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水田采取“菜心-超甜玉米-优质稻”无公害生产模式,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本文介绍了该模式的效益情况,茬口安排及无公害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优质超甜玉米品种及其栽培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甜玉米鲜果籽粒皮薄,含糖量高,生吃甜脆,熟吃香甜,既可脱粒加工成速冻籽粒甜玉米或制成甜玉米罐头,亦可整穗速冻或蒸煮后真空包装成速食甜玉米,深受城乡居民青睐.近年来,仅建德市1999年播种面积就达3000余亩.一般亩产可达650~900kg,亩产值1000~2500元,效益可观.在当前调整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之际,引导示范推广种植超甜玉米,不失为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徐颂涛  邢后银 《农技服务》2012,29(9):1010+1012
南京地区冬春草莓和超甜玉米需求量大,采用畜禽粪便加玉米秸秆加适量石灰氮土壤消毒,较好地解决了大棚越冬草莓连作障碍的问题,既消化了大量畜禽粪便,又就地利用大棚草莓下茬的玉米秸秆,采大棚草莓—超甜玉米模式经济、生态效益好。从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出发,分析了大棚草莓—超甜玉米模式效益,介绍了大棚草莓促成越冬栽培技术和超甜玉米的夏秋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4.
超甜玉米是甜质型玉米家族中的一名新成员,优质超甜玉米乳熟时籽粒含糖量可达25%~35%,其中蔗糖含量为22%~30%,是普通玉米的10倍,比甜玉米高出1倍以上.当水果生食,甜脆味美,多汁爽口;作蔬菜食用可爆、炒、煎、炸等,清香四溢,还可深加工制成美味的罐装食品.采收以后,全绿多汁、多糖的茎、叶可作青饲料.也可通过增加种植密度,专门采收鲜玉米笋.  相似文献   

5.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闽甜107”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3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施氮量>播种期>种植密度,并优选出产量高于817.65kg/667m2的栽培措施:播种期4月17日、种植密度37207日、种植密度37203940株/667m2、氮肥施用量16.753940株/667m2、氮肥施用量16.7519.75kg/667m2。  相似文献   

6.
应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闽甜107”的播种期、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产量及主要性状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得出3个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施氮量>播种期>种植密度,并优选出产量高于817.65kg/667m2的栽培措施:播种期4月1~7日、种植密度3720~3940株/667m2、氮肥施用量16.75~19.75kg/667m2。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南部、西南部地区及金沙江河谷热区光热资源丰富.海拔780~1 100m,平均日照时数2 350~2452小时,年平均温18.3~20.0℃,≥10℃的年有效积温为6457~7295℃,3月份的日均温在18℃左右,能完全满足冬玉米的正常生长和开花授粉.  相似文献   

8.
华南地区超甜玉米高产栽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甜玉米作为果蔬型作物,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加工产品多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及其临近地区发展迅速.其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超甜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超甜玉米"金穗6号"是云南农业大学新选育的专用型鲜食玉米良种组合,先后在本校农场、元江县、华坪县、西双版纳等地丰产示范栽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南京地区“50天油绿"菜心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菜心栽培区域逐渐北移,在南京地区的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介绍了“50天油绿”早熟菜心的品种特性,并结合南京的气候和市场特点,阐述了其管理技术和采收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超甜玉米各器官中氮、磷、钾、钙、镁、硫等营养元素元素变化规律和累积量情况,采集不同生育期的玉米样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甜玉米吸收各种养分的大小顺序为N>K>P>Ca>S>Mg。2、不同器官养分含量有差异,果实含氮、磷、镁、硫为各部位最高值;叶片钙含量最高;茎部钾含量最高。3、叶片磷、钾、镁含量与全株变化较为一致;茎中氮和钙含量与全株较为一致。4、甜玉米氮、钾、钙的比例随生长的不同而变化,成熟时N:P:K:Ca:Mg:S=1:0.11:0.90:0.09:0.05:0.06。  相似文献   

13.
白菜细胞核雄性不育基因向菜心品种早-49的转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大白菜复等位基因遗传假说,利用现有白菜雄性不育系(99029-2)作为不育源,以早-49菜心品种为目标亲本,经过杂交、自交、测交、兄妹交等转育方法,将核不育基因向菜心品种转育,得到了含有早-49遗传基因的新甲型两用系、临时保持系和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4.
超甜玉米新品种蜜玉1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庆春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9):9187-9187
[目的]探索超甜玉米蜜玉1号的选育与应用前景。[方法]蜜玉1号是以Mo17(sh2/sh2)为母本,金银束二环系(sh2/sh2)为父本连续6代的回交结合自交选育而成。通过品比、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研究了蜜玉1号的植株性状、籽粒性状和品质以及该品种的栽培技术和制种要点。[结果]蜜玉1号产量高,2004、2005年参加江苏省甜玉米区试,平均产量10 574和10 323 kg/hm2,分别比对照蜜玉8号增产6.44%和1.80%,2年平均产量10 449 kg/hm2,比对照增产4.12%。该品种早熟,抗大、小叶斑病和纹枯病,水溶性糖含量为16.92%,还原糖含量为6.98%,品质优,口感好,品质综合评价2级,最适采收期在授粉后的20~22 d,适宜江苏省各地种植。[结论]蜜玉1号高产优质,抗性好,含糖量高,适播期长,适宜种植区域广,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选育高产、适应性强的超甜玉米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6个超甜玉米自交系P1~P6进行完全双列杂交,组配了15个杂交组合,并对花期性状进行了配合力及方差(Wr)与协方差(Vr)相关性分析与估算。[结果]6个超甜玉米自交系雄花期性状的GCA效应大小顺序为P2P6>P4>P2>P3>P5。[结论]亲本P2和P3是早熟亲本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6.
超甜玉米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生产主栽品种脆王(国外选育品种)为对照,对7个超甜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产量、品质和抗病性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国外品种综合性状优于国内品种,其中SSC-016品种多数性状优于CK,是最具潜力的品种,值得进一步试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7.
超甜玉米子粒果皮柔嫩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超甜玉米果皮柔嫩度在子粒发育进程中的变化规律,以10份超甜玉米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硬度计法测定子粒发育过程中果皮柔嫩度值,分析果皮柔嫩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变化.结果表明,10份参试材料在果皮柔嫩度上存在梯度差异,其中PE10果皮柔嫩性最好,T105中等,S33205最差;在湖北武汉(2014年春)、海南陵水(2014年冬)两种环境下,在授粉后第12~24天,PE10、T105、S33205的果皮柔嫩度值均呈上升趋势,且各测定时间点的柔嫩度均值由大到小的顺序均为S33205、T105、PE10;随着子粒的发育,相同材料在不同环境条件下果皮柔嫩度差异呈现先增大后缩小最后又趋于一致的规律;2014年湖北武汉春季与海南陵水冬季相比,同一材料最适采收期相差4d,但最适采收期的果皮柔嫩度值差异不显著,说明环境改变会影响果皮嫩度变化速率,但果皮柔嫩度的好坏本质上仍决定于材料本身.  相似文献   

18.
以8个超甜玉米自交系为亲本。按Griffm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配制组合,分析了超甜玉米果穗性状的配合力及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鲜稳重、秃顶长、穗行数、穗粗主要表现为加性遗传效应,行粒数和穗长主要表现为非加性遗传效应;(2)同一性状不同材料间,同一材料不同性状间其配合力效应表现复杂。存在不同效应大小和正负作用方向的差异。育种实践上必须重视配合力的分析测定。  相似文献   

19.
超甜玉米果穗形态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采用杂种优势和Hayman分析方法,研究了超甜玉米商品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遗传特性,结果表明:超甜玉米秃顶长和行粒数易受双亲影响,加性效应起主导作用。含糖量和果皮厚度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而且控制该性状的基因对数都在3对以上,它们的狭义遗传力分别是53.0%和29.6%;其中控制含糖量的加性效应比显性效应更重要,而控制果皮厚度的显性效应比加性效应更为重要,同时有超显性现象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广东菜心、芥蓝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菜心和芥蓝是广东省重要的叶菜类蔬菜,具有种植面积大、复种指数高和市场需求量大的特点,其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蔬菜种类。广东省是菜心和芥蓝秋冬季节的主产区。随着我国北方夏季种植区域的扩大,消费者对叶菜类蔬菜商品性和品质的需求提高,对现有品种的产量、适应性、抗性和风味物质含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挖掘,广东省内各科研单位对菜心和芥蓝进行了大量的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促进了品种从常规种到杂交种的更替,也为未来分子育种打下了基础。而广东省菜心和芥蓝在实际生产中依然面临一些问题,需要从品种本身特性和挖掘优异种质资源上进行突破,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与常规杂交育种技术相结合,提升品种在抗性、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综述了广东省菜心和芥蓝的研究历史、种质资源收集情况、分子生物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现状,以期为广东省叶菜类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