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种单纯,是定西干旱地区造林工作中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场从1960年开始油松造林试验,到1966年结合生产进行较大面积的造林,先后共营造油松人工林350多亩,为造林总面积的2.1%。一、(山才)口地区油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2.
油松、华山松直播造林是营造大面积用材林、加速荒山绿化步伐的一种好办法。终南林场从1959年建立以来,坚持植苗、直播造林相结合,共营造油松、华山松人工林36500多亩,其中植苗造林28000多亩,占75%左右,直播造林8000多亩,占25%左右。1961年直播的油松林现在平均树高5米,胸径8.9匣米。  相似文献   

3.
牙克石林区的人工更新从五十年代开始,三十年来由于认真贯彻以人工更新造林为主的方针,使大面积的采伐迹地和荒山荒地披上了绿装,一代新林茁壮成长。三十年来共完成更新造林面积654万亩,保存面积354万亩,保存率为54.1%。其中:已郁闭成林面积106万亩,占保存面积的29.94%,可望抚育成林面积145万亩,占保存面积的40.96%;经补植可成林的103万亩,占保存面积的29.1%。人工林蓄积为900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蓄积37.8立方米,2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103立方米,年生长量5.8立方米;3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平均每公顷蓄积188.1立方米,年生长量6.3立方米。  相似文献   

4.
油松,是华北地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建国以来,我县营造了大面积的油松人工林。截止目前,全县已有十万余亩油松人工林郁闭成林,尤其是一九六四年以前营造的三万二千亩油松人工林,造林密度为每亩666穴,而且一穴多株,成丛生长,有的每亩竟达千株之上。但由于未进行抚育间伐,致使人工林的密度过大,拥挤不堪,营养面积不足,竞争剧烈,分化严重,出现了大量的被压木、枯死木,严重地影响了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为了研究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的起始年限、间伐强度及方法等技术措施。从一九七五年起,省林科所与我所协作,铺设了油松人工林抚育间伐标地十块,进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期,赤峰市林西县大冷山林场经营总面积52.7万亩,有林地面积27.3万亩,其中天然林15.7万亩,人工林11.6万亩,森林覆盖率87%,林木总蓄积量为60万立方米。天然次生林主要树种有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山黄榆、五角枫等,人工林主要树种有落叶松、樟子松、油松、榆树、杨树等。在次生林中,幼龄林占73.2%,平均每亩蓄积量2.3立方米。有些次生林林相较好,也有不少慢生、稀疏、低产、  相似文献   

6.
油松是我省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建国以来全省营造大面积油松人工林,约有500万亩,年产种子750000kg,丰产年可达1500000kg,除满足本省育亩造林飞播用种外,大部分支援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为了进一步提高油松播种质量,保证用种,现将油松球果采收、种子调制与贮藏之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我场1964年开始油松大面积造林,目前共营造油松人工林11942.49亩,占人工林总面积的五分之一。11年生油松平均高4.2米,生长健壮,长势喜人。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认真选择造林地油松在幼龄期喜欢庇荫,造林地我们多选择阴坡或半阴坡的  相似文献   

8.
油松是我省的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全省共有油松人工林800余万亩,居人工林之首,且半数以上郁闭成林,为经营好这部分森林提供科学依据,我们结合油松人工林定量间伐试验,于1984年着手研究了油松人工林地上部分(干、枝、叶)的形态结构及生物量的变化规律,以评定林分的生产力,挖掘生产潜力,制定合理经营措施,促进林木生长。一、试验地概况本试验地选设在素称“油松之乡”的太岳山林区龙泉林场月则沟。东经约为112°30′,北纬36°54′,海拔1400米左右,无霜期12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8.6℃,7月份平均气温21.8℃,1月份平均气温-7.0℃,年降水量660毫米;土壤为沙壤土,土层厚度0.3—0.5米,PH∶8;植被主要为蒿类、羊胡草、醋柳、绣线菊、山刺梅等。坡向:北  相似文献   

9.
油松是我区的主要造林树种。从五十年代末开始营造以来,迄今已达20万亩,约1/3已郁闭成林,其中近万亩急需进行间伐抚育。近几年,虽曾小面积的进行了一些试验性间伐,也还是沿用定性间伐的方法。为了提高经营水平,适应生产需要,给油松人  相似文献   

10.
巴彦淖尔盟现有人工林77.5万亩,其中,解放前遗留下来的人工林只有199亩,零星树木2千多株,只占现有人工林的0.02%,就是说现有人工林都是解放后营造起来的。造林保存面积由1949~1977年的年均2万亩提高到1978~1981年的年均6万亩。但是全盟总人口为130多万人,人均有人工林0.6亩,每年人均造林保存面积仅0.02亩,可见我盟造林绿化速度极其缓慢。笔者  相似文献   

11.
兴安落叶松是大兴安岭林区的乡土树种,也是本区营造林的主要树种。牙克石林区从50年代开始造林,到1985年已完成更新造林面积757万亩,经1985年普查核实为330万亩,保存率43.7%,其中已郁闭成林的面积123万亩,占核实面积的38%。人工林蓄  相似文献   

12.
湖南地处中亚热带,。森林植被丰富。按《中国植被区划》为湿润常绿阔叶林地区,树种繁多。据近年考察所知有树种1800多种,而目前造林树种不到10个,特别自60年代以来,大量阔叶林被砍掉营造针叶纯林,森林已大面积针叶化。如“七·五”第1—3期工程,统计造林41万公顷,其中针叶林占97.3%,阔叶林占2.7%。以湘西自治州为例,在现有695.38万亩用材林中,针叶林为597.78万亩,占86%,阔叶树种为92.48万亩,仅占13.3%。就人工林而言,针叶林235.04万亩,占人工林总面  相似文献   

13.
油松是我国北方主要的用材树种,我省素有“油松故乡”之称。建国以来,截止1975年底,我省共营造油松人工林2,485,800亩,占造林总面积的1/3以上。五十年代营造的油松林,早已郁闭成林,急需进行抚育间伐。为了研究油松人工林的抚育间伐起始年限、间伐强度及方法等技术措施,从1975年起,省林科所和太原市林场、安泽县林科所协作,对油松人工林进行了试验研究,铺设了抚育间伐固定标准地22块,1978年对部分标地进行了复查,现将试验情况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楼观台林场位于秦岭北坡,在周至县城东南40华里处。施业区面积64万亩,其中荒山面积10万亩,其余多为次生林,主要树种为松、栎类。1964年建场以来,营造油松林达25万多亩,占全场造林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保存下来的1.5万多亩,已经郁闭成林,有的已开始间伐。为了加快造林步伐,不断提高造林技术水平,特对建场以来油松造林技术调查总结如下。一、选好造林地选择好造林地是提高造林成活率的基础。油松为阳性树种,但在幼苗期喜庇荫。因此,在800米以下浅山地区,造林地宜选在阴坡或半阴坡的中下部、土层深厚肥沃、  相似文献   

15.
油松天然林主要分布在巴山、秦岭、黄龙山、桥山和关山五大林区,陕北的府谷,神木等县亦有少量分布,是温性针叶林中分布最广的群落。在陕西省现有的森林资源中,以油松为优势的林分分别占有林地总面积和林分总蓄积量的6.94%与5.04%。陕西省大面积油松造林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后期,初期用直播方式,以后主要采用植苗造林。70年代以来,飞机播种造林有很大发展,取得了较好效果。到目前为止,各地都亦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油松人工林,且已成为经营中一个十分重  相似文献   

16.
油松是山西省重要的人工造林树种,面积大,蓄积量多,做好油松人工林抚育作业,确定合理的采伐强度是提高森林经营质量的基础。通过森林经营试验,研究了油松人工林最适宜的抚育强度。  相似文献   

17.
我场现有油松人工林1.9万亩,其中0.668万亩已进行了抚育间伐。从现有的油松人工林来看,林龄参差不齐,最大的22年,最小的3年。按林分龄组划分,可分为幼龄林和中龄林两类。前者1.432万亩,占总面积的75%;后者0.468万亩,占总面积的25%。从生长状况来看,98%以上的油松人工林生长良好,植株健壮,林地卫生条件较好,从未发生过0.1公顷以上的大面积病虫害,其中1.1万亩已郁闭成林。根据1957年国家颁布的“森林抚育采伐规程”中的各项规定,我场对油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8.
为精准提高油松人工林质量效益和健康稳定性,获取生态环境、资源与产业、固碳增汇、旅游康养景观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针对陇东子午岭黄土山地油松近自然造林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近自然、多功能、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技术和方法为指导,提出了油松近自然造林与多功能经营策略的基本要求、原则及措施,为黄土高原区域油松近自然科学绿化造林、培育经营方案编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阿尔山林业局建局巳46年,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人工林保存面积达百万亩的林业企业之一,累计人工造林133.4万亩,更新造林保存率达77.9%,郁闭成林达40.9万亩以上。目前,人工林最大胸径已达28厘米,为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后备森  相似文献   

20.
落叶松、油松人工林是我县人工林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荒山造林、低产林改造以及环城林带的建设,落叶松(油松)人工林很有大面积扩展、蓄积增长之势。为了提高落叶松、油松人工林的营林水平,逐步走向集约化经营,充分发挥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因此提出试用5株样圆估测的方法,此法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