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四)惊蕈菇民亦称“惊”,1796年,日本佐藤成裕引用龙泉县志所载(后转于《菽园杂志》及《广东通志》)之185个字,将其著作取名为《惊蕈录》。相传惊蕈是800年前被神化了的菇农代表人物──吴三公发明的。他对已经砍花历...  相似文献   

2.
六、菇民文化对《惊蕈录》成书及日本香菇发展的影响。日本的本草学强烈地受中国本草学影响,很多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全盘接受,这是日本史学界所承认的。中国的香菇技术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而中国历史上香菇的砍花栽培是由龙庆景三县菇民所独创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汉文化在香菇这个范畴上影响及日本的,无不与这三县默默无闻  相似文献   

3.
~~《惊蕈录》考(连载)——论龙庆景菇民文化对中日香菇栽培史的影响@张寿橙~~  相似文献   

4.
龙泉、庆元、景宁香菇发源地菇民区地理环境恶劣,但仍有大量人口聚集。从南宋《龙泉县志》香蕈185字陆容附注的"葚"字,陆容在《菽园杂记》中所引五金之矿575字,明成化《处州府志》龙泉卷"山川"项载有的《唐书·地理志》,乾隆《龙泉县志》中记载的孝义山烈女故事,以及龙、庆、景、云和菇民区内分布的众多唐宋矿冶遗址,推断香菇砍花法栽培发源地与火爆法开采冶炼五金的矿区重叠,有其重要内在关联:火爆法采矿须持续不断大量砍伐阔叶树,作为火爆的薪炭,而满山伐倒的阔叶树硬木,成为各种木腐菌滋生的场所并自然出菇,后经过人工的不断选择尝试,最终形成了香菇砍花法这一特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3.菇民专用俗语,作为汉文字的一个组成部份,流传至日本,“蕈樼”一词已列入《康熙字典》,而见于陆容的《菽园杂志》,说明其源自《龙泉县志》。这个“樼”字完全为菇民专用,其大意是生菇的树木。有些资料写成“樯”或“榆”。砍花术对菇木伐期的判断用词——“上水”“下水”“停水”这些名词亦在日本出现而流行了。历史上菇民称香菇孢子为“气”,认为有气必有菇;称菌丝为“云”,认为云发得好,菇才会出。使人惊奇的是日本最早亦称香菇的种  相似文献   

6.
日本江户后期本草学家佐藤成裕在其《惊蕈录》中引用了一段自称出自南宋陈仁玉《菌谱》的文字,涉及中国古代食用菌栽培中的惊蕈技术.由于这段文字不见于现存各版本之《菌谱》,因此长期以来,中日学者或认为这段文字为《菌谱》之佚文,或认为出自另一未知版本之《菌谱》.实际上,《惊蕈录》中的这段文字系转引自方以智《通雅》的“芝栭”条,因作者断句之误,误以为出自《菌谱》.《通雅》“芝桶”条又和方以智《物理小识》的“菌栭”条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对比,再结合其他史料,可知《通雅》“芝柄”条中的相关文字其实源自方以智自己的耳目见闻,而非引自他书;其中前半部分述及明末清初广西平西山山农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后半部分述及当时福建的惊蕈技术.  相似文献   

7.
详细论述香菇栽培《博物志》19字、《山蔬谱》18字、何澹《龙泉县志》185字产生的不同时期及当时香菇砍花法栽培的特征,辨析相关争议问题。并从何澹《龙泉县志》185字撰写时期的相关香菇栽培文献及诗词歌赋较多而得出南宋是香菇产业辉煌的历史时期,进而肯定龙、庆、景菇民在香菇砍花法栽培发展史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惊蕈录》对日本香菇的划时代意义日本在宽政八年,即1796年,产生了历史上第一部香菇栽培专著。原书称《温故齐五瑞篇》亦名《惊蕈录》,温故齐是该书作者佐藤成裕的别名,佐藤在写作此书时,封面上签上了“惊蕈录”三个流畅的汉字,故本文以“惊蕈录”称之。《惊蕈录》是作为一个技术指导材料而编著的。《惊蕈录》在当时只有手抄本,而未印刷出版。佐藤的亲笔手稿现存日本水户历史馆。在《惊蕈录》问世前,日本国内虽无香菇专著,但是作为一种产物,记载的材料却不少。最早对“菌”的记录出现在《日本书  相似文献   

9.
1龙庆景为香菇产业的发祥地 浙江省龙泉、庆元、景宁三县、市菇民区的先人们在1800年前的西晋、或在西晋之前,即已在“江南诸山郡中”生产香菇,有张华《博物志》为证。龙庆景三县菇民区地垮1300平方公里,清朝时即有菇民15万人,千百年来在全国10余省、区300多个县、市深山老林里生产香菇。从现有史料看,历史上凡栽培香菇,已被地方志记载的,按其内容分析,  相似文献   

10.
四、《惊蕈录》的引文探究佐藤成裕在引用《广东通志》、《菌谱》、《阳春县志》时,特别注意“惊蕈”这一关键词。从汉文化中选用一个词作为书名,这在他的著作和众多日本本草著作中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1.
《菽园杂记》引《龙泉县志》中香蕈栽培的185个字,是我国历史上香菇栽培的重要文献资料。由于陆容在引用时没有注明该《龙泉县志》的时代和作者,引起现代学者在考证后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段文字,陆容自注‘出《龙泉县志》’。所指县志应为下限明正统(1436—1449),上限南宋嘉定二年(1209)版本(已佚)"。第二种观点认为其引香蕈的《龙泉县志》出自南宋《龙泉县志》(1209)。第三种观点认为陆容《菽园杂记》引香蕈的《龙泉县志》出自明正统志或明初志。这些观点都有各自的证据和推论。对宋《龙泉志》(1209)的作者也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认为其撰者为何澹,第二种认为是陈百朋,第三种认为纂修者是知县林应辰与县丞潘桧,参知政事邑人何澹序。其中第三种观点来自明成化《处州府志》,该书比其他志书距离宋代更近,这一记载应该是可靠与准确的。  相似文献   

12.
蕈菌之父 情系华夏——记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树庭教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树庭教授,澳籍华人,是国际著名的蕈菌学家,曾担任英国官佐勋爵(OBE)、国际生物技术学院院士、国际蕈菌生物技术服务中心主任、世界蕈菌生物学及其产品学会副主席、国际蕈菌科学学会亚洲区科学委员会主席、世界文学及科学院院士、世界生产率科学院院士、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会长、联合国科教文组织(UNESCO)东南亚生物网地区总部执行秘书。2005年10月在美国召开的第三届国际药用菌大会上,被组委会尊称为“国际药用菌之父”。张教授著述甚丰,出版涉及蕈菌遗传及育种、分类、生理生化及栽培技术、营养、滋补及药疗等方面的专著21部,并在国际著名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1论“香菇之源”,系丽水情结1796年,日本林学家佐藤成裕写的《惊蕈录》一书,开创了日本香菇铊目法技术立论之先河。多年来,学术界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香菇的地方。张树庭教授对此非常怀疑,专门到日本大芬县考察。经过考察研究,他认为中国生产香菇的历史要更早一些,并认为《惊蕈录》是佐藤成裕从《广东通志》中摘取关于香菇生产的方法加以发挥而著成。1984年广州举行的全国食用菌学术会议上,一篇《就王桢农书〈菌子〉篇论龙、庆、景为世界香菇发源地》的交流论文点燃了他的民族...  相似文献   

13.
明陆容《菽园杂记》引用了一则关于香菇栽培技术的资料,注明出自《龙泉县志》。前贤对于究竟是那一时期的《龙泉县志》产生过两种不同的意见。本文首先对相关史料加以回顾,然后引述前贤的观点,同时补充必要的资料,认为张寿橙先生的观点扎实可靠,即陆容所引用的《龙泉县志》是南宋何澹于1209年修纂的嘉定《龙泉县志》。  相似文献   

14.
辨析南宋嘉定二年(1209)《龙泉县志》所载香菇砍花栽培185字之专业特性和时代印记,指出该185字非一般人所能完成。由于菇山术语所限,史料多有误传,陈百朋之说缺少更多的史料佐证。力证唯何澹为185字之作者,指出何澹在嘉定《龙泉县志》中发挥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著名的食药兼用菌。香菇属于低温变温菌类,栽培中香菇菌棒或菌床的转色与转色后的惊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因为香菇菌棒转色与惊蕈工作是在香菇菌丝体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渡中进行的,它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惟妙惟肖的作用,在栽培生产中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才能避免香菇菌棒不转色、早产、群生、畸形的现象的出现。显而易见转色与惊蕈是香菇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掌握好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提高香菇的商品产量,保证香菇子实体产品质量,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芦笛 《浙江食用菌》2014,(5):301-306
明代陆容《菽园杂记》所引《龙泉县志》之版本向来颇有争议,本文在时贤的指点下,对前期所做的回顾和补充再次进行了检讨,纠正了其中一些舛误,特别是对嘉定《龙泉志》作者的误判以及对梓亭寨问题表述之欠妥;同时对《明陆容〈菽园杂记〉香菇引文出自明初版〈龙泉县志〉之考》一文做了补充并提出商榷,认为陆容所引《龙泉县志》的内容仍然应当是源自嘉定志。此外,附带指出记载砍花法的《山蔬谱》成书于元代。  相似文献   

17.
中国香菇迈步全球─—兼论香菇的产销总量平衡姚淑先中国香菇具有八百年的栽培历史,其栽培地域之辽阔,栽培队伍之庞大,发展潜力之巨大,都是举世无双的。早在清朝康熙与乾隆年间(1662-1795年),有人称其为康乾盛世,以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菇民所擅长之...  相似文献   

18.
<正>以砍花法生产的段木香菇在人们的视线中已消失很久了,人们可见的都是木屑栽培的干鲜菇,这种菇外观不错,也有许多花厚菇,但其与龙庆景菇民千百年来以孢子繁殖的砍花法香菇却有极大的差别。1弘扬历史,回归生态——久别的有机香菇回来了2013年冬,龙泉市兰巨乡大赛罗源原生态香菇场的干、鲜香菇上市了,兰巨乡是河澹的出生地,公元1209年南宋嘉  相似文献   

19.
在原木上砍以疤痕,利用自然孢子接种栽培香菇的技术,称为砍花法栽培。砍花法在世界上唯我国和日本有之,日本称为“铊目法”。砍花法源自浙江龙泉、庆元、景宁三县,随着菇民向全国扩散,技术亦随之施用于全国广大菇场,以后经过史料的传播,僧人的交往等原因,使技术远播日本,至今已有800年以上历史。直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砍花法仍是我国香菇生产的主要方法。当纯菌种播种栽培香菇技术已历史地取代砍花法之后,我们将其作为民族的农业文化遗产,加以总结,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提高,是十分有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从前人创造的光辉文化中,领  相似文献   

20.
中国香菇的砍花法栽培(连载)张寿橙六、遮衣、开衣、更衣和惊蕈─—砍衣法出菇管理的技术精萃已砍花的菇木长期地保持必要的湿度,既不过干,又不过湿,是确保香菇丰收的前提,这个湿度由三个要素来决定。第一、保持一定的林相,郁闭度不低于0.7,无强烈的直射光;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