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油茶炭疽病的症状、病原及其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油茶炭疽病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油茶炭疽病引起落花、落蕾、落果及落叶。病落果率约为全年总落果率的60%,根据标准株平均统计,病落蕾率占总落蕾率的26—45%。通过菌种形态比较与接种试验,肯定病原与茶叶上云纹叶枯病菌系同一种为 Colletotrichum camelliae Massee。其无性世代发生在寄主各部位,呈现不同征状,有性世代仅出现在连续阴雨一个月以上的枝梢及花蕾的病斑上。分生孢子具有抗旱及抗低温能力,但不能忍受冰冻温度。初次侵染来源为枝干的溃疡斑及病蕾蕾痕,经春雨浸湿大量产生,通过雨中风力广泛传布。干燥气流在传病上不起作用。夏、秋晨间露水滴溅也可使病菌孢子扩散侵染。根据湘西怀化县长期观察试验,象鼻虫在传病上并不是重要因素。各地区温差影响发病迟早,湿差影响严重度,雨天日数决定落蕾、落果的数量与时期。品种抗病性差异除形态特征外(气孔数量、角质层厚薄等),可能与表皮细胞层次与缀密度以及细胞的内含成份有关,果形及色泽与抗病性差异无实质关系。小果型品种(湖南珍珠于、苦槠子,江西宜春中子)的抗病性可能由上述的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3.
1962—1963年在四川省泸县地区进行油茶炭疽病的防治試驗。結果表明:采用营林措施(修除树上病部)和化学保护(噴射1∶1∶150波尔多液)的综合防治方法,病株防治效果可达89.77%,防止果病率达70.02%。严重病区,可在冬(12月)、春(2月)修除病部各一次(或可集中在2月进行),发病期間(4—8月)噴射波尔多液8—10次(条件不許可山区,也至少5次)。噴药宜連續性。上述措施,应进行2—3年。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油茶炭疽病抗性与其主要果皮结构的关系,为进一步了解油茶的抗病机制、从果皮结构角度出发选育抗病良种提供理论依据。以‘普通油茶’的不同抗感炭疽病的果实为试材,分别测定其果皮蜡质层厚度、角质层厚度、气孔大小和表皮毛密度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抗感炭疽病的油茶果皮的总厚度、蜡质层、角质层和薄壁组织的厚度,均以高抗类型(两个高抗类型的均值)为最大,分别为5.33×103、35.67、25.85、87.73μm,高感类型为最小,分别为2.77×103、19.33、9.67、48.33μm;随着油茶果实抗病性增强,果皮气孔开度、密度和单位气孔面积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以高感类型为最大,分别为38.58μm2、22.02个/mm2和670.50μm2,高抗类型最小,分别为12.59μm2、5.05个/mm2和82.21μm2,但气孔大小与其炭疽病抗性没有明显相关性;抗病类型的油茶果皮表皮毛长度、粗度和密度,均明显大于感病类型。油茶果皮解剖结构与炭疽病抗性关系极为密切,可以作为鉴定油茶炭疽病抗性强弱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红麻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麻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张启明(安徽颍上县病虫测报站,236201)1993年红麻炭疽病在颖上县大发生,病原菌为真菌(ColletotrichumhibisciPoll.)8万亩红麻普遍受害,减产幅度一般在40%~50%之间,严重田块减产70%以上,全...  相似文献   

6.
辣椒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郭超,申海瑞(河南省汝州市农技中心,467500)鉴于辣椒市场需求量大,好销售、价格理想等原因,今年我市有些乡、村、种植面积较往年成倍增长,个别农户达8亩以上。最近我们深入田间察看发现炭疽病发生较为严重,有些田块病株率达100%...  相似文献   

7.
梅花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花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梅花深受我国人民喜爱,是南京市市花。近年除在中山陵梅花山扩大栽植外,又增添了多个景点。梅花炭疽病ColetotrichummumeHori是梅花上一种重要病害。它为害叶片和枝梢,严重时造成叶落、枝枯,致使树势衰弱,花芽减少,大大...  相似文献   

8.
芦荟炭疽病是芦荟生产上严重的病害。此病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地。发生严重时,可造成全园毁灭。芦荟炭疽病由GloeosporiumlunatumEloetEV.和Co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  相似文献   

9.
毛豆炭疽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豆又名枝豆 ,是一种菜用大豆 ,是龙海市创汇农业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 ,年种植面积 4 0 0 0~ 50 0 0hm2 。近几年来 ,毛豆炭疽病 (黑斑荚 )发生较为严重 ,严重田块病荚率达 85%以上 ,一旦发生黑斑荚就失去商品价值 ,经济损失严重。为此 ,笔者对该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现将研究情况初报如下 :1 病原与症状此病是由大豆炭疽病菌 (Coutotrichumglycines)真菌侵染引起的。主要为害豆荚。起初在幼荚表皮产生褪绿色斑点 ,以后逐渐扩大 ,形成不规则形褐色斑 ,在结荚后期及气候潮湿的条件下 ,在病组织上密生黑色小…  相似文献   

10.
油茶炭疽病初次侵染来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2月和3月对14-17种病部和土壤进行三个病理检查,结果看出:1.炭疽病菌越冬场所主要在植株上部,而不是地面残落病部和土壤;2.病枝、病花芽痕、病叶芽和枯花苞等病部带菌率最高,产孢能力亦大。  相似文献   

11.
 油茶炭疽病菌的有性世代在1961-1963年首次发现于四川省泸县地区。
经过接种和分离培养等试验证明,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病原菌同属于油茶炭疽病菌,与茶叶枯病菌Guignardia camelliae(Gooke) Butler相同。对病原菌生理特性进行了若干测定。  相似文献   

12.
油茶炭疽病会引致油茶落果,是南方一种严重的病害。作者自1961年至1963年对病原菌的有性世代、越冬方式和侵入途径等問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1.病原菌的无性世代:在广东,油茶炭疽病原菌无性世代的形态特征与文献报导的大致相同,叶切片观察,分生孢子盘黑色,底部稍扁平,大小92.4—204.6微米。分生孢子梗短,无色,单胞,大小9.9—18.4×3.3—5.9微米。分生孢子长椭圓形或圓筒形,直立或稍弯曲,无色,单胞,中間有1—2个透明的油点,大小9.6—19.2×3.2—5.7  相似文献   

13.
 该病为国内首次报道,在南宁、贵港等市县近年来有日趋严重之势。4~5月见病,夏秋时节病重,病叶率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洋麻炭疽病早在1912年即于台湾发現,以后传到內地,按其引种的来源分析,是自印度传入中国的。  相似文献   

15.
香蕉刺盘孢及其所致香蕉炭疽病的化学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广东中山省未成熟"中把"蕉果发生的炭疽病,是由香蕉刺盘孢的一个强毒力菌系所致。该菌系在田间明显为害青蕉,在六至七成肉度的果指上引起深褐色、中央纵裂的梭形大斑。人工接种可使有伤口的苹果发病,轻微为害有伤口的橘子,但不为害甜橙和椪柑。在柠檬酸铵做氮源的基础上生长良好。分生孢子在果皮汁液中萌发时可两端萌发。
农用高脂膜水乳剂200倍液与多菌灵1000ppm混用,有很大的增效作用。从抽蕾开花期起开始喷药,每隔10天1次,连喷4次,只喷果穗,可有效减轻香蕉炭疽病的为害,货架期第5天的防效达90.12%。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小麦与秆锈菌3种典型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完全非亲和性互作ISr5-Ra/21C3 CKR(Sr5/P5)使秆锈菌芽管生长方向与叶片长轴夹角显著变小,比对应的亲和性互作ISr5-Sa/21C3 CKR(sr5/p5)平均小6.22°。高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11-Ra/34M KG(Sr11/P11)使秆锈菌附着胞总分化率显著降低,接种后第1、2 d平均分别降低21.16%、33.37%,3种类型非亲和性互作对附着胞在气孔上的定位无影响。各类非亲和性互作对秆锈菌菌落扩展有不同程度极显著抑制作用。完全非亲和性互作、高度非亲和性互作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ISr 6-Ra/34C2 MFR(Sr6/P6)侵染点寄主细胞坏死率分别为66.7%~76%、近100%及52.4%~87.1%。  相似文献   

17.
温度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室内15—35℃恒温条件下,截形叶螨的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在15、25和35℃下雌螨一代平均历期分别为32.13、9.02和5.64天;雌、雄螨一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90和11.33℃,有效积温分别为135.42和110.47日度;不同温度对世代存活率及子代雌雄性比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雌成螨的寿命及产卵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30℃下内禀增长率(0.3298)、周限增长率(1.3907)、净增殖率(130.993)、日产卵量(10.98)及总产卵量(181.90)都最高,30℃是种群繁殖增长的最适温度。  相似文献   

18.
桃蚜、萝卜蚜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测定了桃蚜、萝卜蚜在一系列恒温、变温下的发育速率,结果表明:(1)低于18℃桃蚜比萝卜蚜发育快,19—27℃范围内两种蚜虫发育速率基本一致,高于27℃萝卜蚜比桃蚜发育快;(2)根据恒温下数据所拟合的logistic曲线准确地反映了变温下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可用于描述和预测种群在自然变温下的发育进度;(3)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温积常数两个统计量会随试验温度的波动方式和幅度不同而异,但只要数据和计算方法适当,还是能用于种群模拟和预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