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优良菌株筛选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刺芹侧耳,隶属于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无隔担子菌亚纲(Homobasidi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侧耳科(Pleuro-taceae),侧耳属(Pleurotus)。杏鲍菇菇柄色泽雪白,质地脆嫩,素有“平菇王”的美誉[1]。杏鲍菇人工  相似文献   

2.
甘蔗渣玉米芯工厂化栽培杏鲍菇配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甘蔗渣和玉米芯替代传统培养基原料组成12个配方进行杏鲍菇工厂化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宜甘蔗渣和玉米芯工厂化栽培高产杏鲍菇的配方。结果表明:甘蔗渣和玉米芯可以作为杏鲍菇的栽培原料,最佳配方为木屑30%,甘蔗渣10%,玉米芯20%,豆粕8%,麸皮10%,米糠10%,玉米粉10%,CaCO31%,石灰1%,杏鲍菇子实体形态较好,生物学转化率达到85.7%,比传统栽培基质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3.
杏鲍菇菌株栽培比较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魏善元  董景奎  何成文 《食用菌》2010,32(1):28-28,30
试验比较了8个杏鲍菇菌株菌丝生长情况、抗杂性及出菇产量等一系列性状。结果表明,从山东寿光市食用菌研究所引入的杏鲍511和杏鲍42综合性状好,是在贵阳地区值得推广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4.
试验对玉米秸秆和甘蔗渣样品的总碳、总氮、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进行检测对比,并进行配方替代试验,评价玉米秸秆替代甘蔗渣栽培杏鲍菇的可行性。检测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的纤维素含量(39.06%)高于甘蔗渣(35.08%),而甘蔗渣的木质素含量(23.38%)高于玉米秸秆(19.68%),但两者的C/N比值非常接近,对栽培配方的整体C/N无影响;栽培结果表明:在15%甘蔗渣的生产配方中,玉米秸秆和甘蔗渣互相替换,对栽培管理过程和最终产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用紫外线对CJ—03杏鲍菇菌株进行基因诱变。经过纯化与选育。筛选出适宜液体培养的杏鲍菇CJ—031菌株。实验表明CJ—031菌株液体培养的菌球大小均匀,在综合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明显优于出发菌CJ—03菌株。  相似文献   

6.
杏鲍菇工厂化栽培优良菌株的筛选及亲缘关系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来自不同地区的8个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菌株进行工厂化栽培实验,从栽培周期、子实体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等几个方面筛选适宜山西地区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6号菌株最优.通过菌丝拮抗试验对8个菌株的亲缘关系进行评价,表明3、6号菌株与其它菌株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7.
10个杏鲍菇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10个杏鲍菇菌株进行生产性能比较研究,经过对菌丝生长速度、子实体产量、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子实体多糖含量及子实体形态特征的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在这10个被试菌株中,农杏为综合性状最优菌株,菌丝生长速度快,产量高,子实体容重大、多糖含量高,是做为栽培菌株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李超  陈平 《食用菌》2007,29(6):22-23
试验表明,培养室中C02质量分数逐渐上升到1.8%时对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能缩短发菌期,C02质量分数0,8%时仍能正常形成原基,同时刺激菌柄伸长。菌盖伸展期则需要加强通风换气,COz质量分数以小于0.25%为宜。  相似文献   

9.
刘慧铭 《蔬菜》2006,(12):42-43
与传统食用菌品种平菇、香菇等相比,杏鲍菇属于新开发利用的一类珍稀食用菌品种[1],目前在东北以及北京、上海等地栽培面积较大,市场前景广阔。但栽培品种较杂,不同菌株间差异较大,良莠不齐,为筛选北方地区适栽的优良品种,我们于2000-2005年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引进10个杏鲍菇菌株,并通过初选对其中5个品种重点进行了栽培比较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供试菌株杏鲍菇1号、杏鲍菇2号(均引自浙江省农科院)、三明1号(引自福建省三明真菌所)、杏鲍菇9号、杏鲍菇8号(均引自北京农业学校)。2.培养基配方母种培养基PDA:马铃薯200g,…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不同菌株对比试验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比较了杏鲍菇不同菌株,试验表明杏鲍菇9号菌株表现最好,其次为8号和1号菌株。9号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生长势较强,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98.3%。子实体形态特征最好。  相似文献   

11.
试验表明,培养室中CO_2质量分数逐渐上升到1.8%时对菌丝生长有显著促进作用,能缩短发菌期,CO_2质量分数0.8%时仍能正常形成原基,同时刺激菌柄伸长。菌盖伸展期则需要加强通风换气,CO_2质量分数以小于0.25%为宜。  相似文献   

12.
经过不同杏鲍菇菌株的对比试验,确定适宜于磐安栽培的为编号为9905的菌株;其较佳培养料配方为木屑36%、棉籽壳36%、麸皮25%、石膏粉2%、石灰1%、pH值6.5~7、含水量60%~65%;宜采用12×50(厘米)袋栽和层架立体栽培方式;接种时间海拔500米及以上地区为9月5日至9月25日,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为9月20日至10月20日。  相似文献   

13.
该试验对7个草菇品种(菌株)废棉料栽培比较。结果表明:V11、V112、V5是比较适宜废棉基质的草菇菌株。  相似文献   

14.
栽培杏鲍菇配方筛选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原产于亚热带地区的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肉肥厚,菌柄组织细密结实,雪白粗长,口感极佳,堪称“平菇之王”。为在我国北方地区尽快开发利用杏鲍菇这一优秀食用菌,我们对北方常用的几种培养料进行试验研究,以期得到最佳的培养料配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菌株 杏鲍菇,引自上海农林公司。1.2 培养料配方 A组玉米芯为主料;A;玉米芯80%,麦麸18%,石膏2%,石灰适量山玉米芯60%,麦麸18%,木屑20%,石…  相似文献   

15.
柴慈桐  梁建功 《北方园艺》2011,(23):154-156
对12个金针菇菌株在玉米芯粉培养基上的菌丝生长势、疏密度和生长速度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中筛选优势菌株,并对筛选的优势菌株的菌丝满袋期、原基分化期、采收期和子实体产量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以“F212”、“金杂19”、“玉雪1号”、“F45”、“金V1”、“158”6个菌株表现较好,初步选定该6个菌株作为后续试验菌株;通过该6个金针菇菌株的玉米芯栽培筛选试验,“F212”和“玉雪1号”为适宜玉米芯栽培的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16.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DC.ex.Fr.)Quel),又名雪茸、刺芹侧耳。肉肥厚,质脆嫩,色泽乳白,味道鲜,含有杏仁香味,营养丰富,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珍稀菇品。在国内外市场销路畅,价格稳定,效益极好。杏鲍菇属于低温型品种,在分类学上隶属担子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Pl.e0002、Pl.e0007、Pl.e0009、Pl.e0045、Pl.e0072这5个菌株均从福建农林大学菌物研究中心引进,经过分子标记鉴定,这5个菌株属于不同种类的杏鲍菇,排除了同种异名的可能性。这5个菌株的初始来源(二级来源)分别是:轻工所、蚕桑所(古田)、蚕桑所(日本产品组织分离)、古田县建兴食用菌研究所、辽宁锦州市亚泰食用菌研究所。1.2培养基配制母种:常规PDA培养基。原种培养基:棉籽壳40%,甘蔗渣35%,麸皮23%,碳酸钙1%,石灰1%,含水量60%,pH自然。栽培种培养基:棉籽壳34%,甘蔗渣34%,麸皮30%,碳酸钙1%,石灰1%,含水量67%,pH自然。1.3试验方法(1)栽培特性测定。采用17×35(cm)袋式栽培,干料重500g,经高温高压灭菌,接种。(2)发菌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酱香白酒糟为主原料,对5个杏鲍菇菌株进行栽培试验,结果杏鲍菇P1菌株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应酱香白酒糟栽培;在菌株筛选的基础上,设计7个不同栽培基质配方栽培杏鲍菇,结果配方d产量高,子实体形状好。  相似文献   

18.
杏鲍菇不同菌株的栽培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选择适宜成都地区栽培的高产优质杏鲍菇菌株.我所于2004-2005年以棉子壳为培养料进行了不同杏鲍菇菌株的比较试验。经试验表明.杏优1号表现最佳.其菌丝生长速度快.长势好。子实体形态好,产量高。经方差分析,生物转化率为83.1%,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适合在本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9.
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杏鲍菇1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A ?A ?A ?A ?A  相似文献   

20.
以葡萄枝屑为主要原料栽培香菇,考察供试香菇菌株的菌丝长势、子实体形态、产量,以筛选出适宜葡萄枝屑栽培的香菇菌株.试验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香菇菌株菌丝均能在以葡萄枝屑为主料的培养料中生长,并能出菇.其中以香速69菌株表现最为优秀,菌丝平均生长速度为4.01 mm/d,长势强,单朵子实体平均鲜重为25.3 g,生物转化率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