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点带石斑鱼幼鱼中间培育的实验结果。幼鱼中间培育的关键,是根据鱼苗的规格定期及时分苗。实验使用2批鱼苗,采用人工配合饲料喂养,经45d的培育,平均全长分别由27mm和28mm增至75.7mm和82.1mm。平均体重从0.22g和0.23g增加到7.5g和10.7g。平均日增长1.1mm和1.2mm,日增重0.16g和0.23g。成活率为94.3%和94.9%。  相似文献   

2.
斜带髭鲷室外水池仿生态系育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1年至2002年,就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 itens)室内人工育苗周期长、需求活饵多等问题,进行室外水池人工设置模仿自然生态条件的仿生态系育苗技术研究。即1号试验池接入6种生物饵料;2号对照池接入2种生物饵料。2001年仔鱼经108d培育,1号池、2号池分别获得幼鱼5.55万尾和3.03万尾,平均全长31mm和29mm,平均体重0.9g和0.75g,成活率达18.5%和10.1%;2002年仔鱼经60d培育,分别获得幼鱼4.98万尾和2.76万尾,平均全长36.7mm和30.8mm,平均体重1.48g和0.95g,成活率达16.6%和9.2%。试验结果:1号池的成活率、全长、体重明显好于2号对照池。表明在仔鱼培育期间,多种生物饵料有利于生物饵料的多样性以及开口仔鱼的摄食和营养,有利于鱼苗的生长发育和成活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真鲷人工育苗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0年5月,在60立方米水体中培育出真鲷鱼苗74400尾(全长16.6~20mm),平均单位水体出苗1240尾。幼鱼培育以轮虫、牡蛎幼体、卤虫幼体、鲜鱼肉糜为饵料。幼鱼流水培养,日换水量1~1.2倍。在水温16~21.2℃条件下培育38天。  相似文献   

4.
由于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海区和养殖池塘的水温偏低,不能进行褐毛鳞的养成,必须将上年秋季已育成的鱼苗经中间暂养待外界水温适宜后,方可移至室外进行养殖。为了探索褐毛鳞鱼苗的中间培育途径,降低成本,减少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2006年1月22日~2月22日,历时30天,进行了褐毛鳞幼鱼中间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5.
由于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海区和养殖池塘的水温偏低,不能进行褐毛鲿的养成,必须将上年秋季已育成的鱼苗经中间暂养待外界水温适宜后,方可移至室外进行养殖。为了探索褐毛鲿鱼苗的中间培育途径,降低成本,减少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2006年1月22日~2月22日,历时30天,进行了褐毛鲿幼鱼中间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6.
为丰富斑点鳟苗种培育和工厂化养殖阶段的生物学基础数据,在水温16~18℃,24 h流水培育,日换水量为300%~500%的条件下,分别在室内盐度0、5、10和15的水体中开展了为期150 d的斑点鳟幼鱼中间培育试验。试验初始,幼鱼90日龄,全长(7.34±0.47)cm、体质量(4.42±0.28)g,放养密度为800~900尾/m~3;之后随着幼鱼的生长养殖密度逐渐降低。试验结果显示:在几种试验盐度下,盐度越高,幼鱼生长越快,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体质量增长最快,其终末平均全长(15.98±0.19) cm、终末平均体质量(49.86±0.31) g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培育期间,盐度0、盐度5和盐度15试验组幼鱼的全长日增长率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各试验组鱼的体质量在前期增速相对缓慢,在121~150 d均出现明显提升。试验结果表明,合理的放养密度、使用配方科学的优质饲料、病害措施有效的防治等是中间培育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何国森 《福建水产》2011,33(5):70-73
2011年4月~6月,从湖北引进平均全长8mm,平均体重0.006g的匙吻鲟(Polyodon spathuk)水花50000尾,进行了大规格鱼种培育技术研究。苗种培育前期主要采用枝角类作为生物饵料,当鱼苗全长达到50mm时开始进行人工微颗粒配合饲料驯化,经一周左右驯化,鱼苗均可摄食微颗粒配合饲料。经过48d培育,鱼苗平均全长为186mm,平均体重为25.635g,存活率达57.8%,取得了较好的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圆口铜鱼仔幼鱼驯养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6月24日至10月8日,以采自金沙江的34尾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出膜3~4d)为驯养试验对象,仔鱼阶段分别以蛋黄和水蚯蚓碎浆作开口饵料,稚鱼、幼鱼阶段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圆口铜鱼仔鱼、稚鱼、幼鱼均能主动摄食。经107d驯化培育,总体成活率64.71%,幼鱼平均体长(70.5±4.6)mm,平均体重(5.9±1.3)g,表明圆口铜鱼仔幼鱼易于驯养。  相似文献   

9.
培育鲤幼鱼的基本方法就是在槽池和池塘里进行培育。在鱼苗池里对幼鱼进行培育,从技术上来说,采用的方法较为简单,但却获得了生命力强的幼鱼。在利用鱼苗池,培育期为一个月的情况下,由于对温度状况没能进行调整,鱼产量很低(100—200公斤/公顷)的问题没能解决得很好。  相似文献   

10.
利用对虾养殖高位池进行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仔、稚鱼和鱼苗中间培育试验。共进行5批育苗试验,其中每批购受精卵量均为1 kg,平均孵化率为91.5%,5批共孵出仔鱼593.5万尾。共培育出体长2~3 cm的鱼苗82.3万尾,仔鱼平均育苗成活率为13.9%。5批鱼苗进行池塘网箱培育试验,共培育出体长8~10 cm的大规格鱼种70.9万尾,中间培育平均成活率为85.4%。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10日投放平均全长2cm的岩原鲤鱼苗2000尾,经过53天的池塘培育,达到了全长9-12cm,平均体重50.2g的规格,成活率95.1%。  相似文献   

12.
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幼鱼和人工繁殖培育中华鲟幼鱼骨板和鼻孔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2004-2006年3年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即双鼻孔(左边和右边鼻孔均为两个鼻孔)平均数占总数的93. 5%,鼻孔形态发生变化即单鼻孔(左边一个、右边两个,或左边两个、右边一个,或左边和右边均为一个)平均数只占总数的6. 5%;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16. 8%,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总数的83. 2%。与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对比发现,2012、2015年,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鼻孔形态未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98. 5%,而发生变化的平均数占1. 5%。结果表明,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幼鱼群体鼻孔形态发生变化的数量远远高于自然繁殖群体。骨板比较显示: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的锋利,人工繁殖培育的钝;自然繁殖中华鲟幼鱼背骨板棘长平均0. 37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8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14 mm;人工培育幼鱼的背骨板棘长平均0. 09 mm,侧骨板棘长平均0. 20 mm,腹骨板棘长平均0. 01 mm。自然繁殖幼鱼与人工培育幼鱼侧骨板棘长有显著性差异(P 0. 05),背骨板和腹骨板棘长有极显著性差异(P 0. 01)。通过对中华鲟幼鱼鼻孔的形态变化和骨板棘长的比较,可对长江口误捕中华鲟幼鱼中自然繁殖群体和人工增殖放流的群体进行鉴别,对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3.
达氏鳇属鲟鱼科,是黑龙江省特产的大型鱼类之一,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笔者在室内条件采用玻璃钢盆为培育池,对5000尾刚出膜的达氏鳇进行幼鱼培育实验,初步掌握了达氏鳇幼鱼的培育技术要点。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玻璃钢培育盆的形状为圆柱形,直径2.0m,高度0.5m,有注排水孔,共计10个,分为2排排列,并分别与主水管相连。试验所用仔鱼是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经过人工孵化得到的达氏鳇鱼苗,共计5000尾,平均体长为1.5cm,平均体重0.1g。2.培育方法从破膜出苗开始直至个体体长平均达到15cm、个体体重平均达到40g为止,始终在玻璃…  相似文献   

14.
哈尔滨市水产研究所于1993年5月24日从加拿大FortQu′Appelle鱼苗孵化场移运大眼狮鲈鱼发现鱼卵,经孵化后孵出鱼苗14万尾,在池塘中培育。鱼苗阶段培育36天,体长53.9mm,成活率75%;鱼种阶段经95-100天培育,套养的鱼种体长20-22.5cm,体重83-107.4g,单养的鱼种体长17.5cm,体重48.4g。  相似文献   

15.
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殖及苗种的淡水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青海湖裸鲤的人工繁殖技术和鱼苗、鱼种的淡水培育技术.试验选用的雌亲鱼在4龄以上,雄亲鱼3龄以上,人工授精后在流水孵化盘中孵化.鱼苗培育采用池塘单养方式,以泼洒豆浆或施放有机肥培育池水.平均体长1.3 cm的"水花"鱼苗,经过114 d的培育,平均体长达9~12 cm,体重7~15g,成活率75%.鱼种培育使用全价配合饲料.平均体重15 g的鱼种,经过173 d的培育,平均体重达到65.5 g,成活率81%.  相似文献   

16.
长江草鱼幼鱼的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耳石日轮研究了采自长江的草鱼幼鱼的年龄生长.幼鱼期的生长符合线性或指数模型.体长和体重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2.085mm /d和1.247g/d,特定生长率分别为2.48%和7.69%.  相似文献   

17.
南麂列岛海域黑鱾网箱养殖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1年5月5日起,对南麂列岛自然海域22500尾规格为1~2cm的黑鱾(Girella melanichthys)鱼苗进行了12个月的中间培育,至2002年5月5日平均叉长达14.5 cm,平均体重达93.7 g,成活率59.3%.其中培育出的1800尾中苗再经26个月的养成试验,至2005年7月5日,单养黑鱾均重达397.7g,养殖成活率84.5%;而与鮸状黄姑鱼混养的黑鱾均重达504.4 g,养殖成活率93.7%.  相似文献   

18.
依据耳石日轮研究了采自长江的草鱼幼鱼的年龄生长。幼鱼期的生长符合线性或指数模型。体长和体重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 2 0 85mm/d和 1 2 47g/d ,特定生长率分别为 2 48%和 7 6 9%。  相似文献   

19.
将体长2.4~3.00锄,平均体长2.64 cm;体重2.37~3.16 g,平均体重2.68 g的鞍带石斑鱼鱼苗在水温17.扣24~6℃、海水盐度31.2条件下进行室外水泥池培育.采取逐渐添加淡水降低盐度至18~19;以鱼体重4%~6%日投喂量投喂用鱼浆或鲜虾浆与幼鳗粉料混合制成的湿性饲料的方式.经过52 d的培育,鱼苗体长增至4.7~6.8 cm,平均体长增长3.12 era/尾,增长率121.44%;体重增至5.73~8.64g,平均体重增重4.84 g/尾,增重率180.6%.培育存活率97.4%.  相似文献   

20.
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万成炎  戴泽贵 《水利渔业》1996,(6):12-15,17
1994-1995年美国引进匙吻鲟受精卵5批22.7万粒,孵出鱼苗12万尾,平均孵化率53.0%,经暂养成活5.47万尾,平均成活率45.5%,共培育出5-6cm幼鱼3.43万尾,平均成活率62.8%。以第五批幼鱼培育最理想,培育出20cm幼鱼1.64万尾,成活率80%。综合报道了匙吻鲟受精卵的孵化及仔幼鱼养殖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