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剑阁县2007—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从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和土地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分析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并且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利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剑阁县在2007-2010年间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较为明显;农业发展、人口增长、工业发展、旅游业发展是剑阁县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影响着该县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以丰都县1997—2004年的土地利用现状为依据,在定性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土地利用变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进而对丰都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研究表明:近几年丰都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效应显著,但是参照国家生态区的标准,丰都县的生态环境质量还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3.
魏雯 《草地学报》2014,22(2):249-254
综合运用3S技术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对太仆寺旗1986—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2009年,研究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长速度最快;而耕地、草地和水域面积均有所减少。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生态环境的改变,对生态服务价值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研究时段内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的趋势。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来看,林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快,对总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最大;从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来看,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材料及娱乐文化功能价值持续增加,主要得益于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实施。2000年以来,研究区植被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区域所面临的土地退化和干旱缺水等主要生态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生态服务功能还未完全改善和恢复。在今后的生态环境建设中,应该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  相似文献   

4.
基于郎家村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分析其在新农村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健康状况。结果表明:新农村建设后,郎家村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林地、园地、建设用地明显增加,未利用地大大减少;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提高,处于快速的发展期;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各生态子系统的相对生态价值高低悬殊,对区域生态健康的贡献程度表现不一,总体上处于比较理想的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以贵州北盘江大峡谷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实地调查和ArcGIS探讨了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前后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对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前后,研究区林地面积大量增加,耕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导致生态系统总服务价值由15520.71万元增加到16857.40万元,增幅达8.61%;敏感性分析结果均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稳健性。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7年的发展,我国新农村建设成绩显著。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外坝村为例,从土地面积和布局两方面探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土地利用变化,分析该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发现了部分宅基地闲置、传统文化受到冲击等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闲置宅基地复垦、深化招商引资、注重乡村文化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盐池县2000年、2010年和2017年Landsat遥感影像为源数据,借助ENVI、ArcGIS等软件,对盐池县2000年以来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及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盐池县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的分布比例呈下降趋势,林地(以灌木为主)和建设用地则持续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以林地、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化较频繁,且大多分布在盐池县东北部。土地利用结构指数表明,盐池县土地利用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尤其受干扰活动大的区域,其稳定性强于受干扰弱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呈好转和恶化两个方向,但以好转为主导发展趋势;不同的乡(镇)表现出明显地区分异特征。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政府政策的影响,包括退耕还林还草和防沙治沙政策的实施(2000年)、哈巴湖保护区的建设(2006年)以及禁牧(2002年)等活动,使大量未利用地转为环境质量指数更高的草地和林地,其中前两者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好转的贡献率高达65%。  相似文献   

8.
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东段科尔沁沙地选择草地、沙地、农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采用手拣法调查不同类型样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种土地类型生境共获得10目27科43个类群,其中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鳃金龟科(Melolonthidae)幼虫和蚁科(Formicidae)为优势类群,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41.79%.草地开垦为农田或过度放牧沙化后土壤容重增加且碱性增强,土壤养分损失,而流动沙地种植人工灌木林后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土壤容重并增加土壤水分,增强生境的异质性.草地沙化后直接影响优势类群鳃金龟科幼虫和蚁科的个体数分布,显著降低了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在沙地生境显著低于草地生境;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木林后可增加拟步甲科个体数的分布并提高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但草地开垦为农田对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相对较低.因此,对草地进行围栏封育、防治土壤沙化以及流动沙地人工种植灌木林等退耕还林还草措施均可改善土壤环境,保护和维持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有利于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的有效恢复和保护.  相似文献   

9.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北碚区、万州区、酉阳县1990—2000年建设用地变化和社会经济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运用灰色预测法得出建设用地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在1990—2000年期间,北碚区建设用地的动态度最大,3个区县的建设用地、建设用地比重以及人均建设用地都有所增加;(2)北碚区、万州区、酉阳县建设用地变化的主导因素分别是经济非农化率、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3)3个区县的建设用地在后10年间将会继续增加,北碚区建设用地将稳定增长,万州区增长速度明显加快。酉阳县也将迅速增加。  相似文献   

10.
张怡颖  谷丰  刘泉  周明华 《草业科学》2020,(7):1239-1248
本研究以华北农牧交错带旱地、水浇地、草地和林地4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分析了0–15和15–3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等营养元素含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浇地、草地、林地和旱地,而土壤有效钾含量从大到小依次为水浇地、林地、旱地和草地;水浇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土壤有效钾含量均最高,分别为43.42、2.62、2.86和444.00 g·kg–1。2)不同微量元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不同,但水浇地土壤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和有效锌含量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均较高,分别达到11.45、15.21、0.59和2.04 mg·kg–1。3)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颗粒组成、pH等基础理化性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养分元素含量均具有显著的影响,水浇地土壤由于其高水肥投入而具有较高的养分含量。研究结果对区域土壤养分科学管理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陕西省合阳县1990、2000、2007年三期TM,ETM+遥感影像等图件,基于ERDAS9.2平台构建知识库,使用分层分类法遥感解译三期影像,并辅佐以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进行局部检验。随机精度检验结果符合要求,根据解译结果及实地踏勘进行变化监测,最终得出合阳县土地覆盖状况及其变化规律,提出合理化发展建议。同时对各种地物TM影像光谱特征曲线进行对比分析及机理解释。结果表明:近30年间,耕地先增加后减少,部分耕地转化为果园和居民地;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总减少幅度为7%,主要转化为耕地;居民地大幅度增加,主要是占用耕地;土地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增加和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观的确立,土地开发利用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文章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通过比较2005年和2013年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总结出在土地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生态问题,探索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贵州某煤矿区周围环境和畜禽进行铬污染调查,为掌握煤矿周围铬污染情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结果:(1)环境中地表水、白菜、稻谷、豌豆、萝卜、牧草、玉米的含铬量均超标,其它样品含铬量符合国家要求;(2)畜禽中鸭脾脏、鸭心脏、鸡皮、鸭肝脏、鸡肺脏、鸡心脏、鸭肺脏、鸭皮、鸭肾脏、鸡肠、猪肌肉、牛肌肉的含铬量均超标,其它样品含铬量符合国家要求。结论:煤矿周围环境以及饲养的畜禽存在铬污染现象。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以人口和自然条件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规划结果为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农、林、草面积比例54:10:36调整为30:13:57.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天祝县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三大高原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因其处于石羊河上游地区,所以其环境变化还可能影响整个石羊河流域。此外,天祝县还是个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文章基于3S技术,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结果表明:耕地以每年2.34%的速率递增,主要增长方式是开发林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同时耕地摞荒现象比较严重,74%的耕地减少方向是转为未利用土地;91%的新增林草地来自未利用地,而且,大部分以分散形式发生在4000 m以上的高山上部。因此,人类农耕活动对该区域的扰动比较剧烈;高山上部未利用地向林草地的转化可能是对研究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区域持续的耕地增长带来的水消耗增加可能会加剧下游民勤绿洲的生态环境恶化。  相似文献   

16.
牧户是牧区最基本的生产单元,是退牧还草工程的主体和直接参与者,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将会对工程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户评估方法,就牧户对退牧还草工程的态度,退牧还草工程对牧户的经济影响等问题展开调查,结果表明,黄河源区的牧民已经认识到了天然草地退化的严重性,能够顾全大局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并取得了阶段性生态效益。然而,由于缺乏牧民的广泛参与,政府的移民安置方案缺乏灵活性,移民区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较低,牧民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影响,大部分牧民认为他们的利益没有得到保障,并影响到退牧还草政策的持续执行。建议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牧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整合到工程实施中,将会有利于工程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3S技术的天祝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天祝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对石羊河流域的环境变化影响很大,研究其变化可为天祝县及石羊河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3S技术,探测了20世纪末天祝县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变化的特点。主要结果如下:耕地增加较快,主要增长方式是毁林草地和开荒;未利用地转变为林草地在空间分布上很有规律,80%以上分布于4000 m左右的高山顶部。  相似文献   

18.
高伟  李小锋  郭正刚 《草业科学》2012,29(10):1533-1538
利用1980年土地覆盖数据,1994年和2008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资料, 采用3S技术研究了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1980-2008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在过去的28年内巴里坤县居民及工矿用地、耕地和林地持续增加,水域持续减少,草地先减少后增加,整体增加,未利用地先增加后减少,整体减少。1994-2008年较1980-1994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综合动态度增加,说明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加快。气候变暖和各类生态工程是巴里坤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9.
刘朝松  肖可可 《北方牧业》2014,(12):170-171
青海高原东部湟水谷地是区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重点区域,也是生态环境治理的主要区域,以平安县为例,基于Landsat TM/ETM+/OLI遥感数据,运用群智能分类算法,分析了1995—2013年县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近18年来在退耕还林和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的推动下,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林地面积增加,并得到有效保护;快速城镇化、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改善导致建设用地逐年增加;与此同时该区域有限的耕地面积的持续减少,耕地保护与质量提高任务逐步加重。受退耕还林和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影响,2001―2009年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及城镇发展态势的巨大改变,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研究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生态绿当量模型,以库区腹地云阳县为例,计算全县及其分区的绿当量。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县看,绿当量虽大于1,但是森林覆盖率远低于最佳森林覆盖率水平,需要从全县层面综合调整;各个分区绿当量水平不均,中心城镇工矿聚集区绿当量为0.82,需要增加园地和牧草地及林地面积、优化建设用地内部结构促进用地结构优化;偏远乡镇农业综合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区绿当量较高,但是应在维持现有绿当量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