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0,21(1):42-42
1999年7~9月份,浙江省药检所在杭州市、宁波市、嘉兴市、金华市的蔬菜基地,共采集了小白菜、豇豆、茭白样品39批。采用多残留检测方法对甲胺磷、乙酰甲胺磷、甲拌磷、呋喃丹、甲基对硫磷、毒死蜱等6种农药进行残留监测。1农药残留检测结果从39批样品中共检出甲胺磷残留的有18批,最高的为5.55μg/g,最低0.3μg/g,检出率为46%;有一批检出乙酰甲胺磷,含量为0.51μg/g;有3批检出毒死蜱,含量为0.03~0.13μg/g;甲拌磷、呋喃丹、甲基对硫磷均未检出。见表1、表2。1.1小白菜残留…  相似文献   

2.
臭氧水对黄瓜和青菜中6种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了臭氧水浸泡处理对黄瓜和青菜上6种有机磷类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发现臭氧水浸泡的去除效果优于自来水处理,在通臭氧30 min后,其对青菜和黄瓜中乙酰甲胺磷、二嗪磷、马拉硫磷、毒死蜱、喹硫磷和三唑磷的总去除率分别为26.4%~65.2%和22.7%~75.4%,净去除率分别为6.8%~17.3%和4.4%~45.4%。对6种农药在臭氧水中降解速率的研究表明,臭氧处理对残留农药的去除效果与果蔬种类、处理时间及残留物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一种高效、选择性强的分子印迹-基质固相分散萃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土壤中4种硫代磷酸酯类农药(毒死蜱、甲基立枯磷、甲基毒死蜱、甲基对硫磷)残留量的方法;并以甲基立枯磷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且n(模板分子)∶n(功能单体)=1∶4,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以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采用沉淀印迹聚合方法,合成了甲基立枯磷高分子印迹聚合微球(MIPs);以MIPs作为土壤样品提取液的基质固相分散吸附剂,采用HPLC检测处理后的样品,流动相为V(乙睛)∶V(0.1%乙酸水溶液)=3∶1,流速0.8 m L/min,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210 nm,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柱温25℃。结果显示:MIPs对甲基立枯磷有特异性吸附,对其结构相似物毒死蜱、甲基对硫磷和甲基毒死蜱也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在0.01~5.0 mg/kg范围内,各药剂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为0.997 5~0.999 8;4种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杀虫剂的检出限(LOD)为0.452~1.226μg/kg;添加回收率为76%~9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7.3%。该方法可用于土壤中硫代磷酸酯类有机磷杀虫剂残留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模拟加工对菠菜中农药残留量及膳食暴露评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喷药、室内模拟加工和气相色谱检测方法,研究了水洗、漂烫和烘干处理对菠菜中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田间推荐剂量下,当毒死蜱、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0.038 8、0.001和0.01 g/m2时,经水洗和漂烫处理,菠菜中上述3种农药的残留量分别降低22.6%、53.8%和50.8%;而加倍剂量处理时,则分别降低8.5%、61.4%和40.2%;烘干处理对毒死蜱的去除作用大于50%,但对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去除作用仅为10%左右。对新鲜菠菜和干制菠菜的农药残留量进行膳食暴露评估的结果表明,合理的加工方式可以降低农药膳食摄入估计量的62.1%~76.7%。研究结果表明:毒死蜱的残留受水洗和漂烫影响较小,受烘干影响较大;而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的残留受水洗与漂烫影响较大,受烘干影响较小;引入加工因子后膳食暴露评估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比清水浸泡清洗和一种农残清洗机清洗对青菜上多种农药残留的去除效果.[方法]采用QuEChERS方法对载药青菜进行前处理,清洗方案一:施药后不处理;方案二:施药后清水浸泡清洗30 min;方案三:施药后机器清洗30 min.检测清水和机器对农药残留的去除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机器清洗对11种供试药剂在青菜上的农残去除率均高于清水浸泡清洗,平均去除率高18.55%左右.[结论]清洗机对11种供试药剂在青菜上的农残去除率在52.67%以上,且显著高于清水浸泡清洗,为高效去除青菜农药残留提供了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6.
几种农药在露地黄瓜上的残留降解动态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露地黄瓜栽培中。喷施毒死蜱、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吡虫啉、百菌清、甲基硫菌灵和王铜等农药的残留降解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黄瓜果实中的残留量和降解速度有很大差异。在杀虫剂中.甲氰菊酯在喷药后第1d的残留量最大,其后的降解速度较快;毒死蜱残留量位居第二,其降解速度比较稳定;氯氰菊酯在喷药后第1d的残留量超过标准.但第3d以后就检测不到其残留:吡虫啉在施药后第1d的残留量最低,降解速度也比较稳定。在杀菌剂中.甲基硫菌灵的降解速度较快,百菌清和王铜的降解速度较慢。无论是杀虫剂还是杀菌剂,施药后在黄瓜上的残留量随喷药时间的推移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田间防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科学有效控制花生田蛴螬为害,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比较了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6%毒·辛颗粒剂、5%二嗪磷颗粒剂、苏云金杆菌(Bt)制剂8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对花生的安全性.结果表明:播种期施用的吡虫啉十辛硫磷颗粒剂(沟施)、3%辛硫磷颗粒剂(拌种)、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机械包衣对花生出苗率没有影响,以上5种药剂对蛴螬的防治效果与保果效果分别为62.5%~85.4%和45.4%~60.7%,显著高于开花下针期施用的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首次使用苏云金杆菌工程菌株3A-SU4灌根防治暗黑齿爪鳃金龟幼虫,防虫效果和保果效果分别为53.9%和31.2%,与6%毒·辛颗粒剂和5%二嗪磷颗粒剂药效相当.各处理对花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效果,为2.4%~21%,其中30%毒死蜱微囊悬浮剂拌种增产效果最高.收获后采用气相色谱或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对土壤和花生中的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各药剂在花生荚果中的残留量均低于日本肯定列表和中国限量要求,可以在花生上安全使用.  相似文献   

8.
在水稻生长期中对植株喷施四种有机磷农药(敌敌畏、毒死蜱、马拉硫磷和杀螟松)和稻谷贮藏期中用溴甲烷熏蒸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留。但上述残留多分布在外表(谷壳、糠皮),且其浓度随时间延长而降低,其中以敌敌畏下降最快。对米粒进行淘洗。蒸煮可去除大部分的残留;但要完全去除溴化物的残留是困难的。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荆州市郊小菜蛾对几种代表性杀虫剂(氯氰菊酯、敌敌畏、甲基对硫磷、毒死蜱、杀虫双、阿维菌素)的敏感性水平。结果表明,小菜蛾对氯氰菊酯产生了较强的抗性(56.6倍);对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产生了中等程度的抗性(17倍和11.3倍)。杀虫双、阿维菌素基本上未产生抗性。多功能氧化酶抑制剂的增效试验表明代谢水平升高不是小菜蛾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4种杀虫剂对花生蛴螬的防治效果及农药残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25%毒死蜱微囊悬浮剂、10%二嗪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4种常用防治蛴螬杀虫剂在播种期和开花下针期使用对花生的保果效果和防虫效果。结果表明:25%毒死蜱微囊悬浮剂和35%辛硫磷微囊悬浮剂播种期使用的保果效果与防虫效果均优于开花下针期;而10%二嗪磷颗粒剂、3%辛硫磷颗粒剂开花下针期使用的保果效果和防虫效果均优于播种期。花生收获后对果仁的农药残留分析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下,各农药处理后花生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均在0.01 mg/kg以下,符合日本肯定列表对各类农药残留限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茚虫威在金银花中的残留特性和安全性,对茚虫威在金银花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样品经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运用所建立的方法对茚虫威在山东泰安、河北邢台、浙江杭州、湖南邵阳、广东湛江和重庆九龙坡6个试验点的金银花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茚虫威残留量在金银花中随时间延长而递减,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消解速度较快,半衰期为1.5~2.2 d,属易消解型农药。参照中国制定的茶叶中茚虫威的最大残留限量(MRL)5 mg/kg,15%茚虫威悬浮剂按推荐使用剂量90 g/hm~2,施药1次,施药后7 d,所采收的金银花中的茚虫威残留量低于5 mg/kg。研究结果可为茚虫威在金银花上的合理使用及其最大残留限量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将农药残留定义分为2类,即植物源产品残留定义和动物源产品残留定义;同时根据使用目的不同,又将农药残留定义分为风险评估残留定义和监测残留定义。JMPR在植物源产品农药风险评估残留定义中包含的代谢产物类型主要分4种情况:一是残留定义包含母体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是农药;二是残留定义包含母体和代谢产物,代谢产物不是农药;三是残留物定义只包括代谢产物,且代谢产物不是农药;四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本文综述了JMPR关于植物源产品残留定义中含有代谢产物的农药进行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时残留数据的计算,旨在为我国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保杀虫单在甘蔗上的安全科学使用,本研究分别于2015和2016年度在海南和广西开展了9%杀虫单颗粒剂在甘蔗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试验和最终残留试验。残留消解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7.3~30.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7 d;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杀虫单在甘蔗蔗梢、蔗茎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皆低于LOQ(0.02 mg/kg)。综上,在甘蔗苗期按照3 375 g/hm^2沟施9%杀虫单颗粒剂1次,甘蔗蔗梢和蔗茎中杀虫单的最终残留低于我国的限量标准,对人类的暴露风险较低;而且土壤中杀虫单残留对非靶标生物蚯蚓的环境风险也较低。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欧盟、美国和日本评估加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数据要求和试验准则,以及开展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推荐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的方法,汇总了用于农药残留评估的加工农产品及其分类,分析了加工农产品中农药MRL制定现状,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相关领域技术提供借鉴。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欧盟和美国在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明确提出了加工试验数据要求并且制定了相应的试验准则,美国在试验准则中描述了加工农产品中农药MRL的推荐原则;美国和日本制定了一定数量的加工农产品中农药MRL,欧盟建立了适用于监管农药MRL的加工因子数据库;欧盟、美国和日本均在相关法规中规定了加工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合规性判定。  相似文献   

15.
比例推算是指农药使用剂量与收获后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假定该施药剂量与残留量的比例推算关系独立于作物类型、农药种类和施药方式,则超过临界良好农业规范(cGAP)标签范围±25%的施药剂量所导致的农药残留量将可以按比例进行归一化调整,从而增加了可用于评估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的残留数据。对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将比例推算应用于评估农药MRL的历史背景、制定过程以及最终提交给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审议的比例推算应用指导原则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采用比例推算法评估MRL的10项指导原则。使用比例推算法有利于增加评估农药MRL时的残留数据,推进农药MRL标准的制定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出最佳清洗方法,提高芹菜的食用安全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自来水、食盐、食醋、小苏打和果蔬清洗剂对田间芹菜样品 (以下简称田间样品) 及实验室模拟芹菜样品 (以下简称实验室模拟样品) 中吡虫啉残留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各种清洗方式对田间样品及实验室模拟样品中吡虫啉残留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其中,田间样品去除率分别为自来水18%~46%、食盐溶液42%~75%、食醋溶液39%~68%、小苏打溶液14%~42%和果蔬清洗剂溶液29%~75%,去除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食盐溶液 = 果蔬清洗剂溶液 > 食醋溶液 > 自来水 > 小苏打溶液。实验室模拟样品去除率分别为自来水35%~63%、食盐溶液13%~31%、食醋溶液23%~42%、小苏打溶液13%~40%和果蔬清洗剂溶液25%~44%,去除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自来水 > 果蔬清洗剂溶液 > 食醋溶液 > 小苏打溶液 > 食盐溶液。以去除率为评价依据,清洗液的清洗时间、温度、质量分数和浸泡次数对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于去除芹菜等蔬菜中吡虫啉残留,降低膳食摄入风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丁虫腈在土壤、玉米植株及玉米籽粒中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玉米植株和籽粒样品用乙腈提取,经Oasis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土壤样品用丙酮提取,经液-液萃取净化,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1、0.05和0.5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丁虫腈的回收率为80%~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8.0%;其在土壤、玉米植株及籽粒中的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丁虫腈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丁虫腈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6.77和2.44 d。采用5%的丁虫腈乳油按推荐高剂量(有效成分)37.5 g/hm2及其1.5倍该剂量(56.25 g/hm2)于玉米苗后茎叶初期施药1次,在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时,玉米籽粒中丁虫腈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定量限;玉米收获时(距施药90 d),籽粒中丁虫腈的残留量均低于参考的MRL值(0.02 mg/kg,氟虫腈在谷物中的最大残留限量)。  相似文献   

18.
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借助气相色谱检测技术研究苯醚甲环唑在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与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黄瓜中的降解比土壤中快,在黄瓜中的降解半衰期为6.46~7.21d;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8.77~9.94d.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在黄瓜上按照推荐有效成分剂量(125.0g a.i./hm2),施药3次,采收期距最后1次3d,黄瓜和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均低于UK/EC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0.1mg/kg)。  相似文献   

19.
丁醚脲在柑橘及其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了丁醚脲在柑橘及橘园土壤中残留测定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方法,研究了其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样品采用乙腈提取,N-丙基乙二胺(PSA)净化,UPLC-MS/MS 检测。结果表明:在0.01、0.1和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丁醚脲在柑橘全果、果肉和果皮中的回收率在84% ~8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6% ~7.2%,在土壤中的回收率为83% ~86%,RSD为2.2% ~5.6%;在广东、广西和福建3地柑橘及土壤中,其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7 ~4.4 d和4.1~5.4 d,表明丁醚脲消解较快;采用 500 g/L丁醚脲悬浮剂(SC),分别按有效成分500和750 mg/L 的剂量于幼果期开始施药,施药2~3次,施药间隔期为10 ~14 d,距最后一次施药后21 d采样测定,柑橘果肉中丁醚脲的残留量均<0.01 mg/kg ,全果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我国制定的丁醚脲在柑橘中的最大允许残留限量(MRL)标准(0.2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