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柞蚕三个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徐亮  吴艳  孟宪民  黄先敏 《蚕业科学》2005,31(3):354-357
以柞蚕品种9906、H043及其F1、F2、B1、B26个世代类型作材料,对柞蚕茧质的3个主要性状(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进行了基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3个性状均不符合简单的加性-显性模型,普遍存在基因互作,使杂种优势表现较为复杂。茧质的3个主要性状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遗传力较低;广义遗传力除全茧量的雌雄个体之间无明显差别之外,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雌雄个体之间则开差较大;茧层量的遗传变异系数最大,而全茧量和茧层率的遗传变异系数则略低。实验还表明新品种9906比H有较多的部分显性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2.
采用Eberthart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对我所选育的10个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茧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受环境的影响最大,而受品种及品种与环境互作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品种124,125,141综合性状稳定,作为蚕育种的基础材料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采用Eberthart的品种稳定性分析方法 ,对我所选育的 1 0个高茧层率基础品种进行了全茧量 ,茧层量 ,茧层率的稳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茧质性状的遗传稳定性受环境的影响最大 ,而受品种及品种与环境互作间的影响相对较小。品种 1 2 4,1 2 5,1 4 1综合性状稳定 ,作为蚕育种的基础材料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不同标记数对家蚕茧质性状的QTL定位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家蚕茧质性状不同标记数的QTL定位效果 :6 92个标记和 5 4 2个标记的全茧量都是以基因互作效应为主 ,而茧层量、茧层率以及蛹体重性状既有加性也有显性和互作效应 ,且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和蛹体重之间的基本相关性相吻合 ;392个标记的分析结果与前两种类型有别 ,定位的总QTL组合数、QTL总数 ,以及效应显著的QTL数都表现最多 ,表明标记数减少反而定位出更多的QTL ,但 392个标记定位的QTL在连锁群的分布同全茧量与蛹体重、茧层量与茧层率之间的显著正相关不符合。分析认为 6 92个标记数的定位结果比较可靠。QTL的效应与贡献率之间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QTL效应值与QTL贡献率的相关系数达 0 95以上 ,表现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但QTL的效应值和贡献率的大小与QTL效应的显著性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对柞蚕3个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MINQUE(1)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全茧量和茧层量同时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控制,茧层率则主要受显性基因的控制;遗传率的大小顺序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均表现为正向的群体平均优势,且F2代的优势减半;全茧量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量F1代的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F2代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率则表现为正向的群体超亲优势。3个供试柞蚕品种中,582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具有较高的基因加性效应值,适合作为高全茧量和茧层量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6.
莫嘉凌  韦波 《广西蚕业》2000,37(1):53-55
通过对我所保育的蓖麻品种全茧量、茧层量这两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所保育的21个蓖麻蚕品种仍然保持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多样性,仍是一个有效的品种资源。各品种对环境的抗性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柞蚕饲料转化效率的遗传模型与基因效应值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对柞蚕杂交组合8821×四青、8822×青6号的6个世代材料,对柞蚕茧重转化率和茧层生产率两个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茧重转化率的基因作用复杂,不符合加-显性遗传模型,存在着基因互作,且显性互作大于显性效应,使茧重转化率增加;茧层生产率的基因作用符合简单的加-显性遗传模型,显性效应为正值,使茧层生产率增加。  相似文献   

8.
家蚕中赤蚁(sch)和油蚕(od)基因对数量性状影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家蚕BC1世代数据 ,按标记基因型重新组合成 4种类型 ,以消除标记基因型间的差异。在 4种重新组合类型中就赤蚁 (sch)和油蚕 (od)基因对茧长、全茧量和茧层量等 3种数量性状的作用进行了遗传分析 ,发现这 2种质量性状基因对茧长的影响是由与茧长主基因相连锁的连锁效应引起的 ,而sch对全茧量和茧层量可能产生减效作用。F和t测验表明 ,这 2种数量性状值在 4种基因组合类型间无论是方差比值还是平均数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所以可认为其差异是标记基因型差异所导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认为:(1)中系品种C_(23)、日系品种N_(70)一般配合力好,组合C_(93)×N_(70)的特殊配合力好;(2)群体配合力方差组成中,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Vg均在80%以上,幼虫生命率和虫蛹率的Vg在70%左右,万蚕收茧量的Vg为6.55%;(3)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与F_1表现型值在所有分析的经济性状上呈极显著正相关,特殊配合力效应值与F_1表现型值在部分性状上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一般配合力也是组配一代杂交种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雄蚕品种的几个茧质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对雄蚕品种的结茧率、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等5个茧质性状作了配合力分析,得出了这些性状的遗传方差分析、一般及特殊配合力方差、广义及狭义遗传力和供试品种的配合力效应,可供雄蚕品种选育和杂交组合选配时利用。  相似文献   

11.
家蚕茧质性状基因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依据世代平均值分析的多元回归程序 ,分析了家蚕全茧量、茧层量性状的各类基因效应的方差及其对性状表现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 :在茧质性状的遗传控制方面 ,显性效应、加性效应、上位效应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品种不同 ,基因效应估值不同 ,在世代间遗传变异大小也不相同 ,并且存在上位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二化性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家蚕部分数量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得知:家蚕的幼虫生命率、虫蛹率、万蚕收茧量、全茧量、茧层量等性状具有显性效应,无上位性效应;茧层率性状既具有显性效应又具有上位性效应.系统间遗传分量和基因频率有的性状较一致,有的性状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3.
雄蚕品种的茧质性状研究及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龙 《蚕桑通报》2011,42(2):14-18
对现行推广的雄蚕品种与3个常规品种茧进行了茧质性状差异比较,结果表明:雄蚕茧具有茧层率高、干壳量高、茧幅整齐度高、全茧量低、含胶率低等特点,雄蚕蛹的鲜量、干量及含水量均明显低于常规对照品种。绘出了雄蚕茧的恒温干燥曲线图,确认雄蚕茧的干燥规律与常规品种相似,但干燥速度快于常规品种。分析了雄蚕茧的茧质性状对雄蚕产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家蚕若干数量性状的遗传通径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0个中、日、欧系原种供试,每品种饲育3区,调查有关性状.对茧层重、蛹体重、全茧重、茧层率、万蚕收茧量、万蚕茧层量、造卵数、产卵数和产卵效率等9项性状作了遗传通径分析,并根据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将各别的通径图有序地连接起来,形成通径网络.对遗传通径网络在育种工作中的应用作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5.
新杭、科明是以含有多化性血统及多丝量品种杂交固定而成.培育中,采用温度29—32℃、相对湿度85—90% 、连续7代近亲交配.通过提高茧层量和上茧率,相应提高茧层率、茧丝长和茧丝量,并选择解舒率高的蛾区继代,以达到提高出丝率的目的.为了使强健性和数量性状之间平衡发展,在早代加强数量性状的提高,在中期控制数量性状选择强度.同时,选育中调查蚁蚕绝食72小时存活率、饥饿后食桑能力的恢复、2龄起蚕绝食生命时数及5龄饷食到上蔟后96小时高温冲击的发蛾率等.证明对检验蚕品种的强健性和加速新品种的育成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5龄家蚕添食苋菜红、日落黄、胭脂红,洋红和洋绿等食用色素的试验,初步结果认为,这些色素都不能被蚕体吸收,进入血腔;各种色素对蚕体的生命率都有一定影响,差异很大,其中以洋绿的毒性最大,洋红次之,再次是苋菜红,日落黄和胭脂红则较弱;色素添食对产量和茧质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家蚕茧丝相关性状的性连锁QTLs定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蚕的茧丝性状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以茧丝性状成绩差异较大的家蚕品种兰10和菁松为亲本组配回交1代分离群体(BC1M),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利用Mapmaker软件构建含有17个SSR或SNP分子标记的家蚕性染色体的遗传连锁图,并对茧丝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茧丝长等性状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扫描,获得与上述5项茧丝相关的QTL位点,其LOD值分别为11.175、6.196、11.036、5.156和8.717。研究结果为家蚕茧丝相关QTL位点的精细定位与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