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水稻旱育苗床土要进行调制黑龙江密山市科协杨木丁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水稻生产中,需特别注意旱育苗时的床土调制。因为这些地方的土壤pH值在7.5左右,酸性大,不适宜秧苗的生长。几年来各地先后都进行了床土的培肥和调酸,但功能单一,操作复杂,常出现药害、肥害...  相似文献   

2.
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陕西主要土壤土、黑垆土、黄绵土胡敏酸-铜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胡敏酸-铜络合物的logK呈:黑垆土>土>黄绵土的趋势;pH值从4.0~7.0,logK值均递增;离子强度(I)从0.00~0.10,温度(T)从298K~313K,logK值均减小;络合反应热力学函数变化△_rG ̄θ_m<0,△_rH ̄θ_m<0,△_rS ̄θ_m<0;配位数(x)为非整数,此络合物属多点位络合。黄绵土胡敏酸-铜络合物具有环境变异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梨树灌区,水稻大棚育苗选用缓冲容量小于4.5me/100g的土壤作床土为宜。床土调酸在pH4.0—4.5的范围,可以培育壮秧,不发生立枯病和盐分危害。土壤缓冲容量和适宜用酸量呈极显著相关(γ=0.9864),可根据回归方程=0.0171+0.0423x(当土壤缓冲容量小于2.0me/100g时)或=0.2474+0.0353x(土壤缓冲容量大于2.0me/100g时)计算疏酸用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该项研究工作的第一部分内容,指出了苏打盐碱土区水稻育苗床土调酸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床土碱、置床碱、井水碱”,提出了按土壤缓冲容量、碳酸钙含量、PH值和电导率作为选择床土的标准,确定了硫酸是较好的调酸剂。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对土壤用水浸提和KCl浸提两种方法测定其活性酸和潜在酸,并用不同的液土比测定其pH值。其结果是:用不同的浸提液测定的土壤pH值差异极其显著。而不同的液土比之间测定的pH值虽有随着液土比的增大pH值增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新研制的床土调酸剂,经93年在南郊董茹村试验,与用糠醛渣相比:调酸亩用量减少2600公斤,节省投资236元。培育的旱苗比糠醛渣苗株高增加3.9cm,叶片增多0.2片,单苗根数增多1.3条,地上部分百株干重增重1克;产量经t检验达极显著水平,(t值=7.03>t0.01=4.604)增产17.4%。  相似文献   

7.
关于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地土壤酸化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秦岭火地塘林区锐齿栎林与油松林地土壤的pH值及潜在酸做了对比研究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锐齿栎林与油松林相比,锐齿栎林土壤pH明显低于油松林地;差异性检验结果表明:土壤pH值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0~10cm和10~30cm两土层差异极显著,其它土层无显著差异;说明锐齿栎林引起土壤pH值降低主要表现在表层土壤。土壤潜在酸和交换性Al3+含量锐齿栎林地远高于油松林地,而且这种差异在土壤剖面的各个层次均比较显著。土壤交换性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经差异性检验,锐齿栎林地与油松林地土壤交换性H+含量只在0~10cm土壤层差异显著,在其它土层差异不显著。正是由于土壤H+含量锐齿栎林地比油松林地高,才导致了锐齿林地土壤pH值的降低和土壤交换性酸及交换性Al3+的升高,引起土壤酸化。从土壤反应在剖面上的变化特征看,锐齿栎林地由上向下,其反应依次表现为强酸性(0~10cm)——弱酸性(10~30cm)—微酸性(30~90cm);而油松林地土壤反应在整个土壤剖面(0~90cm)上呈微酸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实测了内蒙古河套地区群众杨、新疆杨及内蒙古呼和浩特郊区小叶杨木材pH值,缓冲容量及脲醛树脂固化时间,从理论上分析三种杨木的酸碱性质对胶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杨木木材均呈弱酸性,pH值为530~633,酸性接近。三种杨木木材总缓冲容量范围为0282~0296mmol,其中酸缓冲容量为0007~0046mmol,碱缓冲容量为0250~0275mmol。脲醛树脂胶的固化时间随三种杨木的pH值和缓冲容量的增加而增长。  相似文献   

9.
我省农安县于1983年在6个公社推广水稻塑料大棚育苗技术。本文从为生产服务出发,对于大棚苗床土的调酸问题做了试验研究。通过研究土壤的缓冲性,确定了床土调酸的难易,确定了调酸曲线和用酸量,做了调酸曲线的育苗试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床土调酸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杀菌剂(系指此介绍的调制剂中杀菌剂,下同)遏碱后,分子结构不稳定,被碱分解,影响杀菌效果,在调制剂中加入11%的游离酸,防病效果达100%。加入的游离酸可使床土pit由8.13降至7.6,有调酸效果。调制剂中游离酸含量与产品pH值之间亦呈极显著y=1/(a+bx)线相关,普通型调制剂需选用吸附性能好的原料做调酸剂载体。可保证游离酸指标符合标准要求,调酸量应以床土pH调至4.5时土壤酸的缓冲容量为目标值较宜。试验与应用结果表明,辽宁省调制剂地方标准中关于养分的标准是科学的,苗期不发生脱肥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土壤条件与水稻苗床调制剂的施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迟中稻低棚深沟肥床旱育中大苗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低棚深沟肥床旱育秧的技术,培育迟中稻中大苗。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在夏季高温多雨条件下,省工节本地控制苗床温湿度,以利于秧苗旱育生长。旱育秧的叶龄、苗高、干重和单株分蘖数与同期水秧相近;苗高比水秧矮1/3;栽后3d发根数比水秧多50%。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营养土和容器培育葡萄容器苗,研究能保证苗木生长质量和适用于生产上推广的育苗技术。结果表明:营养土采用苇末基质、砻糠灰和园土按体积比为1∶1∶1配制为最佳;适宜容器包括无纺布袋、聚乙烯塑料袋、聚乙烯塑料花盆,规格为25~30 cm×20~30 cm的类似圆柱体,此组合培养的苗木根系发达、茎杆粗壮,又能节约育苗成本。  相似文献   

14.
连续两季施用含硅、钙土壤调酸剂,对湖北省水稻产区酸性水稻土基本理化性状和水稻产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量的含硅、钙土壤调酸剂对土壤的pH均有提高,提高值最高达0.29;土壤硅铝率提高0.23;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也有一定影响,增加幅度最高达1.90 cmol(+)/kg;对水稻结实率提高幅度达5.56%,千粒重增加0.73 g;对土壤容重及耕层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等影响不大。表明在酸性较重土壤中施用含硅、钙土壤调酸剂可以改善土壤酸性、硅铝率和提高阳离子交换量,对土壤结构和其他养分含量影响不明显,对水稻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水稻土的酸化特征及其起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浙江省为例,探讨了水稻土的酸化特征,并通过定点观察研讨了该省水稻土的酸化速率和酸化原因。结果表明:浙江全省水稻土pH值主要在4.50~6.50之间,以酸性为主,pH值中值为5.70;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目前水稻土呈现明显的酸化:pH值在5.5以下的土壤比例明显地增加,而pH值在5.5~7.5之间土壤的比例明显地下降,pH值中值下降了0.39个单位。定点调查表明,近30年内水稻土的pH值下降量在0.17~0.83之间,下降速率表现为蔬菜地>桑园地>苗木地。分析认为,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长期旱作及大气酸沉降是引起水稻土酸化的主要原因;与其它土地利用方式相比,长期种植水稻可减缓土壤的酸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育秧基质对水稻秧苗生长与生理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了100%基质、75%基质+25%土壤、50%基质+50%土壤、25%基质+75%土壤、100%土壤5个配比处理,测定各处理播种后水稻秧苗成秧率、株高、叶龄、最大叶宽,并测定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根系活力。[结果]75%基质+25%土壤处理秧苗生长最佳,其成秧率、株高、叶龄、最大叶宽等均高于其他处理,秧苗综合生理指标也显示75%基质+25%土壤处理优于其他处理。[结论]该研究为水稻育秧机械化及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现有水稻育秧方式存在的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悬挂式水稻田间育秧播种机,参考水稻工厂化育秧技术要求等相关行业标准开展试验测试,分析育秧播种机的铺土均匀性、播种均匀性和机具的整体作业质量。结果表明,该机在播种作业过程中只需驾驶员和辅助人员两人即可完成,每小时可播种4 000盘以上,具有用工少、生产效率高、播种质量高等特点。该机采用直径为160 mm的大直径外槽轮式排土辊和直径为110 mm的大直径、大窝眼式排种辊,满足了水稻育秧底土量和播种量较大的要求。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育秧盘内不同点的底土铺土厚度变异系数均小于6%,每盘播种均匀度和总播种均匀度均在90%以上,按插秧时对应切块位置测得的每格播量合格率均≥85%,作业流畅、性能稳定,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和实际生产要求。研究表明,悬挂式水稻田间育秧播种机挂接在插秧机底盘后,可一次完成在水稻育秧盘内均匀铺底土和播种作业。  相似文献   

18.
成都平原稻麦两熟区机插秧育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成都平原稻麦两熟种植制度区,以川香9838为材料,从播种期、播种量、育秧材料和育秧方式4个方面对水稻机插秧育秧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月5~10日播种,选用透水膜作育秧的衬垫,每平方米播种300 g,按照旱育秧苗床管理技术进行苗床管理,即使45 d秧龄,秧苗也生长整齐,适于机插。以塑料机插秧盘为衬底,每盘播种量从90g降到50g,采用塑盘旱育秧管理技术,既大幅降低了播种量,又能培育出秧龄30~35 d,满足早茬口机插的秧苗。蔬菜茬采用机插秧比人工插秧全程节本增效2967.65元/hm2,小麦茬节本增效2037.60元/hm2。  相似文献   

19.
育秧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制新的水稻(Oryza sativa L.)育秧基质,以营养土育秧为对照,利用有机废弃物酒糟为基本基质,将酒糟与普通土按不同体积比配制成4种基质,研究酒糟基质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酒糟为主的基质所育的秧苗素质和产量均要优于土育秧苗,酒糟基质随着土的比例增加所育的秧苗素质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T_2处理(酒糟∶土=3∶1)培育的秧苗整体素质最高、产量高、综合表现最好,可以应用于水稻育秧生产中。  相似文献   

20.
不同育秧基质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定水稻育秧基质最佳配方。[方法]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不同育秧基质对寒地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A1B3C2(土壤60%+草炭25%+河沙15%)处理和A2B2C2(土壤50%+草炭30%+河沙20%)处理培育的秧苗健壮,完全可以代替传统的土育苗和草炭育苗,更适合作为苗床基质。[结论]该研究为生产水稻育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