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酵母培养物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高精料日粮条件下,以4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本地山羊为试验动物,采用4×4拉丁方设计,研究酵母培养物(0、20、30、和40g/d)对山羊瘤胃纤维素酶活及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影响。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有提高瘤胃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消失率及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木聚糖酶活的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日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瘤胃乙酸、丙酸、丁酸、TVFA浓度及乙酸丙酸比。与对照组相比,早饲后4h时,20g/d处理组乙酸浓度提高22%(P<0.05),TVFA浓度提高21%(P<0.05),30g/d处理组的丙酸浓度提高11%(P>0.05);18h时,30g/d处理组乙酸浓度和TVFA浓度较对照组分别提高32%(P<0.05)和28%(P<0.05)。  相似文献   

2.
不同NFC/NDF饲粮和硫胺素对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和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饲粮和硫胺素对荷斯坦奶牛瘤胃代谢的影响。选用3头健康状况良好且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采用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分3期进行,每期23 d,每期中预试期20 d,正试期3 d;3个试验组分别饲喂NFC/NDF为1.41(精粗比5∶5)、NFC/NDF为2.01(精粗比7∶3)、NFC/NDF为2.01(精粗比7∶3)+180 mg/kg硫胺素的试验饲粮。结果表明:提高饲粮NFC/NDF,瘤胃液pH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NH3-N)浓度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乳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乙酸比例(P<0.05)、乙酸/丙酸(P<0.05或P<0.01)显著或极显著降低,丙酸、丁酸比例显著或极显著上升(P<0.05或P<0.01)。高NFC/NDF饲粮添加硫胺素后,瘤胃液pH有升高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NH3-N浓度显著降低(P<0.05),乳酸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丙酸比例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的增加能够诱导瘘管奶牛产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添加180 mg/kg硫胺素能够缓解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3.
试验选择带有永久瘤胃瘘管的辽宁绒山羊羯羊9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3只,研究日粮NDF水平(59.5%、54.6%、49.69%)对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NDF水平的降低,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丙酸浓度显著升高(P<0.05),乙酸比例显著降低(P<0.05),丙酸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和丁酸的比例没有显著变化(P>0.05)。各种酸浓度及其比例与NDF水平有着比较好的线性回归关系:乙酸浓度=16.21-17.99NDF(n=9,R2=0.55,P<0.05),丙酸浓度=33.39-43.97NDF(n=9,R2=0.68,P<0.01),乙酸比例=51.77+51.61NDF(n=9,R2=0.52,P<0.05),丙酸比例=29.09-31.06NDF(n=9,R2=0.49,P<0.05)。绒山羊日粮NDF含量为50%左右时瘤胃的发酵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瘤胃pH值降低,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值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值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值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 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I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提高瘤胃pH降低,瘤胃pH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 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这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6.
不同NDF/NFE比的日粮对山羊瘤胃发酵参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4只(35±2.5)kg装有瘤胃瘘管的徐淮白山羊,采用拉丁方试验设计,饲喂NDF/NFE分别为1.46(A组)、1.2(5 B组)、1.0(3 C组)、0.8(2 D组)的4种日粮,研究其对瘤胃内环境参数的昼夜动态变化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瘤胃pH随NDF/NFE的降低而降低,由A组的6.37降至D组的5.86;②乙酸浓度以B组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A、C和D组,A、C、D 3组则依次降低(P>0.05);丙酸浓度以B、D两组较高,极显著(P<0.01)高于A和C组;丁酸浓度随NDF/NFE降低而升高,D组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C和B组;总VFA浓度B组最高,极显著(P<0.01)高于D组,显著(P<0.05)高于A、C组;乙酸/丙酸比随NDF/NFE比的降低而减小,A组极显著(P<0.01)大于B、C和D组;③瘤胃氨态氮平均浓度随日粮NDF/NFE比的降低而升高,由A组的8.37mg/dL升至D组的13.71mg/dL。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瘤胃pH值降低,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值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值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值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8.
酵母培养物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发酵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选择12只年龄相同的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半同胞羯羊,按体重配对原则分为4组,其中A1、A3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3∶7的基础日粮,B1、B2处理组饲喂精粗比为2∶8的基础日粮。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方法,对照期饲喂基础日粮,试验期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培养物(YC)。各处理YC添加量A1为2.0%;A3为3.0%;B1为2.0%;B2为2.5%。结果表明:添加YC极显著(P<0.01)降低A3和B1处理瘤胃NH3-N浓度,极显著(P<0.01)提高A1处理的瘤胃NH3-N浓度。添加YC能显著(P<0.05)提高绒山羊瘤胃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浓度,总VFA浓度得到极显著(P<0.01)提高;对乙酸/丙酸比没有显著影响。显著提高B1和B2处理菌体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鄱阳湖草型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糖类(NFC)与中性洗涤纤维(NDF)比例对锦江黄牛瘤胃体外发酵功能及对瘤胃细菌蛋白(BCP)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影响,试验设计0.42、0.52和0.593个不同NFC/NDF值处理组,每处理5个重复,采用体外批次培养法培养24 h,测定瘤胃发酵指标。结果表明:随着NFC/NDF值的提高,产气量逐步增大但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pH各组显著下降(P0.05),氨态氮各组显著提高(P0.05);BCP浓度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0.51和0.59组的BCP浓度显著高于0.42组(P0.05),0.51和0.59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TVFA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其中0.59组的TVFA浓度显著高于0.42和0.51组(P0.05);丙酸浓度随着NFC/NDF值的提高而提高,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乙酸与丁酸浓度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乙酸/丙酸值随着NFC/NDF比值的提高而降低,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BCP和TVFA浓度与NFC/NDF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Y=0.360 5X-0.32(Y为培养液中BCP浓度,X为NFC/NDF比,R2=0.798 2)Y=0.013X-0.4652(Y为培养液中TVFA浓度,X为NFC/NDF比,R2=0.921 8)结果表明:在研究条件下,在0.42~0.59,提高NFC/NDF值,有利于提高瘤胃发酵功能,促进BCP合成和瘤胃TVFA的产生,促进瘤胃丙酸型发酵,试验条件下以NFC/NDF比值为0.59试验组最好,但最佳NFC/NDF值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热应激对奶山羊瘤胃内pH、氨态氮(NH3-N)和挥发性脂肪酸(VFA)浓度的影响,以及添加吡啶羧酸铬对其的调控作用。选用体重相近[(20.75±1.88)kg]的波尔山羊4只,采用自身对照,分3期试验,分别为对照组、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对照组山羊在空调房中饲喂,温湿指数(THI)在70以下,处于非热应激状态;热应激组和加铬组山羊在室温动物房中饲喂,2组THI无显著差异(P>0.05),达79以上,处在相似的热应激状态。加铬组饲粮为基础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铬含量为0.2 mg/kg饲粮)。每期试验14 d,在试验的第13天采集瘤胃液,测定pH、NH3-N和VFA浓度。结果表明:热应激可以显著降低奶山羊瘤胃内pH(P<0.05),显著提高瘤胃内NH3-N、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浓度(P<0.05),显著降低乙酸/丙酸(P<0.05)。饲粮中添加吡啶羧酸铬后可以显著提高热应激奶山羊瘤胃乙酸、丁酸浓度和乙酸/丙酸(P<0.05),显著降低瘤胃丙酸浓度(P<0.05),对瘤胃pH、NH3-N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热应激使瘤胃pH显著降低,显著增加了VFA浓度,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饲粮添加吡啶羧酸铬可调节瘤胃VFA浓度,对热应激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8只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十二指肠近端T型瘘管的徐淮白山羊为试验动物,分为2组,分别饲喂青贮玉米和混合干草,研究山羊瘤胃和十二指肠内环境的昼夜动态变化。结果表明:①混合干草组瘤胃和十二指肠的pH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青贮玉米组,其日内动态变化都表现出采食后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②混合干草组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青贮玉米组,而十二指肠食糜的氨态氮浓度极显著(P<0.01)低于青贮玉米组;③混合干草组瘤胃乙酸浓度显著(P<0.05)高于青贮玉米组,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青贮玉米组丁酸浓度极显著(P<0.01)高于混合干草组;十二指肠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青贮玉米组均极显著(P<0.01)高于混合干草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基础饲粮条件下绵羊瘤胃乙酸、丁酸产生量的提高对其消化道吸收流通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1.5岁左右、体重相近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近端十二指肠瘘管的内蒙古半细毛羯羊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3只,一组为乙酸灌注组,另一组为丁酸灌注组。每组设置3个处理,每个处理代表1个灌注的乙酸﹑丁酸水平及1次启动-连续灌注试验。试验通过模拟连续饲喂从而获得瘤胃稳态条件,采用非同位素标记乙酸、丁酸溶液灌注技术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随着瘤胃乙酸产生速率的提高,瘤胃pH、瘤胃乙酸吸收率显著下降(P 0.05),瘤胃乙酸浓度、乙酸吸收速率和乙酸流通速率极显著上升(P0.01),瘤胃液相钴(Co)浓度、瘤胃液相小时稀释速率、液相流通速率和液相体积均无显著变化(P0.05);瘤胃丁酸产生速率的提高除了对瘤胃液相Co浓度也影响显著(P0.05)外,对其他指标影响同乙酸处理的变化。2)随着瘤胃乙酸产生速率的提高,各试验羊乙酸十二指肠流通速率逐渐增加(2. 95~3.47 mmol/h),但各水平间差异不显著(P0.05);进入十二指肠的乙酸占进入后消化道总乙酸的比例(5. 68%~3. 35%)极显著下降(P 0. 01);乙酸在瓣胃﹑真胃的吸收比例(94. 32%~96.65%)极显著上升(P0.01)。本研究条件下,绵羊瘤胃乙酸、丁酸产生速率的增加提高了其瘤胃浓度,降低了瘤胃pH,提高了其瘤胃吸收速率和瘤胃、十二指肠流通速率,但瘤胃吸收效率下降。  相似文献   

13.
体外试验研究表明,试验管NH_3-N浓度于培养过程中逐渐下降。而三氯醋酸沉淀蛋白(TCA-P)浓度则迅速上升,2.5小时后超过对照管。同时丁酸向乙酸转化。利用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和皱胃瘘管的湖羊,进行体内试验,以挥发性脂肪酸胺(AS-VFA)替代日粮总氮34%。饲喂后瘤胃NH_3-N、TVFA和丁酸浓度迅速上升,瘤胃内稻草粉纤维素48小时消失率为38.6%,显著高于对照期的31.94%(P<0.05)。试验期1昼夜通过皱胃的总氮量为14.27克,非氨氮(NAN)13.02克,微生物氮4.06克,均有提高趋势。微生物蛋白合成效率提高70%(P<0.01),而前胃有机物消化率则趋于降低。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研究中药复方对山羊瘤胃内环境参数的影响。选择6头健康的体重相近的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周岁大足黑山羊羯羊,按3×3重复拉丁方试验设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2个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上给每头羊日喂15 g复方Ⅰ和复方Ⅱ(由藿香、苍术、黄柏和生石膏等中药按不同比例组成)。结果表明:2种复方对山羊瘤胃pH及氨氮浓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复方Ⅰ能极显著提高山羊瘤胃内丁酸浓度及丁酸占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比例(P<0.01),显著提高山羊瘤胃内乙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等浓度(P<0.05),而复方Ⅱ仅能显著提高山羊瘤胃内丁酸浓度(P<0.05)。结果提示,2种复方均能改善山羊瘤胃内环境状况,且复方Ⅰ作用效果优于复方Ⅱ。  相似文献   

15.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1)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2)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3)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g/(头·d)。  相似文献   

16.
试验将6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以及门静脉、肝静脉以及股动脉慢性血管瘘的泌乳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2组,研究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牛瘤胃发酵与肝脏VFA代谢以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低精料(LC)日粮组相比,高精料(HC)日粮组瘤胃液pH显著下降(P0.05),丙酸浓度显著提高(P0.05),乙酸/丙酸的比值有降低的趋势(P=0.06),但日粮对瘤胃液乙酸、丁酸和TVFA浓度影响不显著(P0.05)。HC日粮能显著提高门静脉血浆中乙酸、丙酸、丁酸和TVFA(P0.05)浓度。在两种日粮条件下,VFA肝静脉-门静脉血浆浓度差(H-P)均为负值。HC日粮显著增加丙酸和丁酸的H-P值(P0.05)。与LC日粮相比,HC日粮显著增加乙酸和TVFA(P0.05)的肝静脉-动脉血浆浓度差(HA),显著降低丙酸(P0.05)H-A值。HC日粮显著提高门静脉、肝静脉和股动脉血浆中葡萄糖、β-羟丁酸和非酯化脂肪酸(P0.05)浓度以及显著提高乳蛋白、乳中总固形物和非脂固形物(P0.05)含量。试验结果表明,HC日粮可以改善奶牛瘤胃发酵、肝脏的VFA代谢以及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日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比(NFC/NDF)对奶山羊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择6只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关中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自身对照试验法,共分为4组(分4期进行),每期10d,依次饲喂NFC/NDF比分别为1.02(Ⅰ期)、1.24(Ⅱ期)、1.63(Ⅲ期)、2.58(Ⅳ期)的4种日粮。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瘤胃pH值降低,瘤胃pH值下降速率和下降幅度及pH值低于5.2、5.5、5.8、6.0的持续时间随之加快、延长;瘤胃丙酸、丁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随日粮NFC/NDF比提高呈增加趋势,而乙酸含量及乙酸/丙酸则呈降低趋势;血浆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均呈增加趋势。当日粮NFC/NDF比达2.58时,瘤胃pH值在5.2~5.5之间持续时间每日达7h以上,此时瘤胃乳酸含量较低,血浆及瘤胃TVFA含量显著提高(P〈0.05)。结果表明,随着日粮NFC/NDF比的提高,使瘤胃逐渐处于酸性环境,改变了瘤胃发酵模式;瘤胃pH值的下降主要源于瘤胃TVFA增多,而非乳酸;当日粮NFC/NDF比为2.58时,奶山羊发生亚急性瘤胃酸中毒。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不同非纤维性碳水化合物/中性洗涤纤维(NFC/NDF)对肉用绵羊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的影响.选用(47.21±1.01)kg安装有瘤胃瘘管的杜泊羊(♂)×小尾寒羊(♀)杂交1代肉用公羊12只,采用12×4不完全拉丁方设计,试验分4期进行,每期16 d,分别饲喂NFC/NDF为0.25、0.34、0.36、0.52、0.60、0.80、0.87、1.13、1.30、1.58、2.17和2.49的12种饲粮.结果表明:随着NFC/NDF的增加,试验羊瘤胃pH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氨态氮浓度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丁酸比例呈显著三次曲线变化(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中的丙酸、戊酸和异戊酸比例极显著线性增加(P<0.01),乙酸比例和乙酸/丙酸极显著线性降低(P<0.01).由此可见,饲粮NFC/NDF对瘤胃pH、氨态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选用4头带有瘤胃瘘管的内蒙古白绒山羊作为瘤胃液供体羊,以两种不同精粗比的粗料型日粮为培养底物,研究不同苹果酸添加量(0、3、6、9、12mmol/l)对内蒙古白绒山羊瘤胃挥发性脂肪酸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精粗比日粮下乙酸、丙酸、丁酸及TVFA浓度均以3:7日粮组较高,乙丙比以2:8日粮组较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添加苹果酸后,3:7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4、8、18和24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3mmol/l组高于对照组,9mmol/l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而2:8日粮组乙酸、丙酸浓度在培养8、18h后显著升高(P<0.05);丁酸浓度在培养8、12和24h后升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乙丙比在两种日粮下均极显著降低(P<0.01);TVFA浓度在两种日粮下均升高,培养4、8、18h差异是显著的(P<0.05)。  相似文献   

20.
玉米的不同加工处理对瘤胃液VFA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3头装有永久瘤胃瘘管的云南黄牛,饲喂5种含不同加工处理(粉碎、粉碎蒸汽、干碾压、湿碾压、蒸汽压片)玉米的日粮,在精粗比为50:50的条件下,采用3×5不完全拉丁方设计,对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乙酸浓度、丙酸浓度、乙酸占TVFA比例、丙酸占TVFA比例进行测定,以研究不同处理玉米日粮对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TVFA,湿碾压玉米日粮组显著高于粉碎蒸汽玉米日粮组(P<0.05),而与其它三组间无显著差异;湿碾压玉米日粮组乙酸浓度显著高于粉碎、粉碎蒸汽与蒸汽压片玉米日粮组(P<0.05),而与干碾压玉米日粮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处理玉米日粮组间乙酸占TVFA比例,粉碎玉米日粮组显著低于其它四组(P<0.05),且这四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各处理组间瘤胃内丙酸浓度及丙酸占TVFA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但丙酸占TVFA比例存在蒸汽压片>干碾压>粉碎蒸汽>湿碾压>粉碎玉米日粮组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