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高校是定点扶贫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部通过压实帮扶责任、发挥高校特色、构建长效机制等,促进形成了扶贫开发的“高校模式”。南京农业大学作为定点扶贫高校之一,在帮扶贵州省麻江县的实践中立足学校和帮扶地区特点,打造了以产业扶贫为核心的多元帮扶模式,形成了下好“一盘棋”,汇聚扶贫合力;牵好“牛鼻子”,把握产业核心;打好“组合拳”,促进全面发展;建好“根据地”,构建长效机制的可鉴经验,有效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一生动实践,启示高校新时期推进乡村振兴要实施动态监测,深化防止返贫工作;强化科技赋能,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发挥教育优势,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构建长效机制,推进衔接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荣辱观既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成长的方向,也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指导方针和衡量建设成效的尺度。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在一些大学生中也存在着是非不清、善恶不明、美丑不辨等不良现象。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针,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奖惩机制建设以及大学生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不断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在对校园网络虚拟群体的构成及其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简述了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产生道德价值内涵缺失的主要表现,探寻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道德意识缺失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网络视角下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方向需理顺的几对关系,提出了正确对待缔造网络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选择:(1)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主体性功能地位;(2)把好德育关,进行专题性教育培训;(3)构筑保障线,加大信息化平台建设;(4)做大文化圈,占领先进性传播阵地;(5)引导正确的网络观。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情感缺失是制约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最大障碍。儒家的德育理论在师一弟子关系以及德育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途径上都有明显的重“情”特征,是典型的情感德育论。当代高校德育有必要借鉴儒家的情感德育理论,从改善师生关系,改革德育观念、方法入手,将情感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将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并致力于创造适合德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5.
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生公寓文化建设既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的关键环节,更是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屏障。培育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高校公寓文化,对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实习支教作为教育实习的改革模式,为思想政治教育搭起了稳定的实践平台。为了更好地发挥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对其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进行了探究,认为实习支教显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性、传导性、实践性和目的性等特征;实习支教加深了师范生对我国农村和农村教育现状的认识,帮助师范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了师范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为充分发挥实习支教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功能,要帮助师范生做好实习支教前的准备工作,加强对实习支教的支持力度,规范教学实习管理。  相似文献   

17.
当前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本质和主流是好的 ,但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为此 ,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 ,以高尚的师德感染大学生 ,增强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道德教育和网络道德建设 ,培养大学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引导大学生重视自我素质的提高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研究学生社团建设及其德育功效,对于丰富校园文化,培育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从分析校园文化建设中学生社团建设和德育现状特点出发,指出学生社团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并从加强社团建设和完善社团保障体系两个方面探讨了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基于德育功效下的大学生社团的发展,进一步创新思路,为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高校校园文化是生长发展在高等教育环境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思想导向、力量凝聚、行为约束、社会辐射和生活激励等功能,它与课堂教学文化一起共同服务于高校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时期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服务于办学方向、注重整体性、坚持创新性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延安精神在高校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探讨。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解放和振兴的精神支柱,用延安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出把延安精神作为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内容,加强延安精神的研究与宣传工作,让延安精神走进校园,并在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建立相应的考评体系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