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高质量发展规划(2020-2022年)》中专门谈到了加快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之一的家庭农场.说到家庭农场,大部分国家都是针对农场经营主体是农民家庭而言的,即家庭经营的农场,不论它是大农场还是小农场.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基本特征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家庭为基本经营单元,从事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2.
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性地位,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3.
<正>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以来,各地都在加快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而"家庭农场"做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现,实践证明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家庭农场刚刚起步阶段,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新农业》2013,(24)
迎新辞旧岁家庭农场来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将是今后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张金丽 《河南农业》2014,(23):14-14
<正>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在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逐渐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一、民权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近年来,民权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使得民权县家庭农场得到蓬勃发展。自2013年9月6日民权县  相似文献   

6.
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加快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  相似文献   

7.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成为未来农业经营的主体.通过实地调查与访谈,了解新疆家庭农场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及阻碍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因,从多方协作解决融资难、多角度提升家庭农场生产经营能力两个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出发展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的对策,以期为农业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  相似文献   

8.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家庭农场是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针对目前培育发展家庭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现阶段,我国已形成传统家庭农户为主,其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的多元主体经营农业生产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自身特点和优劣条件。首先对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进行分析,概括出不同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劣势;再依据我国农业生产要素流动趋势,提出"家庭农户主导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快速发展"的多元主体模式到"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为主导"的多元主体模式再到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存模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演进过程。  相似文献   

10.
2013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培育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该文介绍了诸城市家庭农场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以为诸城市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家庭农场发育的动力与困境及其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农业生产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有效形式。本文以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先锋家庭农场为例,探讨家庭农场的发展动力及实际运作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我国家庭农场在实际发展中还面临着融资困难、农业保险制度不健全、地方政府干预过度、支农政策不平衡等一系列困境。从准入认定、扶持管理、合作与激励、社会化服务、职业农民培育等五个方面,提出了积极构建家庭农场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2.
以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为基础,联合创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有效途径.家庭农场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相对弱质性促进了苏州"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产生,通过分析"家庭农场+合作社"经营模式的概念、特征及发展模式和政策启示发现,"家庭农场+合作社"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发展产业化农业的一个新趋势.  相似文献   

13.
推进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趋势。选取粮食作物家庭农场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粮食作物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总结,主要针对粮食作物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进行了比较,提出需确保粮食作物家庭收入达到当地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种植水稻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应该约为10 hm~2,小麦的适度规模约为30 hm~2,无法达到规模的地区,应考虑种养结合、或者不同农作物的轮作和套种来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地理位置较偏远的山区,可考虑发展种植经济作物的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利用合作社的优势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产业链服务,以期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实践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重庆丘陵山区家庭农场主扩大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制定丘陵山区家庭农场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重庆268份调研样本数据,对家庭农场主扩大经营行为情况构建二元选择Logit模型,定量分析家庭农场主扩大经营决策的影响因素.[结果]在个体特征中,家庭农场主的文化程度对其扩大经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下同),年龄对其扩大经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家庭特征中,子女学历程度对其扩大经营具有极显著正向促进作用(P<0.01,下同),而家庭融资困难程度和劳动力雇佣成本对其扩大经营分别具有极显著和显著抑制作用;在外部社会环境中,接受农业服务化组织程度、政策性补贴强度、参与生态环保意识及农业保险意识等因素对其扩大经营具有极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建议]创新家庭农场主职业素养培养模式,采用"一点两线、全程分段"模式,提升其自身职业素养;通过转方式和调结构,重视生态经营,转变家庭农场生产方式,构建农产品生产安全诚信制度,引导家庭农场质量发展;建立健全扶持政策,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农业保险意识,降低生产风险;探索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家庭农场规范化经营,提高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农地规模化经营的过程中,家庭农场经营发展很快。但目前我国内还在为究竟采用什么样的农地规模化经营模式争论,文章力图对其内在原因进行探讨以正中国农地规模化经营之视听。文章主要从农民的生产优势、社会资本难以进入农业领域、实行大农场经营会产生农民如何生存的问题,以及农业技术水平的制约等四个方面分析家庭农场长期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家庭农场发展中若干问题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庭农场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又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迅速的发展。浙江省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整体上位于全国前列,但是省内的各个地区家庭农场的发展水平又处于不同的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家庭农场所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通过对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与座谈会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土地流转问题、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设施农用地审批难、融资过程中的抵押担保问题、雇工问题等,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规范土地流转模式、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适当放宽设施农用地使用比例、解禁土地使用权抵押的限制、完善人身保险制度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家庭农场发育的内在机理、政策演化与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俏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2):196-199
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仅在形式上体现了对传统家庭经营形式的继承与转化,对农村社会阶层分化的适应与调整,更在内容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和社会化的发展需求,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与发展.国内有关这一经营形式的相关政策在历经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后开始逐渐明晰,但当前家庭农场在融资、保险、竞争、政策、培训等领域还面临诸多问题.对此,提出了推进家庭农场发育的具体策略,包括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对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  相似文献   

18.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家庭农场是立足于我国农村耕作的现实情况,顺应现代农业经营发展趋势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梳理我国家庭农场发展历程,指出家庭农场发展中的土地流转、农村金融、社会化服务体系、农场主文化素质等主要问题,提出规范土地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国勤 《农学学报》2019,9(4):95-100
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本文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28年;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态农场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生态农场就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由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单元,生态农场具有界限明显性、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功能高效性、技术先进性和发展循环性的特征。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效益好的特点。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刚刚成立时,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国营农场;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第三阶段,是进入新世纪,大力提倡发展的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从当前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看,中国加快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势在必行。最后,作者提出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是:一是提高认识;二是制定规划;三是加快实施;四是推广技术;五是开展合作;六是完善制度。  相似文献   

20.
Family farm ideology encapsulates one strand of the historical relations of Americans to the land. An examination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historical experiences of land in Iowa suggests that men and women have had different patterns of access to land and to profits from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Where men have seen the land as a resource to be exploited, women have tended to view land as a setting for reciprocal interaction. In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state promoted the family unit as a source of cheap lab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United States to provide capital for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Atlantic seaboard. It was on this basis that Iowa farming developed. Before World War II the farm man, as head of the farm operation, managed the production of farm commodities and conducted the farm market transactions; the woman reproduced the farm labor force and exchanged goods and services locally through personal contacts. Since World War II the family farm has changed structurally, but the family farm ideology has persisted as a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farm policy emphasizing private property and free enterprise. Such an ideology is no longer consistent with a goal of economic democracy. The experience of women on the land provides elements of an alternative ideology which stresses reciprocal nurture, cooperation and shared go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