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广东省阳西县开展赤桉和尾叶桉接种10个外生菌根菌的野外试验,根据造林后对树高、地径和胸径的观测,发现菌根菌与树种间存在互作效应,这种效应影响菌根菌接种效果;试验筛选出的菌株:H4461,适于尾叶桉,树高增加2%-21%,胸径增加13%-35%,对赤桉树高生长也有促进作用;H4339,对赤桉1年生内幼树树高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 也改善径生长,也适用于尾叶桉;H4111,对赤桉、尾叶桉的后期生长有效果;E4100、H4331、H4338和H4317,有时对参试树种生长有改善作用;其它参试菌根菌E4070,H4937,H4314,在两树种间表现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ECM和VAM菌混合接种对尾叶桉生长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混合接种外生菌根真菌彩色豆马勃和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囊霉对尾叶桉苗斯有接种效应。根系样口检查表明接种的两个菌朱均能在尾叶桉上成功合成的相应的菌根。接种后5个月试验的苗生长量和生长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与未接种对照差异极显著,其中,两种混合接种方式苗木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了240.3%和194.3%;苗高生长增加了73.8%和41.7%;地径增加了17.2%和19.3%。试验苗木对菌根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接种苗木在生长量和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ECM真菌蜡蘑菌单接种及其与4种VA菌根菌剂混合接种,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在接种后16周时,与对照苗相比,蓝桉和尾叶桉接种苗木的高生长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8.86%(LS)和86.65%(LG);两种桉树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29.93%(LS)和133.34%(L),地下部分分别为119.93%(LF)和174.83%(L  相似文献   

4.
尾叶桉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造林树种之一.同其它桉属树种一样,尾叶桉不仅可以形成外生菌根或内生菌根,而且可以同时与这两种类型的菌根真菌形成混合菌根.试验采用优良内生菌根菌苏格兰球囊霉( Glom us caledoniu m) 和外生菌根菌彩色豆马勃( Pisolithus tinctorius) 对尾叶按进行接种.根系显微观察结果表明,接种菌株均能感染根系并合成相应类型的菌根,在混合菌根合成过程中,两种真菌间存在一定的竞争作用.试验苗根系菌根感染率与苗木5 个月时的生物量呈正相关( r2 =079 , P = 005 )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3 种接种处理苗生长量和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差异极显著( P = 001) .接种菌根菌还有利于促进苗木根系对基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其中混合接种方式效果更佳.研究证实了尾叶桉苗期菌根依赖性较大,其中对混合菌根的依赖性最大.  相似文献   

5.
对混合接种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菌霉和ECM真菌彩色豆马勃影响尾叶桉苗期矿质营养元素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接种苗根真菌对苗木吸收N、P、K和B产季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苗木对上述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  相似文献   

6.
对混合接种VA菌根真菌苏格兰球囊霉和ECM真菌彩色豆马勃影响尾叶桉苗期矿质营养元素吸收情况进行了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苗木吸收N、P、K和B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进苗木对上述营养元素的吸收和积累。从试验苗木植株营养元素的含量来看,接种苗木N、P、K和B分别为未接种苗木相应元素的3.58~7.00,2.67~2.89,2.65~3.18和2.78~3.88倍,其中混合接种更有利于苗木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但接种菌根真菌对试验苗木各部分营养元素的相对含量(浓度)的影响不同,且影响其在植株根系及枝叶中的运输和分配。接种这两种菌根真菌还影响苗木根系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其中混合接种及单接种ECM菌的苗木,其根系磷酸酶活性均高于未接种对照苗。菌根真菌对苗木矿质营养元素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菌根真菌的接种效应。  相似文献   

7.
蓝桉和尾叶桉混合菌根研究Ⅱ.混合菌根的接种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接种苗木在生长量和生物量上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ECM真菌蜡蘑菌单接种及其与4种VA菌根菌剂混合接种,对苗木生长的促进作用尤为显著。在接种后16周时,与对照苗相比,蓝桉和尾叶桉接种苗木的高生长量最大增幅分别为28.86%(LS)和86.65%(LG);两种桉树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最大增幅分别为129.93%(LS)和133.34%(L),地下部分分别为119.93%(LF)和174.83%(LG)。桉树对不同菌根菌及其组合的菌根依赖性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对混合接种的真菌组合有相对高的菌根依赖性,而对土壤菌剂依赖性很小。菌根感染与苗木生物量间有显著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还证实了P素对桉苗生长的促进作用,P素水平对菌根的接种效应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尾叶桉混合菌根营养生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桉树是具有混合菌根(ECM和VAM)的树种,关于混合菌根营养生理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本文在菌圃接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尾叶桉苗混合接种ECM菌彩色豆马勃和VAM菌苏格兰球囊霉对宿主营养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尾叶桉苗期混合拉种菌根真菌后,对苗木根系营养生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菌根接种有显著提高苗木的根系活力,中混合接种方式分别比未拉种对照苗提高了31.90%和28.69%,并好一两种单接种处理,  相似文献   

9.
巨尾桉瓶内菌根化组培苗的造林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3~ 1994年 ,在广东省开平市国营镇海林场建立了 2个巨尾桉组培苗瓶内接种外生菌根菌的野外造林试验。 2个试验中 ,共采用 17个外生菌根菌菌株。造林后定期观测了 12或 2 4个月树高、地径和胸径等生长指标。试验结果表明 :除试验 2造林初期的树高外 ,其他所有生长指标在菌根菌处理间均有极显著差异或显著差异 ,菌根菌间对巨尾桉生长有不同的影响 ;从多重比较和接种效果分析看 ,菌株E4 0 70、H4 5 0 9、E4 2 4 0、H6 177、H4 339、E4 72 6、C930 1、C92 13和C92 0 3,在造林后 6个月开始可明显地促进巨尾桉树木生长 ,说明组培苗瓶内菌根化技术是完全可行的 ,有关菌株对巨尾桉幼树生长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相思菌根的菌种筛选及其接种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VA菌根、外生菌根主菌根菌剂对马占相思和厚荚相思幼苗的接种结果表明:VA菌根和外生菌根都可对两种相思幼苗形成侵染,菌根感染率达49.5%~73.33%;5个月后的马占相思苗木高比对照增加53.9%~148.99%,厚荚相思苗高增加31.7%~95.39%;马占相思生物量比对照增加208%~396%,厚荚相思生物量增加294%~441.5%;对VA菌的菌根依赖性(MD)测定结果表明,除厚荚相思对B9  相似文献   

11.
外生菌根对桉树青枯病的防治效应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8种外生菌根菌对青枯病进行测定的结果表明,8个菌株对青枯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对桉树菌根生苗木进行截根接种的试验结果表明,菌根化苗木可降低发病率40-72.78%;菌根化苗在重病区造林,发病率比妆种降低20-38.9%;在新造林地上造林,发病率仅是8.3%,比未接种苗降低11.8-24.5%。因此,利用菌根技术,实行桉树苗木菌根化,是目前桉树青枯病的有效且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尾叶桉与赤桉杂种F1材质性状的遗传参数估算及其分析,为桉树杂交育种材性改良亲本选配和交配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尾叶桉与赤桉6×6正反析因交配杂种F1测定林为材料,并以相应亲本自由授粉的半同胞子代作对照。9年生时,对各小区的杂种和家系(5株小区,6次重复)选取2株平均木,在胸高1. 3 m处沿南北向钻取木芯,共984个,测定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和纤维长宽比,利用ASReml-R估算4个材质指标的特殊配合力、杂种优势、父母本单株狭义遗传力、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尾叶桉与赤桉正反交的杂种木材基本密度优于对照,呈明显的杂种优势;反交组合杂种其木材基本密度优于正交组合杂种,正交组合杂种的纤维特性优于反交组合的;在正交组合杂种中,木材基本密度、纤维长和纤维长宽比的母本效应低于父本效应;而反交组合杂种中,4个材质指标的母本效应均高于父本效应。木材基本密度和纤维特性指标受中至低遗传控制。正反交组合杂种中,除纤维长宽比外,其余3个材质指标的显性效应大于加性效应。对于遗传相关,杂种的木材基本密度与纤维宽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纤维长宽比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纤维长呈不显著负相关,纤维长与纤维宽呈显著正相关。对于表型相关,除纤维宽与纤维长宽比呈不显著正相关外,其余性状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尾叶桉与赤桉杂种的材质性状遗传差异因亲本和交配方式而异,表明通过种间杂交和正向选择进行材质性状的遗传改良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13.
尾叶桉无性系幼林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东省开平市镇海林场进行了尾叶桉无性系幼林施肥试验,4.5a试验结果表明,8个不同施肥处理(肥料配方)间的生长差异极显著,尤以N75P200K50处理最好,其平均树高为15.23m,平均胸径为11.07cm,每公顷材积为107.5m3。8个施肥处理均与不施肥处理有极显著的差异。最好施肥处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每公顷材积分别是不施肥的1.3、1.65和3.1倍。以最佳施肥处理N75P200K50的经济效益最好,投入与产出比为1∶2.2,与施肥量最高的处理相比,投入少,产出大,内部收益率为25.96%。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相似文献   

15.
外生菌根菌接种对红椎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接种 11种外生菌根菌株对红椎苗期生长产生了影响。试验苗 2 6周时测定的各生长指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接种处理间在干质量、苗高、地径、须根数等指标上均有极显著或显著差异 (P<0 .0 1) ;与未接种对照苗相比 ,接种苗平均高增加 2 0 %~ 75 % ,地径增加 5 0 %~ 10 5 % ,须根数增加4 1%~ 2 4 5 % ,干质量增加 10 0 %以上。试验表明 ,菌根菌接种不仅显著促进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 ,且有利于根系的发展。另外 ,不同菌株对红椎根系亲和力的差异性 ,反映出宿主对各菌根菌株的不同依赖性。菌根菌接种还对试验苗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 CO2 浓度、光合耗水量等有一定的影响。菌株 Pisolithus C9132、MH72 7、C92 16,Rhizopogon 94 80 ,Tricholoma 9810等对红椎苗期生长效果较好 ,为优良菌株 ,可用于红椎苗期接种  相似文献   

16.
黑木相思与尾叶桉苗期氮素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尾叶桉、黑木相思苗木混栽为研究对象,采用15N土壤和叶片标记法,在温室盆栽下研究2种植物间在根系完全隔离、部分隔离及无隔离处理下的生长变化及N素传递。结果表明:黑木相思的苗高、地径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随着根系隔离的减少而逐渐降低;相反,尾叶桉在根系无隔离处理下,其生长指标都要显著高于根系完全隔离处理,结果表明尾叶桉具有强大的养分吸收能力,混栽条件下会抑制黑木相思的生长。在15N土壤或叶片标记下,尾叶桉在根系部分隔离、无隔离下的总15N含量显著高于完全隔离处理(5.0和59.6倍);在土壤标记下,根系无隔离处理的黑木相思总15N含量显著低于完全隔离、部分隔离处理,而在叶片标记下的完全隔离黑木相思,其总15N含量显著低于其余2种处理。无论土壤或是叶片标记,黑木相思都能将N素传递至相邻尾叶桉,其N素传递率、传递量随着根系隔离的减少而提高。研究结果表明尾叶桉、黑木相思间能通过土壤渗透等方式传递N素,为桉树、相思的混交模式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The sap flux density (SFD) was used as a measure of water capacity through stems of eucalyptus in this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daily SFD increased with daily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 in nonlinear regression Y=AX 3+BX 2+CX+D (R 2=0.702 1, n=135, p=0.01) at both sites (Hetou and Jijia) in the Leizhou Peninsula,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where Y was daily SFD, X was mean daily VPD, A, B, C, D were constants. But extremely high VPD might limit stem water conductivity. The environmental factors, such as air vapor pressure deficit (VPD), solar radiation (RAD), etc., were the main determinants of SFD for E. urophylla plantations. The upper threshold of diurnal SFD was 51.55–55.65 mL·cm−2·h−1 under the selected extremely high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