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 一、蚕桑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涟水县早在1929年蚕茧产量就曾超过500吨,当时的高沟、梁岔、大东等地约1/3农户养蚕,并已有抽丝、纺丝线、织丝带等习惯。后因长期战争,桑树被砍,到解放前夕,养蚕业几乎绝迹。建国以后,蚕桑生产的发展几经起落,到1958年桑园发展到9185亩,产茧70.2吨,是1949年的11.7倍。但1959~1962年期间,由于受连续自然灾害因素的影响,毁桑种粮,到1962年底,桑园只剩1833亩,蚕茧产量16.2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只有1958年的20%和23.1%。1963年以后,重新发展,1966年蚕茧产量达76.0吨。到1976年底,桑园达11700亩,生产蚕茧203.5吨。粉碎“四 相似文献
3.
4.
<正> 蚕桑生产是紫阳县的骨干项目,也是蒿坪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一、蚕桑生产现状蒿坪区辖四乡一镇,现有农业户数7500多户,农业人口31000多人,耕地总面积41364亩,人均1.34亩。据1989年调查统计,全区共有桑树448.3万株,其中978年以前保存的110.23万株,占24.5%;1979~83年保存的97.92万株,占21.8%;1984~1988年栽植保存的156.1万株,占34.8%;1989年栽植成活83.99万株,占18.7%,桑园面积达到8900余亩,桑叶产量 相似文献
5.
蚕桑生产起源于我国,历来是我国农村的主要付业,丝绸又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1984年换取外汇近10亿美元,仅次于石油),是国需民用的重要物质。目前,我国鲜茧产量占世界鲜茧总产量的50%,生丝产量占世界生丝总产量的47%,生丝出口量占世界生丝总贸易量的80%,丝绸出口量占 相似文献
6.
大家知道,我国是世界蚕业的发源地,远在4~5千年前,我们祖先还处在初民生活阶段,就已开始利用蚕业为自己服务。春秋战国时,以农桑立国,“农桑”、“耕织”常常并用。以后的历代王朝均把蚕桑作为军饷的主要来源,因而也鼓励和提倡发展蚕桑生产。1909年以前,我国蚕茧产量在世 相似文献
7.
"九五”期间,我县蚕桑生产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前期由于受国际茧丝绸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茧价始终在低价位运行,蚕农生产积极性受挫,出现了大面积毁桑弃养现象,蚕茧产量大幅下降.中后期一是由于县政府对蚕桑生产作了较大调整,加大了蚕桑生产扶持力度;二是充分发挥了一体化的茧丝绸总公司的积极作用,从而使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增长.概括起来有以下成绩和问题.
1 主要成绩
1.1 蚕桑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到"九五”期末,全县拥有桑园总面积2466.7hm2,养蚕户2.25万户,年发种量6.4万张,产茧2480t,桑园面积增长466.7hm2,发种量增加了0. 9万张. 相似文献
8.
9.
蚕丝是我国传统的大宗出口“拳头”商品,年出口外贸总额占世界丝绸贸易总额90%以上,1990年创汇达19.5亿美元.蚕茧是蚕丝工业原料,开发蚕茧生产是充分利用资源,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的很好创汇农业.追朔近代历史,战后日本经济的腾飞及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江、浙、粤、川等省都与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为此,因地制宜开发我区蚕桑生产,是改变我地区经济落后面貌的很好选择. 相似文献
10.
化州位于粤西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足,土壤肥沃,有利种桑养蚕生产。早在解放前化北就有一些群众有种桑养蚕的习惯,在1958年大跃进中曾大发展,种桑面积达1,333公顷,但当年收茧只有500吨,也办起了丝厂。但在三年困难时期,桑被挖了,厂也下了马,到六十年代中期又开始发展,1976年发展到600公顷,当年收茧超500吨,到1985年桑面积达1,866公顷,收茧达2,500吨,但又因1986年茧价下降以及桑青枯病的严重为害等原因,当年又大量挖桑,1987年桑地面积仅有580公顷,收茧725吨,又出现了低谷。后来茧价调高,并在县委县府的重视和上级公司的指导下,在公司全体职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我省蚕茧产量增长快、幅度大。到1984年全省收购量约占全国40%,成为重要的原料供应基地。但是,生产发展很不平衡,有不少的地方出现较大幅度的减产。据统计自1980年以来,全省产茧万担以上的52个县, 相似文献
12.
海盐县地处东海之滨杭嘉湖平原,蚕桑生产是我县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群众一直流传着“养好蚕来用一年,种好田来吃一年”的说法。解放三十多年来,我县蚕桑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蚕茧总产量已达到44613担,比解 相似文献
13.
14.
1 抓住机遇 ,恢复发展江西蚕桑生产江西恢复发展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很多 ,有的条件要比江、浙蚕区条件优越。我省目前面临农业产业结构大调整 ,要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民脱贫致富目标 ,蚕桑生产仍在是一个较好的项目。 1.1 蚕桑生产仍是我省贫困地区一条脱贫的好途径 据修水县白岭镇调查 ,该镇是较偏僻的丘陵山区 ,土壤属沙质土、保水能力差 ,旱地以种大豆、花生为主 ,亩产值 2 0 0~ 40 0元。 1995年该镇邓家村首先改种桑树 5 0 0亩 ,1998年平均亩产鲜茧 10 0kg以上 ,亩产值可达 10 0 0~ 15 0 0元 ,是种大豆、花生产值的 4… 相似文献
15.
<正> 关中地区是我国蚕桑生产的发祥地之一,是历史上有名的“丝绸之路”的起点,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本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生长期长,劳力比较充足,适合发展桑蚕生产。例如,宝鸡县天王公社,自1976年春季重新栽桑以来,蚕茧产量逐年上升,1980年,575.5亩1~5年生的滩地桑园,共产蚕茧67269斤,收入116041元,平均每亩产茧117斤,收入202元,较其它种植业高出1~3倍。其中天王大队,135亩滩地桑园,产茧24768斤,收入44629元,平均每亩产茧183.5斤,收入330元,每亩产值较其它种植业高出2~5倍。实践证明,只要领导重视,布局合理,政策对头,实行科学务桑养蚕,蚕桑生产就会迅速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6.
苏州地区是一个老蚕区,一向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可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蚕桑生产长期徘徊不前,至今没有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1979年,我们回顾了蚕桑生产所走过的曲折道路,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的两个文件,按照“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积极进行调整,改变了只重视粮食生产,忽视多种经营的单一经济,纠正以粮挤蚕、毁桑种粮的错误倾向,重视和加强了蚕桑生产的领导。目前,对蚕桑生产实行两个并重,一个提高。即改造老桑和发展新桑并重;增加亩产和增加张产并重(管好桑和养好蚕并重),以求提高总产茧量。今年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18.
蚕桑生产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村传统的家庭付业,自古以来蚕桑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地位。我省地处亚热带中部.位于北纬24°29′~30°05′,东径113°34′~118°29′,年平均温度16.3—19.7℃,年10℃积温为5034~6343℃,年日照1489~2086小时,无霜期240~307天,年降雨量1301~1904毫米。从气候条件讲,发展蚕桑生产十分适宜。另外,土地资源非常丰富,可供开垦的红壤丘陵荒地很多,还有赣江、抚河、信江、波江、修江等五大河流及许多支流两岸河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