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免疫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一种引起养殖对虾爆发性死亡的病毒,由于它宿主范围广、蔓延速度快以及致死率高,已经成为对虾养殖中的第一杀手,因此有效防治WSSV爆发在水产养殖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具挑战性。本文主要介绍WSSV基因组以及结构蛋白、对虾WSSV免疫机制、对虾WSSV疫苗研究进展,以及我国对虾养殖中WSSV防治措施,认为对虾WSSV疫苗将是今后对虾大规模养殖中病害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正为了探究不同养殖模式下小龙虾感染WSSV的现状和养殖环境因素对WSSV发生的影响,作者对湖北省小龙虾养殖主产区进行了WSSV流行病学调查,并定点监测了两个实验基地(潜江市、武汉蔡甸区)的WSSV感染规律。结果显示:湖北省养殖主产区总体带毒率为51.65%,其中池塘为  相似文献   

3.
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又称白斑杆状病毒(whitespotbaculovirus)、皮下与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hepodermalandhematopoieticnecrusisbaculovirus)、日本对虾棒状病毒(Rodshapevirusofpenaeusjaponicus)、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whitespotsyndromebaculovirus)、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systemicectodermalandmesodermalbaculovires)等。WSSV为全球养殖对虾危害性最大的病毒,每年因WSSV全球养殖对虾产量减少一半,损失几百亿元人民币。近年,随着对WSSV认识的逐渐深入,对虾养殖技术有所提…  相似文献   

4.
2005年10月湛江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在30家对虾养殖场中各任选一口养殖池塘的对虾抽样进行WSSV病毒检测,并对所检测的各池塘对虾养殖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抽样检测和跟踪养殖情况结果显示:有15口塘的对虾检测出携带有WSSV病毒,其中14口塘(比率高达93.3%)的对虾在此后的养殖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病害;未携带WSSV病毒的15个养殖池塘仅有1口塘在此后的养殖中发生了病害.检测和调查表明,携带有WSSV病毒的对虾在养殖中更容易发生病害,养殖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虾肝肠胞虫(EHP)、十足目虹彩病毒1(DIV1)、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致急性肝胰腺坏死病副溶血弧菌(VpAHPND)在宁波地区养殖南美白对虾中的致病途径和流行规律,采用PCR方法检测了该地区不同养殖模式下南美白对虾及其周边环境和生物中这4种病原的感染情况。结果显示:南美白对虾样本中,WSSV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未检出,VpAHPND阳性率最高,为14.6%,其次是EHP和DIV1,阳性率分别为10.2%和2.9%;土塘养殖模式下对虾病原检出率最高,为61.3%,其次为小棚模式和帆布池模式,病原检出率分别为26.3%和22.2%,大棚养殖的南美白对虾中未检出病原;水样中检出WSSV、EHP、VpAHPND、DIV1阳性批次数分别为1、14、8、6;底泥样品中未检出病原;周边环境生物中,仅1个批次的脊尾白虾检出EHP阳性。结果表明:4种病原在夏季有较强的流行趋势,需要针对性地加强防控;大棚养殖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要高于其他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质相对稳定,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病原在底泥和周边环境生物中检出率较低,而在...  相似文献   

6.
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形态分析和致病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SSV在1992首次发现以来已成为对虾养殖业中最危险的传染源.在过去20年中,该病原已经曼延至整个对虾养殖区域并且造成了70多亿美元的损失.目前,生物防治方法主要是池塘和水体的消毒,避免带病原动物的进入和放养不带特定病原的虾苗,这些措施的结合使用提高了对虾养殖设施中的生物安全、有助于降低WSSV爆发的风险.虽然这些方法在试验条件下表现出一定的抗WSSV效果,但是养殖生产中却没有有效的治疗产品或策略来控制WSSV.人们通过测定不同株WSSV的序列和特征来确定其生物学,毒力和致病机理,对寻找有效控制WSSV的方法具有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生产中大部分养殖场用沙滤来预防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病,其主要原理是通过采用沙滤来减少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的生物和其它病原菌的侵入,改善养殖用水,尽可能减少WSSV和细菌的传播。本文作者通过不同粒径与厚度的沙层过滤效果的对比试验,得出在当前高位池殖对虾的模式中,由1m厚细沙、0.5m厚粗沙组成的沙滤系统的过滤效果最好,能减少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的生物和其它病原菌。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刘庆慧研究员等发明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292多肽与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305 K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动物病毒。近年来,该病毒严重危害我国及亚洲太平洋地区人工养殖的对虾,此外还可侵染淡水及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多种蟹类、龙虾类、端足类、水蝇类等甲壳纲动物,具有较广泛的宿主范围,对海洋渔业及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还难以对WSSV进行预防和控制,一方面由于WSSV能在自然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另一方面对此病毒分子水平的了解还尚少。因此,研究针对WSSV  相似文献   

9.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因肉质鲜美、生长快速而成为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经济蟹类,但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病害问题也越发严重。本研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定量PCR跟踪检测的方法,研究了拟穴青蟹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易感性和WSSV在拟穴青蟹体内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自然宿主,自然携带率为8.47%。WSSV可通过口服途径感染拟穴青蟹,并在拟穴青蟹体内快速增殖,注射感染5 d后,病毒量达到感染1d时的1.1×109倍,当病毒累积到一定量后即可致死拟穴青蟹。研究表明,拟穴青蟹是WSSV的天然宿主,在虾蟹混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摄食WSSV感染虾而带毒或发病,并因此成为WSSV传播媒介,从而对虾蟹混养条件下WSSV的防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在市售克氏原螯虾中携带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白斑综合征成为制约克氏原螯虾养殖的重要病害。对市场销售的克氏原螯虾抽样调查,采用PCR仪检测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携带情况,结果为:湖泊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不携带WSSV,池塘单养的克氏原螯虾及江河野生克氏原螯虾携带WSSV。  相似文献   

11.
抗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感染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罗展  黄倢  周丽 《海洋水产研究》2007,28(5):116-122
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引起养殖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在过去的10年中,各国学者不断地寻找预防和控制WSSV感染的方法及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和抗体与噬菌体展示单链抗体、免疫增强剂、重组蛋白疫苗和灭活疫苗、遗传育种、RNAi等几种方法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开发抗WSSV药物和饵料,更有效地防治WSSV及相关科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于1996-1998年采用DNA斑点杂交法,完成了共计836份养殖对虾,213份对虾饵料和环境生物样品的检测。结果显示,对虾在每年的4-10月都可检测出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6月出现最高峰,阳性检出率达到42.6%;其次,为7月和5月,分别达31.6%和24.5%。在对虾不同生长阶段(包括亲虾、各期幼体、仔虾、幼虾及成虾)均可检出WSSV,其中以仔虾的带毒率最高,达36.4%,其次为糠虾幼体,达34.6%。体长范围1.1-2.0cm的仔虾阳性率最高,其次体长为5.1-6.0cm的幼虾样品。检测的中国对虾样品(625份)带毒率为16.8%,日本对虾样品(211份)带毒率为45.0%。对虾主要饵料及环境生物类群包括鱼类、虾类、蟹类、桡足类、端足类、沙蚕、卤虫均可检出WSSV,其中小型虾类、端足类、桡足类、蟹类样品的WSSV检出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13.
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检测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CR方法对南美白对虾虾苗及养成期各阶段共613份样品进行了WSSV的检测,结果表明:在养殖各阶段南美白对虾均有WSSV的感染,虾苗的WSSV平均阳性比例为33.33%;养成期对虾的WSSV平均阳性比例为54.16%;水温27℃左右是南美白对虾最易感染WSSV的温度;海水养殖池对虾WSSV阳性比例远高于淡水池。  相似文献   

14.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是在水产养殖中引起对虾等甲壳类动物发生严重病害的病原体。VP28是WSSV中最重要的囊膜蛋白之一,在WSSV感染对虾的初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基因和蛋白质结构、VP28在病毒入侵中的作用及免疫应用等方面概述了VP28的研究进展,可为WSSV的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2018年4—5月在安徽省4个市采集稻田养殖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样本480份,采集池塘、水库的野生克氏原螯虾样本180份,进行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套式PCR检测,并对稻田的水环境、虾的养殖密度、产量及疾病发生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结果显示,野生虾、养殖虾的WSSV携带率分别为8.89%、98.13%。虾中WSSV首轮PCR检测阳性率≥50%的稻田有10个,其中5个稻田中高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达20%及以上,5个稻田中适宜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为10%及以下。pH值偏高、溶解氧过饱和的5号稻田和溶解氧过饱和的6号稻田中高密度养殖虾的病死率也分别高至50%、60%。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pyrenoidosa)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spotsyndromevirus,WSSV)数量变化及对水体游离WSSV量的影响。试验设置微藻高、低密度组和不加微藻的对照组,分别加入等量的WSSV粗提液,于第2、第24、第72和第120小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藻液上清和沉淀藻体的WSSV数量。结果表明,微囊藻和小球藻可携带少量WSSV,且随时间延长而减少;微囊藻携带WSSV量与其细胞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小球藻携带WSSV量与其细胞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2种微藻均有促进水体WSSV数量消减的效果,且小球藻的消减效果优于微囊藻,对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whitespotsyndrome,WSS)的生态防控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水产养殖》2014,(7):43-43
<正>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疾病控制与分子病理学实验室刘庆慧研究员等发明的"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VP292多肽与应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为:ZL2009 1 0140993.1。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是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全长305 kb,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动物病毒。近年来,该病毒严重危害我国及亚洲太平洋地区人工养殖的对虾,此外还可侵染淡水及海洋生态系统中多种蟹类、龙虾类、端足类、水蝇类等甲壳纲动物,具有较广泛的宿主范围,对海洋渔业及海洋生态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还难以对WSSV进行预防和控制,一方面由于WSSV能在自然环境中存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对虾"黄海5号"(品种登记号:GS-01-008-2017)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完成选育。培育单位自2009年开始,利用人工定向交尾技术,每年度大规模、标准化构建全(半)同胞家系;以WSSV抗性、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等作为育种目标性状,利用VIE荧光染料标记家系个体,在混养条件下,开展WSSV感染、生长速度和养殖存活率性状测试试  相似文献   

19.
白斑综合病病毒(WSSV)是一种对对虾养殖危害性最大的病原体之一。它广泛分布在大多数养殖对虾的亚洲国家以及墨西哥湾、美国。我们采用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幼虾和杜拉对虾(Farfantepenuaeus duorarum)稚虾对六种WSSV地理隔离株的病毒性进行免疫比较。这6组WSSV地理隔离株分别取自中国、印度、泰国、美国德克萨斯州、南卡来罗纳州的对虾以及美国国家动物园养殖的淡水龙螯虾。为了进行免疫性试验研究,我们把病毒感染组织接种到南美白对虾幼虾和杜拉对虾稚虾中。通过组织检查结果证实发生WSSV感染。在这次免疫性试验中,被六组WSSV地理隔离株感染的南美白对虾幼虾的死亡率为100%。其中,德克萨斯州的病毒比其它的病毒厉害,最快引起实验对象死亡,而淡水龙虾的WSSV病毒致病性最慢。与之形成显著对比,杜拉对虾稚虾的死亡率仅为35%--60%,并且对不同的病毒其死亡率也有所不同。值得注意的是,杜拉对虾对德克萨斯州病毒感染也是最为严重,而对淡水龙虾病毒的感染最轻。这个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WSSV病毒对实验对象的致病性略有不同,不同品种的对虾及同一种对虾在其生长的不同阶段对病毒的易感性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在湖北省范围内人工养殖的克氏原螯虾暴发了严重的疾病,其中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已成为危害克氏原螯虾健康养殖的重要病原。2016年5月湖北省潜江市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传染性疾病,为探究此次疾病病因和流行规律,将染病虾进行临床症状观察、对病料进行PCR检测、系统发育树分析、人工感染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克氏原螯虾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摄食减少,活力下降,反应迟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的肝胰腺、肠、肌肉、鳃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和坏死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学变化,与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出现的病变相似;PCR检测患病克氏原螯虾样品,结果显示WSSV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55.56%(15/27),未检测到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和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HNV);检测产物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序列与WSSV的EG3株(KR083866.1)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100%。将病虾的肝胰腺、肠和肌肉组织投喂健康克氏原螯虾,投喂组均表现为急性死亡(累积死亡率为100%),并出现与自然发病虾相同的症状。WSSV的巢式PCR检测结果显示,人工感染病虾为WSSV阳性。根据以上显示,本次养殖克氏原螯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是WSS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