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油菜精量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菜精量播种可省种,省工,壮苗增产,节约种子60%-70%,节约间,定苗用工270-345h/hm^2,增产12%以上,影响油菜播种出苗的因素依次为土壤水分,播种深度,播种量和籽粒大小,要保证油菜出苗整齐,土壤含水量应大于16%,播深1-2cm,播量控制1.5-2.0kg/hm^2。  相似文献   

2.
根据玉米钵育机械化的需求,针对自行研制的玉米芽种机械式精量播种装置,对播种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选取秧盘偏移量和凸轮转速两因素,以单粒率、空穴率、多粒率、损伤率、破碎率和落点偏移量为播种性能指标,进行两因素五水平的正交旋转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对单粒率、空穴率和多粒率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均为凸轮转速秧盘偏移量,对落点偏移量影响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秧盘偏移量凸轮转速。对优化后的参数:秧盘偏移量26.5 mm,凸轮转速13 r·min-1进行验证试验,试验结果为:单粒率93.08%,空穴率3.41%,多粒率3.51%,落点偏移量9.03 mm,损伤率0%,破碎率0%。试验结果满足精量播种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3.
4.
种盘振动对气吸振动式精量播种装置工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种盘的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直接影响种子的运动状态 ,从而影响吸种效果。通过对种盘的振动试验分析 ,采用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了种盘振动参数对吸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 ,各因素对吸种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 :弹簧刚度 >偏心距 >电机转速。方差和极差分析结果一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回归试验分析 ,得到种盘振动的最优参数组合 :弹簧刚度 5 3 82N·mm-1,偏心距 1 5mm ,最佳电机转速 1110r·min-1。此时吸种率达10 0 %。试验结果为整机的参数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宽幅精量播种对小麦形态特征、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示范方式,以苏麦188为材料,设2个处理,不重复,随机取样。[结果]宽幅精量播种处理播种深度一致、播量均衡;出苗快、整齐、苗数均匀;通风透光好,有利于控制基部节间长度和提高秸秆坚实度,增强抗倒伏能力;分蘖能力强,成穗率高,能提高有效穗数实现增产。[结论]宽幅精量播种可提高小麦播种质量与产量,但农机农艺配套技术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前多数农户在小麦播种时喜欢加大播种量,通常造成基本苗群体过大,中后期通风透光性能较差,分蘖成穗偏少,穗小千粒重降低等现象,最终导致产量上不去,难以使小麦取得高产。笔者简要阐述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的相关技术环节,以期引起同行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9.
通过育苗生产,总结了樟子松播种育苗技术,主要包括种子的采集与处理、整地做床、播种、苗期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豇豆精量播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豇豆栽培模式进行的精量播种技术研究,这种播种法简单可操作性强,在生产实践中可节约成本,减少投入,是一种隐性增加农民收入的改良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樟子松叶栖真菌的群落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真菌学、森林病理学与群落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对樟子松叶栖真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获樟子松叶栖真菌26种。叶栖真菌在小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明显少于老龄针叶。上冠层的真菌种类最多,其次是下冠层,中冠层的真菌种类最少。兼性寄生性真菌在老龄针叶上的种类和数量均多于小龄针叶,并为老龄针叶的习居菌,而且随冠层的降低还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樟子松嫩枝扦插生根的特点以及插穗生根与母树年龄、扦插基质、扦插时间、生根促进剂质量分数、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樟子松属于愈伤组织生根型,只有极少数为皮部生根,生根时间为2~4个月。扦插期间地表温度过低(低于20℃)不利于生根。②扦插的最好时间为6月上中旬,此时扦插的穗条处于半木质化时期。③樟子松扦插生根的最佳组合为:蛭石基质,插穗为2年生母树的穗条,生根促进剂为L2号。母株年龄对樟子松扦插生根有极为显著的影响,母树的年龄效应是樟子松穗条扦插生根的主要限制因子,2年生到5年生的插穗生根率从90%降到2.5%;而扦插基质之间和生根促进剂之间对生根率没有显著影响。基质对插穗生根影响的顺序从大到小为蛭石,草炭,珍珠岩 草炭(1∶1),河沙。生根促进剂以质量分数为1×10-4L2号最好,生根率达到67%,质量分数太小(0.5×10-4)或太大(3×10-4、5×10-4)都使得成活率下降。3种处理对生根率影响的顺序从大到小顺序为:插穗的母树树龄,扦插基质,生根促进剂。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是营造速生用材林、各种防护林的重要树种,如何培育出高水平的樟子松林来 保持水土,提高我国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是多年来不变的课题。本文从樟子松林培育技术要点 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通过互助多士代苗圃樟子松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生长量与当地油松接近,保存率明显低于油松,如果在当地培育樟子松苗木,樟子松造林保存率还会提高,樟子松树冠狭小,更适合作为防护林带树种.  相似文献   

15.
对樟子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佳;最适温度25℃;最佳pH=5;最佳C源为蔗糖;最佳N源为蛋白胨;全光最适其生长,并能产生分子孢子器和分生孢子。病原菌分生孢子在25-32℃下、2%葡萄糖中、100%相对湿度下,孢子萌发率最高。但随湿度降低,萌发率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单板表面润湿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改善樟子松单板表面的润湿性,提高木塑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以樟子松单板为研究对象,对其表面进行改性处理.采用接触角测定仪测定不同探测液在其表面的接触角,得知其表面润湿性,进而推导出其表面自由能.结果表明:偶联剂改性樟子松单板可以有效提高木材表面自由能,且随着偶联剂量的适当增加,木材表面的自由能增加,从而提高木材与塑料的界面结合性.  相似文献   

17.
樟子松枯梢病菌的潜伏侵染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应用森林病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病区和非病区不同时期健康株针叶、芽、梢、枝、果等不同部位的组织进行分离培养、接种和套袋隔离试验,测定樟子松估梢病在病区和非病区健康株上的潜伏侵染带菌率,并对照病区和非病区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健康组织的分离培养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得以樟子松枯梢病的潜伏侵染规律,为此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规律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对樟子松枯梢病、健组织病菌的分离、孢子萌发和接种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寄主主导性病害。引起该病的松壳色二孢[Diplodia pinea(Dem.)Kickx]可在历年病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越冬,又可在健康树上的针叶、芽、梢、枝和果鳞上潜代侵染。其潜伏侵染带菌率:健康樟子松越冬各部位比当年生各部位潜伏带菌率高,分别为20%-70%和6%-30%,其中以针叶、梢、枝和每年4,5月份、9,10月份潜伏带菌率最高。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历年病树上病菌子实体飞散出来的分生孢子,借风和雨水淋洗传播,种子上不带菌。病菌可直接侵入当年嫩梢和嫩针叶,也可通过伤口、气孔侵入针叶、芽、梢和枝。潜伏期7-14d,繁殖期23-28d。  相似文献   

19.
樟子松枯梢病测报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黑龙江省尚志市一面坡林场樟于松枯梢病发病区内的固定标准地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5月初孢于开始飞散,随着平均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的增加,孢于的飞散量也逐渐增加。6月中旬和6月下旬为初始发病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发病高峰,9月中旬为病害的终止期。气温、相对湿度和降雨3个因子对病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很大,气温对病害流行始发期和终止期起决定作用。在适宜的气温范围内(20—23℃),病情随时间及相应的气温、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报方程:y=-10.6 1.241Y。 0.288t,入选的自变量有初始病情y。和前月平均气温t两个因子,此方程可以预测当年病情指数(y)。  相似文献   

20.
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和樟子松枯梢病流行规律为依据.提出了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的主要途径:营造混交林,及时进行抚育伐和透光伐.是防治该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应用0147抗生细菌含菌量10^8 /mL抑菌效果达82.1%,林间防治效果达54.1%,该抗生细菌可以定居良樟子松针叶上,成为针叶叶围微生物群落,起到抑制病菌的作用;在6月病菌孢子飞散前;对苗囤和重病林分喷75%百菌清1000x液、65%敌克松1000x液、70%甲基托布津1000x液、65%代森锌500x液.其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0%以上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