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通过气相色谱分析得出:发生在吉林省东、中、西部3个生态区的一、二化性玉米螟的性信息素组份中的(Z/E)-12-14:OAc异构体的相对经例没有显著变异。公主岭一化性玉米螟性信息素中含量E-12-14:OAc的比例为46.18%,敦化一人性玉米螟为43.47%;公主岭二化性玉米螟为45.93%,白城二化性玉米螟为50.55%,。玉米螟发生期以人工配制的不同顺反异构体比例诱芯的田间诱蛾试验证明,诱芯中  相似文献   

3.
对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结构的确定、主要合成方法(碳链增长合成策略和碳链缩短合成策略)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亚洲玉米螟的防治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4.
武贵林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5):152-152,177
阐述了涿鹿县20多年研究应用性信息素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历史过程和大面积应用推广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田间诱蛾试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于1933~1985年在泰安和平原县进行了亚洲玉米螟性誘剂誘测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性誘剂对亚洲玉米螟雄蛾活性和?院芮俊UT测各代玉米螟成虫的高峰期与黑光灯、糖醋液盆基本一致。这一誘测方法经济、有效、简便,特別是不受电源限制,适于在生产上应用。  相似文献   

7.
回顾了亚洲玉米螟在涿鹿县的发生与防治历史,总结了玉米螟大发生原因及防控经验。阐述了涿鹿县20 a来研究应用性信息素防治亚洲玉米螟的历史过程和研究成果,提出了当前性诱剂应用推广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利用空气提取、腺体提取和触角电位仪测定等方法对亚洲玉米螟产生和释放性信息素的时辰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雌蛾羽化后1~6天的提取物产生的触角电位无明显差异,说明性信息素在此期间的产生与日龄无关。腺体中性信息素的含量高峰在暗周期后6小时,而从体内向外释放性信息素的高峰为暗周期后8小时。  相似文献   

9.
为控制玉米螟的危害,减少粮食损失。基于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的合成,并将合成的性信息素的制成诱芯,配合自行设计的黏胶诱捕器,进行田间防除试验。结果表明,诱芯具有较高的引诱活性,可有效防控亚州玉米螟。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为采用合成性信息素诱杀亚洲玉米螟越冬代成虫,提供了一套经济有效的田间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1.
赵晴 《吉林农业》2011,(9):64-64
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外激素,由昆虫产生,释放出体外,能够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昆虫进行交尾活动的化学物质。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合成玉米螟、棉铃虫、棉红铃虫、高粱条螟、粘虫、地老虎等三十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并应用于测报、防治等生产活动中。有人预言,它将成为第三代农药—无公害的杀虫剂。昆虫性信息素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相当大的挥发性,一种昆虫性外激素,只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同时,性外激素在空气中的挥发传播很广。这就为性信息素在病虫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性信息素诱捕2代玉米螟效果示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间诱蛾示范结果表明,玉米螟性信息素(毛细管)诱芯对2代玉米螟成虫有明显的诱集作用,2代玉米螟卵量减少67.5%,百株残虫量减少66.5%,被害株率减少79.3%。该信息素诱芯不仅操作简单易行,对人、畜、天敌及农产品安全,且持续时间长,是一项环境友好型的植保技术,值得在2代玉米螟防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吉林农业科学》2014,(6):31-33
通过对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和颜色对玉米螟成虫诱捕效果研究,明确了诱捕器悬挂高度以1.5~2.0 m诱捕效果较好,颜色对诱捕器的诱捕效果影响不大。同时,对安放不同密度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诱捕玉米螟成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可以诱捕玉米螟成虫,进行短期预报具有可行性。同时,采用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可诱捕玉米螟成虫、使卵和幼虫减少,减轻危害。以每公顷10个诱芯较好,卵和幼虫数量明显减少,比空白对照增产8.61%。  相似文献   

14.
夏新  丛斌  宋立秋  刘洪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795-5795,5797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亚洲玉米螟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方法]采用直线最优法对采自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的亚洲玉米螟一化性、二化性、三化性种群的有效积温和存活率进行了研究。[结果]一化性种群有效积温最高,二化性种群次之,三化性种群最低;除成虫外,其它虫态(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均为三化性的最高,二化性居中,一化性最低,成虫则刚好相反。在每一个供试温度(152、02、53、03、5℃)下一化性的存活率最高,二化性次之,三化性最低。[结论]在供试的5个温度梯度中,25℃是亚洲玉米螟发育的最适温度,不同地理种群和不同化性的亚洲玉米螟的生物学特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廊坊、衡水、阜新、公主岭、双鸭山和哈尔滨6个地区3种化性的玉米螟越冬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历期的研究,得出3种不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有明显差异,而相同化性种群间的玉米螟幼虫复苏后发育至化蛹的历期无明显差异.一、二化性的种群化蛹盛期较明显,而三化性的种群则无明显的化蛹盛期.  相似文献   

16.
性信息素防治技术一直是我国防治亚洲玉米螟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测试不同干式性诱捕器与不同浓度性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的诱捕效果,开展了捕虫室固定或摇摆、进蛾口口径、不同诱捕器类型对田间玉米螟雄蛾的诱捕试验,并对搭配4种性诱芯的桶状诱捕器在不同试验田诱捕玉米螟雄蛾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捕虫室固定的诱捕器比摇摆的诱捕器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更好;②不同口径的塑料诱捕器中,外口直径14 cm诱捕器诱捕雄蛾效果较好,且对于相同口径诱捕器,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优于牙签性诱芯;③比较桶状诱捕器、塑料诱捕器和三角板诱捕器,桶状诱捕器的诱捕雄蛾效果最好;④在玉米田、水稻田中,搭配2.6∶1-XP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在大豆田,搭配1∶1性诱芯的诱捕器诱捕雄蛾数量较多。综上所述,捕虫室固定、诱捕器进蛾口越大,诱捕玉米螟雄蛾效果越好;相同诱捕器,配置橡皮性诱芯诱捕雄蛾效果更好,不同作物田地的最佳性诱芯不同。结果为合理使用性诱捕器及性诱芯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玉米雄穗对亚洲玉米螟抗性初步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人工接种方法共鉴定了206份玉米品系雄穗的抗螟性。在田间条件下发现幼龄幼虫的矫正存活率B_(73)为30%;SD_(37)为51.2%和FR_(140)为66.7%。发现取食FR_(140)雄穗的幼龄幼虫体重最轻,平均为1.20mg(感虫对照为2.05mg)。本结果可作为进一步研究雄穗抗螟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不同温度下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更有效地防治玉米螟,了解玉米螟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情况尤为重要。在实验室中设置5个恒温(35℃、30℃、25℃、20℃、15℃)环境,相对湿度为75%,研究不同温度对亚洲玉米螟各虫态生长发育的影响,组建玉米螟实验种群生命表。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螟卵的孵化率、幼虫存活率和羽化率在25℃下均为最高,繁殖力也在25℃下达到最大值;在15~30℃温度范围下玉米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温度过高会抑制其生长速度;净生殖力(R0)和内禀增长率(rm)分别在36.80~60.14和0.07~0.10之间,且25℃下的这两项指标最高;根据生命表显示,玉米螟种群趋势指数与繁殖天数呈抛物线趋势,在25℃时种群趋势指数达到最大。据此可知,25℃为最适宜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  相似文献   

20.
亚洲玉米螟大发生的因素及预测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亚洲玉米螟分布在东亚、大洋洲,公认为世界性的玉米主要害虫。笔者综合国内外资料同时结合多年研究工作,对玉米螟大发生的主要因素(如越冬种群质量特性和环境条件、越冬幼虫化蛹前的气候条件、玉米螟发生期田间气象条件及寄主植物)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玉米螟大发生预测预报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