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对三个致病性不同的木麻黄青枯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E.F.Smith产生的胞外酶活性测定显示,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酶)活性在各菌株之间无明显差别,但纤维素酶活性差别明显,并随菌株的致病性上升而增加,菌株致病性与酶活性具有高度正相关(r=0.96)。  相似文献   

2.
对3个不同致病性的青枯菌菌株接种于7个不同抗性的木麻黄无性系上的研究表明:各菌株间对无性系根表吸附量达显著差异,而无性系间对同一菌株的吸附量差异不显著;根表吸附量与菌株的致病性呈负相关;说明青枯菌对木麻黄根表的吸附,就是两者的识别过程,而识别程度不同,则体现在吸附量的大小上,但是单从吸附量所反映的青枯菌致病性,难以确定出其对苗木最终的感病程度。  相似文献   

3.
青枯假单胞杆菌对木麻黄致病机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军  苏海 《森林病虫通讯》1997,(2):21-22,31
通过用病原悬浮液及培养滤液等对木麻黄元根苗和有根苗进行接种处理,发现青枯菌Pseudomonas solonacezarum E.F.Smith培养滤波对木麻黄具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小苗枯萎主要是由滤液中毒性物质诱导植物产生填充体堵塞民管所致细菌培养滤液中毒性物质对热稳定,在pH-4-10的范围内毒性不受影响、而且能够致萎多种针阔叶树种小枝,个有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抗性及菌株变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个青枯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作接种测试和菌株兔血清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的抗性以水平抗性为主,也存在垂直抗性;3个菌株致病力顺序与其来源无性系的抗病力顺序相一致,菌株对来源无性系接种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菌株,显示了寄主与病原物相关变异的迹象。从同一地点不同无性系分离的菌株,存在抗原──抗体差异,表明在高抗无性系的选择压力下,青枯菌可能发生变异,而形成能克服特定抗病无性系的菌株。  相似文献   

5.
通过用病原菌悬浮液及培养滤液等对木麻黄无根苗和有根苗进行接种处理,发现青枯菌PseudomonassolonacearumE.F.Smith培养滤液对木麻黄具有强烈的致萎作用。小苗枯萎主要是由滤液中毒性物质诱导植物产生填充体堵塞导管所致。细菌培养滤液中毒性物质对热稳定,在pH4~10的范围内毒性不受影响,而且能够致萎多种针阔叶树种小枝,具有非特异性  相似文献   

6.
对 3个不同致病的青枯菌菌株和 7个不同抗病性的木麻黄无性系苗的研究得出 ,各菌株对寄主根表吸附量具有显著差异 ,吸附量与致病性呈负相关 :各菌株在寄主根内的增殖量差别明显 ,增殖量与致病性呈正相关。病菌脂多糖 (LPS)对幼苗根的预处理 ,可使其供体菌的吸附量减少5 8.5 %  97.3% ,但胞外多糖 (EPS)对供体菌的吸附量无明显影响。洗去EPS和LPS的菌体较完整菌体对根表的吸附量减少 6 3.3%  74 .2 %。而仅洗去EPS的菌体对根表的吸附有所增加 ,最高达19.1%。各菌体SDS PAGE电泳图谱显示出一定差异 ,其中强毒菌株 6 0 1B具有Rf=0 .35的特异谱带。结果表明青枯菌对木麻黄的致病性与其在寄主根表的吸附情况和在根内的快速增殖具有密切关系。LPS在此病理系统中 ,起着细菌识别因子的作用 ,EPS对LPS进行掩盖 ,二者都是病菌致病性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试验结果揭示了木麻黄弗兰克氏菌和木麻黄根瘤浸提液能抑制青枯菌生长,弗兰克氏菌Or9302和9021菌株的抑菌效果比其它供试菌株高;粗枝木麻黄的根瘤浸提液抑菌效果较山地木麻黄和普通木麻黄的抑菌效果好。苗圃试验表明根瘤量高的苗木对青枯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探索获得较为纯化的木麻黄总黄酮的便捷有效方法,研究了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木麻黄总黄酮的工艺。结果表明:选择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吸附液料比20∶1(黄酮粗提液∶大孔吸附树脂,mL.g-1);吸附液pH为2;解吸液pH为11;最佳静置吸附时间为90 min;乙醇洗脱体积分数为80%;洗脱液料比为20∶1(80%乙醇溶液∶大孔吸附树脂,mL.g-1)。分离到的总黄酮对青枯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气质联用不适于鉴定黄酮类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对青枯菌的水平及垂直抗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军 《林业科学》1997,33(5):427-431
6个青枯假单胞杆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的交互接种试验表明,病害的相对强度在无性系与菌株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无性系与菌株之间的交互作用也极显著。结果说明在木麻黄-青枯菌病理系统中,同时存在着水平抗性和垂直抗性或水平致病性与垂直致病性;这一交互作用特征的揭示对于木麻黄的抗病育种及防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木麻黄青枯病菌毒性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青枯菌对植物的致病机制及其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林业科学》2005,41(3):142-147
青枯菌引起许多植物及林木青枯病。该菌侵染植物根部,首先在根皮层细胞间隙等处定殖,然后入侵维管束,在木质部导管内扩展危害;细菌在导管及相邻组织内迅猛增殖和广泛散布,由此产生输水管道的阻塞和破坏并最终导致植物枯萎。胞外多糖(EPSI)、细胞壁分解酶(主要是果胶质酶和纤维素酶)、Ⅲ型Hrp分泌系统产物是主要的致病因子,其中EPSI尤为突出,它在保护细菌、促进细菌移动和定殖以及堵塞和破坏寄主导管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上述致病因子的协调作用则由一复杂的调节系统控制,这一系统由随细菌密度变化而变化的3 -羟基棕榈酸甲基酯水平作为信号,以PhcA调节基因的启动和转录为核心,自动而精密地调节病菌有关致病基因的表达及关闭,并由此控制细菌的生长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筛选出强致病菌株用于木麻黄抗病育种研究工作。[方法]在广东沿海木麻黄青枯病发病区采集病根,开展病原菌两种不同分离方法的比较研究,对分离出的31个病株进行16s rRNA测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结果]采用稀释分离法及根系溢出法在TTC培养基上共分离出了31个病原菌株,根系溢出法操作简便,杂菌含量低,分离率在60%左右,可作为常规稀释分离法的补充。31个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只有22个菌株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经测序比对确定这22个菌株为青枯菌。青枯菌株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菌株致病性在无性系间、菌株间及菌株与无性系间的交互作用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接种方法间菌株致病性相关系数值较小,介于0.496 6~0.731 0之间,即室内水培接种与小苗盆栽接种不存在密切的直线相关关系。[结论]综合选择在不同无性系及不同接种方法中均具有较强致病性的GL-2、H、M、TC-1、F、Q菌株作为下一步木麻黄种质资源抗性鉴定及抗病育种研究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13.
利用木麻黄能形成内生和外生菌根菌和菌根菌能促进共生植物生长 ,提高植物抗性的特性 ,在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上接种14个外生和内生菌根菌菌株 ,观察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高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4个外生和内生菌根菌都极显著地促进了木麻黄无性系小苗苗高的生长 ,最大的比对照苗高增加了68.5% ,最小的也比对照增加了14.7 % ,各菌株对木麻黄无性系苗高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ECTM(Pt)>4602>AM(混)>E439>0207>0201>0005>0204>E4726>9004>9480>9705>AM91>AM3004>CK。  相似文献   

14.
木麻黄毒蛾高致病力绿僵菌和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木麻黄毒蛾是我国东南沿海防护林主要树种木麻黄的主要害虫之一。通过8株绿僵菌和2株白僵菌菌株对该木毒蛾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综合考虑产孢量、校正死亡率、LT50等多项指标,筛选出M aYDTR03和BbSMYXTR03为优良菌株,此2菌株对木毒蛾的校正死亡率均超过了95%,僵虫率分别为72.5%和80%,LT50分别为6.68,6.57d,均好于其它菌株。同时,分析了绿僵菌产孢量与LT50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5.
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木麻黄能形成内生和外生菌根菌和菌根菌能促进共生植物生长,提高植物抗性的特性,在木麻黄无性系水培苗上接种14个外生和内生菌根菌菌株,观察菌根菌对木麻黄无性系苗高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14个外生和内生菌根菌都极显著地促进了木麻黄无性系小苗苗高的生长,最大的比对照苗高增加了68.5%,最小的也比对照增加了14.7%,各菌株对木麻黄无性系苗高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ECTM(Pt)>4602>AM(混)> E439>0207>0201>0005>0204>E4726>9004>9480>9705>AM91>AM3004>CK.  相似文献   

16.
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粗枝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对提高其生长量效果显著。接种不同弗兰克氏菌菌株的粗枝木麻黄苗木的生物量。根瘤重量和数量及叶片N含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以88052、87066和87287菌株接种效果最好。在接菌与施肥的试验中,接菌不施肥处理的苗木叶片N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木麻黄共生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麻黄科植物是兼有Frankia菌、内生菌根菌和外生菌根共生的共生营养型树种,它在防风固沙和生态系统恢复中有极大利用价值。文章分析总结了近年来木麻黄共生菌的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木麻黄共生体系在生态恢复中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木麻黄弗兰克氏菌接种技术与接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木麻黄接种弗兰克氏菌的时间、方法、接种剂、接种量、菌株混合接种施肥与接种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得出:最达接种时间为纪苗期;接种方法为切根接种法:海藻酸钙胶囊干、湿菌剂、草炭、蛭石菌与液体接种剂这五处接种剂之间的接种效果没有显著差异,接种量为高接种量较好,弗兰克氏菌与芽孢杆菌混合接种的效果和弗兰克氏菌单接种的效果好;施营养元素P、Mg、Ca、Co和在红壤中加石灰能促进木麻黄的生长与结瘤;接种弗寺  相似文献   

19.
接种青枯菌后不同时间切取桉树幼根根表、根横切面和纵切面进行制样,扫描电镜观察其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接种0.5h后即有少量病菌存在于根表细胞间隙和导管间隙,但寄主表皮细胞和维管束结构基本完好;接种2h,表皮细胞壁被破坏,细胞瓦解;接种24h,表皮细胞间出现较大裂隙.在横切面和纵切面上可观察到大量细菌聚集并结为白色絮状物.导管破裂并被堵塞;此时植株外观上也开始出现萎蔫症状。  相似文献   

20.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弗兰克氏菌侵染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5株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的弗兰克氏菌进行侵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从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菌株在同属不同种木麻黄宿主之间可以交叉感染结瘤,显示其专一性在属的水平上。由异木麻黄属根瘤分离的弗兰克氏菌可以感染木麻黄属的根系结瘤,反映出其专一性在科的水平上。从木麻黄属和异木麻黄属分离的这些供试菌株均能侵染沙棘,结瘤率达40%~100%,揭示出弗兰克氏菌具有跨越侵染不同科、属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