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喀什河流域1965—2018年逐日降水量实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近54年新疆喀什河流域气候变化背景下的降水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54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总体呈24.14 mm/10 a的增加趋势,降水量在20世纪90年代增加最显著;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上升显著,夏季和秋季增加趋势较缓慢;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在冬季1月和2月增加明显。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突变时间为1986、1988、1990年,春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1994、1995、1997年,冬季降水量突变年份为1993年。喀什河流域年降水量主要存在15、6年2种周期性变化,其中15年为第一主周期,6年为第二主周期。由此可见,喀什河流域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对年际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1、2月份降水量对冬季降水量增加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气象为"三农"服务,掌握大气降水资源程度,采用建平气象站1960-2012年各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资料,运用气候诊断分析方法,研究建平老哈河流域大气降水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历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其中,年降水量气候倾向率为-4.872mm/10a,年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1.412d/10a,≥5.0mm降水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031d/10a。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年变化则是以7月份为最高值的正态分布。夏季降水减少明显,气候倾向率为-12.094mm/10a。分析大气降水资源的特征变化可为"三农"气象使用技术服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潇河流域23个雨量站1971—2011年的逐月降水数据,对区域内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水资源农业利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1 a来潇河流域的年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点,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的2.40倍,平均值为(462.1±90.57)mm,变异系数为16.9%,降雨递减率为5.39 mm/10 a;夏季、汛期降雨量分别为(277.37±79.88),(399.15±107.77)mm,分别占年降雨量的60.0%和86.37%,降雨递减率分别为7.28,5.35 mm/10 a;春、秋和冬季降水量分别占年降水量的14.5%,21.67%和2.9%,春秋季降雨有递增趋势,冬季为递减趋势。年尺度上降水量突变出现在1979,1997年,季节尺度上春、冬季降水突变出现在1982,2000年,夏季、汛期和秋季降水没有突变出现。在年尺度上降水的空间分布呈中间少、南北区域较多的"哑铃"状;降水的变化率与降水的空间分布具有相似性,但东南地区多为增加区,西北为减少区。并提出了服务于农业生产的降水量季节、年际调节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榆中县近42年降水突变及周期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黄土丘陵区降水特征、趋势变化和周期演变规律.【方法】利用榆中1971-2012年的日降水量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榆中42a来的降水变化和突变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近42a来区域年降水量变化在231.1~555.5mm,整体呈现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3.68mm/10a,1971-1979年属于降水最多的年代,榆中年降水量的突变不太明显.四季降水量变化呈现不同的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现增多的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呈现减少的趋势.四季降水突变情况有所差异.夏季降水从2009年开始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秋季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了突变.春季和冬季降水量没有发生突变.区域年降水量存在21a的最强显著周期和28a、8a的尺度变化周期,且8a尺度是榆中最稳定的变化周期.【结论】黄土高原丘陵区降水呈下降变化趋势,具有一定的周期和规律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降水倾向率法、Mann-Kendall检验法,对碾盘河流域1964年以来的逐月降水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碾盘河流域年降雨量有下降趋势且下降趋势显著,降水倾向率为-7.04 mm/10 a,汛期和非汛期的降水倾向率分别为-2.54、-4.50 mm/10 a,相比较下,降水减少趋势非汛期较汛期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李云  李忠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6):3559-3561,3569
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及附近5个具有代表性的气象站1959~2008年的气象资料,通过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多气候带性质的流域气温、降水量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尤其以秋、冬季贡献最大,流域气温年代际总体上表现为70~8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气温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90年代末;同时降水量也呈增加趋势,90年代后具有较统一的上升趋势阶段,降水量突变最为集中的时期是90年代初。  相似文献   

7.
该文利用1966--2015年降水数据分析了高淳近50a降水年、年际、四季、月和极端降水、降水相对变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降水量波动较大并呈上升趋势.春、秋、冬季各年代际之间差异较小,春季和秋季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夏季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冬季呈缓慢上升的趋势,四季与年降水量都呈正相关关系.各月降水量分配不均,各月降水量的气候倾向率差异明显,夏季降水增多趋势十分明显;降水日数呈现上升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暴雨日数呈缓慢增长的趋势,近50a大暴雨日数基本持平.近50a涝年有4a,高淳旱年的有5a;极端降水事件的阀值为38.2mm,极端降水事件年际波动很大.  相似文献   

8.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F检验、滑动F检验方法对陕西省咸阳市1959年12月至2009年12月的月、季、年降水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咸阳市区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5.135mm/10a,F=0.173≤F0.05=4.04);按季节分析,春、秋季降水量有减少趋势,夏、冬季降水量均呈增多趋势(春季,-10.744mm/10a,F=15.44;秋季,-11.034mm/10a,F=2.01;夏季,15.672mm/10a,F=3.76;冬季,2.01mm/10a,F=3.15);按月分析,1-2、5-8和11-12月降水量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余月份均呈减少趋势。暴雨天气发生时间在逐渐提前。突变分析结果显示,当地的降水突变现象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在引用洮河流域岷县、李家村和红旗等3个水文站1970—2008年月降水量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距平分析法、5 a平均滑动法及降水量变化倾向率统计分析法,对该流域的降水变化特性及其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洮河流域的降水在时空和地域上存在不均匀性,年降水量300~550 mm,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占全年降水量的95%。年降水量上游大于下游,3个水文站的年降水量呈递减趋势,尤以李家村水文站的递减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10.
利用盘龙河流域22个雨量站1978—2018年的降水量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法、Morlet小波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3年滑动平均法、降水距平法、降水累积距平法对近41年来该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1年来盘龙河流域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的是年及夏季、冬季,而在春季、秋季的降水量则相对较少;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少的趋势;在周期上,年降水量存在5个不同的主振荡周期,而春季、夏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均存在3个主振荡周期;年际变化上,年、春季和秋季降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倾向率分别为-6.19、-5.00和-14.00 mm/10 a,其中在夏季和冬季倾向率分别为8.75、6.27 mm/10 a,降水量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宇  周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9-5561,5607
[目的]分析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依据河西地区1951~2008年月降水资料,运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58年来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河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9.08%,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2.57%。河西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不剧烈,各年代平均降水量为120.8~139.0mm。河西地区1951~2008年降水系列存在5、10、21和32年左右的周期。未来,河西地区年、春、夏及冬季降水将呈小幅增加趋势,其中,疏勒河流域年降水增幅较大(5.231~0.062 mm/10a);黑河流域南部和东南部比西北部增幅相对较大;石羊河流域年降水增幅最小,为3.280~0.098 mm/10a。[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加孜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5):8866-8869
根据喀什噶尔河流域2个气象台站的历史气候资料以及P-M公式,计算流域各地逐年参考作物蒸散量,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近50年各站气候要素、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及参考作物蒸散量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全流域平均气温、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呈升高趋势,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明显;年参考作物蒸散量与平均气温、日照时数、风速呈正相关关系,与平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关系,与降水量没有直接的相关性;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近50年喀什噶尔河流域的参考作物蒸散量总体呈减小趋势,这与全球和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变化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
刘银迪  张小壮  张泽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534-17536
[目的]研究序位集对分析在辽河流域年降雨预测中的应用。[方法]将序位理论引入集对分析建模中,改进集对分析预测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序位的集对分析降雨量预测模型(Ordinal-Set Pair Analysis O-SPA),并以辽河流域1956~2006年水文雨量站年降雨量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该模型对1998~2006年年降雨量进行预测,并给出误差分析。[结果]序位集对分析方法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中,5%以内的有6个,占总预测数的66.7%;5%~10%的有1个,占11.1%;10%~15%的有2个,占22.2%。相对误差均小于20%,满足《水文情报预报规范》对年降雨量预报的精度要求。[结论]基于序位集对分析模型的降雨量预测具有较高的精度,预测结果较为理想,适用于年降雨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市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1960—2009年乌鲁木齐的观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暖冬现象日趋明显,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主要影响乌鲁木齐的农业气象灾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干旱灾害增加,霜冻、寒潮灾害减少,病虫害日趋严重,并提出对策,以达到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蒋慧敏  刘春云  宫恒瑞 《安徽农业科学》2014,(34):12215-12218,12238
利用线性回归、气候趋势法及R/S等数理统计方法,对乌鲁木齐地区1971 ~2010年5个测站逐日的降水量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22.29 mm/10a;而年平均降水日数也呈上升趋势,但相比较降水量的增加来说,降水日数的增加不是很明显,其气候倾向率为1.12 d/10a,其中市区降水天数增加的最为明显;除秋季外,其余季节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四季的降水日数均呈正趋势,各站逐月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分布表现不一致;乌鲁木齐地区降水量和降水日数的R/S分析结果表明,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两者均保持着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堵河流域降水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线性回归法、Man-Kendall检验法、R/S分析法结合Hurst系数等方法,分析了1964-2014年堵河流域降水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堵河流域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季节降水量以夏季最多,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除夏季降水量表现为增加趋势外,年降水量与其他3个季节的降水量均表现为减少趋势,秋季降水量变化率达到-14.8 mm/10年。堵河流域除秋季降水量外,年及其他季降水量UF曲线均没有超过显著性水平线,认为没有明显的突变点;1985年为秋季降水量的突变年份。堵河流域除秋季降水量序列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变异程度为中变异,降水减少趋势变化的持续性比较明显外,年降水量及其他季节降水量序列变异程度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贵州省岩溶区清水江流域水稻种植气候适宜度时空变化,为稻植区合理规划布局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清水江流域2000~2014年16个气象观测站的逐日日照、降水量和温度数据及水稻平均物候观测资料,构建水稻诸气候因子及综合气候适宜度模型,并运用ENVI 4.8和ArcGIS 10.0对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气候适宜度和稻植区分别进行测算、解译和空间分析.[结果]清水江流域稻植气候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和综合适宜度较高,且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除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成熟期外,日照适宜度均较低.水稻幼苗期,降水适宜度>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分蘖期和拔节抽穗期,温度适宜度>降水适宜度>日照适宜度;抽穗开花期和灌浆成熟期,温度适宜度>日照适宜度>降水适宜度.稻植适宜区分布于高程小于800m、坡度小于25°的局部区域.[结论]清水江流域气候条件能够满足水稻全育期及各生育阶段的需求,但日照时间较短,对水稻生长发育有胁迫作用,其最适宜稻植区集中分布于东南及西北部的坝区、阳坡和半阳坡区.  相似文献   

18.
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9894-9896
三峡水库的运行,使洞庭湖水情发生了变化,对洞庭湖区社会经济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主要讨论了三峡运行以来洞庭湖三口、四水入湖的年径流量、入湖沙量的变化以及出湖水沙变化,分析了洞庭湖水沙演变的特征和长江干流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以及流域降水量变化对水沙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