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1科、21种(属)。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8个/m2,平均生物量为248.783g/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南太湖底栖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南太湖水体蓝藻爆发前后底栖动物的种类及数量。2008年在南太湖中共采集到底栖动物21种(属),隶属于11科。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69 个/m2 ,平均生物量为248.859g/ m2。第一优势种群为软体动物的河蚬、其次为环节动物寡毛纲的霍甫水丝蚓。结果同时显示,在蓝藻爆发高峰期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于2010年6月对大连市旅顺口区南部基岩海岸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生物量、栖息密度进行了调查,对生物多样性和次级生产力进行了计算.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大型底栖动物20种,其中腔肠动物1种,环节动物1种,软体动物13种,节肢动物5种.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为4312.5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2966个/m2....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多样性指数等群落特征.3个断面采获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19种,其中软体动物10种,节肢动物6种,脊索动物2种,环节动物1种;总平均生物量为(470.77±314.32)g/m2, 总平均密度为(480±248)个/m2.在各类底栖动物中,平均生物量及密度都以软体动物居首位.大型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97~2.14、1.45~1.67和0.83~0.95,平均值分别为(2.06±0.08)、(1.53±0.12)和(0.90±0.06).ABC曲线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已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扰动.  相似文献   

5.
碧流河水库底栖动物及其鱼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后对碧流河水库的5个断面、10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调察,采到寡毛类3种,水生昆虫2种。底栖动物的平均密度为335.6个/m2,平均生物量为2.013 g/m2。寡毛类的数量最多,软体动物贫乏。克拉泊水丝蚓和羽摇蚊幼虫是该库的2个优势种。底栖动物种群结构简单、种类单一。还对底栖动物的鱼产潜力进行了估算,其值为8.1 kg/hm2。  相似文献   

6.
澜沧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分布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月-2011年8月,对澜沧江流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现存量和分布格局进行了4次调查,涉及澜沧江云南段和西藏段的34个采样点。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共119种(属),隶属于4门7纲66科,平均密度为243.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 016.8 mg/m2,水生昆虫为该流域优势类群。澜沧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纵向分布呈现高-低-高的分布规律,下游的多样性高于中、上游,科级聚类显示生境相似样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类似。与地理环境类似的怒江相比,澜沧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组成差异不大,但种类数显著高于怒江。  相似文献   

7.
洋山深水港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2005年每年2月、5月和8月按《海洋监测规范》中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方法,分别对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施工海域(30°30′~30°54′N、121°45′~122°30′E)20个取样点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该海域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和群落多样性的分布与变化。监测结果显示:一期工程施工期,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逐年减少,2003~2005年种类数分别为21种、17种和16种;底栖动物栖息密度逐年下降,2003年(31.10 ind/m2)>2004年(12.50 ind/m2)>2005年(11.00 ind/m2);底栖动物平均总生物量总体表现为逐年降低,2003年(4.26 g/m2)>2005年(2.18 g/m2)>2004年(0.62 g/m2),2004年生物量下降尤为显著,2005年生物量略有回升;生物多样性指数也逐年降低,2003~2005年分别为0.81、0.36和0.16。三年监测结果表明,洋山深水港一期工程海域施工期底栖动物种类数、总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化,说明工程海域施工期对大型底栖动物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2个调查周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9.
拉萨河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13年10月,在拉萨河热震藏布-河口中下游河段及支流共设置16个采样断面(拉萨河干流10个、支流4个,雅鲁藏布江汇口2个),对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拉萨河评价河段干、支流底栖动物共31种,其中环节动物5种,占16.13%;软体动物3种,占9.68%;节肢动物23种,占74.19%。优势种有正颤蚓(Lumbricus tubifex)、四节蜉(Baetidae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sp)、网石蝇(Perlodidae sp)、钩虾(Gammaridae sp)等。直孔电站影响河段底栖动物现存量较高,密度、生物量平均分别为31 911个/m2、117.65 g/m2。剔除直孔电站影响河段,拉萨河干流底栖动物密度、生物量分别为32个/m2、0.92 g/m2,支流密度、生物量分别为63个/m2、0.78 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为0~2.02。直孔电站运行对拉萨河中、下游河段底栖动物整体影响较小;对库区河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大,群落结构由流水型向耐氧、静水型的环节动物、摇蚊转化。  相似文献   

10.
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对象山港水域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四季采样分析,采样站位包括13个大面站位和10个电厂站位。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123种,其中软体动物48种,甲壳类33种,鱼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各12种。调查期间,本区大面站位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145.54个/m2和 109.36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28.22g/m2和 30.02g/m2。在电厂站位中,国华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9.58个/m2和46.65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49g/m2、15.99g/m2。乌沙山电厂年均栖息密度分别为45.83个/m2、45.21个/m2,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4.60g/m2、13.81g/m2。研究表明:象山港大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支港流域年均栖息密度、生物量明显高于主港流域。电厂区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均低于全港的平均值。在季节周期变化上,电厂站位的变化差异低于大面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