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尼罗病毒病及其病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了西尼罗病毒病在国外的流行状况、危害及我国的研究现状,着重阐述了近年来在其基础病毒学、诊断技术、疫苗及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该病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DNAStar软件对GenBank中西尼罗热病毒(WNV)的E基因进行序列分析,设计WNV特异性探针并标记生物素,与荧光编码微球偶联后与病毒E基因的PCR产物杂交反应,用液相芯片检测仪(Liquichip 200)检测荧光信号建立WNV快速液相芯片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不与其他虫媒病病毒反应;检测灵敏度达到100个拷贝。说明初步建立了检测WNV的液相芯片技术,这为进一步搭建WNV全新快速高通量检测平台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同类病毒的快速高通量检测提供借鉴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猪圆环病毒病是最近10多年来才发现的一种新的猪病。研究表明,Ⅱ型猪圆环病毒(PCV-2)不仅是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症(PMWS)的病原,而且能够引起多种猪病。近年来,由PCV-2引起的疾病主要有PMWS、猪皮炎及肾病综合征、猪增生性坏死性肺炎等。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由PCV-2引起的疫病呈上升趋势,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探讨有效控制该病的方法,特对该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及防制措施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是小型无包膜病毒,其基因组由单股正链 RNA 分子组成,基因组长度为 7.1~7.3 kb。GAstV 是星状病毒科禽星状病毒属的新成员,根据基因同源性及遗传距离可将其分为2 个基因群(GAstV-1、GAstV-2),目前尚未参与官方分类系统。GAstV 感染可导致鹅腹泻、生长抑制,出现以关节尿酸盐沉积和内脏尿酸盐沉积为主的临床症状,被认为是导致鹅痛风的主要病原。目前缺少针对 GAstV的商品化疫苗或治疗药物,主要依靠生物安全措施进行防控。2017 年,我国研究人员于首次在山东省的痛风鹅群中检测并分离到 GAstV 毒株。GAstV 传播速度快,辐射地区广,同年在广东、福建、安徽等地均有相关病例报道,造成高达 12 亿 ~15 亿元的经济损失。GAstV 发病率可达 80%,死亡率可达 50%,GAstV 可导致鹅免疫抑制,在饲养过程中易感染其他病原,造成更严重的临床症状,加大了病原防控难度。GAstV 不仅感染天然宿主鹅,还具有跨越物种屏障的能力,能引起鸡和鸭腹泻、生长抑制,并引发内脏或关节尿酸盐沉积。这提示我们 GAstV 或具有人畜传播的潜力,后续应加强对 GAstV 的流行病学监测,密切关注其传播特性的变化。目前GAstV 的病原检测已取得一定研究进展,且建立了多种能够高效准确地检测 GAstV 的技术方法。但对 GAstV 致病机制的研究尚未深入,疫苗制备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且 GAstV 尚无统一有效的体外培养方法,严重阻碍了病原的基础研究。为更好地了解 GAstV 对我国鹅养殖业的影响,本文从 GAstV 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宿主免疫应答和 GAstV 与痛风的关联 4 个方面进行综述,为 GAstV 的后续研究及科学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猪萨佩罗病毒(porcine sapelovirus,PS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可引起猪脑脊髓灰质炎、肠道、呼吸道、生殖器官疾病等多系统综合征。2011年作者在我国爆发猪脑脊髓炎为主的某猪场首次分离到1株PSV,随后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PSV在我国猪群中广泛存在,具有较高的感染率。PSV与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猪细小病毒、捷申病毒、B类和G类肠道病毒等混合感染病猪,以致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诊断和综合防控难度增大。迄今,PSV的入侵与感染、变异与迁移、免疫与致病、暴发与流行、跨种间感染与传播等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对PSV病毒的发现与生物学分类、病毒形态结构和基因组结构特征、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PSV的诊断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禽流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禽流感(AI)是由A型禽流感病毒(AIV)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它不仅给世界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禽流感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病原基因组及其编码的蛋白质、致病力、变异性以及对AIV的分子诊断等角度就AI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为防治AI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猪圆环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猪圆环病毒的病原特征及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致病机理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原虫 (protozoan)是单细胞真核生物 ,具有完整的生理机能 ,以自生、共生或寄生的方式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病毒是专性寄生于细胞内的非细胞型的生命分子。早在 30多年前 ,有人曾提出“病毒是单细胞原虫中的一部分” ,“原虫能够被病毒感染”的假设。证实第一种假设的证据是发现了原虫特异的原虫病毒 (protozoanviruses) [1 ] 。第二种假设的证据是某些哺乳动物病毒可感染原虫 ,感染后对原虫和病毒本身的生物学特性都发生影响[2 ,3] 。原虫病毒发现较晚 ,有足够实验证据确认的原虫病毒只有少数几种 ,文献报道多在 80…  相似文献   

9.
纤细病毒属的病害特异蛋白是由毒义链编码的非结构蛋白,由174-179个氨基酸组成。该蛋白的出现与病害症状密切相关。文章就近几年来对纤细病毒属病害特异性蛋白基因复制与表达及其在寄主体内的积累、血清学特性、同源分析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梁明 《中国畜禽种业》2011,7(4):124-125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以肝炎为主要特征。目前该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给养鸭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快速、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本文对鸭病毒性肝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进行了概述,旨在为准确、快速诊断鸭病毒性肝炎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蜡梅种质资源的分类、分布、繁殖栽培、新品种选育、生物学特性、盆景和切花、群落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归纳,并对当前蜡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非洲马瘟病毒引起的非洲马瘟是马属动物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虫媒传染病,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是地方性流行病。传播媒介是库蠓的某些种类,其中最重要的是拟蚊库蠓(Culicoides.Imico-la)。本文概括了非洲马瘟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及疫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该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汲君  张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49-16052,16066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当前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培育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以甘肃和江苏2省为例,就我国东西部地区新型农民培育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甘肃省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提出了甘肃省新时期进一步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森林昆虫病毒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回顾我国,我省昆虫病毒研究历史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森林昆虫病毒资源,松毛虫病毒资源及其生物防治的研究,应用,病毒杀虫剂的产业化与开发利用前景等方面作了综合详尽的分析,就存在问题和解决途径也作了有益的讨论。  相似文献   

15.
土壤固化酶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应用于筑路、筑堤、筑坝、垃圾填埋处理、基础加固等领域,中国自1995年将土壤固化酶应用于道路建设以来,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该文概述了土壤固化酶在中国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分析了其所具有的环保价值、可产生经济效益,以及土壤固化酶在中国推广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土壤固化酶与石灰、水泥等传统固化材料对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说明土壤固化酶有利于土体稳定的特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发展该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植物对微生物信号接收、传递及应答的研究是当前植物———微生物互作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具吸引力的课题之一 ,Ca2 +是迄今为止唯一被证实的植物细胞内信号。大量研究表明 ,Ca2 +也参与了植物———微生物互作的信号传递。近 15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们对Ca2 +在植物———微生物互作中生理意义的认识大为加深。从Ca2 +信号的研究方法、Ca2 +在植物抗病防卫反应中的作用、Ca2 +在植物———微生物共生关系中的作用及Ca2 +信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等几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相关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对利用耐热保护剂制成的新城疫病毒冻干品的研究表明 :制品在 3 8℃条件下 8、14和 2 1d ,其中较理想一组冻干病毒的EID50 / ( 0 .1ml)由 10 6 .33分别下降为 10 3.6 7、10 4 .33、10 3.6 7。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冬小麦异地加代选择时选择标准难以掌握的问题,2002~2005年以1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材,在云南省元谋、青海省西宁市和陕西杨凌对其重要性状变化规律进行了两个生产周期的试验研究,以期制定出异地加代选种的主要农艺性状选择标准。结果表明:异地加代,性状的变化与品种的冬春性密切相关,冬性和弱冬性材料在元谋加代必需经过春化处理。异地加代中成熟期、分蘖、千粒重和抗条锈病性的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株高和单株成穗数的变化。熟相三地表现一致,其它性状变幅较小。依据试验结果制定的主要性状异地选择标准是;冬季在元谋单株分蘖8~20个,成穗6~8个,平均每穗小穗数多于19个,每穗粒数大于35粒。中、早熟材料千粒重48g以上,晚熟材料不低于43g。中、晚熟材料株高75cm左右,早熟材料60~70cm。成熟期以小偃22为对照,最多早熟50天,最晚迟熟10d。中抗白粉病,免疫条锈病。熟相黄亮。春季在西宁的选择标准是;单株分蘖10个左右,成穗7个以上,平均小穗数多于20个,每穗粒数35粒左右。千粒重45g以上。株高75cm左右。成熟期比小偃22早、晚均不宜超过12d。中抗白粉病,免疫—高抗条锈病。熟相一级。  相似文献   

19.
超声波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幼鱼(平均体重为1.95 g±0.60 g)为试验对象,用3种不同强度的超声波对其进行辐射刺激,共设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经过60 d的超声波辐射养殖,结果表明:各组间体重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每天受频率为23 kHz、声源声强为200 mW/cm2的连续超声波辐射刺激5 min的试验组鱼,其体重最高,比对照组鱼体重增长约7.58%;但每天受频率为23 kHz、声源声强为600 mW/cm2的连续超声波辐射刺激5 min的鱼体,其体重反而比对照组体重减少约5.80%。各试验组尼罗罗非鱼体重与胃蛋白酶活性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当环境声强为1.58~1.60 mW/cm2时,对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比较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