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明确外来植物生理生态学性状及其与其强入侵性的关系,本研究采用野外原位气体交换参数测定的方法,分析了菊科入侵植物豚草、三裂叶豚草与其共生本地植物紫菀光合特性和叶片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豚草、三裂叶豚草、紫菀3种植物的光饱和点(LSP)均高于800μmol·m~(-2)·s~(-1),且两种入侵植物的LSP显著高于紫菀,表观量子效率(AQY)则显著低于紫菀;3种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大小顺序为豚草三裂叶豚草紫菀,其中,豚草和三裂叶豚草的P_(nmax)分别比紫菀高出151.28%、82.80%,且差异显著。两种入侵植物的比叶面积(SLA)、叶片的单位质量氮含量(N_(mass))、叶片单位质量磷含量(P_(mass))、光合能量利用效率(PEUE)、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均显著高于紫菀,但3者叶片单位质量建成成本(CC_(_(mass)))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辽宁的两种菊科入侵植物相对于本地共生种来说有着较高的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片特性指标,且其光合特性和叶片特性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现在这些菊科入侵植物有着更高的P_(nmax)、PNUE、PEUE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等光合特性指标和能量利用指标,使得入侵植物能够更有效地捕获和利用环境资源,成为其得以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采用野外采样系统分析法,研究了不同年限废弃地野艾蒿对Cu、Zn、Pb、Cd的富集与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年限废弃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随着废弃年限的增加而减少,野艾蒿对Zn和Pb的富集量较大,不同年限废弃地中野艾蒿和土壤Cu、Zn和Pb的含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野艾蒿对重金属的吸收、富集有随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升高而增加的趋势。野艾蒿的不同部位在不同年限废弃地中累积不同重金属的能力不同,除3 a废弃地野艾蒿中Pb的含量地上部分小于地下部分外,其他环境中重金属含量都表现为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野艾蒿对4种重金属都有不同程度的转运能力,Cu在不同年限废弃地的生物富集系数均为最大,野艾蒿对Cu、Cd转运能力较强。野艾蒿根系对Pb有弱的滞留效应为36.59%,对Cu、Cd、Zn没有滞留效应。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野艾蒿能吸收富集多种重金属并且具有耐重金属的特性,基于其具有生物量较大、生长速度快的特点,作为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植物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海南岛植物外来种入侵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已发现外来有害植物107种,其中紫茎泽豆、薇甘菊、空心莲子草、豚草、毒麦、互花米草、飞机草和凤眼莲等16种外来物种已形成严重危害,仅这些外来物种每年入侵的林地面积已达150万hm2,农田面积超过140万hm2,造成的经济损失年达574亿元。海南岛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地区,目前  相似文献   

4.
农业部重点实施入侵生物灭毒除害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已知我国至少有 380种入侵植物、40种入侵动物和 2 3种入侵微生物 ,其中对我国农业带来严重危害的植物有水葫芦、水花生、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大米草、薇甘菊和银胶菊等 ,虫害有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和桔小实蝇等 ,动物有福寿螺和非洲大蜗牛等 ,微生物或病害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玉米霜霉病、马铃薯癌肿病、大豆疫病、棉花黄萎病、柑橘黄龙病、木薯细菌性枯萎病和番茄溃疡病等 ,这些外来物种给我国农业生态系统、畜牧和鱼类栖息环境、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关于加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与管理的有关批示精神,农业部已将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试点行动列入2003年为农民所办11件实事之一。决定在辽宁全省以豚草为重点,在云南省开远市、腾冲县及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宁南县和攀枝花市仁和区(“一省五县”)以紫茎泽兰为重点,开展灭毒除害试点行动。按照全面宣传、重点突破的原则,在试点省和县(区、市)敏感地区,分别使豚草、紫茎泽兰的铲除率达到60%以上,探索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治的有效模式。要求“一省五县”要围绕上述任务和目标,选准突破口,集中精力,实行标本兼治、防治结…  相似文献   

6.
同油杂2号     
《农业信息探索》2012,(8):31-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8 品种名称:同油杂2号 选育单位:安徽同创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9758A×2376R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较深绿,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3对以上,裂叶深,叶脉明显,叶缘有小齿,波状。花瓣黄色,大小中等,呈侧叠状。种子黑色。  相似文献   

7.
圣光88     
《农业信息探索》2012,(8):30-31
审定编号:国审油2011017 品种名称.圣光86 选育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品种来源:206A×L-135 特征特性:甘蓝型半冬性温敏型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两系杂交种。苗期半直立,顶裂叶中等大,叶色绿色,有腊粉,叶片长度中等,侧叠叶两对以上,裂叶深中等,叶脉明显。花瓣黄色,大小中等,呈侧叠状。种子黑色。全生育期平均218天.比对照中油杂2号早熟1天。株高156.7cm,一次有效分枝数7.8个,上生分枝类型,单株有效角果数262.0个,每角粒数21.6粒,千粒重3.73g。菌核病发病率7.82%,病指5.04:病毒病发病率0.7%.病指0.58。抗病鉴定综合评价为低感菌核病。  相似文献   

8.
采用水培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Mn(0、0.5、1、2、4、8mmol·L-1)对新发现的Mn超富集植物短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 Blume)生长、Mn吸收及Mn对其抗氧化酶和非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锰处理显著增加了(P〈0.05)短毛蓼根、茎、叶中Mn的含量,锰处理还引起了短毛蓼叶片中过氧化氢(H2O2)和丙二醛(MDA)的累积。当Mn处理浓度大于1mmol·L-1时,显著降低了短毛蓼的株高、株重(P〈0.05);当Mn处理浓度为8mmol·L-1时,短毛蓼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a+b含量最低,与对照差异显著(P〈0.05)。Mn处理显著提高了短毛蓼叶片中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P〈0.05),而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的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表明Mn处理打破了短毛蓼活性氧物质的正常代谢,并启动了抗氧化酶系统。8mmol·L-1的Mn处理,显著提高了短毛蓼叶片中巯基(-S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P〈0.05),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0.6%和20%,表明-SH、GSH在短毛蓼缓解Mn毒害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香蕉细菌性枯萎病是香蕉上的一种毁灭性维管束病害(Salanoubat et al.,2002)。美国、墨西哥、中南美洲、以及亚洲一些国家都有此病发生,目前我国尚无分布的报道,因此它是被我国列为禁止入境的二类危险性有害生物。我国入世后,香蕉的进口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这种病原细菌在与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如菲律宾等国家)中发生极为普遍,一旦这种病原细菌传入我国,将会给我国的香蕉种植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本  相似文献   

10.
入侵物种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质的鉴定及其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入侵杂草三裂叶蟛蜞菊地上部的挥发油,并用生长速率法测定挥发油对水稻稻瘟病菌、水稻纹枯病菌和玉米纹枯病菌生长的影响,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油的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挥发油对3种植物病原菌有显著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4.8%、32.9%和56.3%。从挥发油中检测出34种成分,用质谱图检索鉴定出其中29个化合物。已鉴定化合物占挥发油总置90.88%,主要化合物为2,6,6-三甲基-二环[3.1、1]-2-庚烯(25.16%)、2,7,7-三甲基-二环[2.2、1]-2-庚烯(22.90%)和γ-松油烯(8.98%)。本研究表明:入侵植物三裂叶蟛蜞菊挥发物具有较强抑菌作用,可防止本地病菌入侵,这可能是该外来入侵植物大面积扩散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早春大地,冰雪消融。溪畔林荫、岩壁草地上,是紫堇属野花的世界。一串串如跳动的音符、又宛如舞动的精灵,恣意地绽放,给人们带来春天的气息……罂粟科紫堇属(Corydalis)植物共约320种,主产亚洲,我国约200种,全国均有分布,西南省区分布最盛。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具直根、块根、块茎或须根。叶片互生,一至三回三出羽状全裂或羽状、掌状分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序长;花色有紫红色、蓝色、  相似文献   

12.
野苦瓜是一种绿色的野生蔬菜,主要分布于福建、广西、贵州西南部和云南南部及东南部,具有一定的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通过人工栽培可以提高野苦瓜的存活率,促进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基于此,介绍野苦瓜的生物学及药用价值,总结现有野苦瓜人工栽培技术,旨在对野苦瓜人工栽培前景开发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松材线虫病又称松树萎蔫病,是由松材线虫引起的毁灭性森林病害,属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种,已被我国列入对内、对外的森林植物检疫对象。该病自1982年传入我国以来,扩散蔓延迅速。基于此,在分析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林业概况的基础上,对松材线虫病进行简单阐述,结合防治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白蛾又名美国灯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属鳞翅目灯蛾科,是世界性检疫害虫,对园林景观植物、农作物林木果树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已被列入我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美国白蛾自2011年传入徐州以来,对园林景观及居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针对近年来徐州市区园林部门美国白蛾的防治情况,在分析其暴发原因的基础上,重点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效综合防控措施,旨在为科学防治美国白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毛叶枣     
<正> 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毛叶枣(Zizyphus mauritiana)系鼠李科枣属的一种常绿多年生小乔木。茎干和老枝褐色,树皮片裂。嫩枝绿色有灰毛,节间长,每节有一对托刺,一斜直,一弓形下弯,长0.3~0.8 cm。叶互生,长3~10cm,宽2~6 cm;叶面光滑绿色,背复灰毛:主脉三条,叶缘锯齿。聚伞花序,单花小,有花瓣、萼片、雄蕊各5枚,子房2室,蜜盘发达。花为淡黄色。一年结果两次,第一次3~5月开花,果实7~9月成熟。第二次7~9月开花,翌年1~2月成熟。果实初熟为黄绿或淡黄色,完全成熟为红色。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以来,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开始追求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针对饮品,也更加倾向于绿色环保。因此,研究野地瓜饮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对野地瓜饮品的市场发展意义重大,能够为饮品的开发提供有益参考。基于此,对目前野地瓜饮品市场需求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供生产企业参考,促进野地瓜饮品产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煤矸石山优势植物对重金属吸收及富集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六盘水市某煤矿煤矸石山14种优势植物根际土壤污染状况以及对重金属吸收与富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风化土壤中重金属Zn、Cu、Cd和Pb有明显积累,Cd的污染最为严重。对各种植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分析发现,地上部分中Cu、Pb含量最高的植物为假酸浆,分别为46.79,12.56mg/kg;Zn含量最高的植物是酸模叶蓼,为60.97mg/kg;Cd含量最高的植物是龙葵,为1.84mg/kg。对转移系数和富集系数分析发现,鬼针草、千里光、龙葵、醉鱼草艾蒿和野棉花对Zn、Cu、Cd、Pb具有较强转移能力;假酸浆的地上部分对Cd的富集系数最高,为1.28;假酸浆的地下部分对重金属Zn、Cu、Cd、Pb的富集系数也较高,分别为1.83,0.90,3.20,1.96。因此,假酸浆可作为煤矸石风化土植被恢复的植物,同时也可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18.
实蝇监测是一种防止外来检疫性实蝇传入,保障农林业生产安全和地区水果蔬菜出口的重要的有效手段,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随着重庆地区柑橘大实蝇的发生,柑橘实蝇监测在重庆柑橘非疫区建设中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突出。为保障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江津区植保植检站开展了柑橘实蝇监测工作,基本掌握了江津区现阶段柑橘实蝇的发生状况,并预测短期内南亚果实蝇仍为第一优势种,橘小实蝇的种群数量将继续有较为明显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改良剂与超富集植物联合修复锰(Mn)污染土壤,采用温室土培的方法,研究了Mn污染土壤分别添加25、50 g/kg的海泡石(S2.5,S5)和沸石(Z2.5,Z5)对Mn超富集植物短毛蓼(Polygonum pubescens Blume)生长、Mn吸收及叶片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改良剂添加显著增加了短毛蓼茎、叶中Mn的含量(P0.05),但降低了株重、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S2.5、Z5.0处理的株高比对照提高了15%和16%,Z2.5与Z5.0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了40.05%、35.58%。沸石和海泡石添加显著提高了短毛蓼叶片中MDA含量及H2O2含量(P0.05),表明短毛蓼受到了一定胁迫。超氧自由基(·O2–)含量在S2.5、S5.0、Z2.5处理时下降了4.69%、16.49%、21.01%。同时沸石和海泡石引起了短毛蓼抗氧化酶活性和非酶物质含量的改变。海泡石显著提高(P0.05)短毛蓼叶片中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在S2.5、S5.0处理下,SOD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4%和15%;POD、CAT活性也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S2.5、S5.0处理下,POD分别是对照的4.63、4.23倍,Z2.5、Z5.0处理分别是对照的4.71、4.74倍;但显著降低了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SH、GSH含量(P0.05)。表明沸石和海泡石对短毛蓼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不一。  相似文献   

20.
薇甘菊蔓延成灾的原因及防控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薇甘菊具有植物杀手之称,是一种外来的恶性杂草。其最早是在珠江三角洲一带生长,因其没有天敌,所以近些年不断扩散,并且扩散速度也在逐年加快,很多地区都受到了它的危害。目前,薇甘菊在云南省生长较多,严重危害了农作物的成长与发育。薇甘菊在云南省传入的时间较早,并且气候条件都有益利于薇甘菊的生长,再加上没有实施有效的措施防止薇甘菊的扩散,导致薇甘菊成灾。基于此,对薇甘菊的成灾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