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5 毫秒
1.
为明确垦稻26和龙粳31高产优质栽培的株行距和穴苗数处理,采取裂区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群体因品种而异,垦稻26在株距10cm、行距30cm、5苗/穴产量最佳,龙粳31则以株距13.3cm、行距27cm、9苗/穴产量最佳;垦稻26在5苗/穴、行株距30cm×10cm处理,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不利于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营养品质较低,利于改善稻米的食味品质,且食味评分值高达86.5,显著高于最低处理;龙粳31在5苗/穴、行株距27cm×13.3cm处理,碾磨品质较高,不利于营养品质和外观品质的改善,食味品质得到明显改善,食味评分值高达86.0,与最低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因此,高产优质栽培要因品种选择适宜的穴苗数和株行距,是实现水稻高产优质最为快捷、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针对水稻传统耕作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板结等问题,开展垄作双深耕作模式及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选用水稻品种齐粳10号,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垄作双深和常规平作2种耕作模式、4个株行配置,共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常规平作相比,垄作双深处理的穗重和一次枝梗数分别显著增加7.88%和7.00%,灌浆期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分别显著增加9.33%、14.81%、11.46%和27.09%。株行配置方面,株距15cm处理的穴穗重均极显著高于株距12cm处理,穗长随着株行距的减小而减小,株行距为12cm×(17~33)cm处理的穗数最大,平均显著高于其他株行配置12.87%。垄作双深与株行距为12cm×(17~33)cm互作处理产量最高(10 239.12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 ‘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4.
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两个寒地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插秧密度对两品种千粒重影响相对较小,而对每穴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大.在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地区,松粳6号和超级稻松粳9号的最适插秧行株距为30cm×13.3cm和30cm×16.7cm.  相似文献   

5.
不同株行配置与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4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3种等行距、3种宽窄行共6种株行配置对油菜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密度在15×104株/hm2油菜产量影响不显著,但对密度45×104株/hm2油菜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适宜株行距配置增产效果最高达到19.1%;认为20 cm~40 cm的行距配置有利于当前较高密度直播油菜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密度与行距对玉米‘协玉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种植密度与行距对玉米产量、穗部性状以及通过穗部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寻求最佳种植行距与密度,为实现玉米超高产栽培创建提供技术依据。以玉米品种‘协玉3号’为材料,设置3个行距[50 cm等行距、60 cm等行距与40 cm+60 cm宽窄行]、3个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共27个小区,每小区行长6 m,行宽3 m,面积18 m2。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为6行区,60 cm等行距为5行区。结果表明,行距对‘协玉3号’的产量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而且不同行距配置中穗重、穗行数、穗粗以及穗粒重差异显著,不同密度间穗重、穗行数、百粒重与穗粒重差异显著,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穗部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协玉3号’在密度为75000株/hm2和60 cm等行距模式下产量最高,可达16646.70 kg/hm2。因此,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高产条件下,不同行距配置、密度对奶花芸豆群体田间小气候变化、冠层结构、光能分布与利用特性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的群体密度下,通过扩大行距,减小株距,有利于优化群体结构,显著影响小气候因子在群体中的分布,改善个体生育状况和群体通风透光条件,使产量构成因素实现最佳配置,充分利用地力和空间,从而获得最佳产量。在实验条件下,密度15000株/hm2,行距60cm或采用80+40cm宽窄行、株距10~15cm是奶花芸豆理论上的田间最佳分布的配置。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适宜河北低平原区油葵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的株行距配置,以当前生产中种植面积较大的中早熟品种新葵20和晚熟品种SD567为试验材料,在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的宽窄行(70cm+50cm)种植的前提条件下,设置24、26、28、30、32、35cm等6个株距,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株距配置条件下油葵的生长发育特点及产量。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同一株距配置条件下油葵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及产量多数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同一品种在不同株距配置条件下油葵各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单株叶面积及产量都是以宽窄行(70cm+50cm)、株距30cm的处理为最高。说明油葵在宽窄行(70cm+50cm)、株距30cm的行株距配置条件下,水肥效应和光合效应得到了最大发挥,能够获得最大产量,适宜于河北低平原区当前的油葵生产。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播种方式的高产效应,明确机播模式下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产量的影响,采用大田研究方式,以芝麻品种郑芝98N09和郑太芝1号为材料,系统研究了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的芝麻功能叶光合特性、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籽粒品质。结果表明,不同行株距配置条件下不同芝麻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不同。随株距减小,净光合速率降低。不同行株距配置对芝麻的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产生较大影响,而对籽粒品质影响不大。其中,株距对株高、始蒴位高、黄梢尖长和果轴长的影响较大,而行距配置的影响较小。单株蒴数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下降的变化趋势;芝麻蒴粒数的变化规律不同品种表现不一致,但均表现出随株距减小而减小的变化规律;籽粒千粒质量亦随株距减小而降低,等行距配置的千粒质量均大于宽窄行配置;但行株距配置对品质的影响不大。本试验条件下,2个芝麻品种均以株距不小于11. 11 cm(亦即密度低于22. 5万苗/hm2)条件下的芝麻籽粒产量最高,该株距配置条件下,不仅芝麻叶片叶绿素含量较高,叶片光合同化能力较强,而且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农艺性状表现较优,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品种、播期和密度下乌塌菜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品质的差异.以凤阳地区长势较好的精选菊花心和绿领乌塌菜两个乌塌菜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不同播期和栽植密度对乌塌菜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株高大的半直立型精选菊花心品种产量极显著高于塌地型的绿领乌塌菜品种,但Vc含量后者却极显著高于前者;为了获得高产,凤阳地区乌塌菜应选用精选菊花心品种在8月24日左右播种.定植株行距为18cm×18cm~25cm×25cm,若要求较高的Vc含量时,应选用绿领鸟塌菜品种在9月24日左右播种,定植时的株行距为32cm×32cm.  相似文献   

11.
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寒地粳稻优质高产栽培的最佳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以优质粳稻品系‘东农09-51’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及其互作效应对寒地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及RVA特性(除了回冷恢复值)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穴内插秧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及RVA特性(除了最低粘度和最终粘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二者互作效应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性状及RVA特性都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其中处理A2B2的产量为最高,为9775 kg/hm2,但其蒸煮食味品质并不是最佳的,较A3B2和A2B3处理稍差,这一点与RVA谱特性分析结果是一致的。从高产和优质的协调以及高效角度考虑,首先要充分利用行距和穴内插秧密度的互作效应,行株距30 cm×10 cm、穴内插秧4棵/穴更有利于提高寒地粳稻产量和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2.
The effects of four row spacings (17.5, 35.0, 52.5 and 70.0 cm) and five seeding rates (50, 100, 200, 400 and 800 viable seeds m?2) on seed yield and some yield components of forage turnip (Brassica rapa L.) were evaluated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in Bursa, Turkey in the 1998–1999 and 1999–2000 growing seasons.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pods/terminal raceme, total pods/plant, seeds/pod and primary branches/plant were measured individually. The number of plants per unit area was counted and the lodging rate of the plots was scored. The seed yield and 1000‐seed weight were also determined. Row spacing and seeding rat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most yield components measured. The number of plants per unit area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and decreasing row spacing. Plant height was not greatly influenced by row spacing and seeding rate, but higher seeding rates reduced the number of primary branches and the stem diameter. The number of pods/main stem was affected by row spacing and but not by the seeding rate. Also, the number of seeds per pod was not affected by either the row spacing or the seeding rate. In contrast, the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clearly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ow spacing,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eding rate. The plots seeded at narrow row spacings and at high seeding rate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lodging. Seeding rat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seed yield in both years. Seed yield was similar at all seeding rates, averaging 1151 kg ha?1. However, row spacing was associated with seed yield. The highest seed yield (1409 kg ha?1) was obtained for the 35.0‐cm row spacing and 200 seeds m?2 seeding rate combination without serious lodging problems.  相似文献   

13.
机插穴苗数对不同穗型粳稻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以盐粳9号(小穗型)、淮稻9号(中穗型)和9优418(大穗型)为机插材料,研究了每穴栽插苗数对不同穗型水稻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穴栽苗数的增加,3种穗型品种的穗数均呈增加趋势,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呈减小趋势,但变化程度不一。3种穗型品种的产量随穴栽苗数增加均呈先增后减二次曲线变化。小、中、大穗型品种最高产量对应的穴栽苗数分别为4、3、2苗。3种穗型品种稻米的品质性状受穴栽苗数影响的变异程度存在差异,但均表现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垩白度和垩白率上升,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率下降,蛋白质含量变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胶稠度变长;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最终黏度和起始糊化温度等RVA特性值先增后减,而消减值先减后增。对产量与品质指标综合评价,以小穗型品种每穴栽插4苗、中穗型品种每穴3苗、大穗型品种每穴2苗,最利于相对实现高产与优质的协调。  相似文献   

14.
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寻求华北平原粮食高产区夏玉米合理的种植密度,实现夏玉米高产和稳产。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以玉米行距为主处理,不同株距为副处理的裂区试验对夏玉米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0 cm行距的玉米产量低于50 cm的产量。在行距为50 cm时,以25 cm和28 cm株距的玉米产量较高,且差异不显著,33 cm株距的玉米产量居中,22 cm株距的玉米产量最低。在行距为60 cm时,以22 cm和25 cm株距的产量较高。不同行距和株距对玉米穗粒数的影响较大,各处理间的差异显著,宽行距和宽株距都有利于穗粒数的增加。而玉米的千粒重则受行距和株距的影响较小,60 cm和50 cm行距下的玉米千粒重差异不显著,25 cm和28 cm株距的千粒重较大。因此,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中,冬小麦收获后机械播种夏玉米,行株距为50 cm×28 cm组合有利于夏玉米产量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以大丰30为实验材料,在同一密度下(67500株/ hm2)设置5种不同行距配置(60cm*60cm,50cm*70cm、40cm*80cm、30cm*90cm和20cm*100cm),研究不同行距配置对雌雄穗开花间隔(ASI)、千粒重、穗粒数、总穗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下,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和总穗数的变异系数均在5%以下,ASI的变异系数在4.33%-12.50%。各处理的ASI、穗粒数和产量差异呈极显著水平,但千粒重和总穗数差异不显著。多重比较的结果表明行距配置为40cm*80cm时雌雄穗开花间隔时间较短,穗粒数较多,产量又达到了最高水平,为最佳行距配置。  相似文献   

16.
机械收获模式下直播冬油菜密度与行距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华油杂62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密度15万株hm–2 (D1)、30万株hm–2 (D2)、45万株hm–2 (D3)为主区;行距15 cm (R15)、25 cm (R25)、35 cm (R35)为裂区,研究密度及行距变化对油菜群体人工收获产量、叶面积指数(LAI)、角果皮面积指数(PAI)、透光率、抗倒伏、抗裂角性能及机械收获产量的影响,探讨透光率与产量、抗倒性的关系,建立机械化生产模式下油菜密度及行距最优配置。结果表明,密度增加或行距减小,油菜成株率适宜,LAI、PAI值增加,冠层透光率下降,群体生物量及经济系数增加,人工收获产量增加;但单位LAI(PAI)光拦截量、单株生物量及根干重下降,且较低的单位LAI (PAI)光拦截量有利于提高油菜经济系数;密度及行距处理间差异及互作效应显著,与农户习惯种植模式(D2R25)相比,在D3R15处理下可增产14.1%,获得最高人工收获产量。密度或行距增加,地上部鲜重、株高降低及根冠比增加,导致油菜茎秆、根倒角度下降,抗裂角指数增加,机械收获产量变化趋势与人工收获产量一致,与机械收获总损失率相反,表明除通过提高油菜抗倒性和抗裂角性降低机收损失外,较高的人工收获产量是获得较高机械收获产量的前提。由回归方程可知,与常规30万株hm–2密度、25 cm行距配置比,密度43.8万株hm–2和行距21 cm配置可使蕾薹期LAI提高21.02%、透光率及单位L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47%与17.36%,角果期PAI增加15.08%、透光率及单位PAI光拦截量分别下降32.04%与3.30%,获得较高的机械收获产量,进一步提高油菜机械化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高效开发利用小黑豆资源,提高小黑豆产量,在山西隰县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行株距(密度)对小黑豆产量及相关性状变异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40 cm的平均产量优于行距60 cm的平均产量;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中,R40P30(8.34万株/hm2)处理的籽粒产量、单株籽粒产量、单株荚数和结荚高度4个性状均优于其他处理,R60P15(11.12万株/hm2)处理的百粒重性状优于其他处理,株高性状以R60P25(6.67万株/hm2)处理最高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对有效分枝性状不存在影响;不同行株距配置(密度)处理对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影响序列为产量>结荚高度>单株籽粒产量>百粒重>单株荚数>有效分枝>株高。该项研究为进一步提高小黑豆产量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地区推荐棉花品种“Z1112”和“中棉641”为试验材料,设置一膜六行(10cm+66cm+10cm+66cm+10cm)、一膜四行(76cm+10cm+76cm)和一膜三行(76cm+76cm)3种株行距配置模式,研究不同株行距配置模式对棉花成铃特性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棉花品种下,一膜三行和一膜四行配置模式的伏前桃多于一膜六行,而伏桃与内围铃则表现为一膜六行多于一膜四行和一膜三行。3种株行距配置模式下均表现为下部铃>中部铃>上部铃,中部铃和下部铃表现为一膜六行的单位面积铃数显著高于一膜三行,但与一膜四行间差异不显著。一膜三行株行距配置模式较其他两种配置模式更有利于棉花脱叶和吐絮,但不同行距配置模式对棉花产量、纤维长度、整齐度指数、马克隆值和伸长率均无显著影响,对断裂比强度和短纤维指数有一定影响。综合比较来看,一膜三行配置模式具有充足的行距空间,可充分发挥个体与群体的生产潜能,显著提高棉花单株结铃数和单铃重,同时具有较优的脱叶吐絮效果和棉纤维品质,因此,一膜三行株行距配置模式适宜在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