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青水秀”,形象而又客观的反映了植被与水土保持的密切关系。当地表有植被覆盖,下雨时,雨水受植被的拦截渗入土中,有的慢慢流入山谷,使溪水常青;有的则被植物吸收,再蒸腾到空中,造成湿润的环境。植物的根系又能把土壤紧紧的固定,雨水不易把它们冲走。因此在自然植被未遭破坏以前,土壤所受侵蚀极微,通常会在成土过程中得到补偿而达到平衡。但当人类活动频繁起来,开始毁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黑土丘陵漫岗区水土保持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土保持林体系区域性生态效益进行观测和分析 ,结果表明 :水土保持林具有较强的气温调节作用和减少水分蒸发作用 ;水土保持林内在生长季节各月平均湿度大于林外 ,并具有很强的截留降雨作用 ,平均截持率达 2 2 % ;并且改善了土壤结构和理化性质 ,减少了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  相似文献   

3.
花香与思维     
科学家研究发现,不同的花香气味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引起发病。一般来说,水仙和荷花的香味使人感情温顺缠绵;紫罗兰和玫瑰的香味使人兴奋、积极向上;茉莉、丁香的香味使人沉静,有的人甚至立刻沉浸到以前生活中最美好的时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建国初期对土壤保持重视不够。在加拿大东部和中部主要开展了土地清理、森林管理、提高土壤肥力、排水和减少洪害等方面的活动。1885年加拿大太平洋地区铁路施工后,人们可以到草原地区了,在没有考虑土壤稳定性和作物适应性的情况下,大片天然草地被开垦。那时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而不是水土保持,新农民们损失了大量土地,他们从各种试验和错误中吸取教训。到政府开始进行水土保持工作时,由于以前不重视或管理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径流小区法对4种森林类型径流小区的液体径流量和固体径流量进行了观测。观测结果证明,各种森林类型均有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类型不同,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效果不同,其液体径流量和固体径流量均比全垦荒坡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祁连山的山水是河西绿洲赖以生存的源泉。保护祁连山的水源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多年来水量不断的减少已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据武威县综合农业区划报告的统计资料,包括西营河在内的石羊河水系年径流量五十年代为11.21亿m~3,六十年代为8.630亿m~3,七十年代为8.607亿m~3。六十年代比五十年代减少了23.0%,七十年代又比六十年代减少0.3%,近年虽略有回升,但总的还是逐年减少的趋势。其原因众说纷纭,有的说是大气回流的变化,降水减少;有的说是山区森林的破坏影响了水源的涵养;有的说是山区大面积开荒种地引起的等等。为此我们搜集了祁连山东部互相紧邻的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龙沟河等四个水系的历年径流量、降水量、流域内植被分布和不同海拔高度的面积等数据进行  相似文献   

7.
张吉祥  郝玉梅 《安徽林业》2015,(1):41-43,65
本文阐述了杭州市"森林城市"在涵养水源、保土以及防淤功能方面的作用,并对其经济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每年蓄水15.39亿m3,蓄水经济效益为46.18万元;每年调节径流、滞洪蓄洪能力约为7.18亿m3,防洪经济效益达21.57亿元;每年有效减少土壤流失1 541万t,保持土壤效益约为5.50亿元;每年减少河流、湖泊淤积770.5万t,防淤价值为1.93亿元。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物群落拦蓄洪水作用很大,素有“绿色水库”之美誉。据测算,原始林、天然林、人工针叶林截流降水的能力分别为每公顷33.04吨、32.35吨、28.35吨。森林具有的减少洪峰并延迟洪峰到来时间的功能可以有效遏制或减轻山洪暴发和对土壤的冲击。据测定,  相似文献   

9.
<正>营造水土保持林是减少水土流失、涵养水源、降低地表径流,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一项很重要的措施。水土保持林树种首先应根系发达、抗拉力强、能网络固持土壤;其次适应性强,具有较强的抗旱、耐瘠薄及抗病虫能力;再次适宜密植或分枝多,生长迅速,收益早,丰产,稳定性强,产品质量好,价值高,具有一定的栽培经验和技术,产品易于保存或是  相似文献   

10.
梁山慈竹在退耕还林中的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小型径流观测场对比观测降雨时间集中的梁山慈竹林和未退耕种植红薯的耕地的17次降雨、10次水土流失过程进行效益对比,分析侵蚀量、径流量与降雨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还梁山慈竹林的穿透降水率为89.14%,茎流率平均为1.57%,林冠截持降水率为9.29%;凋落物层的最大持水量约为27.54 t.hm-2,相当于水深2.4~3.3 mm,占降水量的14.46%~19.88%;与未退耕地相比,梁山慈竹林的平均径流量比耕地减少24.6%,而耕地侵蚀量约是林地的4.7倍,林地降水的泥沙侵蚀平均减少量达到78.56%。梁山慈竹有较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能够明显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侵蚀。  相似文献   

11.
发挥水土保持效益 建设良好生态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8.2%,水土流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具有控制土壤侵蚀、改良土壤、调节气候、减少灾害、保存物种和改善环境条件等多种效益,在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变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貌,治理江河,减少水、旱、风沙灾害,从而建立良好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体现在指导思想、工作重点、治理措施和投入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闽南沿海石材开采区不同植物配置模式造林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厚荚相思与马尾松单行混交,林下套种葛藤;巨尾桉与马尾松单行混交,林下套种葛藤;以及芒果纯林,林下套种类芦3种模式造林土壤侵蚀量小,与未造林地相比,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了65.57%、59.02%和55.74%,而且这3种模式地上部分持水能力和土壤渗水能力较大;而夹竹桃纯林和马尾松纯林2种模式造林土壤侵蚀量较大,与未造林地相比,仅分别减少37.70%和49.18%,且这2种模式地上持水能力和土壤渗水能力较小。石矿区采用针阔树种混交,林下套种草本或藤本植物有利于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相似文献   

13.
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国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调节气候,保护和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噪音等功能。相反,如果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也会带来气候恶化,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重恶果,影响工农业生产。我省西部地区正是由于毁草开荒以及乱砍滥伐,使得森林这一具有较大调节作用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威胁。人民饱尝了生态失调的苦果,从痛苦的教训中悟出了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于是纳雍、织金、威宁、大方、盘县、普定等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县提出了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的决定。  相似文献   

14.
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促进土壤肥力的提高、结构的改善、土地可持续利用;创造条件促进群落进展演替;采取措施加快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等。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相对健康的状态。实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应根据土壤侵蚀类型、强度、侵蚀区的经济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河北易县紫荆关整地造林试验区监测结果表明 :矩形反坡整地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效应 ,尤其是在减少泥沙流失方面 ,明显优于鱼鳞坑整地 ;矩形反坡整地具有用工少、可操作性强、效益高等特点 ,且能提高造林成活率 ,促进林木生长 ,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坡面径流场和三角形-梯形复合测流堰方法,观测了芦花冲小流域多功能防护林林地的径流、泥沙及土壤物理性质变化。结果表明多功能防护林体系的水土保持效果明显,不同造林模式林地同对照比较,坡面径流量减少17.75%~77.41%,泥沙流失量减少55.24%~89.83%,土壤容重减少3.00%~30.30%,土壤总孔隙度增加12.67%~75.55%。应用世行多功能防护林造林模式营造林3~4a后,林地的水土流失可以得到基本控制。  相似文献   

17.
有的农户在栽植果树时,喜欢把土培得高高的,普遍都有30厘米-40厘米,甚至更高。似乎这样做有利果树生长。其实不流,其害处:一是影响根部的正常呼吸;二是限制穴内土壤中好气性细菌的活动,使其无法把土壤中的有机质分解成为可供根部吸收的无机质,从而也减少了在光合作用中制造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的数量,影响果树的正常生长;三是使树  相似文献   

18.
以宁化紫色土侵蚀区油茶林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油茶幼林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保措施的施用限制了油茶幼林的生长;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水保措施的施用明显减少了径流量和泥沙量,其中C2模式(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的效果更为明显;水保措施的施用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C1模式(草带+鱼鳞坑种植油茶+种植圆叶决明)促进养分的累积,而C2模式则降低土壤养分含量。总的来说,C1模式是一个值得在紫色土强度侵蚀区推广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作用,加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进程,科技工作者对水土保持的途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果。为使水土保持工作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更大的突破,针对水土保持现状、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亚太地区不少国家森林面积在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据国际粮农组织资料,在1976至1980年间,平均每年减少森林面积大约200万公顷;而在1981至1990年间。森林面积平均每年减少将近470万公顷,其中森林面积减少得最多的国家有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菲律宾、泰国和越南。为了尽快恢复森林资源,目前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大力发展人工林。据统计,孟加拉国每年造林面积在1至2万公顷。截止1990年底已累计造林33.59万公顷。印度为了鼓励造林,免费提供苗木,有的还建立奖励制度,建立示范林和造林后提供技术指导,使造林工作得到广泛的开展。到1991年为止,印度共营造了将近1600万公顷人工林。印度尼西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