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覃向平  全诚 《广东蚕业》2009,43(2):14-17
桑叶消毒是防微的重要技术措施。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加强桑叶消毒措施能有效地提高蚕种质量,最大限度地杜绝微粒子病的发生。家蚕微粒子病是病原性微孢子虫经胚种传染而使蚕感染病毒的一种毁灭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有食下传染和胚种传染,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我们只要有效地采取切断食下传播途径,胚种传播也就得到控制,蚕种质量就能提高,蚕茧丰收就有保障,经济效益就能充分发挥。因此,如何做好各级蚕种生产过程中的消毒防病工作,特别是桑叶浸渍消毒,是蚕种繁育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桑叶全程消毒在原蚕区的推广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原蚕区桑叶浸泡消毒与桑树上喷消相结合的桑叶全程消毒防控微粒子病的新模式。其核心技术:结合推行原蚕小蚕(1龄-3龄)共育,大蚕(4龄-5龄)分发到农户饲养等技术,从1龄-5龄期第2天前采用桑叶全程浸泡消毒,5龄期第2天后桑园采叶前喷消。主要技术经验:一是结合桑园的管理、害虫防治和原蚕区环境净化以及日常的消毒防病措施构筑完善的防微技术体系;二是加强与蚕农的沟通,发挥积极主动性,保证桑园杀虫,群防群治,蚕沙无害化处理,净化养蚕环境等技术细节落实;三是讲究技巧,合理解决全程桑叶消毒配药、脱水、消毒及树上喷洒彻底等问题;四是根据合格种茧、工作配合情况、维护原蚕区环境有功等指标,给予蚕农奖励,调动蚕农搞好全程桑叶消毒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蒋熙  李培胜  王燕  丁文娟 《四川蚕业》2019,(1):38-38,47
<正>凉山州蚕种场是一个三级繁育四级制种的蚕种生产单位,生产的原种除供本场的原蚕生产区使用外还要销售一部份。因此原种的品质质量不仅影响本场的一代杂交种生产,而且影响我场的市场信誉度。要保证原种的品质质量,首当其中的就是控制微粒子病。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场就因微粒子病侵害造成原种毒率严重超标,以至一代杂交种生产无法正常运行。1993年开始在  相似文献   

4.
比较了20%灭多威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对桑螟、桑尺蠖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对低龄桑螟的防效依次为:20%灭多威乳油>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40%辛硫磷乳油,其中20%灭多威乳油对高龄桑螟防效良好;对低龄桑尺蠖的防效依次为:40%辛硫磷乳油>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20%灭多威乳油.据此认为:防治桑螟为主的首选农药为20%灭多威乳油,而防治桑尺蠖为主时不宜选择20%灭多威乳油,40%辛硫磷乳油和30%辛硫磷微囊悬浮剂均可用于防治桑螟、桑尺蠖,但应根据喷药至采叶间隔时间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5.
6.
兽医实验室规范建设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中发挥核心技术支撑作用。结合质量管理学中的人、机、料、法、环的五要素,对兽医实验室进行重点控制,使其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究乳酸菌(LAB)和纤维素酶(CE)对豆渣(SR)与桑叶(ML)混贮发酵品质及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设置4个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LAB组、CE组及LAB+CE组,其中LAB和CE添加量分别为1×106 CFU/g和100 U/g.混贮56 d后收集样品并测定相关指标.结果...  相似文献   

8.
40%乐桑乳油在桑园药效和残留测定初步测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我国南方桑园长期以来只使用少数几种农药而产生的抗药性,以解决桑树保护中农药的更新换代问题,本试验对我校桑园进行了华东地区新农药40%乐桑乳油的药效和残留测定试验,以探讨该新农药在南方桑园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桑叶浸渍消毒叶面残留药物对种茧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漂白粉澄清液浸渍桑叶消毒是蚕种生产防微工作的一项有效措施,为蚕种繁育提供一代无毒种并保证使之呈良性循环发挥了积极作用。冯永德、陆根明等曾对其防微作用作过报道。但桑叶浸渍消毒后叶面残留药物对种茧质量有何影响,报道甚少,笔者就此于2007-2008年春、秋两季开展了该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钟贞凤 《广西蚕业》1994,31(1):16-18
杂交(实生桑)良种桑。沙2×伦109”是南宁地区蚕区当前主要推广品种.1979年起从广东省引进试种至今已有10多年了,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1992年.全地区12个县市均已普及,已种植3440.7公顷(51658亩)。比1989年增加6.48倍,1992年秋蚕开始,由于蚕茧降价,挖去了一部份,但仍有2866.6公顷。  相似文献   

11.
从桑尺蠖(HemerophilaatrilineataButler)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桑尺蠖微孢子虫),形态为长卵圆形,大小为3.5~4.1×1.6~1.9μm。从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suspectaWarren)中分离的微孢子虫(简称丝棉木金星尺蠖微孢子虫),形状为卵圆形,大小为3.2~3.7×1.6~2.1μm。两种微孢子虫均能感染寄生家蚕的主要组织器官,引起蚕儿发病,但致病力要比家蚕微孢子虫(Nosemabombycis)弱,且能经卵传染给下一代,其胚种传染率要比家蚕微孢子虫低。  相似文献   

12.
浅谈农村原蚕区的防微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省蚕种生产近10年来,已由20世纪80年代主要依靠场内生产逐步转向原蚕区生产,然而农村原蚕区条件较差,基础设施落后,加之生产生活用房分不开等诸多因素,使农村原蚕区生产在微粒子病防治方面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1999年浒关蚕种场到太仓绿化村开辟农村原蚕点,当年淘汰蚕种52.3%,然后逐年减少,经过十多年净化,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和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3龄起蚕的LC_(50)分别为11.3863 mg/L、4202.4884 mg/L和45.8659 mg/L。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2500倍(200 mg/L)、5000倍(100 mg/L)和7500倍(67 mg/L)在桑叶上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5 d和13 d,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1500倍(533 mg/L)、3000倍(267 mg/L)和6000倍(133 mg/L)的残毒期分别为17 d、13 d和9 d,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常规浓度下对家蚕较安全。80%烯啶·吡蚜酮水分散粒剂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优于50%烯啶虫胺可溶粉剂和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表明烯啶虫胺和吡蚜酮复配有一定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兽用生物制品是预防、治疗、诊断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疫病的免疫制剂,是畜禽疫病预防控制的有力武器,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兽用生物制品的科技进步,后者的进步又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实践中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生物制品的特殊性和人们安全防护意识不强以及使用的不规范,也会出现一些问题,而影响生物制品的使用效果,同时也影响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