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蜀柏毒蛾(Parocneria orienta)是我省柏木林区发生和危害十分严重的食叶害虫。1989年我们在四川省金堂县采集到一批自然病死虫,经分离、鉴定、室内毒力生物测定和林间初步应用表明:该病毒是1株新分离的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arocneria orienta Nuclear Polyhedrosis Vrius,简称PoNPV),该病毒对蜀柏毒蛾有较强的毒力,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感病幼虫的症状 幼虫吞食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后,取食活动明显减弱,行动迟缓;一定时间后,幼虫死亡。幼虫刚死时,呈“倒悬”或倒“V”字型挂于柏桠上;腹部体色呈灰褐色,体壁易破,流出褐色脓液,无臭味。  相似文献   

2.
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福建省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历年4—6月份,特别是5月底至6月初发现木麻黄林内出现大量木毒蛾幼虫自然感病死亡。为摸清其死亡原因及其流行规律,我们于1976—1978年对平潭县沿海木麻黄防护林的木毒蛾进行了观察研究及防治试验。经鉴定,引起木毒蛾幼虫大量死亡的主要病原体是核多角体病毒。现将几年来对木毒蛾核多角体的研究情况简介于后。  相似文献   

3.
<正> 1980年7月,我们在广州广东省林科所标本园发现自然死亡的珊毒蛾(Lymatria violaswinhol)幼虫。死虫成“Λ”形,悬挂于树干、树枝或掉在地面上。自然死亡率达50%以上。将幼虫带回室内饲养,幼虫继续死亡,症状与林地死虫相同。死虫体内组织液化,血细胞核、气管组织及中肠均发生病变,充满多角  相似文献   

4.
<正> 线茸毒蛾(Dacychira grotei Moore)在福建南平、三明一带是法国梧桐、重阳木、樟树和月季等的重要食叶害虫。1984年9-10月间在室内饲养线茸毒蛾幼虫时,发现有幼虫罹病致死。被感染的幼虫虫体萎缩,头部显得比体躯大、毒毛竖起、呈典型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症状。多角体形状、大小不一,平均直径为1.3-2.0微米(见图1),从多角体超薄切片上可观察到六角形和近圆形的病毒粒子,直径为26.7毫微米(见图2)。用7×10~7多角体/毫升病毒液涂叶片,喂饲3-5龄线茸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力。此病毒属  相似文献   

5.
柳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剂只对柳毒蛾幼虫有较强的感染率。在受试昆虫中,除对杨尺蠖有16%因NPV浸染死亡外,其他昆虫无一感染。  相似文献   

6.
<正> 刚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chao)是毛竹的主要食叶害虫。据报道,在福建、江西、广西、四川、湖南等省均有发生,严重时竹叶被食光,致使毛竹成片枯死。 1981年,我们在闽清县上莲公社文革山林场毛竹林内,发现不同龄期的刚竹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死虫以尾足倒挂在枝条上。1982年4-6月间,在上述竹林采集自然罹病死亡虫尸,进行分离、提纯与鉴定,确认病原体是一种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7.
<正> 杨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为害杨树叶部主要害虫之一。我区坝上四县普遍发生,危害十分严重,致使树势衰弱,生长量受到影响,有的竟处于枯黄濒死状态。1978年6月和1979年7月初,在坝上康保、沽源,先后发现杨尺蠖、杨毒蛾幼虫大量自然死亡现象。幼虫标本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鉴定,为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属杆状病毒科、杆状病毒属。此病毒国内未见记载,属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感病症状、组织病理、多角体提取、形态特征及致病力进行了初步研究。从采集到的感病虫尸提取多角体,多角体形态以三角形、近圆形或不规则形为主,经降解处理放出的病毒粒子呈杆状,为多粒包埋。病毒在杨毒蛾幼虫的脂肪体,中肠上衣等组织细胞核内增殖。经感染试验,证明该病毒对杨毒蛾幼虫有较强的致病力,以1.9×10 ̄3——1.9×10 ̄8PlB/ml六种浓度病毒悬液处理杨毒蛾3~4龄初幼虫,两年平均死亡率达65.5%~97.05%。  相似文献   

9.
<正> 乌桕毒蛾(Euproctis bipunctapex Hampson)是乌桕的重要害虫。分布予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广西等省区。1985年5月下旬,我们在南京市铁心桥乡乌桕林内,发现乌桕毒蛾幼虫自然罹病死亡。幼虫染病后,早期症状不明显,稍后表现食欲不振,取食量渐减,行动和反应迟钝,体色变淡,死亡时呈“∧”形或倒挂下垂于枝叶上。死亡虫尸体内组织液化,体壁易破,会流出乳黄色体液。虫尸体经捣碎、过滤、差速离心和蔗糖梯度离心等处理,分离物呈乳白色,镜检分离液,能见到大量折光性很强的多角体。经透射电镜观察,多角体呈三角形或不规则的四边形、六边形和近似圆形等多种形状,  相似文献   

10.
在2003年,在内蒙古林区利用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BtMP-342、性引诱剂和植物制剂等多种生物措施对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 L.)进行防治试验.利用两种浓度(2.632×106 PIB·mL-1 and 2.632×107 PIB·mL-1)的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对舞毒蛾2龄幼虫进行喷洒试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0%和77.8%.BtMP0-342被用于舞毒蛾3、4龄幼虫的防治,防治效果达80%.性引诱剂在诱捕舞毒蛾成虫时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自制的植物性杀虫剂是从大兴安岭地区有毒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杀虫活性物质,对舞毒蛾的幼虫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验室内应用原液防治舞毒蛾3,5龄幼虫的效果达82%.  相似文献   

11.
1976年从以来,我们对舞毒蛾(Ocneria dispar L.)和苹毒蛾(DasychiraPudibunda L.)的两种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进行了初步的观察。两虫均属鳞翅目,毒蛾科。食性很杂,是重要的园林树木害虫。舞毒蛾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苹毒蛾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在沈阳市这两种害虫均普遍发生,其中尤以舞毒蛾为害较重。去秋我们首先在公园、苗圃的林地内,发现苹毒蛾老龄幼虫大量死亡。又于今年4月下旬,发现在室内饲养的3—4龄舞毒蛾幼虫大量死亡。发病幼虫,虫体均呈现痈肿、色亮,表现迟钝,不取食。其死亡形态,苹毒蛾幼虫多爬到树冠的上半部,以腹足附着于枝条或叶片上,呈倒“V”字型悬挂,或以尾足附着于枝、叶上倒挂。舞毒蛾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幼虫也以腹足或尾足附着于饲养箱壁或枝、叶上呈倒“V”字型或倒挂死亡。死亡后的幼虫,体节拉长,体色逐渐变深,体壁极易破裂,流出淡黄或浓稠  相似文献   

12.
细皮夜蛾(Selepa celtes Moore)是一种为害八宝树、大叶紫薇等树木的害虫。1984年10月初,在本所标本园的八宝树上采到幼虫(见封二图1)。于室内用养虫盅(规格10×15cm,并燃烧酒精消过毒)饲养,至10月18日幼虫全部死亡。死虫大部分掉下盅底,体色变黑,表皮不易触破(见封二图2)。镜检死虫,有大量的多角体。多角体呈三、四至多边形。同年10月20日又在八宝树上采回幼虫,在室内用上述养虫盅饲养。22日有部分幼虫死亡,死虫症状同上。镜检亦观察到有同种的多角体。在无病区的大叶紫薇树上,采回  相似文献   

13.
对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3种林用杀虫微生物油烟剂的配制技术、助悬剂筛选进行了研究,对初步配制成的3种油烟剂成烟性能、成烟后孢子活力进行了观察和测定。以松毛虫和松茸毒蛾为试虫进行了林间套笼毒力测定和林间小区毒力试验。结果表明:3种油烟剂对松毛虫和松茸毒蛾有较好的致死和感染效果,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油烟剂和常量喷雾水剂所至松茸毒蛾4龄幼虫死亡规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正> 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分布遍及我国大约18个省(区)、为害多种森林植物及果树,并且往往造成局部地区暴发成灾。1976年以来,在辽宁省、北京和河北省先后发现了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83年,我们又从新疆阿勒泰哈巴河林区的杨树上,采集到舞毒蛾的病死幼虫。在试验室内经捣碎、过滤、离心,得到的灰白色沉淀物,经过电镜观察,确定为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多角体为不规则形,近乎球状,大小约在0.8—2.7微米,病毒粒子的大小约为380-396×84-88毫微米(见图) 1982年,美国科学考察队与我国合作,曾在北京、敦化、蛟河、镜泊湖、亚布力、孟家岗等地,采集到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并与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了饲毒龄期、饲毒浓度对舞毒蛾存活、幼虫体质量、虫尸质量和含毒量的影响以及饲毒时间对舞毒蛾含毒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毒龄期和饲毒浓度对幼虫存活率和体质量增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饲毒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死亡时间越早,死亡率越高,体质量增长越缓慢;而且饲毒时龄期越小、饲毒浓度越高,虫尸质量也越小,其含毒量也越低.饲毒时间与含毒量成抛物线型,饲毒时间过短或过长,体内含毒量均较低.由于5龄幼虫饲毒后有78%以上个体发育至蛹期,不发生死亡现象,因此,室内增殖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时,应选取4龄初幼虫喂饲1.0×106 PIB·mL-1病毒为宜,接毒10d后开始收集饲毒幼虫.  相似文献   

16.
<正>柳毒蛾(Leucoma candida)属毒蛾科,幼虫为害杨、柳等树,在保定,室内饲养一年可发生四代。1983年5月至9月,我们分别在保定、望都、易县、承德、宣化等地的杨树上采集到感染NPV的柳毒蛾病死幼虫。有的地方幼虫发生流行病,病死虫用腹足倒挂于树枝、树干上;有的死于裂开的树皮内。病死虫体肥肿,内部组织液化,表皮易破裂,裂开后流出灰褐色浓体液。取浓体液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折光性很强的多角体。室内用1×10~7PIB/ml浓度浸叶饲喂2—3龄幼虫,初步结果表明,柳毒蛾NPV对该宿主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  相似文献   

17.
经过2 a用3种病毒野外接种褐顶毒蛾Lymantria apicebrunnea幼虫试验,表明不同病毒接种褐顶毒蛾的感病死亡率差异极显著,文山松毛虫CPV对褐顶毒蛾效果较好,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78%;云南松毛虫NPV次之,20 d野外接种感染死亡率为56.5%;从美国引进的舞毒蛾NPV对褐顶毒蛾没有明显作用。经室内检测,接种CPV和NPV的褐顶毒蛾感病死虫单虫病毒多角体含量较高,分别为1.77亿PIB/头和0.97亿PIB/头;褐顶毒蛾感染松毛虫CPV和松毛虫NPV死亡虫pH值分别为7.556和7.554。  相似文献   

18.
<正> 1984年8月在广东省林科所林地采集到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病死幼虫,经显微镜检查,发现有四角形多角体病毒。在室内用养虫盅养虫,将四角形多角体悬浮液喷洒在松枝上,供幼虫取食。幼虫感毒后,初期食欲不振,活动迟缓;后期虫体萎缩,刚毛竖起。喷病毒后第七天幼虫开始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室内研究茉莉酸(JA)诱导青杨抗性对感染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dNPV)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的影响,揭示舞毒蛾种群动态与核型多角体病毒病及寄主植物诱导抗性的关系。【方法】人工食料饲养到2龄的舞毒蛾幼虫,采用食料给毒法每头接LdNPV 92 OBs·μL~(-1),然后分别接到茉莉酸诱导1,5,10天后的青杨苗木及未诱导过的青杨苗木上继续饲养,以不接病毒及未诱导的青杨苗木为对照组,待幼虫脱皮到3龄时称体质量、测量食叶量、排粪量,计算食物利用率等指标,记录发育历期。【结果】感染LdNPV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及食物利用受到其取食寄主植物诱导抗性的影响,幼虫感染LdNPV并取食JA诱导的青杨叶片(即JA+V组),其发育历期、体质量、相对生长率及食物利用指标均比单独病毒感染的(即V组)及对照CK组显著降低,幼虫感染病毒并取食诱导1,5,10天青杨叶片的发育历期分别比CK组的延长1.0,1.2,1.7天;体质量分别比CK组降低27.8%,37.9%,34.3%,比V组降低11.8%,18.2%和14.4%;相对生长率比CK组分别降低46.3%,58.1%和58.8%,比V组分别降低20.7%,28.5%,26.6%;消化率、利用率、转化率均降低,3种处理从大到小的顺序为CK组V组JA+V组;病毒感染的舞毒蛾幼虫取食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病毒感染且取食JA诱导5天青杨组的幼虫取食量与对照差异显著,可能与诱导5天青杨组叶片酚类等次生物质含量较高有关。【结论】JA诱导青杨抗性增强了LdNPV对舞毒蛾幼虫生长发育和食物利用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应用室内保存一年的提纯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2~4龄杨毒蛾幼虫。测定结果表明,此毒株毒力较强,2龄幼虫LC50为1.7l8×l02PIB/ml;3龄幼虫LC50为8.183×102PIB/ml;4龄幼虫LC50为8.60×102PIB/ml以2龄幼虫最敏感。感染剂量越大,死亡率越高;虫龄越小,防治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