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一、海蜇池塘养殖现状和存在问题近两年,辽宁省海蜇全人工苗种育苗技术的研究、水质中理化因子对海蜇成活率影响的研究、外界因子突变对海蜇性早熟的影响研究、以及不同生物饵料对海蜇生长速度的影响研究等科研课题相继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海蜇虾池养殖试验也获得了成功,从此,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生产有了飞速的发展。2003年全省海蜇养殖规模达到9600公顷,生产鲜蜇710万千克,面积、产量分别比上年增加93郾3%和139%;海蜇育苗达到20000米3水体,比上年增长400%,培育海蜇苗种上亿头。目前海蜇池塘养殖成为我省渔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的同时,我…  相似文献   

2.
我省海蜇池塘养殖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海蜇池塘养殖现状辽宁省海蜇池塘养殖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当时锦州娘娘宫乡的一个虾场,在粗放养虾过程中,养虾池自然纳潮进入了海蜇,同时在沿岸人为抓了一部分海蜇入池,当年14hm2虾池收获海蜇6000~7000kg,开了养虾池塘成功养殖海蜇的先河。由于海蜇的人工育苗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熟,近年来人们面临着海蜇自然资源量正逐渐的衰退,海蜇价格的不断攀升,人工苗种、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市场的选择和产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近两年海蜇池塘养殖已进入快速发展轨道,2002年全省海蜇养殖面积已达5000hm2左右,海蜇育苗水体3000~4000m3,种苗…  相似文献   

3.
一、池塘的基本条件 海蜇与对虾适宜盐度范围为18~28,在此范围内,盐度越低生长越好。因此养殖池塘最好选择无污染,盐度较低且有淡水注入的海区。养殖面积50~100亩比较适宜,水深1.5~2米,岸边坡度越陡越好,池塘四周距堤岸0.5米处设置围网,清除池塘四周杂物。高标准池塘的好处:第一可以减少海蜇靠岸抢滩造成的体表磨损或死亡;第二风浪较大和光照太强时海蜇都要下潜,而且海蜇个体越大下潜越深,如果水浅,海蜇势必强行卜潜,造成海蜇蜇体磨损:  相似文献   

4.
马野 《内陆水产》2014,(9):74-76
海蜇人工养殖的历史较短,1999年,辽宁省锦州市娘娘宫乡的一个虾场,进行海蜇土池养殖,首次获得成功。东港市的海蜇养殖起步于2002年,利洋药店于2011年在菩萨庙市场开接触海蜇养殖,当地海蜇养殖起步较早,产量,效益较周边其它地区也要好些。海蜇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围网养殖和室内工厂化养殖。但在东港市主要为池塘养殖。以小岛农场、盐厂为例介绍一下池塘养殖的有关技术。  相似文献   

5.
海蜇池塘养殖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自上世纪80年代初对海蜇(RhopilemaesculentaKishinouye)生活史搞清楚以来,对海蜇人工育苗、增殖放流作了系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本世纪初针对池塘养殖结构的变化,海蜇池塘养殖被我所作为主要应用研究成果向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2 0 0 3年我省海蜇池塘养殖面积已达80 0 0hm2 ,产量上千万公斤,产值上亿元。但是海蜇池塘养殖的发展并不平衡,有许多养殖方面的技术问题尚待解决。从2 0 0 2年来看全省海蜇养殖成功率不是很高,养殖成功户约占全省的30 % ,面积约占5 0 % ,因此海蜇池塘养殖需要技术支撑与技术普…  相似文献   

6.
海蜇养殖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风险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新兴养殖业。辽宁省东港市近海是海蜇生长繁殖的原产地,也是虾池养殖海蜇面积最大的县,2005年养殖面积5万余亩,产量近6000t。为充分利用好虾池资源,大力推广海蜇高产养殖技术,提高虾池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通过在东港地区5年虾池养殖海蜇的基础上,做了海蜇虾池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整理出海蜇虾池养殖高产技术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养殖池选择1.水源与水质养殖池应靠近海水水源,池塘进、排水方便,最好选择可以利用自然纳潮进、排水的池塘。另外,还应备有淡…  相似文献   

7.
将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酵母菌和硝化细菌等组成的复合菌,应用于海蜇池塘养殖中。结果显示:水中复合菌密度为16×10~6个菌体/ml以上时,能分解海蜇和刺参的粪便;在养殖池塘中,按2kg/1000m~3的用量、施加密度为10×10~8个菌体/ml的复合菌液,可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增加池塘中的单胞藻、桡足类和多毛类幼体等浮游生物的数量。表明净水复合菌能有效地改善养殖生态环境,从而促进海蜇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海蜇养殖时间短,见效快,池塘养殖60天可收获。海蜇在我国北方可养殖2~3茬,5月1日可放苗养殖第1茬,6月底7月初收获。而7~8月份由于海蜇苗种缺乏,常常无苗可放,浪费了池塘养殖水体。如果在春夏季节采取低温保种,解决海蜇苗种生产需求,便可确保一年养殖2~3茬海蜇。笔者根据几年来海蜇育苗和养殖生产情况将海蜇螅状体春夏低温保种技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9.
笔者根据近几年从事海蜇室内试养和池塘养殖的经验,就其塘养高产技术总结如下。1 池塘状况 选择靠近海边、进排水方便、有淡水水源的池塘进行整修改造、清淤筑坡,坡比一般在1:3以上。池塘面积不限,一般单池在1ha以上,或仿自然生态。养殖后期,池水深度要求达到1.8m以上。  相似文献   

10.
海蜇人工养殖业是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起来的,2001年,东港市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港湾养殖试验,仅十年时间,海蜇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海蜇养殖业发展成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正>池塘立体生态养殖是一种新型养殖模式。在同一池塘中进行海蜇、鱼、虾、贝混养,通过施肥繁殖浮游生物,为海蜇和贝类提供饵料,鱼、虾的残饵及养殖生物排泄物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贝类在滤食浮游植物的同时,也滤食水中的细菌和有机碎屑,有效净化了水质,改善了池塘的生态环境,在养殖环境内形成了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2010年,笔者在大洼县荣兴镇海丰水产有限公司利用6.67hm^2(100亩)的池塘,进行了海蜇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取得了单茬海蜇养殖亩产150kg,养殖规格超过3.5kg,每667m^1收入1500元的较好效益。  相似文献   

13.
海蜇是南通地区传统的海产品,营养价值高,口感好,市场需求量一直较大。随着捕捞量的下降,发展海蜇的人工养殖成为必然趋势。南通地区滩涂资源丰富,为发展海蜇养殖提供了必要条件。南通海区的温度、盐度、酸碱度、底质等水文因素,能够满足海蜇生长的要求。本地区可以充分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在借鉴外地区成功养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特点,开展池塘、港塭、大棚、围网等多种形式的海蜇养殖,同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从而增加海蜇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要。  相似文献   

14.
海蜇因其生长快、养殖成本低、市场销路好、经济效益高而成为发展水产养殖业的热点,但在养殖模式上以池塘养殖居多,存在着规模不大、产量不高等问题。为探讨养殖新模式,青岛市城阳区于2009年在胶州湾内进行了3.33hm^2浅海围网养殖海蜇试验。6月初放苗,7月下旬开始收获,取得了成功。现将该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海蜇人工养殖业是进入新世纪后发展起来的,2001年,辽宁东港市开始进行海蜇人工育苗及港湾养殖试验,仅十年时间,海蜇已成为海水池塘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海蜇养殖业发展成为水产养殖的支柱产业,振兴了农村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2009年,全市海蜇养殖面积已达6000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1亿元;2010年,海蜇养殖面积6235公顷,产量15136吨,产值15508万元。但在养殖面积及总产量都大幅度提高的大好形势背后却隐含着危机,本文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海水池塘人工养殖海蜇的可行性,2003年4~7月,象山县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在象山县鹤翔水产养殖公司,开展海蜇人工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海蜇、海参的生活习性,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与山东好当家海洋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好当家)等单位科技人员密切合作,选择了与海蜇养殖不存在饵料和空间冲突的海参进行与海蜇的混养试验。现将海蜇、海参生态养殖技术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1 试验地点 2003-2005年在“好当家”养蜇一、二、三场选择海蜇养殖池塘,养殖面积分别为164 hm2(2 459亩)、164 hm2(2 459亩)、613 hm2(9 200亩)。  相似文献   

18.
海蜇是一种大型水母,高蛋白、低脂肪,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近年来随着捕捞强度的日益增加和海洋环境的恶化,海蜇已难形成渔汛,蜇皮和蜇头的市场价格猛涨,于是海蜇人工养殖应运而生。2003年,我区在东营广利渔港利用新开发的池塘进行海蜇养殖试验,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海蜇苗种的中间培育又称为海蜇中间暂养,也称为海蜇苗种的标粗。中间培育是在池塘中将海蜇育苗室出池的伞径1厘米左右海蜇苗培育成伞径5厘米左右大规格苗种的养殖过程。海蜇养殖通常是混养的模式,使用对虾养殖池塘,或者盐场储水池,一般单池面积较大,50亩以上,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好处是对于海蜇的中后期生长运动空间较大,水质环境稳定。缺点是早期放苗时,由于育苗室的出池  相似文献   

20.
<正>辽宁省是我国中国对虾、海蜇的养殖大省。表1显示了辽宁省近10年来中国对虾和海蜇的养殖情况。辽宁省在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自然海水资源的同时,摸索出多种立体化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在节约土地、水、饵料资源的同时促进了生态的友好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