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网的经济运行是降低供电成本的有效途径。合理选择降低网损的措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文章理论联系实际,对农网改造升级过程中如何降低网损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介绍区域电网配置、调度方面采取的一些技术手段,简要论述了通过合理配置、经济调度做到节能降损.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林分枯损模型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林木的枯损与适宜度、健壮度、竞争度的关系,影响林木枯损的因素及林木枯损的分布进行了论述,为建立枯损模型提出了理论依据,对建立枯损模型的方法作了叙述。  相似文献   

4.
油松林木枯损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木枯损率模型是树木生长与收获模拟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充分研究国内外林木枯损率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北京市油松复位样地的数据,应用Logistic模型预测油松枯损率,模型自变量选择树木大小、竞争因子和林分密度等指标。研究结果显示:油松林木枯损率随径阶增加而呈U型分布,在5~15cm径阶时林木枯损率逐渐降低,之后枯损率又逐渐增加;枯损率随竞争激烈程度和林分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油松检验数据对建立的枯损率模型进行检验,发现该模型预测的油松枯损率与观测值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该模型可用于油松径阶和单木枯损率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利用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对全国林木枯损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专题分析。结果表明,全国林木蓄积年均枯损量约1.18亿m3,由各种灾害引起的林木枯损量占近40%。与第七次清查相比,林木年均枯损消耗量增加18%,枯损量增加主要来自集体林,人工林和幼龄林的枯损量增加幅度较大。白桦、冷杉林的枯损率较高,平均郁闭度0.75以上的林分枯损率高,特用林的年均枯损率也较高。因此,加强森林经营管理、推进森林抚育工作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6.
10 kV配电网线损来自各个方面,弄清线损缘由才能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介绍平南供电公司10 kV配电网线损现状调查,对配电网线损原因进行分析,就10 kV配电网降损措施,从技术降损和管理降损两个方面进行探索,重点强调改善配电网结构布局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落叶松林木枯损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木枯损模型是林木生长模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来自吉林省汪清林业局森林经理调查的12个落叶松复位样地的131个径阶组数据,应用Logistic型回归式建立了落叶松林木枯损模型。自变量有径阶、相对直径、每公顷株数、每公顷断面积、平方平均直径、郁闭度和大于所估径阶的林木直径平方和。考虑模型的相关指数和各参数的变动系数,得出仅包含相对直径、郁闭度、平方平均直径3个自变量的经验方程。该经验方程具有形式简单、测算容易、无需年龄和地位质量指标、参数稳定性好等特点,可用于落叶松径阶枯损比率和单木枯损概率的预估。  相似文献   

8.
为了系统地研究杉木人工林的栽培营养,对5、10、15、19年生不同地位指数(14、16、18)的杉木枯损枝叶的生物量积累、养分含量、养分积累和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枯损枝叶包括保留在树体上的未凋落和在地面上的已凋落两个部分,在研究杉木林分枯损枝叶时不可忽视未凋落部分。枝叶总枯损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随林龄的变化是在10年生时最大,15年生以后随林龄增加又有一定增加。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的总含量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而在不同林龄之间无明显变化趋势。杉木枯损枝叶中养分积累的变化与枝叶总枯损量的变化情况相同。未凋落枯损枝叶的养分积累在枯损枝叶总量中占重要位置。已凋落枯损枝叶中养分的积累随林龄的增大而持续增加,只在10年生时随地位指数的提高而增加。  相似文献   

9.
白河林业局单木枯损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白河林业局1990年、2000年10年间二类调查数据,整理出复位样地7个主要树种(组)的单木枯损数据,通过逐步回归和变量筛选的方法,用Logistic模型形式拟合7个树种(组)的单木枯损模型,结果表明,林木的直径大小是影响枯损概率的最重要因子,它们之间呈递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丰林自然保护区天然林年平均毛生长率为1.8%,年平均枯损率为1.42%,呈负生长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成熟林蓄积比重过大,枯损率过高。  相似文献   

11.
林分枯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线性回归模型和分布函数在预估直径生长、径阶株数分布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利用回归模型和分布函数构成叠加模型预估辽宁资源连续清查数据的林分株数枯损分布,结果表明其具有结构合理、实用性强及预测精度高等特征。  相似文献   

12.
林分直径枯损模型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分株数分布函数和林木生长模型在预估直径生长、径阶株数分布方面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综合分析各种直径枯损模型的基础上,全面比较和检验了各种模型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结果表明,利用林分株数分布函数或林木生长模型预估林分直径枯损分布,具有结构合理、适用性强及预测精度高等特征,成为预估林分枯损的最佳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13.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单木枯损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基地施业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2001-2005年的12块复测样地数据,通过分析单株林木的枯损率与单木各调查因子之间的关系,应用Logistic方程建立了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单木枯损模型。结果表明,胸径是影响林木枯损最重要的因子,直径越小,单木枯损概率越大。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北大河林业局各类森林、林木的生长量和枯损量在不同林分条件下分布规律,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对今后森林经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针对大兴安岭林区2003年森林资源清查期间,林木枯损消耗大幅增加的现象,分析了枯损消耗增加的原因,提出了减少枯损消耗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与开发利用我省林区枯损木资源提供依据,指导森林经营活动以一九八○年全省连续清查资料为依据对枯损木的径级结构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1 资料来源选择森林状况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露水河、白河、天桥岭、临江、大兴沟、敦化等6个林业局和东丰、延吉、和龙、桦甸辉南、浑江、集安、汪清等8个县市的一九八○年全省固定样地复查资料共计220份。其中幼中令林140份,成过熟林80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油茶花期低温阴雨灾损的客观评估提供方法,为油茶气象防灾减灾提供参考。【方法】利用2006—2016年湖南31块油茶样地的油茶测产资料和同期临近格点的气温、光照和降水等资料,采用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SHAP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湖南油茶花期低温阴雨关键气候影响因子,并利用筛选出的关键因子采用XGBoost算法建立油茶花期低温阴雨灾损评估模型。【结果】在16个油茶花期低温阴雨灾害气候影响因子中,极端最低气温、平均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小于10℃积温和寡照时间是造成油茶花期灾损的关键影响因子,这4个因子与油茶产量相关性较好,在增产与减产样本间的差异显著,在模型构建中的贡献较大。通过分析4个关键影响因子对增产或减产的贡献,发现当日平均气温小于10℃积温超过150℃,或寡照时间多于25 d,或平均最低气温不大于9℃时,往往会伴有低温阴雨灾害出现,这些临界值可用于低温阴雨灾害的监测,对油茶花期是否有灾损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所构建油茶花期低温阴雨灾损模型的预测准确率较高,为82.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高达0.82,说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020年湖南油茶花...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基于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方法,建立枯损模型,提高枯损模拟和预测精度。[方法]以1995年在吉林省布设的295块蒙古栎永久样地作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及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方法,考虑单木、林分、气象及立地等因子对枯损的影响,构建单木水平枯损模型。并与传统广义线性模型方法进行比较,采用验证数据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模拟精度获得极大的提高,并且达到极显著程度;在截距和胸径变量上考虑随机效应的模型模拟精度最高;对单木枯损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中,林分公顷断面积、林分平均年龄及年平均夏季(5—9月)降水量(MSP)与单木枯损概率呈负相关,大于对象木断面积、林分公顷株数、气象因子中的年平均温度(MAT)及上一年8月至当年7月的降雪量(PAS)与单木枯损概率呈正相关,初始单木胸径对枯损的影响比较复杂,要和其他因子结合起来分析。[结论]甄别影响单木枯损的不同来源及重要影响因素,有助于进一步制定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室内生长速率法和载玻片上萌发法测定了50%多菌灵超微WP等10种供试杀菌剂对坏损尾孢菌Cercospora destructive Ravo菌落和孢子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70%甲基硫菌灵WP、30%氟菌唑WP、50%多菌灵超微WP和15%三唑酮WP等4种药剂对坏损尾孢菌菌落具有极强的毒力,70%甲基硫菌灵WP、50%腐霉利WP、30%氟菌唑WP和50%多菌灵超微WP对坏损尾孢菌孢子萌发抑制率极高。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马尾松林固定样地重复观测 ,取得了各径级的枯损数并构造出经阶分布模型 y =a e-D b) 。经检验该模型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