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防除雄茭和灰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茭白田内 ,人们往往会发现一些株形高大 ,在孕茭期不能结茭白的植株 ,通常称为雄茭 ;同时也会发现虽然结茭 ,但肉质茎较小、包叶不开裂的茭白 ,肉质茎剖开后 ,其中充满灰黑色粉末状物 ,这类茭白不堪食用 ,称为灰茭。雄茭、灰茭是如何产生的呢 ?茭白之所以能够形成肥大的肉质茎 ,是因为茭白植株被一种称为菰黑粉菌的真菌寄生后 ,其茎端不正常膨大而成。若茭白植株未被黑粉菌侵染寄生 ,则不能形成茭白的产品器官即可食用的肉质茎 ,有些植株可以抽穗开花。这些茭白植株即为通常称的雄茭。而另一些植株被毒力强的菌种侵染 ,膨大的肉质茎内形成…  相似文献   

2.
我省自1984年大面积引进优质、高产的无锡中介茭,开始二年产量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颇受茭农欢迎,但到1986年,全省普遍反映雄茭增多,夏茭竟一茭不收。我所调查结果:温州市郊松台大队32亩秋茭,雄茭达35%,九山大队1.2亩夏茭也无一收获。温州本地茭雄茭现象也很严重。由此,茭农不愿种植茭白,市场供应的茭白依靠外地运入。针对此情况,我们对雄、灰茭进行了四年系统观察研究,发现了雄、灰茭与正常茭在二间脉之间的叶脉数是不同的,并初步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浙茭2 号(双季茭)的“雄茭”、“灰茭”和正常茭植株为试材,比较了“雄茭”、“灰茭”
和正常茭植株的株高、叶数、分蘖数、植株地上部(叶片、叶鞘和地上茎)生物量和地上茎的质量、形态
指标,同时研究了杀菌剂、水分、辐照等环境因子对“雄茭”和“灰茭”形成的影响,以及“雄茭”和“灰
茭”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雄茭”植株最高,“灰茭”次之,正常茭最矮;正常茭和“灰茭”分蘖数和
每墩植株地上部鲜质量显著高于“雄茭”;正常茭单个地上茎的鲜质量和体积最大,“灰茭”次之,“雄茭”
最小。田间施用杀菌剂可能是影响“雄茭”形成的主要因素,而辐照、干旱和自然环境条件下“灰茭”均
可形成。“雄茭”和“灰茭”具有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茭白产量,需要寻找一种快速辨别雄茭的方法。本试验在比较茭白的雄茭与正常茭、灰茭薹管内部结构差异的基础上,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薹管内部结构差异与茭白孕茭的关系:正常茭、灰茭的薹管髓腔内有丝状物,而雄茭薹管髓腔内则完全没有丝状物。髓腔内有丝状物的薹管均能孕茭,无丝状物的薹管则不能孕茭。利用薹管髓腔内有无丝状物可以快速区分出雄茭薹管,是一种高效快速辨别雄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邢湘臣 《蔬菜》2001,(12):29-30
茭白,是多年生水生宿根植物,人们喜爱的一种水生蔬菜。在种植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抽生花茎而不生茭白的植株,人们称它为“雄茭”或“强茭”。 一、发生原因 茭白是在感染黑粉病菌后,失去抽薹开花、结实的能力,花茎膨大而形成茭白的。黑粉病菌是以菌丝体状态,由地下茎进入花茎生长点的,一般菌丝分布在茎生长点的50μm以下,当茭白开始孕茭时,侵入薄壁组织细胞内,最后细胞内形成大空腔。由于茭白的茎组织为菌丝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营养条件,使菌丝体生长旺盛,分泌的代谢产物中含有生长素类物质和细胞分裂素,促进薄壁组织膨大,形成…  相似文献   

6.
以正常茭、雄茭、灰茭3种茭白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三者的形态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指标。试验结果表明,自然条件下,雄茭与灰茭、正常茭在形态上有着显著差异,而灰茭与正常茭间差异不显著;正常茭白的叶绿素含量最高,灰茭次之,雄茭最小;正常茭具有最强的光合能力,灰茭次之,雄茭最弱。  相似文献   

7.
江苏南部是二熟茭白〔Zizania Cada Cifl ora Turez Hand-Mazt〕的起源地,品种资源丰富,无锡和苏洲地区是起源中心。起源于无锡的品种有广益茭、刘潭茭、稗草茭、红花壳等。外地引种较多的是广益茭和刘潭茭。起源于苏州的品种有中腊台、小腊台、两头早、大头青、中秋、苏州青、苏州白、群力等。外地多引种中腊台、小腊台、两头早。无锡、苏州两地不仅品种不同,而且栽培方法也各异。无锡地区在4月中、下旬移栽 (每亩1200—1500墩),当年9月下旬到10月中旬  相似文献   

8.
张尚法 《长江蔬菜》2013,(18):83-85
浙茭3号是以浙茭2号优良变异单株为原始材料,定向系统选育而成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夏、秋季采收始期分别比浙茭2号晚约5d和2d,夏季壳茭产量33000~36000kg/hm2,秋季壳茭产量21000-24000kg/hm。,全年产量比浙茭2号增产7.34%,肉质茎个体较大,光滑细嫩,品质优。  相似文献   

9.
鄂茭2号是从中介茭的优良变异单株中选出的双季茭白品种,分蘖力中等,肉质茎竹笋形,表皮白色、光滑。肉质茎长18~20cm,直径3.5~4.0cm,单茭质量90~100g。秋茭极早熟,9月上中旬上市,667m~2产量1 250kg左右。夏茭中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上市,667m~2产量800kg左右。已在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四川、云南、广东等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金茭1号是从地方茭白品种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新品种,适宜海拔500 ̄700m高山台地种植的单季茭白,熟期早,品质优,肉质茎长条形,表皮光滑,肉质白嫩,长20.2 ̄22.8cm,粗3.1 ̄3.8cm,单壳茭重110 ̄135g,667m2产量1200 ̄1400kg。  相似文献   

11.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水生蔬菜,为多年生禾本科宿根性草本植物,它因受到黑穗菌的侵染。引起幼茎膨大,才形成茭白。黑穗菌对一般作物是个大害,唯独寄生于茭白后,不但无害,反而生成美味的茭白以供食用。  相似文献   

12.
浙茭7号是从梭子茭优良变异品种中筛选出来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其植株较梭子茭矮小,适宜在浙江省中部以北平原地区种植;孕茭适温18~28℃;秋季9月下旬到10月中旬采收秋季茭白,比梭子茭早4~5 d;春季4月初到6月初采收夏季茭白,比梭子茭早6~7 d;秋茭产量约1 368.0 kg/667 m2,分别较浙茭911和梭子茭增加8.45%和10.44%,夏茭产量约2 718.8kg/667 m2,分别较浙茭911和梭子茭增加8.54%和12.83%。  相似文献   

13.
对在海拔高度200~1 000 m 地区栽培的单季茭的生长和孕茭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海拔地区栽培的茭白萌芽期、出叶和株高增速峰值均比低海拔处明显延迟。高海拔处茭白萌芽较低海拔处需要更多5 ℃以上的有效积温;各海拔处茭白出叶速率和株高增速与有效积温间呈正相关。各海拔高度孕茭先后顺序为:410 m > 650 m > 1 008 m > 815 m。各海拔处茭白的孕茭期均发生在气温适宜孕茭的时间段内。因此,海拔高度对茭白生长和孕茭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不同海拔高度的温度差异来实现的,高温抑制茭白黑粉菌的正常生长及代谢可能是茭白夏季高温条件下难以孕茭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无锡茭白原有的主栽品种广益茭和刘潭茭质优味美。其夏茭的采收期,江南地区在5月底到7月中旬。为提早夏茭的上市期,无锡市蔬菜研究所茭白课题组从1980年开始了早熟无锡茭白的选育种工作。当年5月在广益茭中发现了80个夏茭早熟株系。经过营养系混合选择,其中的广80—2营养系,到今年为止,在本市郊区已种植秋茭534.9亩次,夏茭333.9亩次。并被引种到徐州、常  相似文献   

15.
过鸿英 《长江蔬菜》2013,(18):80-82
浙茭6号是以浙茭2号优良变异株为材料育成的双季茭白新品种,其植株高大,长势较强,株型较披散,耐肥力中等。孕茭适温16-20℃,大棚栽培,春季5月中旬到6月中旬采收,比浙茭2号早6-8d:秋季10月下旬到11月下旬采收,比浙茭2号迟10-14d;夏茭产量约37560kg/hm2,秋茭产量约23700kg/hm2,分别较对照增加13.00%和19.88%。  相似文献   

16.
夏茭保护地栽培的几种覆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茭保护地栽培,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主要有飘浮覆盖、小棚覆盖和大棚覆盖。①飘浮覆盖飘浮覆盖就是早春用地膜将夏茭田全部覆盖住,以增加地温,促使茭白的休眠芽提早萌发,而达到提早收获的目的。江南地区一般在2月下旬即可覆盖。先在田的四周每隔1.5m插一根木桩(木桩长35cm左右,插入田中25cm深),然后用地膜覆盖茭田。再用绳纵横拉在木桩上,以固定地膜不被风吹走。茭田早期采取湿润灌溉。在茭白苗长到3cm高时,保持水层1cm左右。3月中旬气温升高后,就可揭去地膜,按常规管理。地膜可以再利用。飘浮覆盖可以提早采收期5~7天,增产30%左右。②小棚…  相似文献   

17.
丽茭1号是从浙江缙云地方品种美人茭的优良变异单株中筛选出来的单季茭白新品种。极早熟,生育期97d(天)左右;肉质茎竹笋形,表皮洁白、光滑,肉质茎长12~25cm,横径3.5~4.5cm,单株肉茭质量100~150g;每667m2产量1850kg左右,适合丽水市及其周边高山茭白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茭白新品种龙茭2号的耐寒性,采用室内人工气候模拟法比较了龙茭2号及对照品种梭子茭和浙茭911对低温处理的表型反应,并采用低温处理后电导率法分析了这3个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细胞膜通透性反应,而且采用电导率法比较了34个茭白品种对低温的抗逆性。综合表明,龙茭2号耐寒优势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9.
20.
以茭白品种余姚八月茭为试材,研究单季茭多茬茭模式不同育苗方法对夏茭孕茭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与薹管定植育苗和育苗定植相比,利用常规单季茭收获后次年匍匐茎上的芽萌发直接作为夏茭种苗的育苗方法有效苗数充足、田间分布均衡、生长进程加快,采茭始期提早2~3d、采茭盛期提早3~4d、采茭末期提早1~2d;孕茭苗数、孕茭率、产量和产值极显著增加(与薹管育苗孕茭率存在显著差异,不存在极显著差异);每667m2产量1891kg、产值12291元,经济效益增幅21.9%~70.4%。虽茭白个体略小,但仍在市民认可和喜欢的范围内,对销售价格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