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不同防治方式下靶标农药沉积量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亮  徐德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3):16140-16142
[目的]明确热雾机热雾滴的有效沉积量,分析热雾滴在作物上的有效附着量。[方法]研究了3种施药机具(喷雾器、热雾机和弥雾机)的雾滴田间分布效果,并测定了3种施药方式下油菜叶片上的多菌灵含量。[结果]热雾机的雾滴在载玻片上分布比喷雾器和弥雾机均匀,热雾机防治有效距离为25 m以上,正、背面热雾粒数量分别在204~263和83~93滴/cm2。热雾机施药叶片上多菌灵含量介于喷雾器和弥雾机,下部叶片多菌灵含量达28.569 6 mg/L,高于喷雾器和弥雾机;热雾机施药土壤中多菌灵沉积量为39 176.36mg/hm2,低于喷雾器和弥雾机。[结论]热雾机作为高效、清洁的植保施药器械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麦田灰飞虱发生与药剂防治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麦田灰飞虱田间发生与药剂防效,结果表明:麦田灰飞虱在海安县有逐年加重发生的趋势,小麦齐穗至灌浆期,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喷防防治效果大田稳定在95%以上,小区试验在90%左右;机动弥雾机与手动喷雾的用药效果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茶小绿叶蝉为广布性昆虫,分布遍及全国各大茶区,是对我国茶树为害最严重的害虫之一。为了探讨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措施,研究了机动和电动2种机型喷雾结合5%鱼藤酮乳油、5%云菊天然除虫菊素乳油、0.2%苦皮藤素乳油和0.6%苦参碱内酯水剂对茶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茶小绿叶蝉有较强杀伤力,能迅速降低害虫田间虫口数,药后1~21 d平均防效为77.69%~85.39%;4种药剂中以0.6%苦参碱内酯水剂防治效果最好,且机动喷雾防治效果较电动喷雾好;选择机动喷雾器交替使用0.6%苦参碱内酯水剂、0.2%苦皮藤素乳油、5%云菊天然除虫菊素乳油3种植物源药剂可有效、可持续性防治茶小绿叶蝉。  相似文献   

4.
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多旋翼植保飞行器、背负式机动弥雾机3种不同植保机械施药的作业效果及水稻病虫防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与植保飞行器工效远高于背负式机动弥雾机,是背负式机动弥雾机的6.7~10.0倍。且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用工成本较低,每公顷24元,植保飞行器用工成本每公顷36元,是背负式机动弥雾机的1/5~1/3。多旋翼植保机飞行器喷药速度比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快,但电池充电耗时较长。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幅宽,喷雾均匀、用水量足,与多旋翼植保飞行器均适用于大面积推广,值得应用。多旋翼植保飞行器对水稻病害的防治效果较差,其用水量与病害控制效果有一定的关系,建议加大用水量或添加沉降剂使用。  相似文献   

5.
2012~2013年,在长沙县、邵东县、绥宁县和桃源县采用田间试验,对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用25%吡唑醚菌酯(凯润)16、24 mL/667m2,对水30 kg,均匀喷雾,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建议制种田防治穗颈瘟使用25%吡唑醚菌酯乳油24 mL/667m2,对水30 kg,均匀喷雾。  相似文献   

6.
试验结果表明,在烟粉虱基数特大时,25%噻虫嗪WG、3%啶虫咪EC、25 g·L-1联苯菊酯EC喷雾防治效果不佳,药后第一天防效分别为55.1%、46.1%、40.5%。采用热力烟雾机按照每667 m212.5%高效氯氰菊酯EC 100 mL·L-1柴油的用量喷施烟雾防治效果较好,药后第一天防效可达76.3%,且无药害发生。可作为防治棚室烟粉虱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植保器械对甜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进行了植保无人机、电动喷雾器及热力烟雾机田间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和热力烟雾机的施药效率分别是电动喷雾器的32.5倍和5.8倍。在相同药剂配方条件下,植保无人机和电动喷雾器施药后14 d对玉米螟的校正防效达到90%左右,收获期果穗相对防效超过75%,热力烟雾机防效均低于60%;电动喷雾器和植保无人机施药对乳熟期小斑病的防效达到56.6%和58.7%,对南方锈病的防效达到71.4%和61.2%,均显著高于热力烟雾机;测产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的增产效果最好,达10.9%。植保无人机可用于甜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的防治,施药效率和防治效果均优于人工喷雾器喷洒,热力烟雾机的防效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8.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在稻飞虱孵化高峰期用15%阿维·噻嗪酮WP(擒飞)60g/667m2喷雾防治1次,药后3d、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11%和89.48%,均与对照药剂25%吡蚜酮SC 20mL/667m2的防治效果相当,且对水稻安全。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通过添加农药助剂杰效利,使药量与常规相比减少30%,仍能达到积极防治效果的可行性,在药液内添加适量助剂杰效利(1∶10000),并采用弥雾机漂移喷雾、弥雾机下倾喷雾、喷雾器手动喷雾、担架式机动弥雾机喷雾等不同方式进行喷雾防治,于施药后5d调查对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农药减量使用30%的情况下,防效的最高值与农药常规使用时持平,平均值仅降低10%左右,即能有效防治水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6种常用杀虫剂对小麦蚜虫田间防治效果及并推荐防治剂量。[方法]于2014年在安徽省寿县进行了苦参碱、吡蚜酮、高效氯氰菊酯、啶虫脒、吡虫啉、毒死蜱等6中常用杀虫剂药剂防治小麦蚜虫的田间效果试验,每个药剂设置3个防治剂量,对防治效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6种药剂对小麦蚜虫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小麦安全。[结论 ]1.5%苦参碱可溶液剂、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持效性较好,可用于小麦蚜虫始发期喷雾防治;40%毒死蜱乳油、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速效性较强,可用于小麦蚜虫盛发期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喷雾器以及喷头对农药有效利用率和施药效率的影响。[方法]采用诱惑红作为农药喷雾的示踪剂,分析了4种喷雾器及喷头在田间喷雾下的雾滴大小、施药效率、叶片农药的沉积回收率和雾滴田间分布均匀性。[结果]农药的有效利用率方面表现为电动喷雾器>机动喷雾器>手动喷雾器>手动弥雾器;施药效率方面表现为机动喷雾器>电动喷雾器>手动弥雾器>手动喷雾器;农药雾滴田间分布均匀性方面表现为电动喷雾器最好,其余都较差。[结论]为新型植保器械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玉米抗倒伏化控剂喷施缺少适宜机具,拟通过开展植保机具选型试验,筛选适宜化控剂喷施作业的机型。[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与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检测约翰迪尔4630型、3W-500型和3WBD-16型3种植保机型开展化控作业的适应性。[结果]4630型喷杆喷雾机配套防飘扇形雾喷头作业其雾滴粒径较大,雾滴沉积密度低,且多分布在下部叶片,不利于叶片吸收,化控效果较差,且植株损伤率最高;3WBD-16型背负式电动喷雾器配套圆锥雾喷头作业喷雾均匀性最低,化控作业后效果不均匀,田间整齐度低,作业成本最高;3W-500型东方红悬挂式喷杆喷雾机配套标准扇形雾喷头作业质量和作业效率优于背负式电动喷雾器,作业后化控效果显著优于约翰迪尔4630型喷杆喷雾机,且作业成本最低。[结论]3W-500型东方红悬挂式喷杆喷雾机适宜在京郊地区玉米化控作业中应用。  相似文献   

13.
摘要:采用纸卡法在室内对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进行了雾滴大小,喷雾距离,喷雾密度和喷雾量的测试,同时与常规喷雾器进行了比较。测试结果表明: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荷电喷雾的雾滴密度显著高于非荷电喷雾,在靶标背面的雾滴密度明显增大。荷电喷雾的雾滴粒径只有常规喷雾雾滴粒径的1/3~1/4,且粒径谱较常规喷雾器窄,雾滴均匀度较高。TEPEC-B1型高压静电喷雾器通过不同档位调节可以控制喷雾量和喷雾距离,适于保护地不同类型蔬菜的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14.
针对温室内手动施药劳动强度大、容易造成施药人员中毒等问题,利用GSM网络技术平台,设计基于手机信息发送指令的自走式弥雾机远程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GSM模块和手机及单片机之间的双向通信实现手机对弥雾机行走速度和喷雾流量设定,运用Keil C51V9.00软件编程,对动作流程进行决策,控制弥雾机自动喷药。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响应时间约为3s,弥雾机停止工作时,有一定的响应距离,最大为0.59m;当行走速度为4~12cm/s,喷雾流量50~300mL/min时,雾滴分布变异系数为3%~5%,喷雾均匀性较好。该远程控制系统可以满足在温室大棚内的使用要求,与传统施药方法相比,简化了植保机械的操作过程,有利于减轻劳动强度,保障人身安全。  相似文献   

15.
喷雾方式对农药雾滴在水稻群体内沉积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分析喷雾方式对农药雾滴在水稻群体内沉积分布的影响,研究提出稻田合理的喷雾方式,提高稻田农药利用率。【方法】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扬花期,用配有空心圆锥雾喷头的手动喷雾器叶面喷洒和配有气力式弥雾喷头的弥雾机下倾45°角喷洒指示剂丽春红-G溶液,收集并测定沉积在植株上层、中层和下层不同点位载玻片上的雾滴指示剂丽春红-G沉积量。【结果】以不同喷雾方式施药,水稻叶片正面、背面及垂直方向不同点位的丽春红-G沉积量有显著差异。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扬花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和弥雾机45°角下倾喷雾,丽春红-G的沉积量在水稻群体空间内的分布趋势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在水稻分蘖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13.3%玻片上丽春红-G的沉积量接近于平均数;52.9%玻片上丽春红-G沉积量低于平均数;33.75%玻片上丽春红-G的沉积量高于平均数。在水稻分蘖期用弥雾机45°角下倾喷雾,20.4%玻片上丽春红-G的沉积量接近于平均数;45.4%玻片上丽春红-G沉积量低于平均数;34.2%玻片上丽春红-G沉积量高于平均数。在水稻孕穗期和扬花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分别有33.3%和28.1%的玻片上没有丽春红-G的沉积;而用弥雾机45°角下倾喷雾,没有丽春红-G沉积的玻片比例分别为13.9%和5.0%。在水稻孕穗期用手动喷雾器和弥雾机喷雾,分别只有6.4%和11.7%玻片上的沉积量接近于平均值,而在扬花期时该比例分别为7.2%和17.2%。在水稻分蘖期、孕穗期和扬花期用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喷雾雾滴主要沉积在表示叶片正面的载玻片上,其沉积量占总沉积量的66.3%、85.1%和84.9%,其中在植株上层表示叶片正面载玻片上的沉积量占总沉积量的38.7%、42.2%和45.6%,在表示叶片背面和垂直面玻片上的沉积量很少。弥雾机下倾45°角喷雾,在表示叶片背面和垂直面玻片上的沉积量多于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但在表示叶片正面玻片上的沉积量仍占总沉积量的50.5%、50.6%和53.1%,其中植株上层表示叶片正面玻片上的沉积量占总沉积量的32.9%、27.9%和31.5%。【结论】如果以单位面积载玻片上的平均沉积量作为防治病虫害的有效剂量,那么在水稻群体内同时存在剂量浪费与剂量不足的现象。手动喷雾器压顶喷雾,喷雾雾滴主要沉积在植株上层叶片正面,沉积量占到总沉积量的1/3以上,而在叶片背面和茎秆上的沉积量很少,尤其是在植株基部叶片和茎秆上,沉积量趋向于零。采用弥雾机下倾45°角喷雾,喷雾雾滴在植株上层叶片正面的沉积量仍超过总沉积量的1/4,但在施药量低于手动喷雾器压顶喷雾条件下,各层叶片背面和茎秆上的沉积量都显著高于手动喷雾器叶面喷雾,说明弥雾机下倾45°喷洒,农药雾滴能够进入植株中下层,在叶片背面及茎秆上沉积。  相似文献   

16.
为验证单旋翼油动无人机在丘陵山地果园的喷雾效果,将单旋翼油动无人机与圆形果园风送喷雾机在矮砧密植苹果园进行喷雾性能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单旋翼油动无人机喷雾作业的果树上中下层雾滴沉积覆盖率分别为0.66%~21.98%、1.20%~16.17%、0.38%~3.96%,雾滴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大小顺序依次为上层>中层>下层;圆形果园风送喷雾机喷雾作业的果树上中下层雾滴沉积覆盖率分别为5.68%~24.94%、2.64%~34.61%、3.15%~21.78%,雾滴平均体积中值直径大小顺序依次为下层>中层>上层;单旋翼油动无人机喷洒的雾滴在果树中上层的沉积效果显著,圆形果园风送喷雾机则为中下层效果显著。排除机具故障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无人机作业的工作效能与节水省药性能优于喷雾机;在果园生产抢农时和病虫害应急处理中,无人机表现出较好的实用性能。  相似文献   

17.
温室弥雾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实现温室环境人机分离自动变量施药,设计基于Wi-Fi与模糊控制的自走式自动变量风送弥雾机。施药系统以STM32单片机为核心,在Eclipse开发环境下采用Socket编程技术实现移动端与弥雾机端双向通信。为满足施药技术要求,采用Mamdani模型制定施药控制规则,将虫害覆盖率和茄子冠层高度参数作为模糊控制模型的输入,根据施药控制规则自动控制电磁阀和继电器以调控喷雾流量和控制施药时间,共同完成弥雾机变量施药。通过流量测定、模糊控制及自动与手动弥雾的沉积试验对施药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施药控制系统可根据占空比准确调控喷雾流量,且占空比与喷雾流量线性度较好,拟合度为R~2=0.996 4,满足该设计喷雾范围要求。2)采样点与喷头距离为1~3m时对单位面积雾滴有效沉积量影响显著,且随着茄子冠层高度的增大和蓟马覆盖率的提高均会使单位面积雾滴沉积量显著提高。3)自动弥雾与手动弥雾沉积量的相对误差不超过0.8%,可满足变量喷雾的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植保无人机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条件和防治效果,研究了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飞行速度、飞防助剂等条件对农药雾滴特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两种不同施药方式对水稻纹枯病、稻曲病、螟虫防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距离水稻冠层2 m、飞行速度3 m·s-1时,雾滴沉降密度(22.3个·cm-2)最大,雾滴在水稻冠层不同部位的沉降密度存在差异:上部>中部>下部;添加飞防助剂药液湿润面积增加764%,雾滴中直径、覆盖率由未添加助剂前 256.3 μm、5.56%增加至327.5 μm、9.82%,雾滴密度由未添加助剂前20.3个·cm-2降低至16.4个·cm-2。在水稻孕穗期,相同药剂配方条件下,植保无人机喷施化学药剂和生物药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20%、83.20%,显著优于传统人工电动喷雾器喷洒防治效果;而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51%、84.01%,对螟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9.32%、81.47%,两种喷药方式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植保无人机在最适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添加飞防助剂等条件下,对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显著,具有大面积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