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影响及其防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的影响以及附着生物的附着机理研究进展,并从物理、化学、生物方面综述了目前所采取的防除措施,认为采取不同养殖生物混养等生物技术,是安全而彻底地解决附着生物大量附着问题的比较经济、环保的生态方法。同时,阐述了目前有关附着生物对贝类养殖有利影响方面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2.
3.
舟山深水网箱污损生物季节性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6年7月~2007年5月对浙江舟山秀山岛和长峙岛海区深水网箱污损生物进行附着试验,揭示2个海区网箱主要污损生物种类、生物量和附着密度的月变化特征。试验得出污损生物的种类主要有水螅虫(Hydra vulgaris)、海葵(Actina sp.)、麦杆虫(Caprella kroyeri)、钩虾(Gammarus sp.)、藤壶(Balanus sp.)、贻贝(Mytilus edulis)、牡蛎(0sfrea sp.)、孔石莼(Ulva pertusa)、浒苔(Enteromorpha sp.)等及其生物量和附着密度。通过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得出了污损生物附着的月变化特征,7—11月份污损生物特别是大型藻类繁殖生长达到最盛期;11月份过后随着气温的降低,孔石莼和太平洋侧花海葵(Anthopleura pacifica)等污损生物生物量开始逐渐减少;次年3~4月份后随着气温的升高,麦杆虫、太平洋侧花海葵、强壮藻钩虾(Ampithoe valita)等污损生物牛物量又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4.
2007年6~9月,利用悬挂不同网目的试网方法,对夏季青岛流清河湾栉孔扇贝筏式养殖区附着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流清河湾附着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在6月份为麦秆虫和钩虾,7月份以后贻贝成为优势种。附着生物湿重随挂网时间延长而增加,8月份增长最快,特定增长率最高可达8.77%/d,主要是由于优势种贻贝的快速生长。玻璃海鞘等海鞘类在流清河湾较少出现。附着生物的数量受网目和水深的影响,总体上随水深的增加而下降,较小网目上附着生物量较大。贻贝为群落优势种是流清河湾夏季附着生物数量较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Toshimitsu Onduka Akira Kakuno Kumiko Kono Katsutoshi Ito Kazuhiko Mochida Kazunori Fujii 《Fisheries Science》2012,78(6):1301-1308
We evaluated the acute toxicity of the antifouling biocide 2,4,5,6-tetrachloro-1,3-benzenedicarbonitrile (chlorothalonil, TPN) to an alga (Skeletonema costatum), crustacea (Tigriopus japonicus, kuruma prawn Marsupenaeus japonicus), and a teleost fish (red sea bream Pagrus major) commonly found in the coastal waters of Japan. We also performed acute toxicity and early-life-stage tests for TPN using mummichog Fundulus heteroclitus and used the results to predict the chronic toxicity of TPN to red sea bream. The acute toxicity values of TPN (based on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for S.?costatum, T.?japonicus, M.?japonicus, red sea bream, and mummichog were 0.95, 16, 290, 35, and 61???g/l, respectively. The early-life-stage test with mummichog embryos revealed that hatchability and growth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s, and the lowest- and no-observed-effect concentrations, based on the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were 32 and 11???g/l, respectively. We estimated the chronic toxicity value for red sea bream to be 11???g/l based on these toxicity values. Considering the current measured concentrations of TPN in coastal waters of Japan,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 would appear to be limited. 相似文献
6.
XLP涂料对合浦珠母贝成活率、生长及附着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XLP防污涂料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成活率、生长及附着生物量的影响。经XLP防污涂料处理后的贝,其附着生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经防污涂料处理后的养殖网笼具,其附着生物量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贝和养殖网笼具同时用XLP防污涂料处理时,防生物附着的效果最好。经XLP防污涂料处理后,处理前期(30~60d)合浦珠母贝养殖成活率与对照组的成活率接近,或者略低于对照组;养殖120d后试验组成活率则高于对照组。使用XLP防污涂料处理后养殖120d,合浦珠母贝的个体大小及体重高于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使用XLP防污涂料能有效防御污损生物附着,有利于合浦珠母贝的养殖。 相似文献
7.
2008年9月~2009年8月,对桑沟湾楮岛海域大叶藻叶片上的附着生物进行了周年调查,以期为我国浅海生态系中大叶藻等海草生态功能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调查共记录大叶藻附着生物29种。附着的主要种类有盾卵形藻Cocconeis scutellum及其小型变种C.scutel lumvar.pava,褐毛藻Halothrixlumbricalis、点叶藻Punctaria latifolia、锈凹螺Chlorostoma rustica、Australaba sp.、脆螺Stenotis sp.。在春季,大叶藻上的附着硅藻类有9种,大型海藻类7种,动物类8种。其中,褐藻类为主要附着生物,附着高峰出现在4月份。夏季,附着的大型海藻种类明显减少,仅出现4种,而动物类有6种,硅藻类8种。其中,腹足类为夏季附着优势种。硅藻附着高峰出现在秋季,此时的附着动物类减少至4种,大型藻类种数与夏季持平,但附着的生物量较小。冬季未发现附着的大型海藻及动物,仅有微藻类的硅藻附着。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石油烃对海洋生物的毒性影响,采用半静水法探究了0号柴油对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红螺(Rapana bezona Linnaeus)、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 Bohlin)的急性毒性影响和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三种酶活性的慢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0号柴油对大泷六线鱼24 h、48 h、72 h、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44.27、18.79、12.02和4.50 mg/L,对红螺的48 h、72 h、96 h的LC50分别为595.6、232.2和102.3 mg/L,0号柴油对大泷六线鱼、红螺的安全阈值分别为0.45和10.23 mg/L。对三角褐指藻的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半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3.43、10.47、5.32、4.05、3.48和3.00 mg/L。研究得出海洋生物对0号柴油耐受性的大小顺序为贝类>鱼类>浮游生物。通过石油烃对缢蛏的30 d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发现,石油烃对缢蛏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影响整体上呈低浓度诱导、高浓度抑制,随着时间延长抑制效应增加的规律,其中AKP对石油烃的反应最为敏感,抑制效应最强。 相似文献
9.
基于被动声学技术的海洋生物测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开展基于被动声学技术实现海洋生物测量的重要性;介绍了国内外被动声学技术用于海洋鱼类测量的研究背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列举了常用的被动测量设备以及被动声学数字信号处理方法,包括数据采集、预处理、端点检测、特征提取和识别技术;分析了采用上述测量技术可以研究海洋鱼类的栖息地、生活习性以及人类活动对鱼类的影响。通过列举石首鱼和鳕鱼的发声研究,提出今后被动声学技术研究的重点应集中于各种被动鱼目标特征库的建立和完善,鱼类、海豚等海洋生物的被动声辐射机理的分析,具有代表性的声特征参数以及鱼类发声和特殊行为之间的关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介绍了海洋生物多糖的种类——海洋动物活性多糖、海洋植物活性多糖、海洋微生物活性多糖,阐述了海洋生物多糖对水产动物的生理功用,指出了海洋生物多糖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前景和展望,这对配制、推广应用高效环保型、功能性水产配合饲料,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Changzi Ge Jianguang Fang Changtao Guan Wei Wang & Zengjie Jiang 《Aquaculture Research》2007,38(10):1106-1109
13.
海洋酸化可通过影响海洋生物脂质储存、脂肪酸氧化酶、RNA/DNA比值、生物矿化、能量代谢和细胞应激基因表达等途径, 影响海洋生物的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 而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组成与含量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生长与发育发挥决定性作用。目前由于缺少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影响的研究, 影响机理尚不明确, 因此, 亟待加强用多学科、多层次探索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特别是脊椎和无脊椎动物核酸、蛋白质及脂肪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并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从遗传学、蛋白质组学及关键基因等方面, 综合探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影响的机理, 了解海洋酸化影响的本质, 揭示、掌握其规律, 从而为预测未来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依据。本文主要综述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核酸、蛋白质和脂肪酸的影响和机理, 旨在更好地研究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大分子的影响及其机理, 为控制海洋酸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同时也为科学调控养殖海水提供参考。
14.
利用我国南方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与大亚湾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进行不同比例混养,探讨了紫海胆对马氏珠母贝贝体和养殖网笼污损生物的防除效果,以及紫海胆和马氏珠母贝的生长状况。试验设混养组(PA3、PA6、PA9)和对照组(P),即在养殖马氏珠母贝30只/层的基础上,分别混养紫海胆3、6、9、0个/层;另设紫海胆单养组(A3、A6、A9),养殖密度分别为3、6、9个/层。试验结果显示:各混养组及P组间马氏珠母贝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组紫海胆的存活率均接近100%,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特定生长率大于P组(P<0.05),而PA3组与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就马氏珠母贝的壳长日平均增长率而言,PA3、PA9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PA6组显著大于P组和PA3组(P<0.05);PA6、PA9组马氏珠母贝的肥满度显著大于P组(P<0.05),PA3组与P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混养与单养各组之... 相似文献
15.
海洋生物中抗氧化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由基是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原子、分子、离子或原子团,许多外源因素如紫外辐射、环境毒物、高温、低氧等胁迫均会刺激细胞产生大量自由基,从而引起细胞的过氧化损伤。为了避免自由基引起的细胞损伤,防止氧化压力造成机体的疾病及死亡,海洋动物自身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抗氧化防御系统,包括由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Px)、硫氧还蛋白(TRx)与硫氧还蛋白过氧化酶(TPx)、过氧化物酶(P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T)等组成的抗氧化酶系统以及非抗氧化酶系统。本文主要阐述抗氧化酶的来源、分布与分类,理化性质以及海洋生物中抗氧化酶的研究进展,为其应用前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米氏凯伦藻对海洋生物致毒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已成为我国海域主要的有毒赤潮藻。仅2012年在我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就连续爆发了12起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大量养殖鲍死亡,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人民币。本研究通过收集国内、外最新报道,探讨了米氏凯伦藻赤潮对各类海洋生物,主要包括海洋浮游动物、贝类、鱼类以及哺乳类毒性作用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溶血毒素是米氏凯伦藻赤潮引发海洋生物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直接接触活的米氏凯伦藻细胞是导致浮游动物死亡的主要途径;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和鱼毒素,可溶解鱼类的鳃组织,从而造成鱼类死亡。然而,关于米氏凯伦藻产生的溶血毒素是否会在贝类体内累积、在贝类体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米氏凯伦藻赤潮对鲍鱼死亡的致死途径与致死机制、溶血毒素在生物链传递过程中是否会发生改变、这些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机制与综合作用等问题还不了解,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的研究。米氏凯伦藻溶血毒素的研究报道还处于起步阶段,毒素以何种方式导致红细胞破裂、不同红细胞膜上组分的差异和毒素的溶血活性是否存在对应关系等问题也都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海洋大型绿藻条浒苔与微藻三角褐指藻相生相克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种群密度为变量,采用实验生态学手段研究了大型海藻条浒苔与赤潮藻类三角褐指藻间的生长竞争关系,以及条浒苔水溶性抽提液对三角褐指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营养盐限制条件下,低密度条浒苔(0.3~0.7 g/L)均能抑制三角褐指藻(起始浓度104cell/ml)的生长,最大抑制率为74.5%;低起始浓度(102~103cell/ml)的三角褐指藻,对条浒苔具有促生长效应,而高起始浓度(104~105cell/ml)的三角褐指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条浒苔的生长。条浒苔水溶性抽提液(0.3~0.7 g/L)对三角褐指藻的生长皆表现出明显的抑制效应,平均抑制率为75.2%,抑制效果较条浒苔鲜组织更为明显;其最大抑制效应(84.8%)表现在接种后的第8天,三角褐指藻的生长抑制量随条浒苔水溶性抽提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表明条浒苔可能通过相生相克作用影响共培养体系中三角褐指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硝基苯对四种海洋生物的毒性及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脊尾白虾和菲律宾蛤四种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显示,硝基苯对以上4种生物的96 h LC50分别为7.6 mg/L、7.5 mg/L、0.26 mg/L和9.2 mg/L,95%置信区间分别为5.7~10 mg/L、4.5~13 mg/L、0.16~0.40 mg/L和6.4~15 mg/L,硝基苯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脊尾白虾和菲律宾蛤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76 mg/L、0.075 mg/L、0.0026 mg/L和0.092 mg/L。硝基苯对脊尾白虾的毒性为高毒,对三疣梭子蟹、黄姑鱼和菲律宾蛤的毒性均为中毒。 相似文献
20.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是基因组水平上单个核苷酸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态性,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微卫星标记之后的第三代分子标记。最初SNPs主要应用在人类重要疾病的关联性研究中,随着检测技术不断提高以及各种生物SNP数据库的不断完善,其逐渐被应用于遗传图谱的构建、群体遗传学、亲缘关系、关联分析和基因功能分析等方面。文章主要介绍了SNPs的发生、特点及常用检测方法,综述了SNPs在海洋生物遗传学中的研究进展,以期将SNPs更好地应用到海洋经济动物遗传育种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