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常用的传统新城疫疫苗Ⅰ系、Ⅱ系、Ⅵ系、Ⅴ4等疫苗毒株均属于经典型基因Ⅰ型和Ⅱ型毒株,而造成目前新城疫广泛流行的野毒株多属于基因Ⅵ型和Ⅶ型毒株。故此,在对河南省洛阳地区新城疫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筛选出了2株不同基因型的代表株(基因Ⅵ型和Ⅶ型  相似文献   

2.
新城疫作为家禽养殖业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近些年来常发生免疫失败的现象,究其原因,由于免疫压力的增大和变异株的增多,使疫苗的免疫效果受到极大的挑战,因此选择合适的病毒株制备疫苗对免疫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通过测定抗体水平比较新城疫基因Ⅶ型A-Ⅶ株和传统基因Ⅱ型La Sota株油乳剂灭活疫苗对鸡只免疫效价的影响,通过攻毒后的保护、排毒情况及病毒载量的研究,综合比较了2种毒株的免疫原性。通过本试验发现,利用基因Ⅶ型A-Ⅶ株灭活苗与基因Ⅱ型La Sota株灭活苗免疫SPF鸡后,A-Ⅶ株灭活苗所产生的HI抗体效价明显高于La Sota株灭活苗。而通过基因Ⅶ型YND株和标准强毒F48E9株攻毒试验结果显示,2种疫苗均能100%的保护鸡只不死亡,但A-Ⅶ株比La Sota株灭活苗能够更好地抑制强毒在体内的复制和排毒。由此可见,基因Ⅶ型A-Ⅶ株对不同基因型强毒的抵抗能力优于基因Ⅱ型La Sota株,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通过本试验可为新城疫的防控选择合适的疫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1新城疫病毒的变异选择与免疫原性密切相关的新城疫病毒(NDV)HN基因,对不同基因型(F基因型为Ⅰ~Ⅶ)的NDV参考株在HN基因ORF编码区内,进行了同义替代(Ks)和非同义替代(Ka)的比较,重点对11株国内流行的NDV强毒株(F基因型为Ⅶd)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城疫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及新疫苗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当前我国及周边地区流行的新城疫病毒主要为基因Ⅶ型,而目前所使用的疫苗主要为基因Ⅱ型La Sota株,其与流行株的遗传距离较远。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基因型差异被认为是免疫禽群中新城疫强毒发生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提高疫苗的免疫效力,成功研制出了基因Ⅶd亚型新城疫病毒致弱株,该致弱株在控制当前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5.
从豫北某蛋鸡场病死鸡中分离出一株病毒,经HA试验、HI试验、电镜观察、回归试验确认所分离毒株为新城疫病毒,经对分离株MDT、ICPI测定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强毒。对该分离株进行抗原性变异检测和基因型鉴定,证明为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用新城疫Lasota株和新城疫Ⅶ型毒株制备成新城疫二价油乳剂灭活苗,在河南一些种鸡场和蛋鸡场应用,获得了满意的效果,有效地控制了新城疫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6.
采用RT-PCR技术对2008~2009年间从我国部分省市分离的9株新城疫病毒的F基因进行扩增和测序,并进行了遗传进化和基因分型研究。结果表明,9株分离株的F基因的开放性阅读框架(ORF)长度均为1662bp,其中8株的F基因裂解位点属于强毒株模式,1株为弱毒株模式;分子进化和基因分型研究表明,8株强毒株均属于基因Ⅶ型d亚型,1株弱毒株为基因Ⅱ型。提示近年来流行的ND疫情主要是由基因Ⅶ型强毒株引起的,从而为强毒力新城疫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5年中国新城疫病毒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采用2005年从国内不同地区、不同宿主分离到的NDV分离株,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83株,用RT-PCR技术扩增其F基因重要的功能区片段,进一步进行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所扩增的目的片段长度为535bp,序列测定结果已经登陆到GenBank,登陆号为DQ439866-DQ439948。参照国内外已发表的部分毒株的F基因序列,构建了NDV的遗传进化树,分析毒株间的遗传进化关系。通过遗传进化分析表明83株NDV分离株中有65株属于基因Ⅶ型,9株属于基因Ⅱ型,5株属于基因Ⅰ型,3株属于基因Ⅵ型,1株属于基因Ⅲ型。表明我国目前ND的流行情况比较复杂,其中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所引起的新城疫在国内呈流行趋势,同时也存在其它基因型的散发,从而为我国目前新城疫的防治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Ⅶ型新城疫病毒基质蛋白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建立快速检测Ⅶ型新城疫病毒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通过RT-PCR方法克隆Ⅶ型新城疫病毒M基因靶序列,并将其连入T-Easy载体,制备阳性标准品,优化反应条件,以10倍系列稀释的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其相关系数为0.999。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的灵敏度可达100 copies/μL,而且特异性良好,除Ⅶ型新城疫病毒外,对Ⅱ型/Ⅲ型/IV型/Ⅸ型新城疫病毒、H5亚型禽流感病毒、H9亚型禽流感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重复性好,批内和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5%。对40份实验感染样品的检测结果表明,其检出率为95%,而常规RT-PCR方法检出率仅为70%,表明该方法比常规RT-PCR检测方法灵敏度更高、特异性更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对山东省滨州市周边地区6株新城疫流行情况进行研究,试验对不同毒株的治病力进行测定,采用RT-PCR技术扩增F基因,利用Meg Align软件进行序列分析,同时克隆DZNDV/007株F蛋白的两个抗原表位F72和F161,构建两个融合表达质粒p ET-32a-F72和p ET-32a-F161,并对其进行诱导表达及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5株属于基因Ⅱ型,为弱毒株;1株属于基因Ⅶ型,为强毒株;IPTG诱导得到两个大量表达的融合蛋白His-F72和His-F161,且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说明新城疫基因Ⅶ型毒株已成为我国的主要致病毒株。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生物制品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管宇等青年科技人员在沈志强研究员的指导下,成功地克隆出该所分离鉴定的新城疫sdbz-s98、sdbz-s99分离株的致病基因—融合糖蛋白基因(Fusion Gene),并完成了序列分析工作。近日通过因特网成功地在国际基因库(Gene band)进行了登记注册,注册号分别为AF397009、AF397010。根据序列分析结果绘制的基因进化树比较结果表明,sdbz-s98、sdbz-s99分别为新城疫基因Ⅱ型与基因Ⅶ型。sdbz-s99株位于进化树顶端,属Ⅶe型。上述结果表明,目前,山东省流行的新城疫疫病,由新…  相似文献   

11.
从几个发生禽病的地区分离到6株病毒,经过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分子生物学试验等确定为鸡新城疫病毒;根据GenBank公布的新城疫F基因强弱毒株相关基因序列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的F基因片段长度约为610 bp,测序后进行序列比对,并分析其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有3株具有新城疫强毒株特性,同时还具备新城疫Ⅶ基因型特征,另外根据平均死亡时间(MDT)、脑内致病指数(ICPI)和静脉致病指数(IVPI)指标测定结果,最终判定这3株是新城疫强毒株且属于基因Ⅶ型,其余3株病毒分离株与La Sota的核酸序列同源性与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9%。  相似文献   

12.
从2005年山东省某鸵鸟饲养场发病鸵鸟分离出1株新城疫病毒,命名为SD01,采用一步法R-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片段(535bp),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中,进行序列测定,研究了其分子生物学特性。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分离株F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与NDV强毒株的特征性结构一致(^112R—R—Q-K—R-F^117);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d型,与目前报道的鸵鸟源和其他禽类NDV毒株基因型一样,说明目前我国流行的仍然是NDV基因Ⅶ型。提示,对于鸵鸟新城疫的防治,除进行疫苗免疫之外,采取生物安全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从鹤壁某患病鸡群中分离到一株病毒(HB97),该病毒用单克隆抗体鉴定为新城疫强毒株。但其抗原性与新城疫F48E8株有明显差异。经过对F基因的扩增、克隆、测序及与其他毒株的 F基因序列比较,表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基因Ⅶ型。这为更好地控制和预防新城疫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从一例鹧鸪暴发新城疫的病例中成功分离出一株新城疫病毒(NDV)。运用RT-PCR扩增了该分离株F基因的重要功能片段(约535kb),并进行了序列测定。序列分析表明其在F蛋白裂解位点的氨基酸顺序为112R-R-Q-K-R-F117,与NDV的强毒株特征相符。通过构建NDV的F基因遗传进化树,发现该分离株在分类地位上属于基因Ⅶ型NDV,与同期我国普遍流行的基因Ⅶ型NDV在遗传进化上极为相似,且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它们可能具有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滨州畜牧兽医研究所生物制品与 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成功地克隆出该所 分离鉴定的新城疫sdbz-s98、sdbz-s99分离 株的致病基因一融合糖蛋白基因(Fusion Gene),并完成了序列分析工作。近日通过因特 网成功地在国际基因库(Gene bank)进行了登 记注册,注册号分别为AF397009、AF397010。根 据序列分析结果绘制的基因进化树比较结果 表明,sdbz-s98、sdbz-s99分别为新城疫基因 Ⅱ型与基因Ⅶ型。Sdbz-s99株位于进化树顶 端,属Ⅶe型。上述结果表明,目前,山东省流 行的新城疫疫病,由新、老不同的基因型毒株 所致,与其他省存在区域性的差异,并有不断 变异的趋势。而该所应用分离毒株研制的复合 型新城疫蜂胶灭活疫苗可有效地防制流行的 新城疫疫病。该项成果表明,我们不但成功地 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制苗毒株,而且为国际 基因库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料;不但从基因分子 水平上为新城疫的分子流行病学提供了资料,而且 也从基因分子水平上为复合型新城疫灭活疫苗 的研制与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田风荣)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从吉林省通化某地发病死亡鸭子病料中分离到1株具有血凝性的病毒,通过血凝试验、血凝抑制试验、血清中和试验及融合蛋白(F)基因的扩增测序,初步鉴定为新城疫病毒,命名为TH-1株。该病毒鸡胚平均死亡时间(MDT)、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及6周龄鸡静脉接种致病指数(IVPI)分别为53.4 h、1.85和2.575,表明该新城疫病毒为强毒。F蛋白多肽裂解位点为112-RRQKRF-117,符合新城疫强毒株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进一步证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F基因核苷酸及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发现,TH-1株与中国野鸭源新城疫病毒分离株mallard China HLJ株的同源性最高,核苷酸同源性达到了99.3%,同为新城疫基因Ⅶ型毒株,与目前新城疫流行的主要基因型Ⅶ型相一致,为鸭源新城疫的有效防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对山东某鸡场发生疑似新城疫感染的肉鸡分离得到的一株病毒,经鸡红细胞血凝、血抑试验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株为新城疫病毒。对其毒力学指标进行测定,结果MDT为55.6h,ICPI为1.95,IVPI为2.85,表明该毒株为新城疫强毒株。PCR特异性扩增NDV-SD-02的F基因,大小为1662bp,编码553个氨基酸,F基因裂解位点氨基酸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氨基酸序列的特点,与生物学特性测定的结果完全相符。对分离株F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与近年来国内外分离得到的Ⅶ型NDV同源性较高,为84.7%~98.9%,该毒株属基因Ⅶ型。  相似文献   

18.
从青海湖地区野生迁徙水鸟粪便中分离到1株新城疫病毒QH0601,其脑内接种指数(ICPI)为1.88.以RT-PCR扩增该分离株F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显示QH0601分离株F蛋白裂解位点具有强毒株的特征性氨基酸序列112R-R-Q-K-R-F117,其101位和121位的氨基酸残基具有新城疫病毒基因Ⅶ型特征.聚类分析表明,QH0601毒株与我国普遍流行的基因Ⅶ型NDV具有很高的同源性,提示野生迁徙水鸟与家禽新城疫的发生在流行病学和生态学上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分型与分子流行病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新城疫流行以来不同时期基因型的变化和分子流行病学进行了综述,阐明了1926年起源于东南亚的第1次ND大流行是由基因Ⅱ~Ⅵ型引起的;1960年末到1973年的第2次大流行是由基因Ⅴ~Ⅵ型引起的;70年代末后的第3次大流行主要是由基因Ⅵ型引起的;而目前我国流行的NDV毒株既有老的基因Ⅵ型,又有新的基因Ⅶ型流行,更存在我国特有的基因Ⅸ型,特别是基因Ⅶ型在目前的流行似乎已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掌握中国新城疫病毒的变异情况和新城疫的流行规律,对2008-2009年从中国部分省市养殖场分离的9株新城疫病毒毒株,采用RT-PCR方法扩增其F和HN基因,经克隆和测序,对所得序列进行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9株分离株有8株为基因Ⅶ型,1株为基因Ⅱ型,F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662 bp,强毒株同La Sota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3.5%~84.2%。HN基因开放性阅读框架(ORF)为1716或1734 bp,强毒株在538位缺失1个糖基化位点。结果表明,近年流行的ND疫情主要是由基因Ⅶ型NDV引起,F和HN基因的变异可能与频繁的疫苗免疫选择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