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读谢公望先生《对<古榕>的看法》(1996年8期)后,笔者认为《古榕》枝体结构得体,颇有苍古大树的风韵,诚如谢先生所誉“不愧为上乘之作”。然作者又因有感《古榕》的“散”及“乱主”  相似文献   

2.
我也是《中国花卉盆景》的热心读者,根艺爱好者。在本刊1994年第一期彩页“根艺天地”的作品——“悠悠寿者”,我反复欣赏,认为是一件好作品:仙鹤玉立,频频整羽,好像在精心梳装,  相似文献   

3.
蔚蓝的天空下,阳光灿烂,春风和煦,我把盆景托上了高台,摄下这自然明媚的背景。欣逢此美好的时光,蓝天背景进一步丰富深化了创作《古榕沐春风》的意境。这个作品的制作在不断的养护完善中已过了5个年头。株高98厘米,宽102厘米,树龄估计在百年以上。古榕原生在(?)岩之上,由于土层瘠薄,30几厘米直径的树体没能形成开阔的根盘。而硕大的根基,显然是树兜以下的垂状根系串连板结组成。根基的底部则紧密  相似文献   

4.
泉州古榕盆景上银幕:具有“闽南风情画”之誉的泉州古榕盆景,最近已刷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成影片。国际货币获得全国盆展特别奖的《风舞》外,还有《蟠龙》、《归牧》、《寇准负靴》、《美的旋律》、《知间》等优秀艺术作品登上银幕。  相似文献   

5.
这几年来,经常在盆景刊物上读到陶大奎先生的盆景佳作,很有造诣。最近,翻阅贵刊1994年第12期中间彩页(见左图),视线被陶大奎先生的《古榕》吸引住了。这盆《古榕》无论是素材,还是制作技艺,都不愧为上乘之作。但捧读再三,总觉得有不顺心的地方。仔细揣摩,美中不足的是右侧枝。建议将其去掉。理由是:  相似文献   

6.
泉州古榕盆景上银幕:具有“闽南风情画”之誉的泉州古榕盆景,最近已由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成影片。除获得全国盆展特别奖的《凤舞》外,还有《蟠龙》、《归牧》、《寇准负靴》、《美的旋律》、《知音》等优秀艺术作品登上银幕。兰花已成为和溪人致富门路,福建和溪人养兰历史悠久,所育兰花品种繁多,尤以“金边素心兰”驰名中外。在国内远销上海、杭州、广州等地,海外亦有广阔销售前景。  相似文献   

7.
20多年前,我在友人家中发现一盆百年古榕盆景,题名《盘根寿永》(见图一),种植在清代石盆中,蟠根错节,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后来该树经数次换盆,改名为《故乡回忆》。有一段时间,盆树在盆中任意生长,变化很大,盘根连  相似文献   

8.
我从85年起订阅《中国花卉盆景》、《花木盆景》。发现凡是有关根艺的文章都刊在《盆景专页》、《盆景篇》栏内。从一些文章中得知根艺作品还能参加盆景艺术展览。显然,根艺是被归为盆景类的。我认为盆景和根艺是概念不同、风格迥异的两种艺术。  相似文献   

9.
1986年12期刊载的《富有意境的佳作》一文,肯定、赞赏了盆景作品《古道西风》(见1986年第1期彩页)。我则认为,这个作品不值得称道。《古道西风》盆景是以元人马致远的《天净沙》小令为题的,它和现在的时代已相差七百年了。对待这首元曲,也和欣赏其它古代作品一样,应该历史主义地去分析它,因为它毕竟不是现在的现实。这个曲子的中心内容是“断肠人生在天涯”,配景是灰色的,一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0月,在广州举行的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我的一件参赛花艺作品《变脸》,一举夺魁,荣获金奖,并被评委一致公认是全场最佳作品。我认为这件作品之所以受到好评,是因为在选题、选材、造型、技法色彩、比例等方面,充分强调了作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展现了东方艺术魅力与现代花艺时尚的珠联璧合。  相似文献   

11.
这盆六月雪《翠叶凌空》盆景,是杨台明先生在自家阳台用六月雪扦插成活之后,经过16年的精心养护而成的露根式悬崖盆景。《翠叶凌空》以观根为主,它突出的根拱起于盆土,盘根错节,呈龙蟠虎踞之势,可与南方气根古榕相比美。而主干奇曲苍古,与山野  相似文献   

12.
《古榕丰姿》右图可谓是一首无言的好诗。作者用诗的艺术手法,完美地表现出“古榕”和“丰姿”的神韵。比如,作者在根部借用诗歌的“据实构虚”手法,表观“古榕”的伟岸高大。君不见,结板的根蔓,到盆边土而嘎然而止,给观赏者留下了想象余地。因为榕根与树龄成正比,“深入土里的根,应该如何如何!”所以怎么想象也不为过。倘若将大根盘绕在盆面周围,或是由它伸出盆外,长长地生  相似文献   

13.
2008年第5期《中国花卉盆景》刊出的文章《玩味》的配图作品《高山流水》是我精心创作的。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比分析各艺友创作的题名古榕的作品照图,笔者视野拓宽,受益匪浅,结合自己的实践有以下认识:古榕贵在古,“古”应名副其实,从根、干、枝三方面体现出来。根:应四向幅射,板根粗大,布满坑稔,凸凹嶙峋,根干连接部裸露土面。干:头大干粗,一头多干,四向扩散,有主有次,各干收尾自然,要有走向变化,非自然形成的枯朽要不露人工痕迹。枝:比照村边路旁的古榕,其枝大多数横飘或下跌生长,顶枝  相似文献   

15.
我酷爱水石盆景。少年时代就喜爱用煤碴堆置假山,饲养几尾蝌蚪在盆中,以寻乐趣。而真正动手制作盆景,那还是从参观上海植物园后才开始的。记得1983年初春,我第一次去盆景园参观,见到殷子敏先生创作的《沙漠驼铃》《象的故乡》等作品,  相似文献   

16.
读《中国花卉盆景》九三年第一期彩页金牌奖作品《风在吼》。一触即发我二十多年前的一次洞庭湖畔之行,有感那“狂飚怒发,树木弓身、坡石欲飞、涛浪拍岸……风在吼、浪在啸……”作者在盆中仅用三苗数石,巧集天成,一盆微微静物,读来让人心潮搏动,不能不赞叹贺老创作之佳妙!  相似文献   

17.
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展品或发表的作品照图),一些山石盆景作品时常出现高山顶上栽植大树的现象。如《中国花卉盆景》2001年第1期彩页张老小的《武陵耸秀》(黄杨)、张太春的《祈盼》(铺地松)等等。笔者认为,这种表现手法违背自然之理,值得研究讨论。  相似文献   

18.
根艺书法好     
贵刊88年第8期刊登的《略论根艺创作的艺术特点》一文中,关于否定根艺书法的观点笔者有不同见解,在此提出商榷。我认为,借鉴书法形体,利用根系组字,是根艺创作的一大赏试。根书作品的可贵之处,同样是以天  相似文献   

19.
如何欣赏一件根艺作品,是我们经常碰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认为可大致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这是人们欣赏根艺作品整个过程的第一阶段,是品和悟的基础。欣赏者经过观,对根艺作品有所感知、把握了作品的基本情调并进而考虑作品体现的主题。如根艺作品“三面头像”之一《土家少女》(注:此作品曾获中国根艺优秀作品展刘开渠根艺奖),初看,我们会感觉到这是一个少女头像,进一步会看到这是一位少数民族少女的头像,最后,我们再借助作品的命题,便可看到作品所塑造的是反映少数民族人民幸福生活的充满微笑的《土家少女》形象。  相似文献   

20.
贵刊92年第三期兰农君的文章《盆景作品命名浅议》,认为潘仲连先生的一盆五针松盆景《听》的命名只能迎合低层次的观赏意识。笔者不敢苟同。据愚所知,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