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科学饲养中蜂这种方法,在书刊杂志上讲得很多,但具体到实处,除少数专业养蜂者采用外,农村很多分散的中蜂饲养者还在采用原始的木桶或墙洞饲养,使中蜂群无法进行管理,易分蜂、飞逃、生病,从而导致了蜂群弱小,蜂产品产量低,蜂群数量发展缓慢。如何推广科学饲养来发展中蜂?经本人一年多来的实践,谈以下几点拙见与大家商榷:1榜样示范我地有许多养蜂户,有些也知道中蜂可以进行科学饲养,但是不敢尝试,担心改良后的中蜂会因不适应环境而飞逃;有的虽尝试过,结果失败了;有的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种方法,所以采用科学饲养的中蜂群几乎没有。要想推广…  相似文献   

2.
好分蜂易飞逃是中华蜜蜂的生物学特性,飞逃是中华蜜蜂躲避已危及蜂群生存的“险恶”因素,实现继续生存的本能表现。不逃则亡,因此也称其为逃亡。虽然中蜂的恋巢性没有意蜂强,但除非在分蜂的情况下是不易弃掉蜂巢飞逃的,中蜂群发生飞逃是由于原巢不适合生活而引起的,在正常情况下,蜂群是基本不会飞逃的。养蜂者只要弄清其中的规律,就能有效预防中华蜜蜂的飞逃。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蜂饲养过程总会发生飞逃现象,减少蜂群飞逃是我们养蜂的目标,因此与蜂友探讨导致飞逃的几个问题:一、缺蜜引起飞逃遇低温连阴雨天气,蜜蜂饿死也不会飞逃。若缺蜜,天气晴朗,外界有蜜源,特别是弱群,就会飞逃。二、弱群易飞逃不足2框的弱群巢脾过多,蜜蜂哺育不过来,造成拖子烂子,蜂群就会选择逃离。三、新分群易飞逃2框以下的新分群,新王刚产卵也有飞逃现象。新王产卵后要在  相似文献   

4.
<正>夏季防蜂群飞逃中蜂飞逃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时期,低温和温暖时期则很少发生飞逃现象。蜂群飞逃是中蜂躲避恶劣环境,求得生存的一种应急本能表现。预防中蜂飞逃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夏季高温期间,蜜源缺乏时,蜂群巢内要有整框或接近整框的封盖蜜,以增强蜂群的恋巢性。尤其是定地养蜂者,千万谨防因饥饿而飞逃。  相似文献   

5.
前个把月,隔壁木工师傅对我讲,他老表去年养的三十几群中蜂飞跑光了。我听了觉得真可惜,可能是由于他不会管理而造成的。前几天,我亲眼见到木工师傅的老表,他叫陆添基,长达村人。估计他知道我养过蜂,见面就主动跟我交谈,他说去年养38群中蜂,采荔枝蜜后就飞逃36群,只剩下2群,打了一百多斤蜜,但还想继续养,就得到马山去买蜂种。在我与陆蜂友互相交谈中,我对他提出许多问题,他都老实回答。经过分析,知道他蜂群大飞逃的真正原因:1、他从来没有看过养蜂书籍,缺乏对蜂群管理的知识。2、早春蜂群繁殖时,没有给蜂群奖励喂饲,蜂群繁殖不起来,多数蜂群没有子脾。3、缺乏对蜂群病虫害防治知识,部分蜂群受巢虫危害严重。4、见蜜不要命,采取一扫光的摇蜜方法,滴蜜不留,蜂群受惊,为了生存,寻找新天地,弃巢飞逃。5、部分蜂群飞逃,使整个蜂场受到干扰和影响,纷纷加入大飞逃。使得本来就不会养蜂的人员束手无策,无可奈何。而有2群蜂为什么不飞逃呢?原来这2群是强群,巢内有蜜有子脾,增强了蜜群的恋巢性,蜜蜂有爱子如命的特性。在此,我希望陆蜂友要吸取这次失败的教训,要订阅《中国蜂业》、《蜂蜂杂志》、《养蜂科技》等,学会一些养蜂管理方法和疾病防治知识,做到理论和...  相似文献   

6.
辽宁山区中蜂的飞逃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小波  张大利 《中国蜂业》2005,56(10):18-19
中蜂飞逃现象是蜂群躲避饥饿、病敌害及不良环境而另择新居的一种飞逃行为,是蜂群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形成的一种习性,这一习性对野生中蜂的生存和发展是有利的,但对人工饲养却非常不利,给饲养者带来诸多不便,如管理不善,就会给养蜂生产造成损失.本文就中蜂飞逃的原因及预防加以探讨,供广大中蜂饲养户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炎热的夏季,是中蜂的飞逃期,整群飞逃算是逃群了,如果仅仅是部分飞逃,那就是自然分蜂。引发蜜蜂飞逃的原因较多,笔者凭多年养蜂经验,认为引发中蜂飞逃的原因大致可分为蜜源、病敌害、高温炎热、蜂群断子和操作不规范等。  相似文献   

8.
正中蜂囊状幼虫病对中蜂危害很大,也是广大中蜂养殖者最头疼的疾病。我养意蜂30多年,同时也养中蜂,2015年我的中蜂群发展到40多箱,蜂群很强,我暗自欢喜,结果中囊病一来,飞的飞逃的逃死的死,最后只剩十来箱。我对养中蜂丧失了信心,干脆全养意蜂。2016年1月,我把中蜂和意蜂一块运到贵州安顺春繁、采油菜,将中蜂放在亲戚家饲养,我只管意蜂。中蜂到贵州同样也发展不起来,  相似文献   

9.
家庭定地饲养的中蜂,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蜂群飞逃,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5种: 一、蜂箱巢门方向摆放不对,一般来讲,巢门向北,常受寒风侵袭,巢门向西,常受西晒,这都是不利于蜂群繁殖的因素,也是蜂群飞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蜂“仿弃巢管理法”四川省邻水县凉山中心校(635313)邹小红中蜂迁飞性强,是尽人皆知的生物学习性。我在几年的养蜂实践中,设计了一套中蜂管理法模式,命为“仿弃巢管理法”。现介绍于后,望同行指正。1适用范围因为有的飞逃情绪极强的蜂群,在强制控飞时,工...  相似文献   

11.
饲养中蜂要练好的一个基本功就是学会对中蜂的箱外观察.中蜂有三怕:怕干扰,怕巢虫,怕光照.过多的开箱检查对蜂群的生活是不利的;中蜂爱静,过分的干扰会引起工蜂骚乱,抢食贮蜜.长此下去,蜂群会愈养愈弱,甚至飞逃.如果我们善于运用箱外观察来代替开箱检查,那就事半功倍了,一名养蜂员管理四五十群是不困难的.  相似文献   

12.
中蜂喂药法     
中蜂喂药目前仍大都采用饲喂器饲喂或喷脾饲喂的办法,这两种办法往往都达不到治病、防病的目的;前者病蜂不去采食,后者容易引起蜂群飞逃,给养蜂者带来损失。  相似文献   

13.
祝匡益 《蜜蜂杂志》2020,40(11):37-38
<正>养蜂要养强群,强群蜂多、采集力强,产蜜就多。由于中蜂有喜分蜂爱飞逃的习性,难养成大群,因而产蜜低。若要取得中蜂蜜高产,首先要控制中蜂自然分蜂飞逃。用新法活框箱饲养中蜂,是提高中蜂群产量的最好方法。但饲养在普通巢箱中,对中蜂的自然分蜂还是难以控制。现在各地养中蜂的箱框类型很多,大都不统一,归纳起来,大致有长框箱和短框箱2种。  相似文献   

14.
曾传勇 《中国蜂业》2003,54(2):24-24
养过中蜂的人都知道 ,中蜂一般养到 4~ 5框蜂就要产生分蜂热。一旦分蜂 ,群势立即减弱 ,巢虫乘机而侵 ,在炎热缺蜜的夏季常弃巢飞逃。中蜂分蜂性强 ,群势弱 ,抗巢虫和囊状幼虫病能力差 ,爱咬巢脾 ,产蜜量低 ,因此许多养蜂专业户都不喜欢饲养它。虽然中蜂有这些缺点 ,但是中蜂能充分利用零星蜜源 ,在没有大片集中蜜源条件下的地方 ,饲养中蜂还是比意蜂好。其中如何维持中蜂大群 ,是饲养技术关键。一、蜂王选育蜂王决定蜂群的生产性能 ,也获得蜂产品高产、稳产的决定因素之一。“秋分”以后气候暖和 ,主要蜜源和辅助蜜源也比较丰富 ,特别是菊…  相似文献   

15.
我对中蜂活框饲养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世钧 《中国蜂业》2005,56(8):17-18
近几十年来,我国养蜂者创造出不少活框饲养中蜂的蜂箱模式,其中多数套用郎氏标准箱.在推广活框饲养中蜂的管理模式时,很少有人提醒饲养者注意中蜂与西方蜜蜂的差别.大多数中蜂群改为活框饲养是照搬西方蜜蜂的管理模式,结果很多养中蜂的人都感到中蜂改为活框饲养后的群势越来越小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在养蜂刊物上也有过不少讨论.  相似文献   

16.
张大利 《蜜蜂杂志》2019,(10):29-30
辽宁绥中的范师傅饲养中蜂已经三十多年,对饲养中蜂具有一定的经验。近日,范师傅很闹心,他年初有62个蜂群,目前已经繁殖到240群,最近蜂群整天飞逃,还发现有幼虫病症状,他认为是得了囊状幼虫病。因为天天跑蜂,有时一跑就是几群,弄得范师傅手忙脚乱,实在没有办法,又找了一个帮工,而且随着天气越来越热,逃跑的蜂群越来越多,每天收蜂弄得精疲力竭,而且看到蜂场又有幼虫病,范师傅对养蜂已经手足无措,这样下去蜂就完了,急得成宿睡不着觉。他咨询我的时候,我觉得不只是幼虫病的问题。现在正是当地荆条花开的季节,而且流蜜也不错,根据以往的经验,中蜂一般在这时很少出现飞逃,除非幼虫病已经非常严重,所以让人感觉非常迷惑。  相似文献   

17.
郭成志 《蜜蜂杂志》2007,27(1):28-28
多数用活框饲养中蜂的蜂友都有一个同感,认为中蜂发展、增殖缓慢,蜂群数年年总是在10~20箱之间徘徊,久久不能上规模.有的蜂友弃中蜂改养意蜂,有的弃蜂改行.笔者饲养中蜂20多年,曾有过灰心丧气、弃蜂改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安下心来养蜂.  相似文献   

18.
多数用活框饲养中蜂的蜂友都有一个同感,认为中蜂发展、增殖缓慢,蜂群数年年总是在10~20箱之间徘徊,久久不能上规模.有的蜂友弃中蜂改养意蜂,有的弃蜂改行.笔者饲养中蜂20多年,曾有过灰心丧气、弃蜂改行的念头,但最终还是安下心来养蜂.  相似文献   

19.
我退休后才开始饲养中蜂的,后来又中、意蜂都养.为了养好中蜂,曾走家串户观察农家饲养的中蜂群.我地大多数是桶养中蜂.我走访的目的是如何收捕正在飞逃的中蜂群.我到附近农家拜访时他们都很热情,上茶点烟.谈起如何收捕中蜂飞逃群时,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20.
中蜂的分蜂性较强,容易发生飞逃的情况。根据几年来的调查和实践,发现中蜂的飞逃是有其规律性的。在280次中蜂飞逃的实例中:一般分蜂群不在附近暂时结团而直接飞逃的为1.37%;处女王分蜂群直接飞逃的为4.26%;逃亡群直接飞逃的为76.4%。产生飞逃的原因何在?我们对其进行观察了解,现将初步情况作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