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剖析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持续性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基础止,提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调整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加强产权制度建立,通过明晰产权关系,实现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加速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浅谈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论述水土保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水土保持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并认为:妥善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保证水保工程质量,加强工程管理,兼顾治坡与治沟,增强受水土流失威胁地区承受暂时灾害的能力,使绝大部分地区在大多数年份不受灾害干扰,受灾害的部分地区能在较短时期内恢复重建力,就能保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在剖析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持续性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宏观管理机制与评价体系;调整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手段和市场机制推进可持续经济发展;加强产权制度建立,通过明析产权关系,实现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持续利用;加速科技进步步伐,促进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1我国土地资源现况堪忧 虽然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hm^2,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指出:2000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282亿hm^2,人均耕地面积为0.101hm^2,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目前全国的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hm^2的速度递减。由于受眼前利益的驱使,一些地方违法圈地毁地的现象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5.
6.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可行途径和制约因素,指出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必须全面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业运行的市场环境,建立一套有利于农业健康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不断提高农业比较经济效益,走高投入,高效率和高效率统一协调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介了可持续发展和我国生态农业的概念,论述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我国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浅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分析我国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入手,论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内容、技术政策及其技术、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措施。同时,揭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若干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相似文献   

9.
宁良智 《南方农业》2022,(2):101-103
林业生产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近几年在林业生产方面提高了重视程度,也做出了一些成绩,不仅优化了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我国林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但面对环境的不断恶化,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针对林业生产及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进行概述,分析了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并对林业生产及林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探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阐述了湿地农业内涵及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湿地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探讨了我国3类典型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并提出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行动。介绍了实验区发展概况和可持续发展水平计算方法。以全国14个地级市实验区为例,以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为4个子系统,选择出4组19个评价指标,计算了各实验区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协调度及可持续发展水平;并运用聚类分析方法,依据协调度和可持续发展水平,将实验区可持续发展模式分为高协调强可持续型(ChSh),低协调弱可持续型(CLSL),中等型(CmSm)。其中,CmSm型又分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型,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均衡型两个亚类,并指出了各类型对应的城市组群,提出了不同组群实验区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2.
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与实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根据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提出了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水平的定量评价方法,为研究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运用该方法对江苏六县的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浅析西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近几年来西部地区人口膨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致使干旱频繁发生,沙尘暴日益加剧,蝗灾年年出现,对经济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对此,简要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与水资源的相互关系,探讨了西部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西部生态建设的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焦作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玉光  樊良新  宋琼 《水土保持研究》2008,15(5):180-181,185
以生态承载力理论和层次分析方法为指导,在分析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计算出焦作市的生态弹性指数、资源承载指数和环境压力指数,着重计算了大气环境承载压力指数,并从这3方面对焦作市的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焦作市处于生态弹性较稳定、资源较高承载、环境较高压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原理出发,认为促进山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巨大的经济、生态和政治意义,提出了“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生态+现代生产+现代经营管理+现代科技+现代市场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具体体现为:(1)现代适用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丘陵区稻、果、牧、渔综合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千烟洲”立体开发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城郊型生态农业生产模式;(2)现代适宜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龙头企业带农户组织、一体化企业组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3大类11种;(3)现代农业技术体系;(4)现代农业市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资源与环境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减退、农业生产徘徊不前、环境持续恶化等危害国计民生的社会问题。在进入21世纪人民奔小康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成为现阶段的重要任务。针对中国国情,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志全  郑晓非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4):315-316,320
辽宁省区域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污染严重,开发利用程度已经很高,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关于辽宁区域的水资源“开源”的相关研究较多。因此辽宁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节流”对策的讨论显得十分重要。讨论了辽宁节约用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短缺将是制约我国特别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因素。就土地资源而言,幅员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将势必成为我国农业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该文叙述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不利因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关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Heifer International has honed its approach over more than 60 years in the sustainable community development field. Integral components of Heifer's approach include:
  • Heifer's Cornerstones—a set of values which includes the principle “Passing on the Gift,” and guides all of Heifer's work.

  • Transformation—the process of community and individual transformation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lasting improvements in the community and the lives of the families involved.

  • Measurement of progress at three levels: below the ground (values, knowledge, behavior), on the ground (basic needs), and above the ground (the community is able to affect policy and systems lev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