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为了研究揉捻时间对鄂茶10号优质绿茶品质的影响,并优化鄂茶10号优质绿茶揉捻工艺,应用6CR-35型茶叶揉捻机,对鄂茶10号杀青叶进行不同时间(0、10、20、30、40 min)的揉捻处理,并对制得的绿茶进行了感官品质和理化品质分析。结果表明,10~20 min揉捻的绿茶具有干茶色泽尚翠绿润、显毫,汤色尚绿明亮、花香栗香较高、滋味鲜醇的感官品质,其酚氨比和儿茶素苦涩味指数较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较多,干茶和茶汤的绿色度较高,色泽较为协调。说明鄂茶10号优质绿茶加工揉捻时间以10~20 min为宜。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加工工艺流程及参数条件对枇杷叶茶品质的影响,为提高枇杷叶茶品质提供技术参考。以新发芽的夏梢枇杷幼叶为材料,杀青后分别采用先揉后炒、先炒后揉再炒和先揉后炒再揉再炒3种工艺流程及不同参数加工枇杷叶茶,对叶茶主要功能成分和冲泡性状指标进行检测,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工艺流程对枇杷叶茶的品质有较大影响,先揉后炒工艺所制叶茶的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的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先炒后揉再炒工艺,而先炒后揉再炒工艺的可溶性总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先揉后炒工艺,3种工艺下所制枇杷叶茶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工艺流程、揉捻时间相同条件下,随着炒制时间的延长,茶中总黄酮、茶多酚及总三萜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而游离氨基酸含量大多呈下降趋势。综合主成分分析及感官品质评价,以枇杷新梢幼叶为原料加工叶茶,采用蒸汽杀青75 s、揉捻5 min后再炒制25 min加工的叶茶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茶叶色泽品质主要通过肉眼进行感官评价,主观性较强、微小差别不易感知,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木禾种是浙江省三大有性系茶树良种之一,其红茶适制工艺尚待提升,色泽品质相关数据较缺乏。本文基于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不同时间萎凋、揉捻和干燥处理的木禾种红茶(包括干茶、茶汤和叶底)的色泽进行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并对HSV颜色空间等进行多维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的处理时间对茶叶色泽有显著影响,萎凋时间越长,汤色越黄,但总体处于橙色区域;揉捻时间越长,干茶颜色越红;烘干时间对茶叶色泽品质影响不大。萎凋9.0 h、揉捻2.5 h、烘干2.0 h的工艺参数得到的茶叶色泽品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云南大叶茶树品种云抗10号加工成晒青毛茶及普洱熟茶的最佳加工技术,为实现云抗10号制成高品质普洱茶的稳定性提供参考。【方法】设置3个杀青程度(嫩杀、适杀、老杀)及2个揉捻程度(轻揉、重揉),加工成晒青毛茶和普洱熟茶,检测分析其内含成分,并审评其感官品质。【结果】云抗10号采用嫩杀+重揉捻加工的晒青茶感官效果不理想,发酵成熟茶后感官符合普洱熟茶的品质特征。采用适度杀青+轻揉捻处理的晒青茶感官整体品质最佳(总评分为93分),发酵成熟茶(总评分为92.8分)次于嫩杀+重揉捻样品,但内含成分如氨基酸、咖啡碱、茶褐素、水溶性果胶的含量均最高,分别为1.56%、3.39%、18.56%、3.63%。【结论】云抗10号加工普洱茶原料采用嫩杀+重揉捻可行,适度杀+轻揉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进行皱皮木瓜叶茶加工工艺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皱皮木瓜叶茶不论外形、香气及持久性等感官品质,还是功能性成分含量,春茶明显优于夏茶,建议皱皮木瓜叶茶以炒制春茶为主。2皱皮木瓜1芽1叶原料加工成叶茶,茶香浓郁而持久,滋味醇爽含杏仁香味,感官品质较好,是最佳原料级别。3采摘的新叶梢摊放8 h,并翻叶4次,是摊放期间的最佳处理措施。4叶茶原料较适宜的杀青参数:温度为150℃,时间为2 min,投叶量为40 kg/h,炒制的成茶品质较高。5叶茶原料采用冷揉方式,揉捻时间以20 min为宜,头5 min轻揉,中间10min重揉,后5 min轻揉。6原料进入滚筒烘干机时最佳壁温是140℃,充分摊晾回潮,放入炒锅烘干时初始温度以110~120℃为宜,烘干过程中温度保持在95℃左右。干燥好的叶茶经热风筛选,剔除杂质和外形欠佳的茶叶,摊晾至室温真空包装。  相似文献   

6.
崂山工夫红茶加工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崂山茶区夏季温度较低、湿度较大,茶树品种主要是黄山群体种。崂山工夫红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做形干燥-足干;采用室内自然萎凋或日光萎凋,发酵4~6 h,炒干机炒干或烘干机烘干,提香机80℃足干30 min以上。  相似文献   

7.
加工工艺对绿茶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不同方式的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对儿茶素组分和茶多酚保留率的影响,采用不同杀青工艺(滚筒杀青、微波杀青、蒸汽杀青)、不同揉捻工艺(轻压揉捻、重压揉捻、传统揉捻)、不同干燥工艺(烘干、炒干、烘炒干)分析绿茶产品中没食子儿茶素(GC)、儿茶素(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等复杂儿茶素组分的含量及茶多酚含量。结果表明,微波杀青工艺、轻压揉捻工艺、烘炒干工艺较有利于提高EGCG、C、EGC、EC、ECG等儿茶素组分的保留率,而且简单儿茶素组分C在杀青、揉捻、干燥等绿茶主要加工工艺过程中不仅得到了保留,并且可能由于儿茶素在加工过程中的降解、氧化、异构化等作用,其含量反而得到了提高,增幅达34.02%。  相似文献   

8.
【目的】当前夏秋茶资源浪费严重,红茶同质化明显,为此以夏秋鲜叶研制出一种酯香红茶。为优化发酵工艺,探析不同揉捻程度对酯香型红茶品质的影响。【方法】以夏季的福鼎大白为原料,设轻揉(15 min)、中揉(30 min)和重揉(45 min)3种揉捻程度,在渥红时接种产酯香风味的酵母菌种(Saccharomyces)RW,生产具有酯香风味的红茶产品——酯香型红茶。通过感官审评和主要理化成分测定评价不同揉捻程度对酯香型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随着揉捻程度的增加,酯香红茶的酯香整体更浓。酯香 红茶水浸出物含量以中揉处理最高(25.06%),重揉处理最低(20.88%),但均显著低于无接菌对照;游离氨基酸含量以中揉处理最高(1.21%),且各揉捻处理均显著高于无接菌对照;可溶性糖含量以中揉处理最高(3.15%),显著高于无接菌对照;茶多酚含量以重揉处理最低(7.19%),且各揉捻处理均显著低于无接菌对照;3种不同揉捻程度的样品之间茶黄素的含量无显著性变化。【结论】中揉(30 min)更有利于酯香型红茶的品质形成。  相似文献   

9.
以传统揉捻发酵作对照,通过对不同的冷冻发酵和烘焙提香工艺制得的样品进行感官评审与生化指标测定,提出一种新的可以提升扁形红茶品质的加工技术。结果表明,冰柜冷冻发酵方式下,以炭火烘焙提香处理所制红茶品质最优。生化测定结果表明,冰柜冷冻和液氮冷冻发酵方式所制干茶的各主要生化指标均可达到或优于传统揉捻发酵方式所制样品,即采用冷冻发酵工艺可以替代传统揉捻发酵方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不同杀青与揉捻工艺对名优绿茶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快速杀青(5.5 min)、慢速杀青(9.5 min)和轻揉捻、不揉捻组合处理。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慢速杀青过程中茶叶自身酶类的酶促作用较充分,杀青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糖含量分别为46.49%、3.92%、3.08%,均高于快速杀青叶的45.52%、3.77%、2.87%,而茶多酚含量25.44%,稍低于快速杀青叶的26.90%;轻揉捻茶样的酚氨比值平均下降4.61%,生化成分比例协调,感官品质优者总分达90.75分,因此,名优绿茶初制宜选用慢速杀青和轻揉捻工艺组合。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新安1号新品系的加工特性,提高其加工新安江白茶的品质,促进地方优良品种的应用推广.[方法]对不同晒青、摊放、杀青和干燥处理条件下新安1号新品系制作的新安江白茶的感官品质和理化成分进行比较.[结果]日晒15~30 min能够明显提高茶叶的香气品质;摊放4~8h,茶叶香气和滋味品质好于热风快速萎调和摊放20h;微波杀青和滚筒杀青所得干茶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均好于理条杀青;烘干所得茶样干茶色泽、汤色、香气和滋味均优于炒干.[结论]日晒15 ~ 30 min,摊放4~8h,210℃滚筒杀青或功率800 W微波杀青,160℃理条做型,70℃烘干,有利于该品系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炒青绿茶香气品质形成过程中香气物质的变化规律,选取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1芽2叶制炒青绿茶加工过程样,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富集香气物质,GC-MS检测分析香气成分。结果表明:鲜叶中香气物质种类单一,香气物质数量较少,芳樟醇、香叶醇等醇类香气物质占比超70%,随着加工工序的展开,茶样中香气物质种类愈加丰富;摊青过程伴随着一定程度的失水和茶叶内部物质的转化,醇类、醛类物质含量降低,酯类、酮类芳香物质含量上升;揉捻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的戊醛、青叶醇含量达最高,分别为6.03%、4.14%和4.07%、6.65%;在热作用下,以顺-茉莉酮、吲哚、(E)-4,8-二甲基-1,3,7-壬三烯为代表的高沸点物质在杀青、炒青和烘干过程中含量呈现上升趋势。烘干过程中福鼎大白茶和黔茶1号产生大量的二甲基硫醚,其含量分别为14.08%和19.39%,该物质与青叶醇等一起构成炒青绿茶的新茶香。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不同的杀青与揉捻时间对峨山绿茶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置了快速杀青a1(5分钟)、中速杀青a2(6分钟)、慢速杀青a3(7分钟)和轻度揉捻b1(揉捻10分钟)、中度揉捻b2(揉捻15分钟)、重度揉捻b3(揉捻20分钟)共九个组合处理。通过对茶样的感官审评和生化成分测定分析表明:轻揉茶样,可使茶叶条索紧结匀齐,显毫,茶汤滋味浓醇,商品性状较好。  相似文献   

14.
就加工工艺参数对石墨茶品质的影响进行初步探索,通过对不同加工工艺参数石墨茶的感官审评和内含物质测定,筛选最优的加工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揉捻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投叶量10 kg、揉捻时间15-20 min;二青程度应控制茶叶的减重率在30%左右;炒小锅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投叶量5 kg、炒制时间60 min、叶温控制在(50±5)℃;炒大锅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投叶量13 kg、叶温控制在(45±5)℃.该工艺参数下制得的成品茶,其有效化学成分含量较高,且外形、香气和滋味较佳.  相似文献   

15.
总黄酮是三叶青的主要功能成分,通过对杀青、干燥和材料部位等处理后三叶青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研究不同处理对三叶青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材料部位和干燥方式对总黄酮得率的影响显著,杀青方式对三叶青茶总黄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材料部位>干燥方式>杀青方式;采用三叶青嫩茎段为材料,经过锅炒,然后烘干制得的三叶青茶总黄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水洗对砖茶揉捻叶氟含量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砖茶因大多存在氟含量偏高的问题而备受关注,如何降低砖茶中氟含量成为研究热点。试验以砖茶原料加工过程中的揉捻叶为对象,研究了水洗条件对揉捻叶氟含量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揉捻叶水洗可显著降低砖茶中的氟含量,同时不同程度地影响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和儿茶素的含量,对茶多酚影响较小。同一时间条件下,室温水和40℃、60℃温水处理的降氟效果差异不明显,但60℃温水处理可使其有效成分下降明显。结合氟含量和品质成分分析,揉捻叶用室温水洗1~2 min,既能显著降低氟含量,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其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为优化陕南春季工夫红茶加工工艺,在前期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对萎凋、揉捻和发酵3个工序的工艺参数进行了L33正交试验,所制得的9个茶样,分别进行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品质得分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120 min,发酵时间为3 h;以茶黄素的含量为评价指标,优化的工艺为:萎凋程度为含水量62%,揉捻时间为90 min,发酵时间为3 h;在所制茶样香气组分中醇类物质最高,其次是醛类,再次是酯类。由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橙花醇和水杨酸甲酯的含量累加的红茶香气主体特征成分含量,其大小排序与感官审评中香气得分名次相一致。为验证优化的工艺,以第二年相同时期的鲜叶为原料,分别按2个优化工艺加工成茶样,综合感官审评、理化成分分析和香气成分分析的结果,确定陕南春季工夫红茶的最优工艺为萎凋至62%的含水量,揉捻120 min,发酵3 h。  相似文献   

18.
分析优质水仙茶饼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从晒青、做青、炒青、揉捻、压模与烘焙等方面总结漳平水仙茶饼的生产加工新技术。  相似文献   

19.
不同干燥方式茶坯窨制茉莉花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5种干燥方式茶坯窨制成的茉莉花茶进行品质分析.结果发现:低温真空~热风联合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与冷冻真空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相比,其茶多酚、氨基酸、黄酮类化合物、水浸出物稍低,但比其他干燥方式(热风、微波、低温真空)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相比含量相对较高;在感官品质方面,低温真空一热风联合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明显优于其他干燥方式茶坯制成的茉莉花茶。  相似文献   

20.
<正>三、大宗茶加工设备的配备大宗茶的种类较多,现以炒青绿茶为例,介绍其初制加工设备的配备。炒青绿茶初制工艺流程一般为:杀青—揉捻—解块—烘二青—初干(滚三青)—辉干(滚干)。现有一个茶叶加工厂需进行炒青绿茶初制设备配备,茶厂提供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