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木对昆虫取食所产生的诱导抗性(InducedResistance)是树木与昆虫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该文介绍了诱导抗性的生物化学基础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树木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的诱导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木挥发物质对植食性昆虫取食,产卵所产生的诱导抗性是树木与昆虫的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的必然结果,树木与植食性昆虫之间发展了一套互相调节,自身开拓资源,产生生存对策的复杂相互关系,本文着重阐明了树木与植食性昆虫的互相策略,诱导抗性的生物化学基础以及诱导抗性在调节植食性昆虫种群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植食性昆虫诱导的植物抗性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朱麟  杨振德  赵博光  方杰 《林业科学》2005,41(1):165-173
植物抗性分为组成抗性和诱导抗性两种类型。组成抗性是植物的一种固有特性 ,取决于植物不同的基因型 ,始终存在于植物中并发挥作用 ;诱导抗性是一种类似于免疫反应的抗性现象 ,是植物的一种表型反应 ,只有在外源损伤的情况下才得以表现。本文主要综述了自 1997年以来植物诱导抗性的最新研究进展 ,包括对诱导抗性特性的重新认识及一些新的证据 ,对诱导抗性中能量分配与植物防御效益之间的风险平衡 ,信号 (特别是植食者的取食信号 )在诱导抗性中的作用 ,一些新发现的防御机制以及植食者的适应性等。对植物诱导抗性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作了简要的讨论 ,展望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和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诱导抗性已成为植物病虫害防治的新手段,其广谱性和对环境的安全性使它受到广泛的关注。文章综述了国内外植物诱导抗性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它的一般概念、诱导因子和机制以及近年来发现的与抗性有关的物质等。  相似文献   

5.
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昆虫对植物的选择与适应、植物对昆虫的防御与适应、昆虫与植物的协同进化及其进化方式等方面综述了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研究协同进化对害虫防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油松对赤松毛虫的诱导化学防御及滞后诱导抗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对当年受赤松毛虫危害和未受危害的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以及用其饲养的赤松毛虫的发育情况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发现受害油松新长出的一年生针叶化学成分仍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氨基酸总量及多数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水溶性总糖,粗脂肪,生物碱含量及总糖/投案基酸比例上升;脂肪酸、单宁、酚类化合物均有较大幅度的减少,用其饲不养的赤松毛虫幼虫体三 ,死亡率比对照高19.2%,油松对赤松毛虫的滞后诱导  相似文献   

7.
昆虫人工诱导滞育及其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昆虫人工诱导滞育的研究及利用的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昆虫人工诱导滞育的历史,并就其发展前景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虫媒植物与传粉昆虫协同进化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常协同进化是指一个物种(或种群)的遗传结构由于回应于另一个物种(或种群)遗传结构的变化而发生的相应改变。广义的理解,协同进化是相互作用的物种之间的互惠进化。生物之间、特别是昆虫与植物间存在广泛的协同进化关系,两者之间不断互相适应,是其演化的动力之一。本文具体阐述了:(1)生物之间协同进化的研究意义,包括对生物学与生态学的价值;(2)在被子植物的形成过程中传粉昆虫起的促进作用;(3)花的进化与昆虫的进化的平行发展;(4)虫媒花与传粉昆虫的专性共生;(5)在传粉昆虫和植物协同进化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有重要基础研究意义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对两个感病西部黑杨Populus tricholarpa T&G无性系进行诱导抗性测试。新鲜栅锈菌Melampsora occidentalis H.Jacks夏孢子悬浮液和叶片刺伤分别作为诱导因素,受诱导叶直接上、下方之叶或叶片另一半进行挑战接种。以挑战叶所产生的夏孢子堆平均数衡量黑杨的诱导抗性程度,处理与对照叶产生夏孢子并无显着差异。说明局部或系统性诱导抗性在黑杨叶锈病的流行中不起明显作用,同时证明用单次锈菌接种的结果作为黑杨抗病性指标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10.
张红玉 《四川林业科技》2005,26(3):38-41,26
昆虫与植物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两者之间不断互相适应,是其演化的其中一个动力。在被子植物的形成过程中,传粉昆虫起了促进作用,而且虫媒花的进化与昆虫的进化始终是平行发展的,其中,榕树与榕小蜂是一对高度互惠共生关系协同进化伙伴,它们必须彼此依赖才能繁衍各自的后代,在生物界中形成了最密切的协同进化关系。  相似文献   

11.
泡桐丛枝病是我省发生面积最大的林木病害。利用嫁接诱导的育苗方法,可以根本上减轻该病危害。根接当年苗木发病率为1.47%—4.28%,皮接第二代苗木发病率为2.30%—5.34%,而对照为0.83—1.01%。用经过根接苗木造林2年后发病率为0,经过皮接苗木造林2年后发病率为0—4.17%;而对照发病率为16.6%—18.8%。经过诱导处理,抗性差的苗期发病,不发病者产生较强抗病性。  相似文献   

12.
植物依赖昆虫传授花粉,昆虫从植物获得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两者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共生关系。植物与传粉昆虫的相互作用被认为是被子植物花进化的重要推动力,植物发展了适应于异花传粉的花部结构,传粉者则框定了花的进化。植物的花部特征与传粉者行为、传粉机制和植物适合度间有丰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开展昆虫人工诱导滞育的研究及利用的进展,同时简要介绍了昆虫人工诱导滞育的历史,并就其发展前景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4种李属彩叶树木对SO2的抗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简易静态熏气系统对盆栽苗木进行熏气处理,研究不同浓度SO2对紫叶李、紫叶矮樱、黑杆樱李及美人梅4种李属彩叶树木叶片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吸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叶液pH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O2浓度增加,4种彩叶树木叶片膜透性增大,丙二醛(MDA)、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上升,叶液pH值下降;吸硫量增加,4种树木的吸硫量有明显差异,其中黑杆樱李的吸硫量最大.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度公式对各项指标测定值进行转换并进行相关分析得出,4种彩叶树木对SO2的抗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紫叶李、黑杆樱李、美人梅、紫叶矮樱,细胞膜透性、CAT活性、POD活性、SOD活性和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MDA含量等指标可以作为彩叶植物对SO2抗性的重要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说明H2O2是否可以作为第二信使参与系统防御反应,对经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的合作杨(Populus simonii xp.pyra.midalis‘Opera8277’)叶片中过氧化氢代谢及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发现机械损伤和昆虫取食处理可以引起损伤叶片及同株未损伤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含量的积累,相应的抗氧化酶(SOD、CAT、APX)活性提高。但经DPI(NADPH氧化酶抑制剂)预处理的机械损伤叶片中H2O2含量降低,并导致SOD、CAT、APX括性下降。上述结果表明,昆虫取食和机械损伤可以诱导叶片中H2O2的系统进发,且其代谢受到SOD、APX和CAT活性变化的共同影响。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可以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有效的诱导防御反应的产生。图1表3参16。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水杨酸(SA)对九里香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本研究用200 mg·L-1SA溶液对九里香盆栽苗进行诱导处理,温室接种九里香白粉病菌,测定九里香叶片相关防御酶系活性(CAT,POD),并统计发病情况,计算其诱导效果.结果表明,SA处理可以改变九里香叶片相关防御酶系活性,从而提高九里香对九里香白粉病的抗性.  相似文献   

17.
昆虫与植物是陆地生物群落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间的相互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昆虫选择植物作为食物和生长场所、昆虫为植物传授花粉两方面。根据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特点,得出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总的来说就是协同进化的关系,包括昆虫与植物的互相抵抗与互相利用。  相似文献   

18.
归纳了昆虫对Bt的抗性反应及其生化、分子和行为机制,总结了昆虫对Bt抗性的研究方法,包括昆虫抗性种群的筛选方法和分子标记法,并提出了昆虫Bt抗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相似文献   

19.
树木抗病的生理生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树木受病原物侵染前后体内生化物质及其变化状况和诱发产生的多种生理生化代谢差异在寄主抗病性中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指出,目前关于树木抗病性的研究多集中在相关因素的比较分析上,有关抗病的分子机制和抗病基因定位等研究是今后深入探讨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昆虫滞育诱导的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昆虫滞育诱导的诸多环境因素。对昆虫滞育诱导起作用的有光周期、温度、湿度、食料、激素等,其中光周期和温度是主要因素,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有长日照型、短日照型和中间型,同时昆虫对光周期的反应存在着地理差异,而对温度的反应则有冬滞育和夏滞育两种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