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绿茶成分EGCG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绿茶的主要活性成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工作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儿茶素单体EGCG的抗肿瘤作用上,证实了EGCG具有广泛的生物学特性和药理效应,能够抑制多种肿瘤的形成和发生,是茶叶中抗肿瘤效应的主要活性成分,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EGCG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是探讨绿茶热水浸提物对离体血小板胶原诱导凝聚物的影响。以相关剂量方法实验证明不同浓度的热水浸提物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及延长滞后时间。将浸提物分馏后试验,证明儿茶素(单宁)是抑制的主要活性成分,且酯型儿茶素比简单儿茶素更有效。在酯型儿茶素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0.2mg/ml(=0.45mM)浓度时,就能完全抑制胶原诱导血小板凝聚。比设EGCG和阿司匹林两者的IC_(50)值,我们发现EGCG的效能比得上阿司匹林。EGCG还能抑制凝血酶和血小板活性因子(PAF)诱导的凝聚作用。在用EGCG处理的血小板中没有发现环3’,5’——磷酸腺苷(CAMP)水平提高。茶叶被普遍地作为日常饮料而饮用,它有多种功效,如提神、利尿、退热和止血,这些主要是咖啡碱和儿茶素(单宁)的功用。最近有报道:茶叶能抑制血小板凝聚。血小板在外伤止血和血栓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它们也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的化合物将会用于临床治疗。在本试验中,我们试图查明绿茶浸提物对血小板凝聚抑制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结果发现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是主要的抗凝聚物。  相似文献   

3.
采用MTT法、Cometassay(彗星实验)和流式细胞分析法研究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卡莫司汀引起的张氏肝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EGCG能阻止卡莫司汀所致张氏肝细胞的生长抑制,卡莫司汀单用对张氏肝细胞的IC50为43.31μg/ml,当用无毒浓度25μg/ml和50μg/ml的EGCG与卡莫司汀联用时,对张氏肝细胞的IC50分别提高至52.46μg/ml和46.65μg/ml。彗星分析结果表明EGCG还能减小卡莫司汀引起的张氏肝细胞DNA损伤,彗星Olive尾矩值由单用时的9.07±5.48降为联用时的6.02±2.46。EGCG还能减小卡莫司汀所致张氏肝细胞的早期凋亡率,25μg/ml的EGCG和20μg/ml的卡莫司汀联合处理4、6h和24h时,早期凋亡率分别从4.53±0.64(%)、6.01±0.14(%)、2.27±0.32(%)降至3.04±0.47(%)、5.61±0.10(%)、1.14±0.23(%)。说明EGCG能保护卡莫司汀对正常肝细胞的杀伤,其机理是它能减少这类药物引起的细胞DNA损伤,降低卡莫司汀所致细胞早期凋亡。  相似文献   

4.
儿茶素的富集及单体分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德松  沈生荣 《茶叶》2003,29(3):136-138
茶叶儿茶素是茶叶中重要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 ,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和广泛的药理功效。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 epigallocatechi gal-late,EGCG)以其独特的分子结构而在预防突变、抗肿瘤、防止癌细胞增殖及其转移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然而 ,目前在 EGCG生产方面 ,难以实现高纯度产品的工厂化生产 ,且技术很不稳定 ,以致 EGCG单体售价十分昂贵。本文就儿茶素的富集与 EGCG单体分离的一些新技术进行综述 ,为儿茶素以及EGCG的生产与研究提供技术指导。1 盐析汪健等[1] 报道将粗制的茶多酚溶于未饱和的食盐水中 ,除去沉渣 ,然…  相似文献   

5.
以海产品腐败菌波罗的海希瓦氏菌(Shewanella baltica)为对象,评价了儿茶素单体抑制生物被膜的效果,并分析效果最佳的单体对该菌生物被膜和腐败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种儿茶素单体均能抑制S.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抑制率最高,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为40μg·m L-1,亚抑菌质量浓度10~30μg·m L-1的EGCG对细菌生长无显著影响。在30μg·m L-1 EGCG作用下,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分子呋喃酮酰硼酸二酯(Autoinducer-2,AI-2)、二酮哌嗪类化合物(Diketopiperazine,DKPs)cyclo-(L-Pro-L-Leu)和cyclo-(L-Pro-L-Phe)活性显著下降(P0.05),其抑制率分别为63.95%、27.43%和21.94%。亚抑菌浓度EGCG能显著抑制S.baltica生物被膜形成、泳动能力和蛋白酶活性(P0.05),呈现浓度依赖性,在30μg·m L-1时抑制率分别为55.18%,66.71%和46.67%。因此,EGCG在亚抑菌浓度下能够干扰S.baltica的QS系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形成,减弱致腐能力,研究为EGCG作为新型的QS抑制剂调控食品腐败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刘洪国 《茶叶科学》2016,(2):169-174
探讨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结果表明,与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组相比,EGCG组肾功能改善,肾组织病理改变,Wnt3a、?-catenin、p53、p21、MDA、IL-6、IFN-?和TNF-?表达明显减少,而CAT,GPX和SOD表达明显增加。说明EGCG预处理减轻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抑制Wnt3a/?-catenin/p53信号通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相关。  相似文献   

7.
徐向群 《中国茶叶》1992,14(6):18-19
茶叶抗氧化剂是从茶叶中提取制备的新型天然抗氧化剂,广泛应用于油脂及含油食品的抗氧化保鲜。其主要成分是儿茶素类物质,其中又以酯型儿茶素EGCG为主。但是起主要抗氧化作用的EGCG其氧化电位较低,本身易被氧化失去抗氧化作用。因此,有必要进行茶抗氧化剂中EGCG的稳定性和耐热性研究。本文用薄层色谱分离茶抗氧化剂中的EGCG,排除儿茶素氧化物干扰,用双波长扫描法研究EGCG随温度和时间的含量变化。测得EGCG在不同温度下氧化反应的速度常数和稳定期以及反应活化能E,该方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茶叶样品中微量儿茶素进行快速准确分析,利用分子印迹固相萃取(MIPs-SPE)与电喷雾质谱(EIMS)联用技术进行了茶叶中四种儿茶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分离测定。首先以表儿茶素(EC)为模板分子,采用紫外聚合方法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EC-MIPs),功能单体为甲基丙烯酸(MAA),交联剂为乙烯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引发剂为偶氮二异丁腈(AIBN)。利用EC-MIPs作为固定相制备EC-MIPs-SPE柱,对茶叶样品进行分离萃取后采用EIMS对洗脱液中儿茶素单体进行检测,分别与常规C18和非分子印迹聚合物(NIP)固相萃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EC-MIPs-SPE法对儿茶素类单体有特异性识别能力,对茶中主要干扰物质咖啡因、茶碱的结合能力远小于儿茶素分子。最佳萃取条件为:水相上样,用50%(v/v)甲醇/水溶液淋洗除去非特异性结合干扰物,1%(v/v)醋酸的甲醇洗脱特异性结合的四种儿茶素单体。对真实茶叶样品测试发现:经过EC-MIPs-SPE法预富集,可以去除94.2%的咖啡因和全部茶碱干扰,同时可得四个主要儿茶素信号,相对强度分别为:EC(12.1%),EGC(8.2%),ECG(35.4%),EGCG(45.7%)。本法可特异性地识别和分离儿茶素单体,有效消除咖啡因和茶碱干扰,可用于茶叶中微量儿茶素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9.
饮茶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东联 《茶报》2004,(4):20-21
饮茶能降低血脂,是与茶叶中的某些生物活性物质有关,这类物质主要是茶多酚。用茶多酚进行提炼、氧化、聚合,可转化成茶色素,其生化反应是以儿茶素的聚合物为主体,最主要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等,由于各种组分的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10.
儿茶素作为茶叶中尤为重要的功能成分备受关注,探讨其在食品体系中的变化对于儿茶素的应用和含儿茶素类食品品质尤为重要和必要.针对食品硬饮料中茶儿茶素变化相关研究缺乏,选用茶叶中四种主要儿茶素(EGCG、EGC、ECG、EC)单体和茶多酚,采用统一浓度添加法,分别探讨在蒸馏酒(酒精度45.5%)和水两种体系中于25℃避光、密封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四种儿茶素无论是在蒸馏酒还是水体系中均有所下降;在蒸馏酒中四种单体含量呈线性下降趋势且推测降低原因而非单体间转化导致,按初始浓度降低50%的时间排序为EGCG相似文献   

11.
茶多酚及儿茶素对前列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张星海  杨贤强 《茶叶》2003,29(3):142-144,158
前列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茶多酚及其儿茶素单体对前列腺癌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 ,作用效果的 IC50 顺序为 88、97、112μM(EGCG>ECG>EGC) ,EC几乎没有作用 ,但含 EC的 TPS(茶多酚 )和不含 EC的 TPS存在差异 ,它们的 IC50 为 39μg/ m l和 4 3μg/ m l,且成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同时用荧光显微镜可以看到癌细胞的凋亡小体。  相似文献   

12.
李春美  谢笔钧 《茶叶科学》2001,21(1):69-71,68
采用H2 O2 氧化以EGCG为主的儿茶素 ,并将所得的氧化产物进行了MS分析和HPLC分离。结果表明所得氧化产物主要为儿茶素的二至五聚体 ;一般的等度洗脱和线性梯度洗脱不能使儿茶素氧化聚合物各组分分离 ,往流动相中添加微量EDTA或乙酸铵并采用线性梯度和阶段梯度相结合的洗脱模式既可使氧化聚合物同小分子的儿茶素分开 ,也可使氧化聚合物各组分基本分离。这为儿茶素氧化聚合物的制取及分离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为加工出富含儿茶素类含量的茶叶,本试验探索了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不同光质萎凋工艺。试验以茶树新品系HK-2和HK-3为材料,采用白光(CK)、红光、黄光、蓝光、紫光光质进行萎凋,于照射0、2、4、6、8、12、24 h时取样,利用UPLC(超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简单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EC)、儿茶素(C)]和酯型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没食子酸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儿茶素没食子酸酯(CG)]含量的测量。结果表明,与白光组CK相比,HK-2品系茶树鲜叶采用4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含量显著增加了21.64%,6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含量分别显著增加了23.31%、38.56%和35.78%;HK-3品系茶树鲜叶采用12 h的蓝光萎凋工艺EGCG含量显著增加了33.18%,6 h的蓝光萎凋工艺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分别显著增加了75.49%、35.83%和38.51%。以7种儿茶素组分的相对含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光质萎凋能调控茶树鲜叶在萎凋过程中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其中蓝光萎凋6 h处理是提高茶树鲜叶儿茶素类含量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4.
陈平  钟建华  孙东 《茶叶科学》2003,23(2):115-118,104
利用高速逆流色谱对脂溶性茶多酚中的主要活性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获得了一种新的单取代的长碳链脂溶性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并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元素分析、IR、MS和1H-NMR等表征。药理学实验考察并比较了脂溶性的表没食子儿茶素-3-O-没食子酸-4'-棕榈酸酯、水溶性的绿茶多酚和脂溶性茶多酚对人卵巢癌HO-8910细胞株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单取代的EGCG棕榈酸酯的活性比脂溶性茶多酚强,而与绿茶多酚相当。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干闷与湿闷对黄茶感官品质、茶汤与干茶色度、品质成分含量以及其抑制肝癌细胞HepG2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湿闷工艺黄茶感官品质优于干闷工艺黄茶,茶汤与干茶色度均偏黄;生化成分检测结果显示,湿闷工艺黄茶中总儿茶素、酯型儿茶素、EGCG、ECG和叶绿素总量较干闷工艺黄茶显著降低,非酯型儿茶素、GC和EGC含量显著增加。MTT检测结果表明,干闷工艺和湿闷工艺黄茶都具有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在闷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相同条件下,湿闷工艺更有利于黄茶品质的形成,并可保持较强的体外抗肝癌活性。  相似文献   

16.
四川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高EGCG资源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四川茶树资源评价与茶树特异资源鉴定,本文利用11对SSR引物对109份四川茶树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并对其夏梢的茶多酚含量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11对SSR引物共扩增出35个观测等位基因,遗传多态信息量(PIC)、Nei’s多态性指数及Shannon信息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58、0.58、0.98。将109份种质资源聚为7个类群,在分子水平上具有较大差异性,材料来源地间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对茶多酚及儿茶素组分进行分析,109份材料夏梢的茶多酚为(21.59%±0.25%)~(30.56%±0.72%)(平均25.17%±1.87%),儿茶素为21.82%~25.04%(平均23.29%),酯型儿茶素为17.91%~22.08%(平均19.46%),EGCG为9.71%~16.24%(平均13.86%)。结果显示,四川茶树资源遗传背景较复杂,遗传基础较宽且差异较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中筛选出一批特异资源材料,其中高儿茶素资源8份(>19%),高酯型儿茶素资源10份(>15%),高EGCG资源14份(>13%),超高EGCG资源的5份(>15%)。为核心茶树资源圃建设及高EGCG资源鉴定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中酯型儿茶素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6份湖北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检测其春、夏、秋茶中CG、ECG、GCG、EGCG等4种主要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结果表明,CG、ECG、E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在不同季节中的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春茶秋茶,GCG的顺序为春茶夏茶秋茶;在春、夏、秋茶中,绝大部分茶树种质资源酯型儿茶素组分含量间表现出的变化趋势为EGCGGCGECGCG。各茶树种质资源春、夏、秋茶中酯型儿茶素的变异系数在13.21%~36.99%之间,季节间的变辐较小,个体间的变幅较大。基于酯型儿茶素的年均含量聚类分析显示,第2类群中CG和ECG含量高,第4类群中GCG和酯型儿茶素总量含量高。鄂茶7号、五峰310、五峰602、宣恩65等4个资源的夏茶和五峰108的夏茶、秋茶、年平均EGCG含量均在9.0%以上,可视为高EGCG茶树种质资源,可在今后育种和生产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18.
摊放环境对名优绿茶鲜叶茶多酚及儿茶素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单芽或一芽一叶茶鲜叶为原料,设置连续(78%~61%)摊放水分处理和不同环境条件摊放试验处理,分别进行液氮固样和冷冻干燥,测定茶多酚和儿茶素组分含量,研究摊放过程和摊放环境对茶多酚和儿茶素组成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摊放过程中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现前期下降后期有所上升的趋势,酯型儿茶素总量逐渐下降,EGC、EGCG,EC及GCG等儿茶素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ECG等组分呈逐渐上升趋势,鲜叶和摊放叶中检测不到没食子酸儿茶素(GC)。在摊放叶含水量控制在70%左右的前提下,环境温度与湿度对摊放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有明显的影响,低湿环境下(6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下降趋势,高湿环境下(90%)的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呈上升趋势,而中湿(75%)对茶多酚和儿茶素总量的影响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烘青绿茶苦涩味及其滋味贡献物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烘青绿茶苦涩味量化分析及其主要滋味贡献物质进行探讨。以不同嫩度烘青绿茶为原料,采用量化感官分析方法及化学分析手段分析了茶汤滋味分属性(包括苦味、涩味、鲜味和醇味等)和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并建立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烘青绿茶嫩度的下降,其茶汤苦味、涩味和鲜爽味强度呈下降趋势,整体滋味品质也显著下降。通过分析茶叶滋味化学成分含量及其滋味Dot值,发现烘青绿茶苦味的主要贡献物质是EGCG和咖啡碱;而涩味的主要贡献物是儿茶素和黄酮苷,其中儿茶素以EGCG为主,包括EGC和ECG,黄酮苷以槲皮素-3-O-芸香糖苷(Que-rut)和槲皮素-3-O-半乳糖苷(Que-gala)为主,包括杨梅素-3-O-半乳糖苷(Myr-gala)、槲皮素-3-O-葡萄糖苷(Que-glu)、牡荆素-2"-O-鼠李糖苷(Vit-rha)、山柰酚-3-O-半乳糖苷(Kae-gala)、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rut)、山柰酚-3-O-葡萄糖苷(Kae-glu)等。Dot值分析表明氨基酸对烘青绿茶鲜爽味没有显著贡献。本研究初步明确了烘青绿茶苦涩味的主要贡献物质,为茶叶品质提升和滋味化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茶儿茶素影响细胞外多糖合成和变形链球菌附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曹进 《茶叶科学》1995,15(1):57-60
通过菌斑量的测定、胞外多糖的提取和测定,对受儿茶素作用后降低酶活性的变形链球菌附着能力进行了体外观察。结果显示,儿茶素浓度在0.125%—1.000%时,细菌附着能力下降,菌斑形成量减少,细菌总蛋白也下降,菌斑中胞外葡聚糖含量降低。由此可见,儿茶素的抗菌斑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胞外葡聚糖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