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不同滞育时间对豆天蛾幼虫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豆天蛾幼虫体内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肠道代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滞育时间的豆天蛾幼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在滞育后期(150 d)达到最高值。滞育150 d的豆天蛾幼虫体内18种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与对照相比,滞育60 d豆天蛾幼虫体内亚油酸含量降低0.030个百分点(P<0.05),滞育30 d、90 d、120 d、150 d豆天蛾幼虫体内亚麻酸含量分别高于对照0.140个百分点、0.060个百分点、0.060个百分点、0.080个百分点(P<0.05)。滞育30 d豆天蛾幼虫肠道碱性磷酸酶、己糖激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P<0.05),滞育120 d时达到最高值;海藻糖酶、丙酮酸激酶活性在滞育90 d达到最高值;滞育120 d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最高,比对照高18.37%(P<0.05)。综上所述,滞育期的豆天蛾幼虫营养价值提高,代谢酶活性波动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长光照和短光照条件下,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 Matsumura脱果老熟幼虫分别进行非滞育和滞育发育,探究保幼激素(JH)在2种发育方向调控中的差异,以及该差异过程JH合成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分子基础。【方法】试验首先采用Illumina HiSeqTM 4000测序平台测定了2种生长条件下老熟幼虫头部转录组,q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并筛选差异表达的JH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然后结合2种发育方向JH丰度变化差异,进一步分析这些JH相关基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果】试验共获得了39 330 876条序列读取片段,有效转录组数据44.35 Gb (SRA登录号:PRJNA495711),组装拼接获得56 723个单基因簇(unigene),平均长度963 bp,其中1 kb以上的unigene有16 343条,经过BLASTX比对成功注释27 180个unigene。2种光照条件下桃小脱果老熟幼虫JH丰度无显著差异;长光照桃小老熟幼虫进行非滞育发育,2 d后进入长茧,虫体JH丰度比初脱果少量增加;而短光照老熟幼虫滞育发育进入圆茧,JH含量比2 d前初脱果增...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LdATPaseE通过类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通路,调节马铃薯甲虫幼虫化蛹的分子机制。【方法】LdATPaseE cDNA序列通过马铃薯甲虫转录组数据分析和RT-PCR克隆获得;qPCR检测其在马铃薯甲虫各发育阶段,以及四龄幼虫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量;采用喂食幼虫dsRNA的方法,分析该基因在马铃薯甲虫幼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影响,并测定类胰岛素、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通路基因对该基因的表达响应机制。【结果】喂食二龄幼虫dsLdATPaseE后,成功敲低了靶标基因,阻止二龄幼虫的生长,显著增加了二龄幼虫的死亡率。三龄和四龄幼虫喂食dsLdATPaseE-1和dsLdATPaseE-2,在极低浓度下即敲低了靶标基因,阻止了幼虫生长,显著降低马铃薯甲虫幼虫的化蛹率。敲低LdATPaseE还显著升高了LdInRLd4EBP的表达量,抑制一个蜕皮激素合成基因的转录,降低20E滴度并降低了一个20E响应基因的表达。敲低LdATPaseE还抑制了一个JH合成酶基因的表达,降低了JH滴度,下调了一个JH早期响应基因的表达量。【结论】沉默LdATPaseE后,其可能通过抑制IIS信号途径,降低20E和JH的滴度、下调20E和JH信号从而影响幼虫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4.
试验研究了棉铃虫滞育蛹与非滞育蛹血淋巴在甘油、氨基酸、脂肪酸以及蜕皮激素含量上的不同。结果表明:1)滞育蛹血淋巴17种游离氨基酸的总量比非滞育蛹增加,其中脯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赖氨酸的含量明显高于非滞育蛹,已解除滞育的蛹血淋巴中氨基酸的组成与非滞育蛹仍有所不同,其中丝氨酸、苯丙氨酸、组氨酸的比例明显增加。2)滞育蛹和非滞育蛹血淋巴总脂中的饱和脂肪酸均以棕榈酸为高。不饱和脂肪酸中均以亚油酸含量为高,且滞育蛹的饱和脂肪酸比例高于非滞育蛹。3)血淋巴中甘油的含量两者无显著差异。4)滞育蛹在滞育期血淋巴中20-羟基脱皮酮滴度一直维持在极低水平。当滞育开始解除时,20-羟基脱皮酮的滴度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研究桃树花芽越冬过程中细胞内含物变化与花芽休眠的关系。【方法】以‘中华寿桃’(Prunus persica L.var.densa Makino cv.Zhonghuashoutao)为试材,分析比较越冬过程中8个时期花芽休眠状态和细胞内含物变化。【结果】‘中华寿桃’花芽在内休眠期间SOD活性呈现逐渐上升,随着内休眠解除,活性降低;POD活性在内休眠阶段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内休眠解除过程中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内休眠维持和解除过程中,CAT活性逐渐降低,而Vc出现几次较大的波动;内休眠阶段H_2O_2含量和产生速率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内休眠解除过程中维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内休眠期间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后增加,而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内休眠解除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降低,总氨基酸含量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越冬休眠期间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结论】‘中华寿桃’花芽可能在感受低温反应后,抗氧化代谢物质、可溶性糖和脯氨酸等细胞内含物发生变化,可能对其内休眠维持和解除产生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缺乏是引发昆虫生殖滞育的主要原因,保幼激素环氧水解酶(JHEH)作为JH的主要降解酶,通过调控JH滴度水平在昆虫滞育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JHEH在蠋蝽生殖滞育中的调控功能,克隆获得了蠋蝽JHEH基因(AcJHEH),该基因编码452个氨基酸,具有典型环氧水解酶结构特征,无跨膜结构域,存在1个信号肽位点。同源性及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AcJHEH在不同物种间具有较高保守性,与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的JHEH相似性较高,达65.46%。利用RT-qPCR技术测定了AcJHEH在蠋蝽不同组织及滞育不同时期的表达量,发现AcJHEH表达量在滞育诱导期先下降后升高,滞育诱导20 d时表达量最低;滞育初期(诱导40 d)表达量最高,滞育维持期(诱导50~60 d)的表达量稳定在较高水平,与成虫初羽化时水平接近。AcJHEH在滞育蠋蝽的头部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中后肠和脂肪体,在卵巢中表达量最低。利用RNAi敲降蠋蝽初羽化成虫的JHEH基因表达后,雌虫体内的卵黄蛋白原(vitelliogenin, Vg)基因表达量上升,卵黄沉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杂交兰花芽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及生理变化规律,为后续花期调控措施的制定和成花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杂交兰品种‘黄金小神童’为研究材料,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其花芽分化过程;并在不同分化时期取样,对可溶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等含量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杂交兰‘黄金小神童’花芽分化过程可分为6个时期,依次为未分化期、花序原基分化期、小花原基分化期、萼片原基分化期、花瓣原基分化期和合蕊柱及花粉块分化期。在花芽分化过程中,杂交兰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变化趋势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POD和CAT活性则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结论】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芽分化前期的有效积累和后期的合理利用,对杂交兰花芽分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元宝枫果实发育形态特征以及内含物的动态变化,探索元宝枫果实的生长动态及品质形成规律,为元宝枫的施肥和油脂品质改善以及果实的最佳采收期确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4-10月,以北京地区广泛栽培的10年生元宝枫为试材,对果实性状,氮磷钾、可溶性糖、蛋白含量、含油率以及脂肪酸组分进行了测定,并分析脂肪酸、各营养物质以及气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元宝枫果实发育过程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子房膨大期、果翅形成期、种皮生长期、子叶膨大期、子叶硬化期。元宝枫果实生长初期氮磷钾含量快速降低,之后总体趋于稳定。在果实发育过程中,种仁含油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元宝枫果实子叶硬化期中期(花后192 d),含油率达最高值。元宝枫脂肪酸中,油酸、亚油酸、芥酸含量均较高。花后124~185 d,随着时间的延长,果皮蛋白质含量下降,而种仁蛋白质含量上升,种仁可溶性糖含量下降。种仁中神经酸与可溶性糖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含油率、蛋白质和芥酸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可溶性糖与油脂和蛋白质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日均气温与蛋白质、含油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油酸和可溶性糖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元宝枫果实的营养物质变化与果实品质密切相关;为改善元宝枫油脂品质,需在树体萌芽前追施氮磷钾混合肥,子叶膨大期前追施氮肥;子叶硬化期为果实最佳采收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光周期和温度对中华通草蛉(Chrysoperla sinica)自然滞育种群成虫滞育后生殖生物学的影响,明确“滞育发育”与滞育强度、滞育解除与滞育后发育的关系。【方法】观察记录中华通草蛉自然种群分别于11月、1月、3月在18、22、28℃及不同光周期(15D﹕9L、13.5D﹕10.5L、12L﹕12D)下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雌成虫寿命等。【结果】温度对滞育解除后的中华通草蛉成虫的产卵前期(P<0.001)、产卵历期(P<0.001)、产卵量(P=0.012)和雌虫寿命(P<0.001)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中华通草蛉解除滞育后的产卵前期、产卵历期、雌雄成虫寿命均缩短。11月份22℃下成虫产卵量最高,而18℃下最低,且3个温度间产卵量有显著差异(P<0.001)。而1月份(P=0.604)与3月份(P=0.745)不同温度间产卵量无显著性差异。不同越冬时期对滞育成虫产卵前期有显著性影响(P<0.001),且随越冬时间延长产卵前期减少。成虫在1月份产卵量高于其它越冬时期,且只有在光周期15D-9L条件下差异显著(P<0.05),其余光照条件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越冬时期对成虫产卵历期和雌虫寿命差异不显著(P>0.05)。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滞育解除过程中的产卵前期(P=0.240)、产卵历期(P=0.234)及雌虫寿命(P=0.155)均无显著性影响。中华通草蛉成虫在15D﹕9L条件下产卵量最大,且在11月份(P=0.008)与3月份(P<0.001)显著高于其它光周期下,1月份则光周期对产卵量无显著影响(P=0.735)。交互作用显示,温度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016)及产卵量(P<0.001)影响显著,而对产卵历期(P=0.321)和雌虫寿命(P=0.583)则无显著影响。光周期与越冬时期的交互对产卵前期(P=0.664)、产卵历期(P=0.074)和雌虫寿命(P=0.052)均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成虫产卵量(P=0.031)。【结论】温度对滞育后发育生物学特性均有显著性影响。越冬时期只对产卵前期和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不同越冬时期滞育强度不同且滞育解除过程的能量消耗会对产卵量有一定影响。光周期只对产卵量有显著性影响,说明光照长度会影响中华通草蛉卵粒的形成。温度和越冬时期比光周期对中华通草蛉成虫滞育后发育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是最重要的小麦害虫之一,滞育使其度过酷暑和严寒。本研究旨在探讨小麦吸浆虫小热激蛋白(small heat shock protein,sHsp)基因Hsp21.9在滞育中的作用。【方法】利用RACE和RT-PCR技术从小麦吸浆虫滞育前幼虫中克隆Hsp21.9全长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核苷酸和编码蛋白特性进行分析;采用RT-qPCR技术分析Hsp21.9在滞育进程(滞育前、滞育、滞育后静息期和滞育后发育)不同阶段幼虫及夏滞育幼虫在短期(≤120 min)极端高温(35—50℃)和越冬幼虫在短期(≤120 min)极端低温(0—-15℃)胁迫下的表达模式;通过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诱导表达及纯化其编码蛋白,采用吸光值法测定重组蛋白抑制猪心苹果酸脱氢酶(malate dehydrogenase,MDH)热聚沉的能力。【结果】克隆获得了cDNA全长为1 087 bp的小麦吸浆虫Hsp21.9,命名为SmHsp21.9(GenBank登录号:KT749988),其开放阅读框长度为582 bp,编码193个氨基酸,其中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饲养材料和保幼激素Ⅲ(Juvenile hormoneⅢ,JHIII)对门源蝠蛾(Hepialus menyuanicus)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并用通径分析明确饲养材料营养物质和JHIII对幼虫生长发育的直接和间接关系。【方法】以刚蜕皮的3龄幼虫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使用4种饲养材料[J: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H:胡萝卜(Daucus carota)、Z:珠芽蓼(Polygonum viviparum)和D:大黄(Rheum palmatum)]和3个JHIII滴度水平(B1:13.32μg/g、B2:16.56μg/g和B3:22.76μg/g)对幼虫进行饲养(50 d),分析饲养材料和JHIII对幼虫生长发育(头宽、体长、体重、存活率)的影响,进一步分析饲养材料营养物质(粗蛋白、粗纤维、可溶性糖、粗灰分、水分、碳水水合物)与幼虫生长发育的相关性,并进行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饲养材料和JHIII都能显著影响幼虫的生长发育且具有显著的互作效应(P<0.05)。通...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修剪方法对催芽处理前后富士苹果一年生枝不同部位碳、氮营养物含量的影响,为完善苹果修剪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富士苹果(Malus domestica Borkh cv.Red Fuji)幼苗一年生枝条为试材,在解除休眠到萌芽期,于离体条件下对枝条进行短截处理(短截1/2、短截1/3),以不短截处理为对照,将按要求处理后的一年生枝带回试验室,将枝条下部剪平,直立放在盛有500mL水的瓷盘里,置于GZX型光照培养箱(25℃(白天)/20℃(晚上)、16h光照/8h黑暗条件)中进行催芽处理,在处理后第0,3,6,9,12天取样,测定枝条不同部位的可溶性糖、淀粉、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研究短截处理对一年生枝不同部位碳、氮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富士苹果一年生枝条不同部位可溶性糖、淀粉、总糖以及可溶性蛋白的含量有明显分布梯度,表现为从一年生枝顶部向下,对照枝条木质部的可溶性糖含量由93.9mg/g逐渐降到61.9mg/g,淀粉含量从72.6mg/g逐渐降到37.7mg/g,总糖含量从166.5mg/g逐渐降到99.6mg/g。催芽处理前(处理0d)木质部可溶性糖、淀粉及总糖含量高于韧皮部。催芽处理后,木质部碳、氮营养物质含量变化幅度较大,与韧皮部相比,木质部平均可溶性糖、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降低了38.1%,31.6%和15.4%,平均淀粉含量增加了17.4%;而韧皮部以上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幅度较小。短截处理未改变枝条自身碳、氮营养物质的分布梯度,不同处理枝条对应部位碳、氮营养物质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但对整个枝条平均水平而言,短截降低了枝条内的平均可溶性糖、淀粉以及总糖含量,整个试验过程中短截处理枝条木质部以上营养物质的含量总体低于对照枝条。【结论】短截未改变苹果一年生枝条自身碳、氮营养物质含量的分布梯度,表现为从枝条顶部向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苹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幼虫生长发育对野苹果被害枝条韧皮部主要营养成分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方法】研究苹小吉丁与野苹果枝条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对野苹果枝条韧皮部和木质部的苹小吉丁幼虫定点定时调查其不同时间段的发育情况,测定幼虫所处的不同部位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在枝条韧皮部内越冬的幼虫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蛀入木质部化蛹,未蛀入木质部的部分幼虫从6月下旬至8月下旬期间出现自然死亡,尤其是7月中旬后自然死亡率上升到45%以上;经对幼虫所处韧皮部不同阶段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测定发现,受害韧皮部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低于健康韧皮部,幼虫危害期的延续可溶性糖、还原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从6月下旬的38.68、18.37、9.47、19.57 mg/g下降到8月下旬的17.5、12.15、9.47、16.6 mg/g,幼虫自然死亡率与韧皮部主要营养成分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两者为负相关性;而受害木质部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均高于健康韧皮部,幼虫危害期的延续可溶性糖、还原性糖、淀粉、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从6月下旬的12.13、3.91、3.73、12.2 mg/g上升到8月下旬的19.26、14.10、4.20、17.50 mg/g,幼虫自然死亡率与木质部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P<0.05),两者为正相关。【结论】野苹果受害部位枝条韧皮部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是影响幼虫正常发育的主要因素,致使6月下旬至8月下旬幼虫难以蛀入木质部而大量死亡,可作为苹小吉丁林间种群数量变动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4.
灭幼脲毒理学研究——Ⅳ.灭幼脲的激素效应模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灭幼脲(Diflubenzuron,DFB)极高剂量(死亡剂量)处理6龄粘虫幼虫,对少数存活且外观健壮的试虫作组织学观察,发现对激素分泌器官咽侧体(CA)及前胸腺(PG)以及激素作用靶器官脂肪体(FB)都表现刺激效应。保幼激素(JH)类似物ZR-515,蜕皮激素(MH)和DFB单用或混用,以脂肪体合成蛋白质能力的高低作为比较指标,发现DFB和ZR-515有类似效应;MH则可促进蛋白质合成或吸收能力,但和DFB合用后,其能力下降。由此表明,DFB可能系通过类似JH效应,从而增加体内JH影响,引起内源性激素平衡失调作为其毒杀机制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5℃低温抑制中国水仙(Narcissus tazetta var. chinensis)花芽分化的生理机制,为中国水仙花期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中国水仙‘金盏银台’三年生鳞茎球为材料,以15℃低温进行处理,常温贮藏为对照,测定水仙在2种贮藏温度下鳞片的保护酶活性、可溶性蛋白以及糖类物质的含量变化。【结果】整个观测期间常温组水仙鳞片中超氧阴离子(O_2·~-)含量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均呈升-降-升的变化趋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花芽分化过程中始终维持较高水平,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则处于低水平,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花芽分化后期显著上升,蔗糖和淀粉含量在花原基分化期迅速下降,同期α-淀粉酶和可溶性糖保持较高水平。15℃低温处理后鳞片中O_2·~-和H_2O_2含量均高于同时期常温组;SOD活性变化趋势与常温组类似;在与常温组雄蕊原基分化期对应的时间段,15℃低温处理组的POD活性和CAT活性显著增强;各时期鳞片中可溶性糖、蔗糖、淀粉含量及α-淀粉酶活性都低于常温组。【结论】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在花芽分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低温15℃处理后大大影响了糖类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花芽分化,这种影响在花原基分化时期变化最为剧烈。  相似文献   

16.
诱集植物香根草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香根草(Vetiveria zizanioides)能够有效诱集水稻害虫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雌成虫在其上产卵,但孵化出的幼虫在香根草上不能完成生活史。本研究旨在明确香根草对二化螟幼虫致死的作用机制,为开发以香根草为基础的水稻螟虫可持续控制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和硅胶柱层析方法提取香根草有毒活性物质,并利用饲料混毒法测定各提取组分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生物活性,同时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水稻和香根草中营养物质含量以及二化螟3龄幼虫取食水稻和香根草后体内相关解毒酶和消化酶的活性变化。【结果】香根草石油醚萃取物处理二化螟3龄幼虫9、12、15 d后,死亡率分别为38.89%、57.41%、85.19%,显著高于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等其他提取组分处理二化螟幼虫后的死亡率。进一步从香根草石油醚萃取物中分离获得组分1(Fr1)和组分5(Fr5),对二化螟3龄幼虫的具有较高毒性,以0.05 g·mL~(-1)浓度混入人工饲料饲喂3 d后死亡率分别为85.00%和67.67%,说明香根草中含有对二化螟幼虫具有致死作用的有毒活性物质。香根草中总蛋白、纤维素、总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分别为9.45μg、1.61%、1.45%、4.00%,均显著低于水稻中相应营养物质含量,其中水稻中蛋氨酸含量是香根草中的7.0倍。而香根草中单宁含量则显著高于水稻中的含量,是水稻中的1.31倍。此外,二化螟取食水稻和香根草3 d后,取食香根草的3龄幼虫体内蛋白酶、淀粉酶、海藻糖酶和蔗糖酶等消化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水稻幼虫体内相应消化酶的活性;6 d后,取食香根草的3龄幼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水稻的幼虫;9 d后,取食香根草的3龄幼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显著低于取食水稻的幼虫。与取食水稻的3龄幼虫相比,取食香根草的幼虫体内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s的活性也有所降低,但是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结论】香根草作为二化螟的致死型诱集植物,对二化螟幼虫的致死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香根草中含有对二化螟幼虫具有致死作用的有毒活性物质,这些物质通过抑制幼虫体内解毒酶CarE和P450酶的活性,使幼虫逐渐丧失解毒代谢能力,最终死亡;二是香根草相对水稻营养物质匮乏,二化螟幼虫取食香根草后营养不均衡,从而影响体内消化酶活性,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影响其正常生理活动,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喜树嫩枝扦插育苗的因素,旨在得出最佳繁殖体系.【方法】以半木质化枝条为扦插材料,研究不同扦插基质、促根剂种类及其浓度对喜树嫩枝扦插生根的影响,以及生根过程中插穗韧皮部可溶性糖、淀粉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结果】嫩枝扦插的最佳方案为:以珍珠岩为扦插基质,采用1 500mg/L NAA浸泡插条基部20s,扦插后成活率可达92%.在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生根进程表现出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淀粉含量前期波动上升,后期波动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趋势不完全相同,大多数在0.5~2.5mg/g波动.【结论】不同处理均对生根有影响,采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促进插穗营养物质的积累、缩短生根周期.  相似文献   

18.
利用RT PCR法,在转录水平上对烟夜蛾滞育激素(Diapausehormone,DH)基因的时空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基因在滞育诱导条件下饲养的烟夜蛾3,4,5,6龄幼虫及滞育蛹中表达,在已解除滞育的蛹体内该基因同样表达.但在正常条件下饲养的烟夜蛾幼虫及非滞育蛹虫体中未见表达.对烟夜蛾滞育蛹脑部、胸部、腹部的RT PCR检测表明,脑部为DH基因的表达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家蚕细胞周期蛋白家族基因(CyclinA、CyclinB、CyclinB3、CyclinE、CyclinL1)在滞育卵与即时浸酸处理的滞育卵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活性,为家蚕胚胎发育及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家蚕品种大造为试材,取产后1~8d的滞育卵及产后20h即时浸酸的非滞育卵,提取其RNA反转录成c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家蚕Cyclin家族基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转录水平。【结果】在即时浸酸处理的家蚕非滞育卵中均能检测到Cyclin家族基因的表达,但不同发育阶段Cyclin家族基因表达量差异很大,在发育开始的1~3d,Cyclin家族基因变化显著,说明此期细胞分裂频繁,正处于组织和器官活跃形成时期。在胚胎发育晚期,除CyclinL1外的其他基因表达量都很低,表明此时幼虫器官发育几近完成,因此细胞分裂迟缓。而滞育卵从蛾体产下经过3d后,细胞分化停滞于G2期,Cyclin家族基因也进入沉默状态。【结论】Cyclin家族基因在家蚕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雌雄成虫非越冬期及越冬期体内含水量、脂肪、总糖、蛋白质、糖原等含量及海藻糖酶比活力,研究非越冬期及越冬期牧草盲蝽体内生化物质的含量变化,了解牧草盲蝽的越冬机理。【方法】采集不同时期牧草盲蝽雌雄成虫,运用分光光度测定法测定其体内不同时期生化物质含量动态变化。【结果】从非越冬期到越冬期,牧草盲蝽成虫体内脂肪含量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总糖、糖原含量先增加后减少,蛋白质含量先减少后增加,海藻糖酶比活力先增强后逐渐减弱。【结论】牧草盲蝽越冬期和非越冬期成虫体内生化物质含量变化与其抗寒能力存在一定的联系,是其对冬季光照、温度等变化的生态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