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瓜枯萎病是严重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土传病害。从大棚土壤中分离出放线菌,对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亲缘关系最近的G8菌株进行了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试验和大棚黄瓜枯萎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从大棚黄瓜土壤中共分离出43个放线菌,其中31个属于链霉菌属;G8菌株可抑制黄瓜枯萎病菌丝生长,对大棚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达75.5%;基于16S rDNA和特异性引物PCR产物测序序列与NCBI-BLAST数据库比对,将G8菌株鉴定为娄彻氏链霉菌。  相似文献   

2.
黄瓜枯萎病是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常常给黄瓜生产造成非常严重甚至毁灭性的损失。从感病品系‘早二N’上分离纯化得到黄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及其间隔区DNA的相似性鉴定了病原菌的属性,发现其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与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相似性为99%。回接试验进一步确证了分离得到的枯萎病菌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以灌根方式对70个黄瓜自交系(含两个对照品系)接种此病原菌,通过调查接种后的病情指数分析不同黄瓜品系对枯萎病的抗感差异。结果表明:共有26个品系隶属抗病等级、42个品系隶属感病等级。其中'日节成'对枯萎病的抗性最强,‘Superina’抗性最弱。这一结果为今后选择抗感亲本研究黄瓜枯萎病抗性遗传机制及分离鉴定抗性基因提供了重要的材料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3.
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及抗性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瓜枯萎病是严重危害黄瓜生产的一种世界性土传病害,建立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从而实现快速、准确地对黄瓜种质资源进行抗病性筛选,明确不同黄瓜种质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水平,可为黄瓜抗病育种提供重要依据.试验选用5份抗感枯萎病黄瓜材料及其杂交后代,以危害我国黄瓜生产的优势枯萎病生理小种4为供试菌源,开展了苗期人工接种枯萎病抗性鉴定方法以及枯萎病抗性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浸根接种法,以1×106孢子/mL的接种液接种子叶期幼苗,在白天24~28℃,夜晚16~20℃的温室中培养,接种后10~14 d即可正确区分品种之间的抗感性差异.该方法发病迅速,整齐度、重复性好,是较理想的黄瓜枯萎病接种方法.运用浸根接种法对以WIS2757和津研2号为双亲构建的F1、F2、F4 52个株系的各世代接种结果表明,WIS2757抗枯萎病,津研2号感枯萎病,F1群体抗枯萎病.根据F2群体和F4株系的抗病表现推断WIS2757对黄瓜枯萎病的抗性符合显性单基因的遗传模式.同时通过对Cu13和京育202及其F1的接种鉴定表明,Cu13抗枯萎病,京育202感枯萎病,F1群体表现中抗,初步认为抗病材料Cu13由多基因调控.  相似文献   

4.
黄瓜枯萎病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黄瓜枯萎病是黄瓜的毁灭性病害,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目前生产中尚无对黄瓜枯萎病的特效防治方法。为了今后在生产中应对黄瓜枯萎病提供一些参考,笔者从化学防治、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3个方面对黄瓜枯萎病的相关防治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分析了每种防治方法在生产应用上的利弊,指出了综合利用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将是防治黄瓜枯萎病的有效措施。同时对黄瓜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利用黄瓜内生菌防治黄瓜枯萎病可能具有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5.
黄瓜枯萎病病原菌鉴定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瓜枯萎病致病菌经作者鉴定为尖孢镰刀菌黄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ucumerinum).在防治上,采用以抗病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经过1988~1989年多点试验,防治效果达93.10~94.76%,增产28.57~30.73%.  相似文献   

6.
测试乳果糖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并通过黄瓜相关抗性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乳果糖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初步作用机制。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乳果糖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制率;采用胚根接种法、灌根接种法进行盆栽防效测试;相关抗性酶活性测试采用分光光度法。1 mg/L乳果糖的盆栽防效最好,胚根期浸种和子叶期喷雾处理的防治效果分别为43.87%和41.97%,其次是0.1 mg/L乳果糖的盆栽防效,分别为39.62%和37.21%,而离体抑菌活性测试结果显示乳果糖对黄瓜枯萎病菌无杀菌活性。对黄瓜防御反应酶系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乳果糖处理后黄瓜内各防御酶系均比对照高,尤其1 mg/L乳果糖胚根浸种和子叶期喷雾处理黄瓜PAL比对照分别提高了97.5%和92.4%。综上,乳果糖对黄瓜的诱导抗性作用是防治黄瓜枯萎病的主要机制,并可作为新型药剂用于农业植物病害防治中,具有较大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
黄瓜不同品种苗期感染枯萎病菌后几种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瓜不同抗性品种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组织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接种枯萎病菌后,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4种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说明这4种酶在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黄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经鉴定,中国黄瓜枯萎病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生理小种鉴定,引用Armstrong等所采用的鉴别寄生MSU8519,MSU441034、PI390265进行“抗”或“感”的反应测定。结果分别为抗一抗-感的反应,证明国内黄瓜枯萎病菌孢镰刀菌也存在小种,与美国、以色列和日本所存在的特性不同,暂定名为小种4号,防治试验结果,带病种子用有效成分0.1%防霉宝可湿粉+0.1%平平加溶液浸种1h,消毒效果100%  相似文献   

9.
研究拟从北京郊区黄瓜根际土壤中定向筛选黄瓜枯萎病菌生防芽孢杆菌,并研究其抑菌活性物质的基本特性。采用热处理和形态观察结合平板对峙法定向筛选黄瓜枯萎病菌拮抗菌。从北京郊区黄瓜根际土壤中定向分离到63株产芽胞的菌株,从中筛选到2株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f.sp.cucumarinum Owen.)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命名为j-28和j-50。拮抗菌j-28对黄瓜枯萎病菌的抑菌带达到11.0 mm。此外,拮抗菌j-28有较广的抑菌谱,对黄瓜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马铃薯干腐病菌(Fusarium sulphureum)和茄子黄萎病菌(Verticilllium albo-atrum)等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经过形态观察、理化分析和分子鉴定,j-28和j-50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研究还发现拮抗菌j-28的发酵液经过高温和强酸碱处理后抑菌效果会明显减弱,说明拮抗菌j-28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可能是蛋白类。笔者定向筛选到针对北京郊区多发的黄瓜枯萎病菌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j-28,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为今后北京郊区黄瓜枯萎病菌的防治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  相似文献   

10.
李新  司龙亭 《华北农学报》2007,22(B08):9-11
分析了黄瓜不同抗性品种受枯萎病菌侵染后,叶片组织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抗病品种还是感病品种,在接种枯萎病菌后,随着接种天数的增加,4种酶活性与对照相比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抗病品种的酶活性增加幅度高于感病品种。说明这4种酶在黄瓜对枯萎病的抗性机制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黄瓜枯萎病是大棚黄瓜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对黄瓜生产影响较大。一般新棚发病率为5%~10%,多年种植的老棚发病率在30%以上,防治不利可导致大棚黄瓜大面积死秧,造成严重减产。因为黄瓜枯萎病是一种土传病害,且大棚种植多为常年连作,病菌在土壤中逐年积累,再加上目前还没有高抗枯萎病的品种和特效的防治药剂,所以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上常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黄瓜材料对枯萎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危害我国黄瓜的优势枯萎病生理小种4为供试菌源,运用室内苗期人工接种和田间成株期病圃检测2种方法对43份黄瓜材料进行了枯萎病的抗性评价,苗期接种筛选出抗病材料7份,中抗材料16份,感病和高感材料20份。其中抗(含中抗)材料占53.5%,感病材料占46.5%。欧洲血缘的抗病(中抗以上)材料占39.5%;华北和日本血缘的抗和中抗材料占13.9%。成株期田间病圃的鉴定结果与苗期接种基本一致,符合率达86.7%。说明苗期接种结果准确,接种方法可靠。同时还表明了黄瓜种质资源中蕴藏着对改良枯萎病抗性有利用价值的基因资源,其中欧洲黄瓜抗源较丰富,华北和日本类型的黄瓜枯萎病抗源相对匮乏。  相似文献   

13.
<正>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一种由土壤传染,从根或根颈部侵入,在维管束内寄生的系统性病害(导管型枯萎病),是黄瓜生产上较难防治的病害之一,常造成较大损失。防治黄瓜枯萎病要以预防为主,结合使用抗病品种,采取轮作倒茬或嫁接等栽培管理措施,配合处理种子与土壤及  相似文献   

14.
温室黄瓜枯萎病根际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连作年限,不同介质土壤,不同生育时期的黄瓜枯萎病根际微生物数量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黄瓜枯萎病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砂性增加而增加。伴随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细菌、放线菌数均呈倒“马鞍”形变化,真菌数量则呈线性增长。砂性土壤中的真菌数高于粘性土壤,细菌和放线菌低于粘性土壤;且这些根际真菌、放线菌数量在黄瓜初花期、结瓜期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细菌数量则呈波动变化,在初花期出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瓜抗枯萎病基因连锁分析和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筛选出与黄瓜抗枯萎病相关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以对黄瓜抗枯萎病为单显性基因的母本WIS2757和感枯萎病父本津研2号及其F1、F2分离群体为试材,通过构建抗、感池对黄瓜枯萎病抗性进行SSR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278对SSR引物进行筛选,获得在双亲间存在多态性的引物102对,进一步通过抗、感池筛选,获得抗感池DNA间有差异的引物10对。经F2感病群体验证,共获得9个与黄瓜枯萎病抗性基因(Foc-4)连锁的SSR分子标记,并初步将Foc-4基因定位在2号染色体两标记SSR17631和SSR00684之间,距基因Foc-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0 c M和0.9 c M,为进一步开发抗枯萎病分子标记及克隆黄瓜抗枯萎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瓜抗枯萎病相关基因cDNA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瓜枯萎病是造成黄瓜减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研究黄瓜枯萎病抗性分子机理对黄瓜抗病育种有重要意义。以黄瓜抗枯萎病材料Cu14为试材,采用基因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研究黄瓜接种枯萎病生理小种4后基因的表达情况,分离出1个接种后在根茎部特异表达的差异cDNA片断,命名为A178-2。A178-2基因片段的328个核苷酸中有145个核苷酸与拟南芥泛素蛋白同源,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达到85%。  相似文献   

17.
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的生防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番茄根际促生菌--假单胞菌在黄瓜根部的定殖能力以及对黄瓜灰霉病和枯萎病的生防作用.结果表明,假单胞菌在浸种和灌根两种情况下均能够定殖在黄瓜根部.拮抗测定表明,一些株系对黄瓜灰霉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最高抑制率分别达到89.1%和65.6%.离体及盆栽试验表明,CBT1、CBT3、CBT6对黄瓜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51.1%~62.4%和44.0%~67.7%;CBT1、CBT6、CBT7对黄瓜枯萎病有一定的防治效果,相对防效分别为55.3%~59.3%和47.7%~55.4%.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西芹种子浸提液对黄瓜枯萎病菌致病力的影响,采用液体培养法研究黄瓜枯萎病菌经西芹种子浸提液化感作用后菌体分泌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及毒素(镰刀菌酸)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各浸提液处理后,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3种细胞壁降解酶(果胶酶、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较对照降低,其产生的镰刀菌酸含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20.02%、31.50%、34.18%。说明西芹种子各浸提液中含有的化感物质抑制了黄瓜枯萎病菌分泌的水解酶活性,并阻碍了黄瓜枯萎病菌镰刀菌酸的分泌,减弱了其对寄主的致病能力。  相似文献   

19.
设计、试制了一种可以用于无土栽培循环营养液消毒的紫外线消毒系统,并对其杀灭黄瓜枯萎病病原菌的性能和效果进行了实验室研究。先将黄瓜枯萎病病原(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菌株接种于PDA培养基上,培养后将其加入到营养液中进行紫外线照射。通过对紫外线照射前后的病原浓度进行计数,发现紫外线对黄瓜枯萎病病原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在营养液紫外线透射率(T10)为96.65%、病原浓度为6.87×102conidia/ml、最大流量为36 L/min时,灭菌率为100%;在营养液紫外线透射率(T10)为95.42%、病原浓度为1.14×105conidia/ml、最大流量为36L/min时,灭菌率为100%;在T10降低为11.58%、病原浓度为1.44×104conidia/ml、最大流速为35L/min时,灭菌率也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20.
<正>黄瓜枯萎病又叫萎蔫病、蔓割病、抹脖子,主要为害黄瓜。该病由于具有发病快、病害重、传播迅速等特点,一旦发生常引起全株枯死,因而能造成绝产,经济损失巨大。该病在温室和大棚黄瓜栽培中为害最为严重。因此,认识及预防黄瓜枯萎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 病害症状该病症状特点主要是叶片急性凋萎和导管变色,在黄瓜苗期及成株后均有发生。苗期病菌先侵染子叶,使其萎蔫,然后侵染茎基部,使其呈黄褐色水渍状软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